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抗日战争反攻时间是怎样的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抢通中印公路。至1945年3月30日,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中国远征军的作战任务至此胜利结束。远征军的大反攻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反攻拉开了序幕,也是日军战败的关键转折点。
密支那战役
1943年10月下旬,远征军以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以及美国的麦瑞尔突击队为主力,投入总兵力约3万余人,为争夺密支那与掩护修筑雷多公路与日本守军展开激战。1944年8月2日,中美联军攻占密支那,日军56步兵旅团长水上源藏少将于突围后自杀,该战役以中国攻下密支那作结束,此役共击毙日军3400人。中美联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总伤亡6551人。
腾冲之战
在驻印军反攻初具成果之后,国内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反攻开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团军于雨季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攻击腾冲城的远征军部队为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为空中支援部队。
在攻克了日军高黎贡山灰坡、唐习山、大塘子等处据点后,远征军用绝对优势兵力进攻日军据守的来凤山。来凤山日军兵力只有400人左右,但远征军屡攻不下,只能呼叫美军57架战机对山上日军火力碉堡进行轰炸后,再动用火焰喷射器进行扫灭。日军无力招架,残部退入腾冲城中,准备与远征军决死一战。
7月27日,远征军发动攻城战。美军战机在炸弹上绑上尖锐的钢条,以便炸弹能固定在城墙上爆炸。腾冲城墙被炸塌十几处,8月9日,远征军以城墙裂口为突破点,攻入城中,与日军展开惨烈白刃战,但伤亡惨重,只能暂时放弃城墙阵地,退回城外。此后几天远征军均在美军空中火力掩护下突袭城中,与日军巷战,双方各有伤亡。战至9月11日,日军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几乎全部战死。远征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收复腾冲,也是抗日战争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外援物资进入中国的输送线重新被打通,全面的战略反攻即将到来。
②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是怎样坚持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关键因素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在于形成并基本坚持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结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经验,主要是坚持了四个原则:
求同存异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要以弱小的综合国力战胜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就必须实行全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建立起以国共两大军事、政治势力为主的统一战线。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阶级基础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党,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反革命屠杀政策的指导下,无数共产党人遭到杀害。两党处于不共戴天的仇视状态,但在困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以博大胸怀、捐弃前嫌,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提出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蒋介石政府抗日,求抗日之大同,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在许多非原则性问题上作了让步。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国共两党只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管过去积怨多深,是能够在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会议)
目标下统一起来的。
既统一又独立
