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全面战争鞑靼

全面战争鞑靼

发布时间:2021-02-02 22:45:31

❶ 条顿战争的战争经过

1409年月,条顿骑士团控制的萨莫吉希亚爆发起义。立陶宛支持起义,而骑士团以入侵立陶宛作为威胁。波兰宣称支持立陶宛,并反过来威胁入侵普鲁士。普鲁士军队撤离萨莫吉希亚之时,条顿骑士团大团长乌尔里奇·冯·荣金根在1409年8月6日向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宣战。骑士团希望将波兰和立陶宛各个击破,以对大波兰和库亚维亚的入侵作为计划的开始,出其不意俘虏波兰人。骑士团焚毁位于多布林(现维斯瓦河畔多布林)的城堡,在14天的围城战后攻下博布罗夫尼基,征服比得哥什 ,并接连劫掠数个城镇。波兰人组织反击并重夺比得哥什。萨莫吉希亚人攻打梅梅尔(克莱佩达)。但是,双方都没有做好进行全面战争的准备。
文策尔一世同意调停此次冲突。1409年10月8日双方达成休战;此次休战计划在1410年6月24日结束。双方利用这段时间准备作战,在军事上收集兵马,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双方都发送信件派遣使节,指责对方做了各种勾当并对基督教世界造成威胁。瓦茨瓦夫四世从骑士团那里收受60000弗罗林的礼金,宣称萨莫吉希亚应当归骑士团所有,而应当归还给波兰的只有多布林地区。骑士团也赠予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以寻求其军事援助,而西吉斯蒙德也意图征服摩尔多瓦公国。西吉斯蒙德意图给予维陶塔斯王位,以打破波兰立陶宛联盟;如维陶塔斯接受王位,他将违反奥斯特鲁夫协议,并造成波兰立陶宛之间的不和。同时维陶塔斯成功与利沃尼亚骑士团达成休战。 到1409年12月时,约盖拉和维陶塔斯在如下的共同战略上达成一致:两国军队会合形成单个大军势,一齐向条顿骑士团首都马林堡进军。处在守势的条顿骑士团没有预料到两国会合并军势发起进攻,他们在为波兰和立陶宛的分别入侵做准备,前者会沿着维斯瓦河向但泽(格但斯克)进军,而后者会沿着尼曼河向拉格尼特(尼曼)进军。乌尔里奇·冯·荣金根为了对他所察觉到的威胁做出反击,集中兵力于施维茨(什维采),此地处在正中,不论敌军从什么方向发起进攻,驻扎在这里的骑士团都能较快地回击。为隐藏其计划,并迷惑骑士团,约盖拉和维陶塔斯在边界地区发动几次突袭,使骑士团的军士不得歇停。
格伦瓦德战役的第一阶段是将波兰立陶宛联军都部署在距普鲁士边界约80公里的汇合点,切尔温斯克,随后联军将经由浮桥渡过维斯瓦河。这一步需要这个由诸多民族组成的联军军令准确,步调高度一致,而这一阶段从1410年6月24日开始,同月30日结束,花费不到一周。联军渡河后,马佐夫舍公爵谢莫韦特一世和华沙公爵亚努什一世麾下的马佐夫舍军队加入联军。大军在7月3日开始向北进军马林堡。7月9日,联军穿过普鲁士边界。乌尔里希·冯·荣金根一了解波兰立陶宛联军的意图,便在施维茨留下3000人,交由海因里希·冯·普劳恩指挥,使大军沿德莱温兹河(德尔文察河)部署防线。7月11日,约盖拉决定不在这个受到重重防卫的地方强渡德莱温兹河,而是向东行进到其源头,绕过这条河,而这里也没有其他河流将他的军队和马林堡相阻隔。条顿骑士团顺德莱温兹河向北行进,在勒鲍(卢巴瓦)渡河,随后想东进军,与波兰立陶宛军进军线路平行。联军劫掠吉尔根堡村(丹布鲁夫诺)。冯·荣金根被联军的暴行惹怒,他发誓在战役中击败入侵者。 1410年7月15日,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战场在格伦瓦德、坦能堡(斯滕巴尔克)和路德维格斯多尔夫(沃德韦戈沃)村中间的地带。现代史学界估计参战的波兰立陶宛联军人数在16500人至39000人之间,而条顿骑士团人数在11000人至27000人之间。波兰立陶宛联军的军士分别属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与信奉萨莫吉希亚人、信奉东正教的鲁塞尼亚人和穆斯林鞑靼人并肩作战。而参战的条顿军队由以日耳曼人为主的22个不同民族构成。
骑士团希望挑衅波兰人和立陶宛人使他们率先发起进攻,将两把剑送给约盖拉和维陶塔斯以“帮助他们作战”,这两把剑被称为格伦瓦德之剑。立陶宛人率先进攻,但在超过1个小时的激战后,立陶宛轻骑兵全面撤退。撤退的原因——这次撤退是败退还是计策——仍然是学术辩论的话题。波军和骑士团开始激战,这场激战甚至蔓延到约盖拉的大本营。骑士团的一位部将骑士直接向国王约盖拉发起冲锋,但被王室秘书兹比格涅夫·奥莱希尼茨基挡下。波军逐步取得优势的同时,立陶宛人也回到了战场。条顿骑士团大团长荣金根在试图突破立陶宛战线时被杀。条顿骑士团群龙无首,又遭到包围,开始撤向他们的本营,希望组成防御性的战车阵。但是,防御瞬间遭到突破,本营被毁,根据一位目击者所说,在那里被杀的骑士比战死沙场的多。
条顿骑士团在战役中一败涂地。大约8000名条顿士兵战死, 还有14000名士兵被俘。骑士团的大多数成员都战死沙场,其中包括骑士团领导层大部。成功逃离战场的骑士团最高级人士是埃尔宾(埃尔布隆格)统帅沃纳·冯·泰廷格。被俘的大多数平民和雇佣兵在战后不久被释放,条件是他们得在1410年11月11日向克拉科夫报告。贵族仍然被俘,每个人都被要求交出高价赎金。 战役后,波兰立陶宛联军留在战场达3天,随后每天只行军15公里,拖延了攻打条顿首都马林堡(马尔堡)的时间。主力军队直到7月26日才到达被重重防守的马林堡。波兰立陶宛方面的拖沓使海因里希·冯·普劳恩有足够时间布防。约盖拉也派其部下攻打其他条顿要塞,这些要塞通常不战而降,包括但泽、索恩和埃尔宾等主要城市。只有8座城堡仍在条顿骑士团手中。围攻马林堡的联军期待条顿骑士团很快投降,没有做长期作战的准备,受到补给缺乏、士气低下、痢疾蔓延这类问题的困扰。骑士团向他们的盟友寻求帮助,西吉斯蒙德、文策尔一世和利沃尼亚骑士团保证提供资金援助和军事增援。9月19日,联军停止围攻马林堡。波兰立陶宛联军将那些被俘或投降并归乡的卫兵留在要塞。但是,骑士团很快收复大多数城堡。到10月末,只有4座位于边境附近的条顿城堡还由波兰控制。约盖拉召集兵马组成一支新军队,在1410年10月10日的科罗诺沃战役中再次击败骑士团。在另外几次短暂的交战后,双方同意谈判。

