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中国的解放战争

中国的解放战争

发布时间:2021-02-07 16:47:22

㈠ 关于解放战争的资料

解放战争的资料: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1)中国的解放战争扩展阅读: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1、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解放天津和北京的战役,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近现代最大的国内战争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

林彪、罗荣恒、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地区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三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2、辽沈战役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巨大的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70万人,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恒指挥下,遵照中共中央的决战部署,发动辽沈战役,当时,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集团总兵力为55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

自9月12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以主力南下奔袭北宁线,扫清了锦州外围之敌并迅速包围锦州,同时将由华北、山东及沈阳赶来增援的国民党军敌军阻击在塔山、黑山、大虎山等地区,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10万余人。

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切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逃往关内的道路,17日,长春国民党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2万余人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所部7万余人投降,长春即告解放。

3、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共歼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军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力丧失殆尽,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已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淮海战役,又称徐蚌会战,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

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这场决战,中国共产党方面称为淮海战役,南京国民政府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杜聿明、刘峙防守的中华民国国军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早人被共产党刘伯承、邓小平、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人民解放军则伤亡13.4万人。

㈡ 中国解放战争...

目的: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结果:从1946年7月至回1949年9月,人民解放答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㈢ 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战争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
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而进行的战争,也是二十世纪中叶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军队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
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860万人,人民解放军连地方部队在内 解放军只有120万人。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晋冀鲁豫、晋察冀、华东、东北、中原等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依靠抗战前后的布局,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制订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通过前8个月机动防御作战,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47年3月,国民党军将其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重兵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虽曾占领延安,喧嚣一时,但并未达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惨重损失。
从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向南强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于8月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月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开创人民解放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1] 。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虽武器配备不如国民党军,但作战素质高于大部分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性优势。国民党统治因为内部斗争和政治腐败已成风烛残局。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

㈣ 解放战争中国死了多少人

准确死亡人数,我抄想谁也无法正确统计出来。我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伤亡人数:
辽沈战役:我军以6.9万人的伤亡代价,共歼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连同各种特种兵部队和地方保安团队,合计47.2万余人,其中俘敌306200人,毙伤56800人,起义26000人,投诚83000人.
平津战役: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 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13.4万余人。
淮海战役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60万人,国民党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国民党军队伤亡55.5万余人,中国人民解放伤亡13.4万余人。

㈤ 解放战争那几个国家侵略中国

解放战争是国共双方于1946年至1950年进行的内战。当时没有任何国家侵略我国。

㈥ 中国解放战争的影响是什么

1948年来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自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预示了国民党行将覆灭的结局。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胜利,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破产,并对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战略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和人民以巨大的鼓舞。

㈦ 中国解放战争是什么时候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迫切愿望,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努力避免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并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在虚假地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积极进行内战的准备。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英勇地进行自卫,开始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以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方针。人民解放军在这些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也逐步高涨,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1948年,朱德与陈毅部署豫东战役

从1947年7月起,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党对取得全国胜利以及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基本政策,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批准了毛泽东主席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为了早日结束战争,4月1日, 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
渡江部队冲上长江南岸

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随后,人民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大进军, 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 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终于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

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㈧ 中国解放战争的故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㈨ 解放战争真的解放了中国人吗

解放战争将几百年来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解放了出来。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9)中国的解放战争扩展阅读:

解放战争简介: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 ,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㈩ 中国近代史的解放战争

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储安平创办的上海《观察》杂志和逮捕《观察》工作人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观察》事件”。此后,国内外各界多方奔走,要求当局释放《观察》被捕人士。
次年,李宗仁代理总统,派张治中到上海请黄炎培出面进行和谈。黄提出释放被捕《观察》人士。张治中回南京后李宗仁电嘱上海警备司令部开释。后由我国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之一,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名“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亲自出面,保释了包括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的笪移今与美术家朱宣咸在内的数位《观察》进步人士出狱。《观察》云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义作者,聚集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星光灿烂”的一群人。是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当时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
《观察》的被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国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彻底破灭。标志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悲歌啼鸣至此。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解放战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