为了抗日,中国共产党必须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血的教训、共产党人的革命纲领,要求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国民党是执政的党,它对共产党的既定方针是限制以达到消灭。如果事事都要同国民党统一,征得它的同意,那只能是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向国民党全面投降。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制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确的路线、方针,而且适时地提出了许多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政策、策略,使统一战线能够得以维持,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得以保持,“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又联合又斗争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势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顽固派。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必须与他们联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必须与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忘记联合抗日的大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于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尽管蒋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
坚持依靠自己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起,就一再明确指出,在中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主要靠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靠全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但也争取国际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的援助,特别是苏联的援助。这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
原则确立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战,正是因为首先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下,坚持抗战八年整,中国没有亡国,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当然在这之中,也获得了国际方面的援助。中日战争爆发不久,共产国际就发表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号召用一切方法援助中国人民抗战。苏联政府给予中国大批军火贷款,支援中国飞机1000多架,航空人员2000 多人。日本共产党一再向日本人民号召,“不送一兵一卒到中国去!”日共领导人冈野进亲自来中国,同中国共产党一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反战宣传。像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隶华大夫以及美国史沫特莱作家等人,自愿来中国参加抗战。即使英、美、法等国,因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也希望国共合作抗日。当中国抗战到反攻阶段,由于苏联以百万大军出兵东北,从而加速了日本失败的进程,使中国获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原则的伟大胜利。
③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人是怎样抗日的
武器不如人,用血肉抵抗,十分悲壮。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专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属大规模的会战22次 ,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忽略了日军伤员治愈后重返战场的人数[73] )、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④ 简述国共两党是如何共同抗日的
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取得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抗战初期,前一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战争进人相持阶段,日本对重庆加紧诱降,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很快发展,国民党的态度逆转。蒋介石这时谈话多次拿抗日、反共并列,甚至认为反共重于抗日。他要求美国给予军事经济援助时也把担心“国内中共之猖狂”作为重点。中国因此几度出现国共分裂内战、抗日战争中途夭折的严重危险。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拼死抵抗,作出巨大牺牲,成为抗战的主力军。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队中陆军阵亡将士三百万人以上,当中将级军官已超过二百名,中下级军官更大幅伤亡。