❷ 看哪个高手能耐大

商业主义原理
财富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这一通常流行的见解,是自然而然地因货币有两重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因为它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我们用货币,比用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们所需的物品。我们总是觉得,获取货币是一件要事。只要有货币,以后随便购买什么,都没有困难。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我们便用各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量,来估计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有很多货币的人,被称为富人;只有极少一点货币的人,被称为穷人。俭朴的或想发财的人,被说成是爱货币的人;不谨慎的、不吝啬的或奢侈的人,被说成是漠视货币的人。发财等于是有了货币。总之,按照通俗的说法,财富与货币,无论从哪一点看来,都是同义语。
象富人一样,富足的国家往往被认为拥有很多货币。在任何国家,贮积金银被认为是致富的捷径。美洲发现后,有一个时期,西班牙人每到一个生疏的海岸,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近处有无金银发现。他们就根据这种情报,判定那个地方有没有殖民的价值,乃至有没有征服的价值。以前,法兰西国王特遣僧人普拉诺·卡尔比诺去见有名的成吉思汗的一位王子。据这位大使说,鞑靼人所常常问到的,只是法兰西王国的牛羊多不多。他们的问题和西班牙人的问题有同样的目的。他们想要知道那个国家是否十分富足,值得他们去征服。鞑靼人和其他一切牧畜民族,大都不知道货币的用处;在他们中间,牲畜便是交易的媒介,便是价值的尺度。所以在他们看来,财富是由牲畜构成,正如在西班牙人看来,财富是由金银构成一样。在这两种看法中,鞑靼人的看法也许最接近于真理。
洛克先生曾指出货币与其他各种动产的区别。他说,其他各种动产是那么容易消耗,以致由这等动产构成的财富不太可靠;今年富有这等动产的国家,即使毫无输出,只要是奢侈浪费,明年就可能很缺少这等动产。反之,货币却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它虽然会由这个人转给那个人,但若能使它不流出国外,就很不容易浪费消耗。所以,在他看来,金银乃是一国动产中最坚固最可靠的部分;他认为,由于这个缘故,增加此等金属,应当是该国政治经济的大目标。
另一些人却以为,一国如能脱离全世界而存在,则国内流通的货币无论多少,都毫无关系。借这种货币而流通的可消费物品,只会换取或多或少的货币;他们认为,这样的国家实际上是富是贫,完全取决于此等可消费物品的丰饶或稀少。但对于那些同外国发生联系,而且有时不得不对外作战,因而有必要在远地维持海陆军的国家,他们的看法却又不同。他们说,除了送出货币来支付给养,否则就无法在远地维持海陆军,但要送出货币,又非先在国内有许多货币不可。所以,每个这样的国家都必须尽力在和平时期累积金银,一旦需要,才会有财力进行对外战争。
由于有这些通常流行的见解,欧洲各国都尽力研究在本国累积金银的一切可能的方法,虽然没有多大成效。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以此等金属供给欧洲的主要矿山占有者,它们曾以最严厉的刑罚或苛重的关税禁止金银输出。往时,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似乎也都采用类似的禁止办法作为它们政策的一部分。在某些古代苏格兰议会法案里,我们会出乎意料地发现,亦曾以重刑禁止金银输出国外。法兰西和英格兰古时候也曾采用同样的政策。
当那些国家成为商业国时,商人们在许多场合总感到这种禁令非常不便。他们以金银为媒介,向外国购买他们所需要的物品,输入本国或运往别国,比用任何其他商品为媒介,往往都更为有利。因此他们反对这种禁令,认为它妨害贸易。
他们说,首先,为购买外国货物而输出金银,未必会减少国内的金银量。反之,还往往会增加那种数量;因为,如果外货消费额并不因此而在国内增加,那些货物就可再输出国外,以高利润在那里售出,所以,带回来的财宝也许会比原来为购买货物而输出的金银多得多。托马斯·孟把这种国外贸易的作用同农业的播种期和收获期相比较。他说:“如果我们只看见农夫在播种时期把很多优良谷物撒播到地里去的行为,我们一定会把他看做一个狂人而不是农夫。但如果我们再考察他在收获期间的劳动,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行为是既有价值又有很大的收获的。收获才是他努力的目的。”
第二,他们说,这种禁令并不能阻止金银输出,因为金银价值大体积小,极容易向外走私。他们以为,只有适当地注意所谓贸易差额,才能防止这种输出。当一国输出的价值大于输入的价值时,外国就欠它一个差额,那必然以金银偿还,从而增加国内的金银量。当输入的价值大于输出的价值时,它就欠外国一个差额,这必然也以金银偿还,从而减少国内的金银量。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禁止金银输出,就不但不能阻止金银输出,而且将使金银输出加多一层危险,从而使金银输出加多一层费用。所以,在这种禁令下,汇兑将更不利于有逆差的国家;购买外国汇票的人,对于售卖外国汇票的银行,不仅要对运送货币的天然风险、周折与费用付出代价,而且要对由于禁止金银输出而产生的意外风险付出代价。汇兑愈是不利于一个国家,贸易差额亦必然愈是不利于这个国家。与贸易差额顺差的国家比较,贸易差额逆差的国家的货币价值必定相应地低得多。譬如,英、荷两国间的汇兑,若百分之五不利于英国,则在汇兑时便须以英银一百零五盎斯购买荷银一百盎斯的汇票。英银一百零五盎斯既然与荷银一百盎斯的价值相等,故亦只能购得相应数量的荷兰货物。反之,荷银一百盎斯却与英银一百零五盎斯的价值相等,故亦可购得相应数量的英国货物。总之,售给荷兰的英国货物将以低得那么多的价格出售,而售给英国的荷兰货物又将以高得那么多的价格出售,这都是由于汇兑的这种差额。英国货物所换回的荷兰货币少得那么多,而荷兰货物所换回的英国货币却多得那么多。所以,贸易差额就必然在那么大的程度上更不利于英国,必须把更大数量的金银输往荷兰,以弥补差额。
以上的议论有一部分是有理由的,有一部分却是强辞夺理的。认为贸易上的金银输出往往有利于国家的议论,是正确的。认为在私人觉得金银输出有利时,禁令不能防止金银输出的议论,也是正确的。但他们如下的议论却是强辞夺理,即:要保持或增加本国的金银量,比要保持或增加本国其他有用商品的数量,需要政府更大的关心;自由贸易能确保这些商品的适量供应,毋需政府给予那样的关心。他们又说,汇兑的高价必然加剧他们所谓的贸易差额的不利程度,或导致更多的金银输出,这样的说法也是强辞夺理。诚然,这种高价极不利于该欠外国债务的商人。在购买外国汇票时,他们要以高得那么多的价格付给银行。但是,虽然由禁令而产生的风险可能使银行索取额外费用,却未必会因此而输出更多的货币。这种费用,一般是在走私时在国内支付的,它不会使人在所需汇出的数目以外,多输出一文钱。汇兑的高价,也自然会使商人努力平衡他们的输出和输入,使他们尽量缩小他们的支付额。此外,汇兑的高价必定会产生类似课税的作用,因为它增高外货的价格,从而减少外货的消费。所以,汇兑的高价不致于增加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而只会减少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因而也会减少金银的输出。
尽管这样,那些议论却使听取它们的人深信不疑。它们是由商人们向国会、王公会议、贵族和乡绅们陈述的;是由那些被认为了解贸易的人向那些自认为对这种问题一无所知的人陈述的。贵族及乡绅和商人一样,都从经验中知道,国外贸易可以富国,但对国外贸易如何富国的问题,他们却没有一个懂得清楚。商人们完全知道,国外贸易如何使他们自己富裕。理解这个问题,原是他们的份内之事。但了解国外贸易如何富国的问题,却不是他们的份内之事了。除了在他们要向国家请求改订国外贸易法案的时候,他们从来不考虑到这个问题。只有在请求改订法律的时候,他们才必须陈述国外贸易的有利结果,才必须陈述现行法律如何阻碍这种有利的结果。他们向那些要对这种事情作出决定的裁判官说,国外贸易可以带货币回国,但国外贸易法却使国外贸易所带回来的货币比没有这种法律的时候少。裁判官听了这个说法,也觉得十分满意。这种议论于是产生了预期的效果。法兰西和英格兰的金银输出禁令,仅以本国的铸币为限。外国铸币和金银块的输出,听其自由。在荷兰和其他一些地方,这种自由甚至扩展到本国铸币。政府的注意力,从对金银输出的监视,转到对贸易差额的监视,而把贸易差额看作能够引起国内金银量增减的唯一原因。他们放弃了一种毫无结果的监督,转向另一个更为复杂、更为困难但却是同样毫无结果的监督。托马斯·孟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不仅成为英格兰而且成为其他一切商业国家政治经济的基本准则。内地或国内贸易,尤其重要的是,即那种以同量资本可提供最大收入而又能使本国人民获得最大就业机会的贸易,却被视为只是国外贸易的辅助。据说,国内贸易既不能从外国带货币回来,也不能把货币带出国外。所以,除非国内贸易的盛衰可以间接影响国外贸易的状况,否则它就决不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富裕或更加贫困。
没有葡萄园的国家,须从外国取得葡萄酒;同样,没有矿山的国家也无疑地必须从外国取得金银。然而,政府似乎不必更多注意某一物品而更少注意另一物品。一个有资力购买葡萄酒的国家,总会获得它所需要的葡萄酒;一个有资力购买金银的国家,决不会缺少那些金属。金银象一切其他商品一样,必须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而且,正因为它们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所以其他一切商品也都是那些金属的价格。我们完全有把握地相信,自由贸易无需政府注意,也总会给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葡萄酒;我们可以同样有把握地相信,自由贸易总会按照我们所能购人或所能使用的程度,给我们提供用以流通商品或用于其他用途的全部金银。
在各个国家,人类勤劳所能购入或生产的每一种商品量,自然会按照有效需求,即按照愿意支付为生产这种商品和使它上市所需支付的全部地租、劳动与利润的那些人的需求,自行调节。但按照有效需求而发生的这种调节作用,在金银这种商品上最为容易,也最为准确;这是因为金银体积小而价值大,最容易从一处地方运到另一处地方,从价廉的地方运到价昂的地方,从超过有效需求的地方运到不足以满足有效需求的地方。譬如,如果英格兰除自己所拥有的黄金外,其有效需求还需要一定数量的黄金,那末一艘兼载客货的定期邮船就可从里斯本或从其他可以购买黄金的地方运来黄金五十吨,用以铸成五百多万几尼。但如果有效需求需要同等价值的谷物,那末以五几尼换一吨谷物计算,输入这批谷物便需载重一百万吨的船只,或每艘载重一千吨的船只一千艘。就是使用英格兰的海军船只,也运载不完。
当一国所输入的金银量超过有效需求时,无论政府怎样保持警惕也不能阻止其输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严刑峻法,并没能使金银不外溢。从秘鲁和巴西源源而来的输入,超过了这两个国家的有效需求,使金银在这两个国家的价格降低到邻国之下。反之,某国的金银量如不足供应其有效需求,那就会使金银的价格抬高到邻国之上,用不着政府操心去输入金银。即使政府尽力想禁止金银输入,亦决不能生效。莱克加斯所制定的法律设置障碍以阻止金银输入斯巴达,但斯巴达人的充沛的购买力却冲破了这一切障碍。一切严峻的关税法是不能阻止荷兰和戈登堡东印度公司把茶叶输入英国的,因为它们比英国东印度公司运来的茶叶便宜一些。一磅茶叶的价格通常以银计算,最高是十六先令,因此一碗茶叶的体积约一百倍于十六先令的体积;如以金币计算,则在二千倍以上。茶叶走私的困难,亦当照此倍数增加。
有许多货物,因体积关系,不能随意由在货充足的市场转移到存货不足的市场,但金银要由金银丰足的市场运到金银缺乏的市场,却很容易。一部分由于这个缘故,金银的价格才不家其他大部分货物的价格那样在存货过多或不足时不断发生变动。固然,金银的价格也不是完全不变动的,但其变动大都是缓慢的、渐进的和齐一的。例如,有人也许没有多大根据地认为,在本世纪和前一世纪的欧洲,金银因不断由西属西印度输入,其价值已经不断地但逐渐地下落。要使金银的价格突然改变,从而使其他一切货物的货币价格立刻发生显著的涨落,那就非有象美洲的发现所造成的那种商业上的革命不可。
尽管如此,一个有资力购买金银的国家,如果在任何时候缺乏金银,要想法补足,那就比补足其他任何商品的缺乏都更方便。如果制造业的原料不足,工业必陷于停顿。如果食粮不足,人民必然为饥饿所苦。但如果货币不足,则既可代之以物物交换,又可赊账买卖而每月或每年清算一次,更可用调节得当的纸币来加以弥补。第一种方法很不方便,第二种方法就比较方便了,至于第三种方法,则不但方便,而且有时还会带来一些利益。所以,无论就哪一点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于保持或增加国内货币量的关心,都是不必要的。
