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时期老蒋的中央军到底打了几场仗
这些战役老将的嫡系部队都参加了,而且大多数都是作为主力参战的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大型战役(详细版)
[全面抗战爆发前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
江桥抗战:1931年10月-11月
主要将领:马占山
淞沪抗战:1932年1月-3月
主要将领:蔡廷锴、蒋光鼐
长城抗战:1933年1月-5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
热河抗战:1933年2月
主要将领:张学良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2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傅作义(百灵庙)
[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主要将领:宋哲元、吉星文(卢沟桥)
本战由七七事件所引发,中日最终谈判破裂,经过数周的战斗,日军独立混成第l旅团和驻屯旅团分别在30日晚和31日进占长辛店西面高地和大灰厂附近地区,平津失守。从此拉开了艰苦的8年抗战。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主要将领:蒋介石、张治中、陈诚、谢晋元(四行仓库)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主要将领:唐生智、刘湘、顾祝同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主要将领:阎锡山、林彪(平型关)、卫立煌(忻口)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孙连仲、池峰城(台儿庄)
日军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军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主要将领:薛岳
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首指挥的中国军队包围。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中国军队最终功亏一篑。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主要将领:陈诚、白崇禧(代)、薛岳(万家岭)、徐焕升(空军东征)
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万人、近10万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广州战役:1938年10月
主要将领:余汉谋
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失陷。广增之战,双方伤亡不少: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中国作战史》载:日军伤亡1923名。中国军方记载:中国官兵阵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南昌会战:1939年3月-4月
主要将领:罗卓英、上官云相
南昌失守。此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日军队的首次交锋,日军纠集重兵,先发制人,攻势极为猛烈。中国守军奋勇抵抗,兵力损失达43000余人。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消灭毙伤敌军1.3万人,第5战区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军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主要将领:薛岳、罗卓英
日军动用10万兵力,却在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军的抵抗下损失惨重。日军承认“在部分战场上,部分战况之激烈超过了诺门坎”。在中国军队反击下,日军伤亡达2万人,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伤亡3万多人。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杜聿明(昆仑关)
日军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后,国民政府从数百公里外急调10个精锐师,对日军发动立体化进攻,取得昆仑关大捷,迫使日军改变对广东的作战计划,造成日军在战略上的部分被动。
冬季攻势:1939年12月-1940年3月
主要将领:蒋介石、李宗仁、薛岳
在这次攻势中,中国军队直接参战兵力约71个师,55万余人,与敌作战1340次,其中主动出击1050次,毙敌九万多人,我军伤亡七万多人。冬季攻势是中国军队继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对外主动出击,改写中国百年来基本上只有“挨打”的历史,日军亦承认这次作战中我国军队的英勇。更为重要的是,抗日战争从被动挨打转入主动进攻,一扫全国民众之颓丧之气,树立起抗战必胜之决心。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张自忠
张自忠上将殉国于南瓜店,宜昌失陷。枣宜会战是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
主要将领:彭德怀、左权
中方损失约一万七千人;毙伤日方两万余日本军人、约五千伪军;拔除据点2900多个,缴获各种火炮50多门、各种枪5800多枝。
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主要将领:李宗仁
豫南会战是武汉周围地区防御作战中的一次战役。日军一度攻占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伤亡9000人后,日军最终撤退。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主要将领:罗卓英、王耀武
为保证南昌及附近占领区的安全,日军发动试图消灭赣北中国军队主力的上高会战。日军在三路围攻、其中两路受阻的情况下,形成一路孤军深入,被中国军队包围而仓皇撤退,伤亡高达1.5万人。
晋南会战:1941年5月
主要将领:卫立煌、唐淮源(中条山)
此次战役日军的目的是“在华北要歼灭山西南部的中央军”。中国军队伤亡4.2万余人,被俘3.5万余人,日军伤亡仅为中国军队的1/12,成为“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主要将领:薛岳、王耀武
中国军队第六战区在正面战场主动发起1941年以来惟一一次主动进攻作战,歼灭日军7000人。最终由于第九战区指挥失误,日军一度攻占长沙,中国军队伤亡失踪7万人,日军伤亡2万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主要将领:薛岳、李玉堂、方先觉