国民党军阵亡将领有: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9军军长郝梦龄,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等等。其中张自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而在共产党人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仅有左权将军和彭雪枫将军(左权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彭雪枫为新四军的师长)。 此外,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亦首次离开中国,组成远征军, 到缅甸与英印军共同作战,且亦屡有胜果。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革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革命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中日战争中,共129名日本将官阵亡,只有其中3名是死于跟八路军的战斗中,包括阿部规秀中将。)除此,由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民兵在内主要以在日本占领区内游击战为主。 从抗击日军的数量和地域来看,国民党军的贡献则远远要大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的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仅从歼灭日军的数量来看就超过一百万,而八路军新四军歼灭日军和伪军共计52.7万人。国民党军在除西北以外的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而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占据华北和华中等地区,只是局部战场。国民党军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日军的数量可以达到上万人(不少为日军精锐部队),如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而共产党的军队聊以自慰的平型关大捷只不过是歼灭一千多人的辎重部队。当然,八路军、新四军人数较少,条件较差,而国民党军作为当时中国正规的政府武装,战绩突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中国的抗战史应该重新为国民党书写,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否则我们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将永垂不朽!
⑤ 抗战时期各战区是怎么划分的
"战区"的编制原为军事委员会为抗日所作的军事作战部署,抗战前夕为五个战区,至1945年增至十二个战区。这些战区分别受到各地行营指导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统一指挥全国陆、海、空军。行政院所属的军政部、海军部,归军事委员会兼管。
1945年后,各战区陆续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战区及战斗序列,成立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为河北及鲁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第二战区为晋察绥地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三战区为京沪杭地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第四战区为闽粤地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第五战区为鲁南及苏北地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另将西南各省部队编为一、二、三、四四个预备军,随时听候调遣。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以刘湘为司令长官,下辖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团军,在长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军事委员会重新划分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在平汉路作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在山西作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在苏浙作战;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在粤桂作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第六、第七战区撤销,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1938年11月军令部在南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撤销广州、重庆、西安行营,增设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并根据战局变化对战区进行了调整。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2月,增设昆明行营。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1945年1月,军事委员会再次调整战区及战斗序列,撤销第四战区、鲁苏战区,恢复设置第十战区(1945年10月改为衢州绥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为福州绥靖公署),增设汉中行营(即后来的华北剿总)、赣州行辕。抗日战争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主要是为了接收日本占领区与对抗中国共产党做好准备。