可是,人们对于货币稀少的抱怨是再普遍不过了。货币象葡萄酒一样,只有那些既没有购买它的资力,又没有贷借信用的人,才一定会经常感到缺乏。而有资力又有信用的人,在需要货币或葡萄酒时很少会感到缺乏。然而抱怨货币稀少的人,未必都是无远虑的浪子。有时,整个商业城市及其邻近地方都会普遍感到货币稀少。营业过度是这一现象的普通原因。稳重的人要是不比照其资本订定经营计划,结果也会象没有量入为出的浪费者一样,既没有购买货币的资力,又没有借贷货币的信用。在计划实现以前,他们的资财就已耗尽,接着他们的信用也完了。他们到处去向人借贷货币,但人家都说没有货币出借。即使这种对货币稀少的普遍抱怨,也并不能经常证明国内流通的金银已失常量,而仅能证明有许多人想望金银但无力支付代价罢了。在贸易的利润偶然较平常为大的时候,无论大小商人都容易犯营业过度的错误。他们输出的货币并不总比平常多,但他们在国内国外都用赊账的方式实进数量异常的货物,运往遥远的市场,希望在付款期前收回货物的代价。如果付款期前不能收回代价,他们手上就没有购买货币的资力,也没有借贷货币的确实担保品了。对货币稀少的普遍抱怨,不是起因于金银的稀少,而是起因于那些求借者难以借贷,以及债权人害怕债款难以收回,不肯出借。
如果力求认真地证明,财富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并且只在购买货物时货币才有价值,那就未免过于滑稽。无疑,货币总是国民资本的一部分;但我们已经说过,它通常只是一小部分,并总是最无利可图的一部分。
商人所以普遍觉得以货币购买货物较易,以货物购买货币较难,并不是因为构成财富的更主要的成分是货币而不是货物,而是因为货币是已知的和确立了的交易媒介物,易于和一切物品交换,但要取得货币来交换货物,却不见得那么容易。此外,大部分货物比货币更易于磨损,如果保存它们,可能往往要蒙受大得多的损失。商人有货物存在手上,同有货物价格存在金库相比,更容易发生为他所不能应付的对货币的需求。而且,他的利润直接出自卖货的多,出自买货的少,因此他一般更急于以货物交换货币,而不那么急于以货币交换货物。不过,丰富的货物堆在货栈,不能及时售出,这有时可能成为个别商人破产的原因,但决不能使一国或一个地方遭受同样的灾难。商人的全部资本,往往由容易损坏的、须定用来购买货币的货物构成。但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却只有极小一部分可以预定用来从邻国购买金银。极大部分是在国内流通和消费的。就连运往外国的剩余物品,也常有大部分用来购买他种外国货物。所以,预定用以购买金银的那部分货物,即使不能卖出以换取金银,亦不至使一个国家破产。诚然,它可能遭受某些损失和不方便,也可能不得不采用某种为替补货币所必需的办法。但是,它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却照常一样或几乎照常一样,因为它有同样多的或几乎同样多的可消费资本来维持自己。以货物交换货币,未必总象以货币交换货物那么容易,但从长远看来,以货物交换货币却比以货币交换货物更有必要。除了购买货币,货物还有其他许多用处;但除了购买货物,货币就一无所用。所以,货币必然追求货物,而货物却并不总是或无需追求货币。购买货物的人往往打算自己消费或使用,并不总想再把货物出售,但售卖货物的人却总想再购买。前者购买货物,往往完成了他的全部任务,而后者售卖货物,顶多只能完成他的任务的一半。人们所以需求货币,不是为了货币本身,而是为了他们用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
据说,可消费的物品不久会被破坏,而金银则具有较大的耐久性,只要不继续输出,就可在长时期内累积起来,使国家的真实财富增加到使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以,以这种耐久的商品交换那些容易损坏的商品,据说是最不利于国家的贸易。不过,我国的铁器也是极耐久的商品,如不继续输出,也可能在长时期内累积起来,使国内锅釜的数量增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但如果我们以英国的铁器交换法国的葡萄酒,却又不被看作是不利的贸易。我们一看就知道,随便在哪一个国家,这类用具的数目必然要受实际用途的限制;我们也容易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锅釜都是用来烹调通常在那里消费的食物的,不必要地增多锅釜是荒谬的;如果食物的数量增加了,要连带增加锅釜的数目就很容易,只要用一部分增加的食物量来购买锅釜,或增加以制造锅釜为业的铁工就行了。我们也同样容易看出,任何一个国家的金银量都受这类金属的实际用途的限制,或是铸成硬币当通货使用,或是制成器皿当家具使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铸币量都受国内借铸币而流通的商品的价值的支配;商品的价值增加了,立刻就会有一部分商品被运到有金银铸币的外国,去购买为流通商品所必须增加的铸币量。我们又知道,金银器皿的数量都受国内豪华家族的数目与财富的支配,豪华家族的数目与财富增加了,就很可能会有一部分增加的财富被送到有金银器皿的地方去购买所需要增加的金银器皿。要豪华家族购置多于他们所需要的厨房用具,以增加其快乐,那是荒谬的;同样,要一个国家输入或保留多于它所需要的金银,以增加国富,也是荒谬的。出资购买那些不必要的用具,不仅不能增进而且会减损家庭食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样,出资购买不必要那么多的金银,也必然会减少用于衣食住和用于维持人民生计的财富。必须记住,金银无论铸成硬币或制成器皿,同厨房用具一样,都是器具。如果增加金银的用途,增加可以用金银来流通、支配和制造的可消费的物品,就一定会增加金银的数量;但是,如果你想用非常的手段来增加它们的数量,那就一定会减少它们的用途,甚至会减少它们的数量,因为金银的数量必须受其用途的限制。如果金银累积得超过所需的数量,那末,由于金银的运输是那么容易,而闲置不用的损失又是那么大,任何法律也不能防止其立即输出国外。
一国要对外进行战争,维持远遣的海陆军,并不一定要累积金银。海陆军所赖以维持的不是金银,而是可消费的物品。国内产业的年产物,换言之,本国土地、劳动和可消费资本的年收入,就是在遥远国家购买此等可消费的物品的手段。有了这种手段的国家就能维持对遥远国家的战争。
一国可循三种不同的途径购买远遣军队的饷给与食粮。第一,把一部分累积的金银运往外国;第二,把制造业的年产物的一部分运往外国;第三,把常年原生产物的一部分运往外国。
不妨称为一国累积或贮存的金银,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流通的货币;第二,私人家庭的金银器皿;第三,由干多年节俭而业已聚存于国库的货币。
这样的金银很少能从一国的流通货币中节省下来,因为在这一方面不可能有多大的剩余。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每年买卖的货物的价值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货币来把货物流通和分配给真正的消费者,但不能使用超过必要的数量。流通的渠道必然吸引充足的货币额,但一到饱和就不能再加容纳。但在对外战争的情况下,通常从这个渠道里抽取若干。由于有大量的人遣往国外,国内所要维持生活的人数便大为减少了。国内流通的货物既已减少,为流通货物所必需的货币也必减少。在这样的场合,通常发行大批纸币,如英格兰的财政部证券、海军部证券和银行证券。这些纸币既然代替了流通的金银,就使国家有机会把较大数量的金银运往外国。不过,对外战争费用浩大,而且延续几年,要靠上述办法所提供的资源来维持,那就极不充分了。
熔解私人家庭的金银器皿,更无济于事。上次战争开始时,法兰西曾使用这种办法,但从这方面所得的利益还不足补偿铸造的损失。
往时,君王累积的财宝曾提供一个大得多而且耐久得多的资源。但在今日,除了普鲁士国王,全欧洲似乎没有一国君王以累积财宝为政策了。
本世纪的历次对外战争,也许是历史上费用最大的战争了,维持这种战争的基金似乎很少依靠流通货币、私人家庭的金银器皿或国库财宝的输出。前次对法战争使英国花费了九千万镑以上,其中不但有七千五百万镑新募的国债,而且还有每镑土地税附加二先令的附加税,以及从还债基金中每年借用的款项。这项费用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用在外国,即用在德意志、葡萄牙和美利坚,用在地中海各口岸,用在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英格兰国王没有累积的财宝。我们从来没有听说有非常大量的金银器皿被熔解。那时人们一向认为,国内流通的金银不超过一千八百万镑。但自从最近金币改铸以来,大家相信那种估计未免过低。因此,我们不妨按照我记得曾经看到或听到过的最夸大的统计,假定我国金银合计达三千万镑。如果战争是用我国的货币来进行的,那末甚至根据这个统计,在六、七年期间内也一定曾经把这数目全部运出运回一共至少两次。如果可以作这样的假设,那就能提供最有决定性的论点来证明政府没有必要注意货币的保存,因为根据这一假定,国内的全部货币一定曾在这么短的时期内在两个不同的时间行着无事地有了往返。可是,在这期间内流通渠道并不显得比平常更空虚,有资力换取货币的人,很少感到货币缺乏。在整个战争时期,尤其是在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对外贸易的利润确较平常为大。这种情况在英国各口岸引起了往往会引起的一种普遍的营业过度现象。这种现象又引起了对货币稀少的不满,而这种不满常常是跟着营业过度现象出现的。许多人缺少货币,因为他们既无资力可以换取,又无信用可以借贷,而且因为债务人觉得难于借贷,债权人也就觉得难于收回。不过,拥有可以换取金银的价值的人,一般都能以他们的价值换取金银。
所以,上次战争的巨大费用的支付,一定主要不是靠金银的输出,而是靠英国某种商品的输出。在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员同一个商人订约汇款至外国时,这商人就向国外来往通汇处出一期票,他为了支付这张期票,自然会尽力把商品而不是金银运出国外。如果那个国家不需要英国的商品,他就会设法把商品运往别国,购买一张期票,来付清所欠那个国家的款项。把商品运往宜于销售的市场,总可取得相当的利润,但运金银出国,却很难得到任何利润。当这些金属被运往外国以购买外国商品时,商人所获得的利润不是来自商品的购买,而是来自回程货的售卖。但如果他只是为了还债而运出金银,那他就不能换回商品,因而不能得到利润。所以,他自然会绞尽脑汁,用输出商品而不是用输出金银的办法来偿还外债。《英国现状》的作者指出,在上次战争期间,英国输出了大量货物,但没有运回任何回程货来。
除上述三种金银外,在一切大商业国中,还有大量金银块交替地输入和输出,以经营国外贸易。这种金银块象国币在国内流通一样地在各商业国之间流通,可以被看作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国币的流动及其方向,受流通本国境内的商品的支配,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的流动及其方向,则受流通于各国间的商品的支配。二者都用来便利交换,一则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个人之间,一则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个人之间。也许曾动用这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的一部分来进行上一次战争。在一场全面战争的时候,人们自然要认为,这种货币的流动与方向和承平时期不同,它在战场周围流通得更多,交战国军队所需的饷结和食粮都要在交战地点周围及邻近国家购买。但英国每年这样使用的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无论多少,一定要年年购买,而用以购买的,或是英国商品,或是以英国商品换取的其他物品。所以归根到底,仍是商品,仍是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才是使我们能够进行战争的基本资源。人们认为,每年这样大的费用一定从巨额的年产物中支付,那是很自然的。例如,1761年的费用便在一千九百万镑以上。任何金银的累积都不会能够维持每年这样大的费用。即使是金银,其年产额也无法维持这样大的开支。根据最可靠的统计,每年输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金银一般不会大大超过六百万镑;就某几年来说,还不够支付上次战争四个月的费用。
军队派往遥远的国家,其饷给和食粮要在远地购买。购买这些东西或买进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以购买这些东西,要输出若干商品。最宜于为这目的而输出的商品,似乎是制造得比较精巧的工业品,即体积小价值大,因而能以不大的费用运到遥远地方的制造品。一个国家,如果它的产业每年生产这种大量剩余的制造品输往外国,那末,即使它不输出大量金银,甚至没有如此大量的金银可供输出,也能进行一场费用浩大的对外战争好多年。诚然,每年剩余制造品的很大部分必须在这种情况下输出,而它虽给商人带回利润,却不给国家带回任何利润,因为政府向商人购买外国期票,以便在