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取得了长沙会战大捷,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成为“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
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主要将领:莫德庇、罗逊(加拿大军)
香港沦陷,守军2,233人阵亡 2,448人受伤:日方683人阵亡 1,413人受伤
第一次缅北会战:1942年3月-9月
主要将领:罗卓英、杜聿明、戴安澜、孙立人
戴安澜牺牲。此战,远征军经一个多月作战,在保卫东吁、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主要将领:顾祝同、王敬久(衢州)
日军大本营决定摧毁浙赣两省中国军队机场,打通浙赣铁路,最后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曾经占领衢州机场,但遭到严重损失,第15师团师团长阵亡,日军战史记载伤亡17148人。
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主要将领:陈诚、孙连仲(代)、胡琏(石牌要塞)
日军沿长江向上游进攻,国民党第18军坚守石牌要塞,第六战区及友邻部队夹击日军,歼灭敌军4000人。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主要将领:孙连仲、余程万
在日军3万优势兵力进攻下,中国57师9000余人孤军誓死抵抗长达16天。最终中国军队收复常德等阵地,毙伤日军2万人。
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主要将领:汤恩伯(洛阳)、李家钰
日军试图通过豫中会战围歼第一战区主力,并打通平汉线。由于国民党军指挥失当,洛阳沦陷。日军实现最初的作战计划。
长衡会战:1944年5月-8月:
主要将领:薛岳、方先觉(衡阳)
豫中会战同时,日军开始进攻湖南,打通粤汉铁路。中国军队在衡阳进行了长达48天的抵抗,最终没有支援而遭到失败。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主要将领:白崇禧(桂林)、张发奎
日军为摧毁大西南的空军基地发动桂柳会战。中国军队在明显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导致桂林和柳州仅数日即遭到沦陷。
第二次缅北会战:1943年10月-1945年3月
主要将领: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
在历时两年的缅北会战中,中国驻印军全歼日军第18、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53师团、第2师团、第33师团和第49师团,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伤日军7.5万余人,俘虏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辆和汽车552辆。中国驻印军伤亡1.7万人。
滇西作战:1944年5月—1945年1月
主要将领:卫立煌、宋希濂、李弥(松山)
我军攻克腾冲、松山、龙陵地区,远征军和驻印军会师芒友,结束了滇西战役。滇西作战,自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1945年1月27日结束。历时8个月零16天,日军共伤亡、被俘21057人。远征军伤亡、失踪67364人。
豫西鄂北会战:1945年3月-5月
主要将领:刘峙、胡宗南
此次会战,日军虽然达成进占豫西鄂北控制老河口空军基地的目标,但伤亡惨重,多达1.5 万余人。
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主要将领:何应钦、王耀武(雪峰山)
中国军队在战役中对日军进行了包围,创造了雪峰山大捷,毙伤日军1万多人。最终在中国军队的反攻下,日军伤亡2万余人,被迫撤退。
桂柳反攻战役:1945年4月-8月
主要将领:张发奎、汤恩伯
此役为国民革命军对日最后一役,中方死伤不详, 日军4000人死亡, 5000人被击伤。
(缅北和滇西战役不属于国内22次会战,它是太平洋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为英美装备,由美国人史迪威组织训练)
② 抗战结束时国民党中央军有多少军队
抗战结束时国民党中央军共有大约240万人左右。 关于“中央军”这个名词内,大家可能用得容多了,熟视无睹,但是要给中央军的范围下出准确的界定,却没有严格标准。 以与蒋亲疏关系来看,大体分为以下3个层次: (1) 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 蒋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 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与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些部队出于地方实力派,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③ 中央军抗日吗
很多人都在质疑中央军到底有没有抗日,看看淞沪会战就知道,参战中国军队共七十万人,基本上全是中央军。
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师、独二十旅、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队、炮兵二团又一营。海军和空军不用列举也知道都是中央军的。87、88师,是蒋介石嫡系的不能再嫡系的部队。
先后投入宝山作战的国军约40个师,占国军总数的五分之一。这40个师部队,以中央军为主,其中有:胡宗南的第1军,辖第18、78师;罗卓英的第18军,辖第11、14、67、98师;俞济时的第74军,辖第51、58师;黄杰的第8军,辖61师、税警总团;宋希濂的第78军,辖第18、36师;王敬久的第71军,辖第87师;孙元良的第72军,辖第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中央军的精锐部队,除13军在华北战场,几乎都上了。
仅有的9个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之一,国民党精锐部队36师,在1937年8月13日晚,被蒋介石紧急调入淞沪战场,迅速投入了淞沪会战第二阶段作战。淞沪会战中先后就有数十位将军阵亡。
中央超级嫡系部队,所谓的税警总团,基本都是海外留学生,也被调入淞沪战场,给日军重大杀伤,最后由于伤亡过大而撤退。后来还参加了武汉会战。
之后中央军中的显著代表,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国民革命军第5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等都一直活跃在中国抗日战场。
在中国长期的抗战历史上,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是不可分割的互为统一的,不是一个党派两个党派互相斥责就能掩盖过去的,对日全面作战是一次民族战争,并不是一两个党派的功劳。当然国民党和旧军阀的战略战术错误和长期的政治昏聩导致了作战的一路溃败,难道给PLA同样的装备,去和与日军进行大兵团作战,就能够稳操胜券?