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蒋介石划中国战区为15个受降区,由中国国民党所属部队分别接收侵华日军128万余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战区接收平津和冀鲁,第十二战区接收热河、绥远和察哈尔。军事委员会于1945年9月设立北平行营(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剿总)、东北行营(后来的东北剿总)。10月,撤销昆明行营。12月,设立武汉行营(后来的华中剿总)。1946年3月,设立西北行营(后来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4月,撤销成都行辕,改设重庆行营。
⑥ 抗日战争时期军队是怎样建制的
事实上,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的军队的编制是没有规范的,主要原因就是军阀派系林立,各个军内阀的军容队都有自己的编制安排方法,一般来说,在较大的单位里(如团旅师)都还有额外的警卫营,连之类,而且在抗战中前线军队在长时间作战后往往建制被打乱,更是难以估计,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各个单位的大约人数:连100人左右
营400—500人左右
团3000—4000人左右
师10000—15000人左右(整编师独立师无法估计,因为那些并非正常编制,常常相当于军,像74师,一共3.2万人
⑦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怎么沦陷的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因为淞沪会战而沦陷的,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到了11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7)抗日战争期间是如何抗日的扩展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既是国民政府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次中心,也是列强利益交汇之所在,更因此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上海抗日斗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特殊环境和有利因素,使这座城市的优势条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央机关长期坚守和战斗的地方,也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党组织以文化工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使上海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策源地。
孤岛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上海的特殊环境和列强之间的复杂矛盾,依托租界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壮大了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利用洋商招牌进行抗日宣传、团结国际人士推进救亡运动、借助复杂环境开展情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一共分成几个战区分别是如何划分的
抗日战争时期各战区中国部队概况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共分为九大战区。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 潜 作战地区 平汉路方面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西山 作战地区 山西方面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 苏浙方面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 作战地区 两广方面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 津浦路方面
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朱绍良 作战地区 甘宁青方面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 作战地区 两湖方面
另一说法如下:
一战区
1937.8.20战区成立,作战区域:平汉、津浦线
将介石自任总司令
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原为29军军长 副佟麟阁。)