❸ 世界有哪些有名的军事奇才

毛泽东、拿破仑、蒙哥马利、朱可夫、
二战将帅名录——同盟国将帅

阿诺德(1886.6.25~1950.1.15)

艾森豪威尔( 1890.10.14~1969.3.28)

巴顿(1885. 11.11~1945.12.21)

布雷德利(1893.2.12~1981.4.8 )

戴高乐(1890.11.22~1970.11.9 )

戈尔什科夫(1910.2.26~ 1988.5.13 )

哈尔西(1882.10.30~1959.8.16 )

华西列夫斯基(1895.9.30~ 1977.12.5)

金( 1878.11. 23~1956.6.25)

科涅夫(1897.12.28~1973.5.21)

库塔霍夫(1914.8.16~1984.12.3)

勒克莱尔(1902.11.28~1947.11.28)

李奇微(1895.3.3~1993.7.26)

罗科索夫斯基(1896.12.21~1968.8.3)

罗斯福(1882.1.30~ 1945.4.12)

马利诺夫斯基(1898.11.23~1967.3.31)

马歇尔( 1880.12.31~ 1959.10.16)

麦克阿瑟(1880.1.26~1964.4.5)

蒙巴顿(1900.6.25~1979.8.28)

蒙哥马利(1887.11.17~1976.3.25)

米切尔(1879.12.29~1936.2.19)

尼米兹(1885.2.24~1966.2.20)

潘兴(1860. 9.13~1948.7.15)

丘吉尔(1874.11.30~1965.1.24)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史汀生(1867.9.21 ~ 1950.10.20 )

泰勒(1901.8.26~1987.4.19)

铁木辛哥(1895.2.18 ~ 1970.3.31)

瓦图京(1901.12.16~1944.4.15)

沃罗诺夫(1899.5.5~1968.2.28)

叶戈罗夫(1883.10.25~1939.2.23)

朱可夫(1896.12.1~1974.6.18)

二战将帅名录——轴心国战犯

松井石根(1878.7.27~ 1948.12.23)

寺内寿一( 1879.8.8 ~ 1946.6.12)

梅津美治郎(1882.1.4 ~1949.1.8)

山本五十六(1884.4.4~ 1943.4.18)

东条英机(1884.12.30~1948.12.22)

板垣征四郎(1885.1.21~1948.12.23)

永野修身( 1880.6.15~1947.1.5 )

山下奉文(1885. 11.8 ~1946.2.23)

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古德里安(1888-1954)

凯塞林(1885-1960)

凯特尔(1882.9.22~1946.10.16)

克卢格(1882-1944)

隆美尔(1891-1944)

莫德尔(1891-1945)

乃木希典(1849.12.25~1912.9.13)

希特勒(1889.4.20~1945.4.30)

约德尔(1890-1946)

邓尼茨(1891.9.16~ 1980.12.24)

墨索里尼(1883.7.29~1945.4.28)

❹ 中世纪2全面战争国家强弱排行

都差不多,各有各的特色,没法确定具体的排名,只能大致分为两类,

超强的:

土耳其:步,骑,步弓,火器;

俄罗斯:步(德沃不是一般的强),步马弓(上下马德沃,哥萨克),火器,骑;

法国:步(大路货都有,双手),骑,马步弓(苏格兰长弓外唯一破甲步弓,唯一破甲马弓);

匈牙利:步(大路货,高级剑盾),骑(最强天主教骑兵之一),马弓;

摩尔:步(最顶级实用剑盾),火器(骆驼火枪),地理条件好;

最差的:

神罗:穷的要死,兵差,地理差,除了条顿,黑衫实在没什么玩的;

拜拜:从早到晚都靠弓骑兵混饭,铁甲是沙卫的条件,帝国的水平;

小苏:骑兵差,没火器,弓箭兵差,野战鞑靼人那不是一般的郁闷。

(4)全面战争鞑靼扩展阅读

系统特色

1、Deus Lo Vult 因父之名

一个很有特色的MOD,加入了包括将军职业系统、纹章系统、名剑系统、补给系统等趣味元素,突出了将军在游戏中的作用,战场AI的节奏加快。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几大MOD之一。该MOD因为加入过多脚本,对机器配置要求较高。

2、Eagle of the Eble易北河之鹰

中国玩家(HappyTime)设计的MOD,自带汉化包。拥有目前最精美的 兵种模型,约300个不同兵种。MOD内加入了诸如复国军系统、名城系统、兵种抵御系统等元素。名城拥有更丰富的兵种及更强的军事扩充能力。也是最稳定的MOD之一。

3、Stainless Steel 钢铁咆哮

目前最受欢迎的几大MOD之一。整合了多个小型MOD的特色。拥有更强大的AI系统,更多地区,真实的招募设置,有更多的兵种,约有500个兵种。更精美的图形界面和兵种模型。就是经常跳出,容易死档。

4、Broken Crescent破碎的新月

(1)简称BC,是一个侧重于中东地区历史的中世纪2 MOD。从1174年撒拉丁时代开始至1408年结束。拥有一个从安纳托利亚到印度横跨欧亚的全新大地图,在《破碎的新月》中你可以控制包括9个新穆斯林国家和5个新基督国家在内的众多派系。此外还有超过260种精心制作的新兵种。主要派系蒙古帝国。

(2)Third Ages 魔戒第三纪元以魔幻元素为主的MOD。场景为中土世界,主要体现邪恶阵营和正义阵营的殊死较量。这个MOD中有炎魔,奥罗格黑,树人,索伦一类的强力兵种,适合喜欢魔幻元素的玩家体验。

(3)各势力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矮人的步兵十分强悍,但是却只有雇佣骑兵;半兽人部队相对比较低劣,但是数目庞大;人类的军制比较健全,没有突出的弱项,但除了骑兵也没有一项是中土最强;精灵的弓箭手十分强大,骑兵和步兵的质量也很高,不过数量相对较少。

5、Kingdoms Grand Campaign 王国战役

王国战役是官方推出的四个资料片,包括美洲风云,英伦霸主,天国王朝和条顿悲歌。 地图的城市增加了一大半。AI的系统也有所改进。以及新增英雄系统;(英雄在战斗中有特殊技能)新增两个十字军国家和单位等等。

❺ 帝国全面战争 各势力独有兵种

1、达荷美女战士

装备来复枪的部族女战士,攻击性很强,对被俘敌人一律斩首。

2、胜利号皇版家海军战列权舰

皇家海军名将纳尔逊爵士的旗舰,这艘装备104门火炮的一级战列舰是18世纪最大的重型战舰之一。

3、罗杰斯突击队

罗伯特·罗杰斯少校手下的精锐轻步兵,擅长侦察和执行特殊任务,野外生存能力极强。

4、奥斯曼多管炮

拥有恐怖火力的野战炮,奥斯曼帝国火器技术的最高体现。


(5)全面战争鞑靼扩展阅读:

游戏特色

1、首府城市

战略界面下各国土地疆域划分为多个州或省份,每个州各有一座首府城市,首府是一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夺取首府即获得全州的控制权。