那些牺牲的guo军将士都是中国的烈士,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就是片面掩盖了他们的功绩,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的未来铺出一条光明的大路。
④ 抗日战争中,中央军有一溃千里的时候吗
1937年11月12日上来海失守后到南京失自守这一段时间,国军基本上是一溃千里的状态,要具体番号的话……太多了,凡是这个区间内的国军都是一溃千里。
一定要番号的话……就把几个集团军级别的番号列举一下吧:
右翼军: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下辖第八集团军(司令张发奎兼任)、第十集团军(司令刘建绪);
中央军总司令朱绍良,下辖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后由朱绍良兼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司令廖磊);
左翼军总司令陈诚,下辖第十九集团军(司令薛岳)、第十五集团军(司令罗卓英);
详情请参考网络词条“淞沪会战”:http://ke..com/view/27155.htm?fr=ala0_1_1
⑤ 抗日战争国军中央军伤亡数
抗日战争中抄,中国国民政府军兵袭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38931次。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海军舰艇全部损失、损失战机2468架
⑥ 在抗战前期,中央军与国民革命军有什么区别
一、包括范围不同:
国民革命军大派系有中央军、桂军、晋军、滇军和绥军(傅作义),此外相对弱小和分散的派系如粤军、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陕军、马家军,甚至还有接受改编的伪军诸派系。中央军只是其中之一。
二、内部实际掌控对象不同:
中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过去又称“中国国民党军队”,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领导,同时效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但内部派系林立,蒋介石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除中央军外其它派系只是名义上归顺中央。例如晋绥军实由阎锡山掌控。绥军(傅作义)掌控等 。
中央军是国民政府时期对直接听命于南京中央政府的军队的总称,但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听命于蒋介石并由其直接掌控的。
(6)抗日战争中央军扩展阅读
国民革命军创立过程: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广州创立中国黄埔军校。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也称党军。
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黄埔军校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建国湘军”为第二军,“建国滇军”改为第三军,“建国粤军”为第四军,福军为第五军。初期国民革命军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誓师北伐,
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
国民党中央军以与蒋亲疏关系来看,大体分为以下3个层次:
(1) 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 蒋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 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为自保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与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些部队多出于地方实力派,在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⑦ 抗日战争时,晋绥军和中央军有什么区别
1、武装性质不同。晋绥军属于地方招募的的地方武装力量;中央军是直接听命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武装力量。
2、军费物资多寡不同。中央军是直接听命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得到的物资军饷远远优于晋绥军,晋绥军所得军费远低于中央军。
3、军队战斗力不同。中央军是国民党中央精心组建的,武器装备好,军事素质强,战斗力强,晋绥军属于地方武装,战斗力更弱。
(7)抗日战争中央军扩展阅读:
在1911年时,清朝走向了覆灭,就在山西地区阎锡山便被大家举荐为首领,并且开始真正的掌握晋军。北伐战争时期,晋军同意了民国政府的整编,而其番号也被改成了第三集团军。
就在随后,北伐战争打响,晋军便成了其中的主力军之一,而阎锡山也借着这个大好的机会,将自己的地盘从山西覆盖到了河北,与此同时,晋军的实力有增强不少,总人数达到了30余万人。
晋绥军在抗战期间损失惨重,在最惨的时候,晋绥军只剩下了13万余人,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晋绥军终于在1949年土崩瓦解。
中央军作为蒋介石直接掌握的部队得到的待遇是最好的,无论是枪支弹药的供应还是军饷吃穿都是优先供应。
中央军内部也是有派别的,先是嫡系和旁系之分,嫡系里面又有土木系和黄埔系的区别。抗战时期中央军在许多大战役里表现合格。
在淞沪会战里面先和日军打起来的就是中央军嫡系,整场淞沪会战中国投入70多个师,中央军占了12个,而且战斗意志也十分顽强,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基本被消灭殆尽。
⑧ 抗日战争的中央军
你所看到的应该是电视剧里的,实际上 抗日时期,主要战场“俗称正面战场”内还是国民党军队发挥出容很大作用,毕竟他们是中央军,武器装备精良。然而 后方战场 当然是 共产党八路军厉害,小米加步枪,擅长打游击战。
⑨ 抗战时期的中央军是哪部分的
国民党中央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之所以叫中央军,是区别于各地方军阀部队(如湘军、桂军内、川军、滇军、西北容军、东北军等等),也可以用作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相区别。当时的中国抗日军队虽然都叫“国民革命军”,但实际指挥并未完全统一,门派林立。一般来说中央军待遇、装备和战斗力比起其他军阀部队都要略胜一畴。与中央军相对,其余地方军阀部队统称“杂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