59军:张自忠
68军:刘汝明
77军:冯治安
骑3军:郑大章
集团军直辖:181师:石友三
(宋哲元原为29军军长 副:佟麟阁 )
( 一集团军于1937.9上旬参加津浦铁路北段沿线作战,递属 6战区冯玉祥指挥。参见后 6战区)
时间:1937.10 – 1938.2作战区域:平汉线
司令长官:程 潜(代)
一集团军 总司令:宋哲元
59军:张自忠
68军:刘汝明
77军:冯治安
骑3军:郑大章
集团军直辖:181师:石友三
20集团军 总司令:商 震
32军:商 震
军直辖:独立46旅:鲍 钢 骑14旅:张占魁
20军团 总司令:汤恩伯(于1937.12月从 2战区调入,很快又调属 5战区)
52军:关麟徵
13军:汤恩伯
战区直辖
53军:万福麟
1938.2后 作战区域:豫东北
司令长官:程 潜
豫东兵团 总司令:薛 岳
29军团(64军) 司令:李汉魁
兵团直辖:
74军:俞济时
8军:黄 杰
一集团军 总司令:宋哲元
77军:冯治安 69军:石友三 53军:万福麟
17军团 司令:胡宗南 1军:李铁军
3集团军 司令:孙桐萱 12军:孙桐萱 55军:曹福林
20集团军 司令:商 震32军:商 震
战区直辖:
27军:桂永清 71军:宋希濂 39军:刘和鼎 91军:郜子举 90军:彭进之 骑3军:郑大章
1939年1月,作战区域:豫和皖北之一部 司令长官:卫立煌
2集团军:孙连仲 30军 田镇南
3集团军:孙桐萱 12军孙桐萱(兼)
战区直辖:40军庞炳勋 76军孙铁军
时间:1944.4(豫中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蒋鼎文 副:汤恩伯
4集团军:孙蔚如 38军:张耀明 96军:李兴中
14集团军:刘茂恩 15军:武庭麟
刘戡兵团:刘 戡 暂4军:谢辅三 9 军:韩锡候
36集团军:李家钰 47军:李宗昉
39集团军:高树勋 新8军:胡伯翰
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辖:
15集团军:何柱国 骑军2:廖泽运
19集团军:陈大庆 暂9军:霍守义
28集团军:李仙洲 85军:吴绍周 89军:顾锡九 暂15军:刘昌义
31集团军:王仲廉 12军:贺粹之 13军:石 觉 29军:马励武
副司令长官直辖:78军 赖汝雄
战区直辖: 14军:陈 铁
二战区
1937.8.20战区建立 作战辖区:晋、察、绥
司令长官:阎锡山
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 副:孙 楚 33军:孙 楚 34军:杨澄源
7集团军(临时集成)总司令:傅作义 72军:陈长捷 骑1军(临时配属):赵承绶
前敌总指挥:汤恩伯 13军:汤恩伯 17军:高桂滋
总指挥直辖:94师:朱怀冰
时间:1937.9.11(太原会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
司令长官:阎锡山 副:黄绍竑
2集团军 总司令:孙连仲 1军团(26路军):孙连仲 30军:田镇南 14军团(27路军):冯钦哉 42军:冯安邦 3军:曾万锺
6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副:孙 楚 33军:孙 楚 34军:杨澄源
7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17军:高桂滋 35军:傅作义 61军:陈长捷
14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9军:郝梦麟 14军:李默庵
18集团军 总司令:朱 德
22集团军 总司令:邓侯锡 41军:孙 震 45军:邓侯锡
13军团 司令:刘茂恩 15军:刘茂恩
战区直辖 19军:王靖国 13军:汤恩伯 骑1军:赵承绶 骑2军:何柱国
时间:1937.10(忻口作战期间)作战区域:山西
司令长官:阎锡山 副:黄绍竑
中央集团军(14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9军:郝梦麟(郝梦麟中将于忻口作战时殉国)14军:李默庵 15军:刘茂恩 17军:高贵滋 19军:王靖国
左集团军( 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
右集团军(18集团军)总司令:朱 德
预备集团军( 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 骑军1:赵承绶 骑军2:何柱国 34军:杨澄 35军:傅作义 61军:陈长捷 66军:杜春沂
时间:1937.11.18 作战区域:山西
司令长官:阎锡山 副:卫立煌 前敌总司令 卫立煌
2集团军 司令:孙连仲
1军团:孙连仲 3军:曾万锺 15军:刘茂恩 34军:杨澄源
19集团军 司令:王靖国 19军:王靖国 61军:陈长捷
前敌总司令直辖 14军:李默庵 17军:高桂滋
战区直辖:9军:郭寄峤 27路军(14军团):冯钦哉 35军:傅作义 47军:李家钰
18集团军:朱 德
骑军6:门炳岳
1939。1。作战区域:晋及陇西一部
司令长官 阎锡山
14集团军:卫立煌 14军陈 铁 93军刘 戡 98军武士敏
4集团军:孙蔚如 38军赵寿山 96军李兴中 47军李家钰
5集团军:曾万锺 3军曾万锺(兼) 15军刘茂恩 17军高桂滋 9军郭寄峤
6集团军:杨爱源 61军陈长捷 19军王靖国 1骑兵军赵承绥
7集团军:傅作义 新编1军邓宝珊 22军高双成 35军傅作义(兼)
东北挺进军 马占山
18集团军:朱 德
3战区
1937年8月20日战区成立 作战区域:淞沪地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顾祝同
淞沪围攻军指挥官:张治中
淞沪警备部队(上海市保安总团、保卫团、警察总队)
太湖联防部队
长江南岸守备区指挥官:霍揆彰
长江北岸守备区指挥官:常恩多(111师师长)
杭州湾北岸守备区指挥官:张发奎
浙东守备区指挥官:刘建绪
时间:1937.9.11 (淞沪会战-2 守势期)