2、州境建筑

各州境内除首府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这些建筑可分为城镇、港口、农庄、矿山、种植园、皮毛市场6大类,几乎每一类建筑都可以多元化升级,东西方国家对某些建筑的命名可能不同,但作用完全一样。

3、贸易争霸

贸易是本作中较为复杂的部分,在政府界面的贸易页最上层可看到国际市场上各种资源的当前行情及走势,玩家在选择修建何种种植园时不妨参考一下这里的信息。

❻ 明朝和瓦剌在打仗的时候,鞑靼在干什么

在明太祖末年到明成祖时期,明廷对于漠北诸部的政策是分而治之、击强扶弱,明成祖大张挞伐的数次北伐,也正是基于这个基础。当时明朝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是比较强大的由本雅失里汗和权臣阿鲁台控制的北元鞑靼政权,而对于马合木等瓦剌则采取了扶持态度,在明成祖的五次大规模北伐中,(如果加上失败的丘褔十万大军,就是六次),只有一次是对借势南侵的瓦剌的打击,其余的征伐都是对准鞑靼的,而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鞑靼诸部和依附其上的北元汗廷遭到了严重削弱,在明宣宗、明英宗早年,瓦剌势力已经具有了压倒鞑靼的优势。

而在宣宗及英宗继位后的一段时期内,瓦剌内部的绰罗斯家族崛起,其首领脱欢、也先父子不但翦除了太平、巴突孛罗等瓦剌内部的竞争者,更在外部征战中击杀了鞑靼可汗阿台及阿鲁台势力,在其拥立的傀儡脱脱不花汗的旗号下,几乎统一了漠北。

而明朝政府却显然对此没有重视,明太祖、成祖时期的对蒙政策,至此已经完全失去了继续贯彻的时机。所以,当也先悍然以多路精骑南下伐明,土木之变的惨剧即将上演的时候,是不会出现鞑靼诸部在后方牵制瓦剌的奇迹的,因为当时鞑靼已经没有政府机构的存在,各部首领不是跟随也先行动,就是蛰伏待机的状态。

❼ 俄罗斯第一次世界大仗

可惜这不过是单相思。希特勒被自己的种族教义毒化,真的相信了那些“主子种族”的鬼话。他并不想解放苏联人民。相反,他非常害怕苏联境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因为这和他的伟大东方帝国蓝图格格不入。在他的设计中,斯拉夫人这种“亚人类”的唯一功能就是为德国移民 主子作奴隶,过剩的“亚洲人”(按:希特勒认为斯拉夫人是亚洲人,其实许多西方人都持这种观点。以文化和种族背景来看,俄国人确实是介于欧亚两洲的过渡民族。其文明不是从欧洲原生的,而是从欧洲进口来的薄薄的“奶油”之下覆盖的亚洲原始文化)将被驱赶到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猪圈”里去。

就这样,希特勒错过了历史给他的轻易取胜的机会。他本来只需向那摇摇欲坠的腐朽建筑猛踢上一脚,剩下来的事自然有俄国人民去代劳。他只需用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欢迎他们的苏联人民,允诺废除布尔什特暴政,恢复私有制,废除集体农庄,则布尔什特政权立刻垮台。

可他为史无前例的成功冲昏头脑,迷醉在那个种族帝国的春梦中,反过来无情镇压苏联西部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虽然德军将领出于实用目的,把自愿效力的前苏军将士当成炮灰利用,但希特勒实行的却是无情掠夺资源和出产的铁腕统治。他非但没有应人民请求,解散人民痛恨的集体农庄,却派纳粹官员去接管之。于是,他便取代了斯大林的角色,把集体农庄变成了无情榨取人民血汗的利器,将掠夺来的谷物悉数运回德国,导致乌克兰发生饥荒。斯大林这么做,毕竟还是苏联人民自己的领袖,轮得到他一个外国人来扮演斯大林的角色么?

这种种倒行逆施激怒了苏联人民,使得他们反过来认同另一暴君斯大林。再加上苏军收复了部分国土后,看到了德国占领就意味着屠杀和焦土。其实那些破坏有一部分是NKVD当初在撤退时执行斯大林的“焦土政策”命令造成的。但红军怎么分得清楚?从此,“为了斯大林,冲啊!”便成了苏军的自发战斗口号。

反过来,斯大林那机会主义者就要比希特勒那僵死的教条主义者高明得多。在生死攸关之际,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意识形态弹性。他在战争爆发后作的第一个演说里就一改故辙,绝口不提布尔什特那套意识形态,而是诉诸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此后他所有的演说都是唱爱国主义高调,从来不弹布尔什特党那套陈词滥调。不仅如此,他还灵活到批准俄国教堂重新活动,以上帝的名义为“伟大的爱国战争(通译“卫国战争”,误)”祝福,甚至压下了他本人骨子里的反犹情绪,把有声望的苏联犹太人头面人物从监牢里放出来,成立了个由布党在幕后操控的组织,以此去勾引美国犹太人援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大林的政治才能远远超过希特勒,两人虽然同是军事外行,但斯大林不愧是个第一流的政治战略家。

四、令人难以置信的极权政府的生存能力

1941年10月4日,苏德战争爆发后三个多月,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庄严宣告,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役中”,苏军已被打败,“而且永远无法站起来了”,他接着给出了详细的证据:两百万苏军被俘,18,000辆坦克被击毁,14,500架飞机被击落。 希特勒并没有夸大其词。作者在书中披露:“在(1941年)6月至12月间,红军有2,663,000人阵亡,3,350,000人被俘。苏军每打死一个德国兵,就得贴上20个士兵的性命。”

这就是说,在战争头半年,苏军就有6百多万将士被打死或被俘,按理说整个军队都不存在了,还打什么仗?德军将领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确实是有根据的,那3百多万战俘排成的长龙,凡是见到的人都不会忘怀。没有哪个国家经受得了这种可怕的损失。因此,全世界当时都认定苏联从此一蹶不振了。

然而斯大林那魔术师就是有本事从帽子里掏出兔子来,让世界目瞪口呆。德军统帅部一点都不知道,德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时,苏军统帅部还保留了12个军作战略预备队,准备用于莫斯科保卫战。当苏联派驻日本的王牌间谍佐尔格汇报了日军无意侵苏,而是要南下去寻英美晦气之后,斯大林又从远东撤回了西伯利亚的生力军,使得苏军战略预备队达到了58个师之多!极权政体使用恐怖手段无情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的潜力,简直就是无限的。而且,大独裁者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不计伤亡,能毫不犹豫地把从未受过训练的新兵投入战场,这就是它的可怕的生命力。

五、真实的卓娅

卓娅是牺牲在莫斯科附近的。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第一次能发动有限反攻并收复了少量失地的战役。当苏军收复了莫斯科附近的村庄时,他们发现了卓娅的英勇事迹。书上是这么介绍的:

“不管红军来到哪里,他们都发现了屠杀(atrocity)的可怕证据,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18岁的卓娅·柯斯莫捷米扬斯卡。她是当地游击队队员,受命破坏一切对德国人有用的东西,因放火烧毁德军马厩而被擒。根据后来的谣传,是当地村民向德军出卖了她。她被在脖子上挂上牌子,游街穿过村庄(芦按:原来毛的红卫兵是从这儿学来的),被毒打刑讯,割除肢体(mutilated,中文中没有对应词,只好如此翻译,其实不是肢体,读者看下去便知),然后被吊死了。当红军到达时,她那左乳被割去的冻僵了的尸体还在吊着。她的苦难经历首先被记录在一首诗中,以后又在剧本《卓娅》中得到描绘。在那个剧本中,卓娅临刑前夜,眼前出现了斯大林的形像(vision,此处乃是宗教术语,一般用于看到神灵或神迹),他向她保证,莫斯科一定会得救。

但在卓娅传奇背后的真实却没有这么鼓舞人心。她的父亲和祖父都在大清洗中被枪决了。仿佛是为了为他们赎罪,十多岁的卓娅变成了一个偏执(obsessive)的青年共产主义者。她母亲也同样具有洗清她父亲名字的愿望,为此鼓励她参加共产党的青年游击队,游击队员们被送到莫斯科前方地区去完成自杀性使命,直接进入前进的德军的虎口中。”

原来卓娅死得这么惨。我记得当年看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上有她临刑的照片,剪了个男孩的发型,衣襟上没有血,面容也很平静,根本就不像左乳被割去、痛得死去活来的人,难道那照片是伪造的?真实的故事太惨了,虽然能暴露德寇的凶残,但披露这些细节似乎不利于英雄的正面形像,或许就是为此,苏联宣传部门才隐瞒了那可怕的细节。

不过,书中似乎还是有点蛛丝马迹的。记得那书上说,施刑的某德军士兵受不了那场面,掩着脸踉踉跄跄地从屋子里跑出来,或许那就是割去她的乳房之时吧。现在仔细回想那书,卓娅果然没有爹,似乎她爹是病死了还是什么的,反正书上含混过去了。如今得知真相,当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这家人最后活下来的就只有卓娅的母亲,老太太的公公和丈夫死在斯大林手里,两个孩子死在希特勒手下。俄国人民究竟是作了什么孽,该当被这“阴阳磨”从左右两面夹在中间,细细研磨?卓娅的母亲鼓励女儿献身自杀使命,用这种方式去洗清丈夫的名字,是否也太可怕了些?如果卓娅的祖父和父亲不是被NKVD镇压的人民公敌,卓娅还会那么狂热么?如果苏联“伟大的爱国战争”就此少了个英雄,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苏联游击战争真相