8集团军:张发奎 28军:陶 广
9集团军:张治中 右翼军72军孙元良
左翼军:王敬久(副:宋希濂)71军:王敬久 78军:宋希濂
15集团军:陈 诚
右翼军:胡宗南(副:王东原) 1军:胡宗南
中央军:罗卓英(副:霍揆彰) 18军:罗卓英 54军:霍揆彰
4 军:吴奇伟
左翼军:刘和鼎(副:俞济时) 39军:刘和鼎 74军:俞济时
时间:1937.9.21
右翼作战军:张发奎 8集团军:张发奎 28军:陶 广
10集团军:刘建绪 70军:(19师):李 觉
中央作战军:朱绍良 9集团军:朱绍良
右翼军:孙元良 72军:孙元良
左翼军:王敬久 副:宋希濂 78军:宋希濂 71军:王敬久
左翼作战军:陈 诚
19集团军:薛 岳 69军:阮肇昌 66军:叶 肇
75军:周 喦(后为一怪字,上面是一个品字,下面是一个石字;词库中无此字,便胡乱拼一相近的怪字) 4军:吴奇伟
15集团军:罗卓英 18军:罗卓英 13师:万耀煌(欠一部) 74军:俞济时 39军:刘和鼎
时间:1937.9.10.15-10.26 (淞沪会战-3 守势期)
右翼作战军总司令:张发奎
8集团军:张发奎 28军:陶 广
10集团军:刘建绪
中央作战军总司令:朱绍良
9集团军:朱绍良 72军:孙元良 78军:宋希濂 71军:王敬久 8军:黄 杰
21集团军:廖磊 1军:胡宗南 48军:韦云淞
左翼作战军总司令:陈 诚
19集团军:薛岳 69军:阮肇昌 25军:万耀煌 2 军:李延年 66军:叶 肇 20军:杨 森
15集团军:罗卓英 74军:俞济时 39军:刘和鼎 18军:罗卓英
11军团:上官云相
1939。1,作战区域 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
司令长官:顾祝同
25集团军:陈 仪 100军陈 琪
10集团军:刘建绪 28军陶广 91军宣铁吾
32集团军:上官云相 25军王敬久 29军陈安宝
23集团军:唐式遵 21军陈万仞 50军郭勋祺 新编4军叶 挺
时间:1941.9( 2次长沙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顾祝同 副:刘建绪 唐式遵
25集团军:刘建绪 70军:陈孔达 福建保安处:黄珍吾
10集团军:王敬久
暂9军:冯圣法(兼)
49军:刘多荃
88军(钱塘江北岸指挥部):范绍增
1游击指挥部:陶 广 28军:陶 广
32集团军:上官云相
2游击区总指挥:冷 欣
25军:张文清
23集团军:唐式遵 50军:范子英
战区直辖:86军:莫与硕 100军:刘广济
时间:1942.3(浙赣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顾祝同
25集团军:李 觉 暂编9军:冯圣法 88军:何绍周
10集团军:王敬久 49军:王铁汉
32集团军:上官云相 25军:张文清 28军:陶 广
23集团军:唐式遵 21军:刘雨卿 50军:范子英
战区直辖:26军:丁治磐 86军:莫兴硕 74军:王耀武 100军:施中诚
4战区
1937,8。20 作战地区:两广福建
司令长官:何应钦
12集团军 余汉谋 62军 张 逵 63军 张瑞贵 64军 李汉魂 65军 李振球 8军团 夏 威
1939 。1
司令长官:张发奎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
9集团军:吴奇伟 65军李镇球
12集团军:余汉谋 62军张 达 66军叶 肇 83军莫希德
16集团军:夏 威 46军夏 威(兼,后为何 宣) 64军邓龙光
时间:1944.9(桂柳作战期间)
司令长官:张发奎 副:夏 威
27集团军:杨 森 20军:杨汉域 26军:丁治盘 37军:罗 奇
16集团军:夏 威 31军:贺维珍 46军:黎行恕 93军:甘丽初
35集团军:邓龙光 62军:黄 涛 64军:张 弛
27集团军:李玉堂 79军:方 靖
其他参加桂柳作战的单位:
黔桂湘边区总司令:汤恩伯 97军:陈素农 98军:刘希程 29军:孙元良
中美空军单位: 中国空军:空4大队 空11大队 中美混合团:1、2、3大队
5战区
1937.8.20战区建立范 辖区:山东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韩复渠
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渠 副:于学忠
5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 副:上官云相
时间:1938.1.17 辖区:津浦线
司令长官:李宗仁
3集团军总司令:于学忠 12军:孙桐萱 51军:于学忠 55军:曹福林 56军:谷良民
12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 31军:韦云淞 新4军 4支队
21集团军总司令:廖 磊 7军:周祖晃 48军:廖 磊
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候 41军:孙 震 45军:邓侯锡
24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 57军:缪澄流
27集团军总司令:杨 森 20军:杨 森
战区直辖:59军:张自忠
3军团:庞炳勋 40军:庞炳勋
时间:1938.2(徐州会战初期)辖区:鲁、苏、皖、豫(以徐州为中心)
司令长官:李宗仁 副:李品仙
3集团军:孙桐萱 12军:孙桐萱 55军:曹福林
11集团军:李品仙 31军:刘士敏
21集团军:廖 磊 7军:周祖晃 48军:韦云松
22集团军:邓侯锡(孙 震代) 41军:孙 震 45军:陈鼎勋
24集团军:韩德勤 57军:缪澄流 89军:韩德勤
3军团:庞炳勋 40军:庞炳勋
27军团:张自忠 59军:张自忠
6军团:杨 森 20军:杨 森
战区直辖:51军:于学忠 游击队 保安队 海军陆战队
20军团:汤恩伯 52军:关麟徴 85军:王仲廉 75军:周 喦
2集团军:孙连仲 30军:田镇南 42军:冯安邦
时间:1938.6(武汉会战 期)辖 区:皖西、鄂北、豫南
司令长官:李宗仁
3兵团:孙连仲
2集团军:孙连仲 30军:田镇南 42军:冯安邦
兵团直辖:26军:萧之楚 55军:曹福林 87军:刘膺古
4兵团:李品仙
29集团军:王缵绪 44军:彰诚孚 67军:许绍宗
11集团军:李品仙 48军:韦云松 84军:覃连芳 48军:张义纯
28军团:刘汝明 68军:刘汝明 兵团直辖:86军:何知重
26集团军:徐源泉 10军:徐源泉
21集团军:廖 磊 31军:韦云淞 7军:周祖晃
19集团军:冯治安 77军:冯治安
5集团军:于学忠 51军:于学忠
33集团军:张自忠 59军:张自忠
24集团军:韩德勤 57军:缪澄流 89军:韩德勤
27集团军:杨 森 20军:杨 森
17军团:胡宗南 1军:胡宗南(后为陶峙岳)
1939。1 作战区域 皖西、鄂北、豫南
司令长官:李宗仁
7军张 淦
48军张义纯
33集团军:张自忠 55军曹福林 59军张自忠(兼) 77军冯治安
11集团军:李品仙 84军覃连芳 39军刘和鼎
22集团军:孙 震 41军孙 震(兼) 45军陈鼎勋
29集团军:王缵绪 44军廖 震 67军许绍棠
长江上游防守司令部:郭忏 94军郭 忏(兼) 75军周 喦 85军王仲廉
时间:1939.5(随枣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李宗仁 副:李品仙 (后为孙 震)
参谋长:徐祖贻
右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
33集团军:张自忠 77军:冯治安 59军:张自忠 55军:曹福林 45军(原属22集团军):陈鼎勋
29集团军:王缵绪(欠44军) 67军:许绍宗
右集团军直辖: 5战区 6游击纵队:柏启元;
左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
11集团军:李品仙 39军:刘和鼎 84军:覃连芳
31集团军:汤恩伯 13军:张 轸 85军:王仲廉
集团军直辖: 5战区 1游击纵队:石毓灵; 5游击纵队:傅光咸
2线兵团:孙 震
22集团军:孙 震 41军:孙 震
豫鄂皖边区游击总部:廖 磊
21集团军:廖磊 48军:区寿年 7军:张 淦 豫鄂皖边区西进军:王赞斌(7军副军长)
21集团军之一部; 5战区 2游击纵队:沈光武; 战区 3游击纵队:黄瑞华 江防军:郭忏 26军:萧之楚 75军:周 喦(暂归 9战区指挥) 94军:郭 忏
时间: 1941.9( 2次长沙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李宗仁 副:孙连仲 李品仙
33集团军(河西集团军):冯治安 副:李文田 刘和鼎 59军:黄维纲 77军:冯治安
29集团军(右集团军):王缵绪 副:廖 震 44军:王泽浚(代) 67军:佘念慈
2集团军(中央集团军):孙连仲 副:刘汝明 田镇南 68军:刘汝明 55军:曹福林
31集团军(左集团军):汤恩伯 副:许绍宗 王仲廉 85军:李楚瀛
15集团军:何柱国 92军:李仙洲 骑兵军2:徐 梁 29军:陈大庆
21集团军(大别山兵团):李品仙 副:张义纯 84军:莫树杰 48军:苏祖馨 7军:张淦
22集团军:孙 震 副:董宋珩 陈鼎勋 41军:孙震
战区直辖:30军:池峰城
时间:1945.4(豫西鄂北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刘 峙 副:郭寄峤 孙 震
2集团军:刘汝明 5军:曹福林 6军:刘汝珍 豫鄂边区挺进军:杜大中(代)
22集团军:孙 震 41军:曾苏元 45军:陈鼎勋 69军:米文合
33集团军:冯治安 59军:刘振三 77军:何基澧
冀察战区总司令:高树勋 新8军:胡伯翰 河北民军:乔明礼
6战区
时间:1941.9.7-10.12( 2次长沙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陈 诚 副:吴奇伟 黄琪翔
20集团军:霍揆彰(代) 53军:周福成 73军:彭位仁 87军:周祥初
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 8军:郑洞国 94军:李及兰26集团军:周 磊 32军:宋肯堂 75军:施伯衡
33集团军:冯治安 39军:刘和鼎 59军:黄维纲 77军:冯治安
18军:方天觉
时间:1943.4(鄂西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陈 诚 孙连仲(代)
33集团军:冯治安 副:李文田 30军:池峰城 79军:王甲本 74军:王耀武 77军:冯治安 59军:黄维钢
29集团军:王缵绪 副:廖 震 73军:汪之斌 44军:王泽浚 26集团军:周 喦 副:欧寿年 66军:方靖 75军:柳际明
10集团军:王敬久 87军:高卓东 94军:牟庭芳
长江上游江防军司令:吴奇伟 副:曾以鼎 李及兰 32军:宋肯堂 18军:方 天 86军:朱鼎卿 海军 2舰队:曾以鼎
时间:1943.10(常德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陈 诚 孙连仲(代)
10集团军:王敬久 66军:方 靖 79军:王甲本
26集团军:周 喦 75军:柳际明 32军:宋肯堂
29集团军:王缵绪 73军:汪之斌 44军:王泽浚
33集团军:冯治安 59军:刘振三 77军:何基澧
长江上游江防军:吴奇伟 18军:罗广文 30军:池峰城
86军:朱鼎卿 海军 2舰队:曾以鼎
时间:1943.10(常德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陈 诚 孙连仲(代)
10集团军:王敬久 66军:方 靖 79军:王甲本
26集团军:周 喦 75军:柳际明 32军:宋肯堂
29集团军:王缵绪 73军:汪之斌 44军:王泽浚
33集团军:冯治安 59军:刘振三 77军:何基澧
长江上游江防军:吴奇伟 18军:罗广文 30军:池峰城 86军:朱鼎卿 海军 2舰队:曾以鼎
七战区
1937年,作战区域为四川
司令长官 刘湘
1938年1 月刘湘病死后, 七战区被撤销,所辖川军 二十二和二十三两个集团军先后拨归二战区、三战区和五战区节制
1939年司令长官余汉谋