芦笛译

【译者按】此乃《俄国的战争》第五章的一部分。我自己觉得有意思,便摘译出来。一切都说得很清楚,似乎没有必要逐段评论,只在最后发两句个人感慨。文章题目是我加的。这儿想提醒思云,很不幸,在你作出关于“游击队乃是违反战争法的恐怖分子”的英明结论前几十年,纳粹就作出了类似结论,并据此制定了非常符合你的心愿的铁腕措施。我深信,这结论是你自己独 立思考产物,因为和你的其他主张不同,我至今还没见到你的日本右派师父这么说过,类似教导也无法从你的中学政治教材中找出。据我所知,这两个地方乃是你的唯一灵感来源。所以,似乎可以有相当把握判定,这是你出自强烈的爱国激情、罕见地超越了一次你本国的右派导师和前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进行了绝无仅有的独 立思考的结果。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从学术道德的角度来看,你以后再提出这种说法时,最好讲明自己的独 立思考恰与当年的纳粹先驱思想家暗合,以免剽窃之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建议,仅供参考而已。
--------------------

德国在苏联的统治并不是没有受到反抗。有成千成千的人与德国人合作,也有成千成千的人起来抵抗。游击武装进行的游击战争成了藐视法西斯主义的象征,在苏联宣传中,游击队员成了祖国的突击队员,抗击希特勒主义邪恶威胁的革命斗争英雄。历史真实却相当不同。游击队员们常常是勉强为其事业斗争的战士,其造成的军事影响是有限的,他们的受害人中不但有德国占领军,而且也有普通的苏联人。这些人怕自己一方几乎和怕敌人一样。
俄国有着悠久的游击战争的光荣历史。在拿破仑1812年入侵俄国的灾难性战役中,多股农民武装袭击过他的大军。在内战中,游击队站在布党一边共同和反革命作战。游击战是俄国军事传统的一部分。但在30年代,著名的内战游击队指挥员被清洗了。斯大林将游击战看成是一种威胁,因为高度集权并充满狐疑的国家机器无法控制之。30年代设立的为游击队干部提供粮食和武装的供应点被统统关闭了(芦按:疑此处有误。30年代怎么还会搞这种名堂?大概是说内战时期开设的供应点吧)。当德国1941年入侵苏联时,苏方并无开展游击战的计划。这运动是自发地不连贯地开展起来的,其实是环境而非革命精神的产物。

斯大林不久就抛开了他对游击战的不信任。1941年7月1日,他在对苏联人民作的首次战时呼吁中,号召游击队员起来与入侵者斗争:“必须使环境变得让敌人及其合作者无法忍受。不管他们去哪儿,都要追击并消灭他们……”当局给最初的非正规军单位分发了列宁1906年写的《游击战争》,在该文中,列宁提出,恐怖主义乃是阶级斗争的合法手段。在加入游击队前,每个队员都得宣誓,保证对苏维埃事业的极度忠诚,并宣誓“向敌人进行可怕的、无情的、绝不宽容的复仇……以血还血!以命抵命!”游击队员们必须保证自己和全家宁死不降,新入伍的队员被要求事先批准他的死刑判决,如果他“因为害怕、软弱或个人腐败”违反了誓言,则他的同志们就要亲手执行该死刑判决。比其他苏联公民更甚,游击队员们发现自己给夹在了龙潭与虎穴之间。

第一批游击队员很难被看成是志愿军。当德军以令人屏息的速度横扫过西部苏联的城乡时,大量士兵和共党官员发现自己陷入敌后。被混乱的溃军扔下的散兵游勇逃进了森林和沼泽。害怕德国人清算的党员或犹太人跟随其后,躲进了那些难以接近的地域。他们并没有构成像样的战斗力量,装备很差,缺乏补充,通常得靠从德军那儿抢军火。最令他们绝望的问题还是缺乏粮食。早期许多“游击活动”主要是从农民那儿抢粮食,而农民并无养活他们的欲望。这种抢劫无助于培养当地的军民鱼水情。1941年后期,约有3万名党员和共青团员从东部穿过战线,渗入敌后或空投到当局认为有游击队活动的地区。因为乌克兰人民并不热爱共产党前主子,这些人中有很多被当地居民出卖给德国当局。以纪律整顿红军的散兵游勇和平民的乌合之众的努力造成了新的紧张。许多游击单位不过是为了寻求生存而不是作战。

不管早期的游击队活动是何等有限,德国当局仍然对人民革命战争的威胁作出了凶残的反应。德国军队将抵抗的平民完全视为战争法规不适用的恐怖分子。游击队员及其同夥(这是一个弹性大到很方便的范畴)只配立即处死。最高当局批准了残暴的惩罚活动。7月23日,希特勒下令,他的部队“播下的那种恐怖”应该“使得居民从此失去一切不服从的念头”。在整个夏季,陆军和党卫军指挥官们争相批准最野蛮的消除游击战威胁的方案。9月16日,希特勒的参谋长最终宣布了那臭名昭著的人质法令:对每个被杀死的德国人,将处死50到100个人。没有宽大余地,是大棒而不是胡萝卜才是俄国人明白的东西。他接着说,人命在苏联一钱不值(译按:这家伙倒真是个苏联通),因此,为震慑恐怖主义,必须“以异乎寻常的严厉”进行惩罚。至此,战争舞台便已设好,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毫不留情,以无法形容的恐怖去还击恐怖,所有的常规道德都废弃了。游击队员知道将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他们因此也就没有任何责任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敌人。

1941年,德军在Bach-Zalewski(他同时指挥清洗分队的活动)指挥下开展了反游击战攻势,它具有两种显著的相反效应。在军事意义上,军事行动相当成功。三分之二以上的占领区再也没有明显的游击队活动。在地形对游击队有利的西北部、密集的森林和无人居住的沼泽地带,成千成千的游击队员被抓住后或被枪毙,或在脖子上挂上牌子后当众绞死,作为对其他人的警告。更多的数以千计的人被谋杀,以报复游击队的袭击。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德军到来时,村里的青壮早就在红军撤退时逃走或是疏散到后方去了,村里只留下老弱妇孺。(德军)士兵们在当地民兵(local militia)或是乐于效劳的哥萨克经常提供的帮助下,冷血地谋杀整村整村的村民,其借口无比荒诞:某个村庄的雪地上发现了滑雪痕迹;在另一个村庄遭到某个狙击手的枪击,等等。驻白俄罗斯的第707步兵师在一个月内就枪决了10,431名“游击队员”,以报复他们损失了的两个士兵。如此规模的暴行,使得当地居民迅速转而反对德国人。尽管是游击队的活动引来了这些暴行,但当地人民害怕和痛恨当局的绥靖行动超过了对游击队的。到了1942年,德国人的所作所为对游击战的促进作用,远远超过了莫斯科能散发的任何数量的鼓动传单。
1942年春季,斯大林最终提出游击队的正式组织方式。5月30日,中央游击战参谋部在莫斯科成立,由白俄罗斯党书记波诺玛仁科领导,他本人成了全苏游击队的总参谋长。游击队员们本来过着一种生死难卜、难以管理的日子,如今却成了僵死的集中管理的牺牲品。各游击队由地区和前线的参谋人员组织,由当地红军军官或党官员指挥。每个游击单位都有个NKVD小组,以确保他们不偏离党的路线。在游击队中强行贯彻了类似军纪的纪律,但许多游击组织仍然表现出拒绝整顿的无政府作风。任何人只要被党或NKVD认为对士气构成了危险,或只不过是太懒惰,或不敢向敌人积极进攻,就会被立即处决。当局鼓励游击队员争作恐怖主义的积极分子(按,原文是terrorist Stahkanovites.斯达汉诺夫乃是30年代顿巴斯煤矿的劳模,当局以他为榜样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们便称为Stahkanovites,通译“斯达汉诺夫工作者”。但此处无法照搬)。“雅尔塔营”的游击队员们的具体指标是:“每个游击队员必须杀死至少5个德寇或叛徒,每月必须至少参加3次行动。”莫斯科印刷了5万份游击指南,对共产主义自由战士们的行动详加指导,从炸毁铁路直到如何在零下严寒中靠树皮和苔藓维持生存。

对一只零星的飘忽的武装力量实施纪律管束的尝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招募数量确实增加了。因为德国当局的表现,许多新兵们出于真诚的爱国主义或是被亲眼目击的暴行激起的深仇大恨而投身游击队。但许多新兵不过是因为无路可走而给推进了游击战中。从屠夫那儿逃出来的犹太人提供了一个来源。在波兰和白俄罗斯,他们从犹太人居留地(ghettoes)和小镇中逃入白俄罗斯密林。在Nowogrodek 附近的树林中,毕也尔斯基(Bielski)兄弟将逃亡者们集中在一起,把这些男女老少武装起来。他们并不是苏联意义上的游击队,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乃是逃过德国人对当地犹太人的屠杀。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自己的组织命名为“朱可夫”,后者当时已经成了传奇人物。这个组织靠向当地农民乞讨或抢劫他们为生,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中,以躲过德军的反游击扫荡,在同样活跃在森林中的俄国游击队和波兰抵抗游击队的夹缝中挣扎求生,后两者都对犹太人缺乏同情。这些不同的武装帮派互相偷窃,或是谋杀对方的队员。有时当地居民向德国当局出卖他们,出卖一次便能领取50马克的奖赏。处决奸细和叛徒成了常规。“朱可夫队”的年轻领袖图夫亚·毕也尔斯基成功实现了拯救生命的目标。他的队伍共有1200人,估计只有50人在战争中丧生。1945年后,毕也尔斯基本人先在巴勒斯坦当出租车司机,后来移居美国,于1981年逝世,享龄八十有一。

游击队主要从逃避强制劳动或从囚禁中逃出来的青年男女中招收兵员。成百成百的苏联战俘从德军战线后方的战俘营中逃出,那儿的条件是如此恶劣,以致战争头6个月便死了2百万战俘。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士兵们都知道等待着战俘们的是什么命运。被包围的苏军战士因此拒绝投降而是躲起来,指望以后能找到游击队。是年年底,估计已有30万游击战士,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作战技能很不一样。他们缺乏装备,只有1/10的游击队与战线一方的苏军保持着经常的无线电联系。游击队员们依靠森林、山岭或沼泽地的掩护,这依靠是生死攸关的。在乌克兰中部和南部的辽阔草原上根本就没有藏身之地,被派到那儿去发动群众的几个游击营很快就被德军找到并歼灭了。

1942年8月,斯大林把游击队指挥官们召集到莫斯科去,向他们开课,传授该职业的责任:活跃的进攻,不断采取行动,以及反法西斯的警惕性(芦按,斯大林倒确实有这资格开课,他是恐怖主义元老,十月革命前乃是臭名昭著的武装抢劫犯)。很容易将游击队生涯浪漫化,苏联宣传正是这么做的。就连好莱坞也加入进去。1943年拍摄的《北方的星》(The North Star)纯属捏造,充满了与《真理报》如出一辙的英雄主义陈词滥调。真的游击队员面临的是无情的生存环境。他们生活在生怕敌人发现的持续恐惧中——德国当局用很少的金钱即能收买奸细和告密者。他们用简陋的武器和强大的敌人作战,后者在“慕尼黑行动”和“Cottbus行动”中动用坦克师和轰炸机群对游击队进行大扫荡。在白俄罗斯、斯摩棱斯克或Briansk附近的某些地区,游击队最终控制了大片地区,重建了某种原始形式的共党统治,但他们并不想攻击敌人,以免危及自己的统治,而是把枪杆子转过来对准了当地的叛徒们,诸如被迫与德国人合作的领导人,轻易便将谷物交给敌人、或为敌人工作的农民,等等。
在某些地区,农民们欢迎游击队的统治,养活并掩蔽游击队员们。但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示苏联获胜的希望增加之前,游击队和寄生宿主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一位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活动的青年游击队员在1942年初写的日记泄露了这紧张的根源:

“驱车前往Nekasterek去取粮食,没有成功。我们枪决了一名叛徒。晚上,我前去处决他的老婆。她在身后留下了三个孩子,我们对此感到抱歉,但战争就是战争!!!”

5天前,他在一次遭遇战中打死了三名德国人:
“俘获了一个打火机,一个金戒指,一支自来水笔,两个烟斗,烟草,一把梳子。”
一周后:“肥肥地抢了一票(a rich loot captured)”

游击队员的行为有时处于战斗英雄与土匪之间。游击队的活动必然招来德军报复。如果一些人是因为目击德军暴行而参加了游击队,那么其他人则因为游击队的存在为他们招来危险而深怀怨恨。游击队开始使用暴力强迫当地男女入伍,这种实践日盛一日。如果当地人拒绝参军,就要被自己一方枪决,如果他们参加游击队,则可能在德国人手下遭受同样命运。他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主要由抓来的壮丁组成(到1943年,抓来的壮丁占绝大多数游击营兵员的40-60%)的游击队的伤亡率高到异乎寻常的地步,显著地表明这些游击队比由有经验的游击干部组成的游击队更无战斗力。在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照片上,这些为苏维埃制度而战的羸弱阴郁的男人们呆望着镜头,衣着褴褛,几乎没有什么装备。十年前,正是那个制度以无情的意志强迫他们加入集体农庄,如今它又以同样无情的意志,逼迫他们去从事不情愿的恐怖活动。

没有哪个地方比遍及乌克兰的苏维埃游击队和当地人民的紧张关系更明显和更危险。该区的游击队绝大部分是民族主义者,为了争取乌克兰独 立,同时与德国人和苏联人作战。战线呈纯粹的无政府状态。在指挥官(hetman,或许该译为“酋长”)Bulba-Boravets指挥下的民族主义者们曾在1941年和德国人并肩作战,1942年反水,成立了“乌克兰起义军”,对德国人作战,此后又在1943年加入斯杰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领导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该组织估计共有30万之众,同时对德国人和苏联人作战。臭名昭著的“班德拉的孩子们”惩罚敢于帮助其中任何一方的乌克兰人。到1943年,这只民族主义的民兵组织(militia)已经强大到足以击退苏联游击队向乌克兰渗透的尝试,并破坏了德国交通线。苏联游击队根本无法获得对大饥荒和恐怖记忆犹新的乌克兰村民的支持。1943年,德国当局计算出,乌克兰西北部的60%地区已被民族主义游击队控制。德国人已经无法击败如此强大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但他们在放弃森林和山区后,仍然设法守住了主要的交通线。1943年11月,信心满满的班德拉召开了“东欧和亚洲被奴役各民族大会”,鞑靼人、格鲁吉亚人、阿塞拜疆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捷克人以及哥萨克人出席了大会,济济一堂,起草了反对德国和苏联的斗争共同纲领。 直到战后很久,这场反对继德国人撤走而卷土重来的共产党人的斗争还在进行着。

(以下三段讲述红军哥哥转入战略反攻后,游击队如何咸鱼翻身,从略。有兴趣的读者请去听板胡独奏《红军哥哥回来了》)

从北方的波罗的海三国直到南方的黑海之滨,在辽阔的无人区(按,通常指两军战线之间的无人区,此处指敌后真空地带),发生了一场至今难以想像的人类悲剧。波罗的海诸国公民、白俄罗斯人民、乌克兰人民和犹太人身不由己地陷在别人制造出来的戏剧中。为什么一些人选择合作而另一些人选择抵抗?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答案。许多被夹在中间的人并没有多少选择,而是被恐惧、投机心理或偶然事件逼得站在这方或另一方。几百万人根本就没有任何选择自由,他们不过是一种歧视与毁灭的意识形态的受害人。某些合作者因为仇恨共产主义而主动站在德国一方。德国征服的区域有一部分只被苏联统治了十几个月,那儿并没有俄国爱国主义或共产主义献身精神的基础。毫无疑问,德国人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反苏情绪,但即使在德国人暴露了帝国主义本来面目之后,几百万民族主义者仍然向苏方作战。
抵抗运动异常危险,要理解它并不容易。游击队乃是构成苏联战争努力的神风特攻队。一些人因为害怕苏联人重返后受到清算而加入,另一些人则出自真诚的信念而参加抵抗。扎哈罗夫市长(注,某游击队老战士)用简单的话语解释了他的选择:“为了报效祖国而工作。”当人们为那个将如此沉重的负担强加在自己的人民头上的制度战斗时,他们的政治意识形态当然容易受到怀疑,但不能轻率否定之。许多游击队员的言行中明显表露了朴素的爱国主义,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
-------------
译者的感慨:

真正的民族英雄,还是那救了一千多人的犹太人毕也尔司机(这家伙后来果然作了司机),简直比辛格勒还伟大。最英明的是他不去招惹德国人,因此不会为当地居民招来残酷报复。从这个角度上,他抢点农民的粮食也是可以原谅的——人总要活下去,不可能像我党革命教育培养出来的亿万白痴那样,以为可以靠餐风饮露打游击。

班德拉同志也很不错。如今他的国家总算独 立了,该先烈可以含笑九泉了吧?下次见到乌克兰来的人,定要问问该国首都是否为他立起了铜像。连彼德留拉“匪帮”都平反了,何况是他?可笑的是我党还抱残守缺,几年前弄了个什么鸟剧本(《红罂粟》还是什么的)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引起乌克兰严重抗议,说是侮辱了人家的民族英雄。

静静的顿河,流淌着无尽的血泪

芦笛译

译按:
昨晚看完了《俄国的战争》,对那些在战后遭受布党残酷报复的哥萨克勇士们深感同情,因为盟国特别是无耻的英国人向斯大林出卖了他们而怒火万丈。由此想起,读者们大概还惦记着那些自由战士的下落,应该把有关段落摘译出来才是。段落标题是我自己加的。此外,为便于网上读者阅读,我自作主张地把长段落拆开了,为此特地向原作者Overy教授道歉,并请他不要追究我肆无忌惮的海盗行为:)