目前所知只这么多,以后找到相关资料再补上,也希望抗盟的同志提供资料。
8战区
1939。1。 作战区域 甘、宁、青及绥远
司令长官:朱绍良 17集团军:马鸿宾 81军马鸿宾(兼)
战区直辖: 80军孔令恂 83军马步芳 5骑兵军马步青 新2军鲁达昌
9战区
时间:1938.6 赣西北、鄂南(江南)、湘
司令长官:陈 诚
1兵团 总司令:薛 岳
20集团军:商 震 32军:商 震 18军:黄 维
9集团军:吴奇伟 4军:欧 震 8军:李玉堂 66军:叶 肇 29军团:李汉魂 64军:李汉魂 70军:李 觉
37军团:王敬久 25军:王敬久 74军:俞济时 29军:陈安宝 鄱阳湖警备部队
2兵团 总司令:张发奎
32集团军:王陵基 72军:王陵基 78军:张 再
3集团军:孙桐萱 12军:孙桐萱
31集团军:汤恩伯 13军:张 轸 98军:张 刚 32军团:关麟徴 52军:关麟徴 92军:李仙洲
11军团:李延年(兼田北要塞指挥官) 2军:李延年 田南要塞指挥官:霍揆彰 54军:霍揆彰
江南指挥官:周 喦 75军:周 喦 武汉警备司令:郭 忏 94军:郭 忏
江北指挥官:万耀煌 6军:甘丽初 16军:董 钊 兵团直辖:37军:黄国梁
战区直辖30军团:卢汉 60军:卢 汉 26军团:万福麟 53军:万福麟
1939。1赣西北、鄂南(江南)、湘
司令长官:陈 诚 薛 岳(代) 19集团军:罗卓英 79军夏楚中 49军刘多荃 70军李 觉 78军夏守勋 32军宋肯堂
31集团军:汤恩伯 13军军张轸 18军黄维 92军李仙洲 37军黄国梁 52军张耀明
1集团军:龙 云、卢汉 58军军孙 渡 新3军 张 冲 60军安恩溥
27集团军:杨 森 20军杨汉域
30集团军:王陵基 72军韩全朴 78军夏守勋
20集团军:商 震 54军霍揆彰
时间:1939.9.14-10.14( 1次长沙会战时期)作战区域:湘、赣西北、鄂南
司令长官:陈 诚(薛岳代)
1集团军:卢汉 58军:孙 渡 60军:安恩溥
15集团军:关麟徵 37军:陈 沛 52军:张耀明 79军:夏楚中
19集团军:罗卓英 32军:宋肯堂 49军:刘多荃
20集团军:商 震(副:霍揆彰)53军:周福成 54军:陈烈 87军:周祥初 27集团军:杨 森 20军:杨汉域
30集团军:王陵基 72军:韩全朴 78军:夏守勋 8军:李玉堂
时间:1941.9
司令长官:薛 岳 副:罗卓英 杨 森 王陵基
19集团军:罗卓英
1集团军:卢 汉 新3军:杨宏光 74军:王耀武
30集团军:王陵基 72军:韩全朴 78军:夏首勋
27集团军:杨 森 4军:欧 震 20军:杨汉域 58军:孙 渡
时间:1941.12( 3次长沙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薛 岳 副:杨 森 王陵基
1集团军:卢 汉 新3军:杨宏光
19集团军:罗卓英 27集团军:杨 森 20军:杨汉域 58军:孙 渡
30集团军:王陵基 78军:夏守勋 72军:韩全朴
时间:1944.5(长衡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薛 岳 副:王陵基 王瓒绪 杨 森
1集团军:孙 渡 58军:鲁道源 新3军:杨宏光
30集团军:王陵基 72军:傅 翼
27集团军:杨 森 20军:杨汉成
10战区
时间:1945.4(豫西鄂北会战期间)
司令长官:李品仙
副:何柱国 李明扬 牟中珩 王懋功
2集团军:李品仙 7军:刘 舫 84军:张光玮 12军:霍守义 暂9军:傅立平 51军:周毓英
滇缅公路时间:1942.3-1942.9
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中正
参谋长:Joseph W. Stilwell(兼负责中英联军联络)
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团长:林 蔚(指导中国远征军,并负责与英缅军总司令协调事宜)
英缅军总司令:Thomas J. Hutton(前) ?Alaxander(后)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杜聿明 代 (前)
罗卓英 副:杜聿明 (后) 5军:杜聿明 6军:甘丽初 66军:张 轸
英缅军 1军团总司令:?Denis
空军:
美自愿空军队(驱逐机 8架)
英驻缅空军(战斗机14架;轰炸机14架)
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时间:1944.5
⑨ 川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是怎样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专中央和全国属通电请缨抗战,甚为激愤。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二个集团军。邓锡侯率领第二十二集团军,刘湘率领第二十三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还有两批川军出川抗战,分别是:第29集团军王攒绪总司令辖两个军,第30集团军王陵基总司令辖两个军,第36集团军李家钰总司令辖两个军和李宗鉴旅长的独立第35旅。抗战八年,出川抗战的川军在40万人以上(不包括以后各部队自行补充数)。川军三期出兵抗战,参加了正面战场上几乎全部大的会战。川军是被常凯申玩儿残的。
⑩ 抗战时期的国军,到底是如何抗日的,最后一张让人心酸
抗战时期大会战基本是国军打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内战、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其实那时候抗日主力是国军,像飞机啊,坦克啊都是宋美龄从美国借来的,咱们最多是个百团大战,人也不算太多。但是后期主力就是我们共产党了,国军死的人是相当多的,当然我们也没少死,也是两党所有人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