❽ 急求以中世纪历史战争为背景的小说

建议你玩下中世纪全面战争`

❾ 帝国之全面战争兵种中英对照

炮兵类
12磅步兵炮 12-lber Foot Artillery
18磅步兵炮 18-lber Foot Artillery
24磅步兵炮 24-lber Foot Artillery
12磅要塞炮 12-lber Garrison Artillery
18磅要塞炮 18-lber Garrison Artillery
18磅近卫马炮 18-lber Horse Guard Artillery
3 磅骑炮 3-lber Horse Artillery
6 磅骑炮 6-lber Horse Artillery
12磅步兵榴弹炮 12-lber Howitzer Foot Artillery
24磅步兵榴弹炮 24-lber Howitzer Foot Artillery
殖民地12磅榴弹炮连 Colonial 12-lber Howitzer Battery
海军12磅独立炮兵连 Marine 12-lber Artillery Independent Company
半加农炮 Demi-Cannons
加农炮 Cannons
大型加农炮 Great Cannon
臼炮 Mortars
轰炸臼炮 Bombardment Mortars
大型臼炮 Large Mortars
4 英寸臼炮连 4-inch Mortar Battery
8 英寸臼炮连 8-inch Mortar Battery
64磅要塞近距臼炮 64-lber Garrison Carronades
64磅重炮 64-lber Heavy Artillery
军械库9 磅炮连 Board of Ordnance 9-lber Battery
军械库24磅炮连 Board of Ordnance 24-lber Battery
9 磅炮 9-lber Artillery
土著炮 Native Artillery
散弹炮(隼炮) Sakers
小炮 Guns
管炮 Organ Gun
64磅大炮 64-lber Great Gun
转轮炮(帕克尔炮) Puckle Guns
火箭队 Rocket Band
火箭部队 Rocket Troop
尖兵 Voltigeurs
骑兵类
骑兵团 Regiment of Horse
德里骑兵 Deli Horsemen
阿哈迪骑兵(绅士骑兵) Ahadis
平达里骑兵(印度强盗骑兵) Pindari Horsemen
希拉达骑兵(印度东部骑兵) Silladar Lancers
巴尔吉尔枪骑兵(印度枪骑兵) Bargir Lancers
西帕希骑兵(土尔其骑兵) Sipahis
萨法维部落骑兵 Qizilbashi Cavalry
印地安土著骑兵 Native Indian Cavalry
殖民地轻骑兵 Colonial Light Cavalry
哥萨克骑兵 Cossacks
草原骑兵 Steppe Cavalry
轻骑兵 Light Cavalry
猎骑兵 Chasseurs Cheval
轻战骑兵 Chevaux-legers
轻型马兵 P/H Light Horse
骠骑兵 Hussars
匈牙利骠骑兵 Hungarian Hussars
翼骑兵 Winged Hussars
骷髅骠骑兵 Death's Head Hussars
枪骑兵 Lancers
乌兰骑兵 Uhlans
美洲土著枪骑兵 Native American Lancers
土著枪骑兵 Native Lancers
重骑兵 Heavy Cavalry
马穆鲁克骑兵(奴隶骑兵) Mamelukes
胸甲骑兵 Cuirassiers
骑宪兵(骑警) Gendarmerie
义勇骑兵(志愿骑兵) Yeomanry
芬兰刀骑兵 Hakkapeliita
卡尔梅克骑射手 Kalmuks
鞑靼骑射手 Tatars
马枪骑兵(卡宾枪骑兵)Carabineers
部落骑炮兵 Mounted Tribal Gunners
部落后备骑炮兵 Mounted Tribal Auxiliary
地方骑兵 Provincial Cavalry
印度地方骑兵 Zamindari Horsemen
公司骑兵 Company Cavalry
东印度公司骑兵 East India Company Cavalry
法属东印度公司骑兵 French East India Co. Cavalry
荷属东印度公司骑兵 V.O.C. Cavalry
东印度公司枪骑兵 East India Company Lancers
旋回炮骆驼兵 Shaturnal Camel Gunners
游牧骆驼兵 Camel Nomads
将军卫队 General's Bodyguard
皇家骑兵 Household Cavalry
英国皇家轻骑兵 Life Guards
普鲁士卫队 Garde Corps
俄罗斯禁卫骑兵 Viborniye Streltsy
哥萨克阿达曼骑兵 Cossack Ataman Cavalry
酋长卫队 Chief's Bodyguard
华盛顿将军卫队 General Washington's Staff
杰希考酋长 Chief Cheeseekau
马枪骑兵 Carabineers
步兵类
农民 Peasants
农夫 Fellahin
詹姆斯敦移民 Jamestown Settlers
丛林猎人 Coureurs de Bois
边远居民 Frontiersmen
西伯利亚猎人 Siberian Hunters
无产暴民 Landless Rabble(很想加上阶级两个字)
黑奴叛兵 Maroon Rebel Insurgents
穆斯林 Musellims
美洲土著村民 Native American Tribesmen
土著后备村民 Native Tribesmen Auxiliary
热血冒险者 Riskers of Souls
民兵部队 Militia Infantry
民兵 Militia
爱尔兰民兵 Rapparees
征召民兵 Minutemen
地方民兵 Provincial Militia
武装平民 Armed Populace
武装村民 Armed Tribesmen
武装市民 Armed Citizenry
武装农民 Armed Peasantry
殖民地民兵 Colonial Militia
胡米亚征召兵(印度征召兵) Bhumiya Levy
革命志愿兵 Volunteer Revolutionary Infantry
土尔其非正规军 Bashi-Bazouks
弓兵 Bowmen
土著后备弓兵 Native Bowmen Auxiliary
胡米亚弓兵(印度弓兵) Bhumiya Bowmen
立陶宛弓兵 Semenys(这个词是立陶宛语搬过来的,直译居然是“jing液”)
波瓦坦弓兵 Powhatan Bowmen
非洲土著步兵 African Native Infantry
公司步兵 Company Infantry
西印度公司步兵 East India Company Infantry
法国东印度公司步兵 French East India Co. Infantry
荷属东印度公司步兵 V.O.C. Infantry
印度教战士 Hin Warriors
持剑战士 Sword Warriors
锡克教战士 Sikh Warriors
波瓦坦战士 Powhatan Warriors
沙漠战士 Desert Warriors
游牧战士 Nomads
山地战士 Hillmen
阿富汗山地战士 Afghan Hillmen
库尔德山地战士 Kurdish Hillmen
氏族战士 Clansmen
美洲土著战士 Native American Warriors
土著后备战士 Native Warrior Auxiliary
战士团 Warrior Society
游击队 Guerillas
科索·特里斯切游击队'Corso Terrestre' Guerillas
山区部队 Mountain Troops
剑士 Swordsmen
伊斯兰剑士 Islamic Swordsmen
非洲长矛兵 African Spearmen
长枪民兵 Militia Pikemen
长枪兵 Pikemen
殖民地长枪兵 Colonial Pikemen
印度地方长枪兵 Zamindari Pikemen
平民燧枪手 Firelock Armed Populace
市民燧枪手 Firelock Armed Citizenry
农民燧枪手 Firelock Peasantry
村民燧枪手 Firelock Armed Tribesmen
残弱边防团 Invalid Garrison Regiment
次级老练步兵 Infanterie Petit-Vieux
老练步兵 Infanterie Vieux
新军步兵 Nizam-I Cedit Infantry
新军轻步兵 Nizam-I Cedit Light Infantry
应征步兵 Conscripts
轻步兵 Light Infantry
殖民地轻步兵 Colonial Light Infantry
战列步兵 Line Infantry
黑森战列步兵 Hessian Line Infantry
殖民地战列步兵 Colonial Line Infantry
地方战列步兵 Provincial Line Infantry
高等战列步兵 Superior Line Infantry
哥萨克步兵 Cossack Infantry
巴尔吉尔步兵 Bargir Infantry
高地步兵(高地燧枪兵)Highland Infantry
外籍步兵 Expatriate Infantry
爱尔兰旅 Irish Brigade
外国团 Regiments trangers
辖区禁卫兵 Beylik Janissaries
边境禁卫兵 Cemaat Janissaries
塞克班禁卫兵 Sekban Janissaries
民兵火枪手 Militia Musketeers
农夫火枪手 Fellahin Musketeers
火枪兵 Musketmen
非洲火枪兵 African Musketeers
印度教火枪兵 Hin Musketeers
萨法维部落火枪兵 Qizilbashi Musketeers
锡克教火枪兵 Sikh Musketeers
土著火枪兵 Native Musketeers
美洲土著火枪兵 Native American Musketeers
土著后备火枪兵 Native Musketmen Auxiliary
辖区禁卫火枪兵 Beylik Janissary Musketeers
边境禁卫火枪兵 Cemaat Janissary Musketeers
波斯部落猎兵 Tufangis
火绳枪兵 Arquebusiers
土尔其燧枪兵 Miquelets
普鲁士猎兵 Prussian Jaegers
气枪猎兵 Windbuchse Jaegers
葡萄牙猎兵 Cazadores
来复枪兵 Riflemen
新军来复枪兵 Nizam-I Cedit Rifles
长来复枪兵 Long Rifle Men
费格森来复枪兵 Ferguson Riflemen
不列颠猎兵 Chasseurs Britanniques
猎兵 Chasseurs Pied
轻榴炮禁卫军 Janissary Hand Mortar Boluk
手炮连 Hand Mortar Company
掷弹兵 Grenadiers
辖区掷弹兵 Beylik Janissary Grenadiers
海军陆战队 Marines
边防军 Grenzers
尖兵 Voltigeurs
法兰西猎兵 Tirailleurs
苏格兰兵 Scots
印度兵 Sepoys
以色列兵 Isarelys
巴贝特兵 Barbets
潘都尔兵 Pandours
廓尔喀兵 Ghoorkas
秘密部队(哈扎步兵) Azzars
伊斯兰苦修士 Dervishes
约翰·史密斯部队 John Smith's Band
瓦汗森纳卡克战队 Wahunsonacock's Warrior Band
别动队 Rangers
罗杰斯别动队 Rogers' Rangers
巴尔利克团 Bulkeley's Regiment
巫师 Medicine Men
海盗 Pirate Mob
巴巴里海盗 Barbary Pirates
加勒比海盗 Buccaneers
劳伦斯佣兵 Laurence is a pest
塔利佣兵 Tully Must Die
达荷美女战士 Dahomey Amazons
英国绿夹克 Green Jackets
皇家苏格兰团 Royal Ecossais
苏格兰高地警卫团 The Black Watch
科尔德斯特里姆卫队 Coldstream Guards
卫队 Guards
共和国卫队 Republican Guard
革命卫队 Revolutionary Guard
国王卫队 Maison Roi
俄罗斯禁卫步兵 Gorodskiye Streltsy
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
海盗团伙(暴民) armed_citizenry_pirates

话说也不赏点分,唉。。

❿ 靖难燕云0.7全面战争mod怎么用

【历史背景】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毙,明太祖之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实版行削藩,此权时远在燕地的燕王朱棣由于两次率师北征,大大的增强了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皇位之争开始,中原诸王遂尊听朝廷之命开始讨伐,经过数年血战,燕王率军攻入南京结束了建文帝的统治,同年燕王称帝,然北方草原诸部落不断袭饶北方边境,永乐大帝随后迁都北平,称以天子镇守边疆,随后便北征草原,出现永乐盛世!

【靖难燕云全面战MOD介绍】开始时间1399年

势力列表:
大明朝廷
燕王
晋王
秦王
楚王
蜀王
辽王
沐氏家族
朝鲜
女真部落
鞑靼
陈朝
乌思藏
足利幕府
大城王国
勃固王朝
苏丹王朝
东察合台汗国

更新内容:
1.关卡修复没有欧洲城墙
2.增加大明新兵种府军卫
3.北元略边修改(不在很强了)
4.朱棣暴兵消弱(暴兵很少了)
5.宁王经济调整
6.整合称帝补丁
7.日本崛起后暴兵修复
8.修复功高盖主事件

阅读全文

与全面战争鞑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