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日两国的军力,军队素养,武器装备,双方伤亡的全面对比
日军派遣到中国的军队56个师团、12个独立旅团,约167万人,其中甲级师团有21个,其余为乙级和丙级师团,到1941年后新建和补充的师团完全无法与前面比较,多采用三联队制,兵力和武器及辎重装备上相差了许多。
甲级师团里面还有5个甲级甲种特等师团,以关东军的第二师团、进军淞沪的第三师团、攻击山西的第五师团、进攻济南和南京的第六师团、攻占河北直下黄河的第十四师团为配置最高师团,人数普遍在2.4万以上,个别的达到3.1万,如十四师团(土肥圆),下设27、28兵部旅团、骑兵联队、重炮联队、重炮大队、机关枪大队、装甲车大队、工兵联队和独立工兵大队、迫击炮大队、高射炮大队、架桥大队、架桥中队、辎重联队、通信中队,还有独立陆军航空大队。
从这样高配置的师团上不难看到,小日本当时的战斗力确实很厉害。
而我中国军队里面,八路军和新四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装备实在无法与小日本对比,所以也只能在屁股后面偷袭和捣乱。
国民党军队相对好点,几个战区都是原先的大军阀,军力配备都很正规,建制也很标准,武器上差了点,是没有小日本好,此前只有两个全德国武器配备的正规师,可惜没打出任何成绩,而且每次都是这样标准的高于日本装备的师率先逃跑,老蒋视为心肝宝贝始终没有责怪,引发了国民党,嫡系与非嫡系的派别抗争。
国民党军队也有与中,共军队差不多的军队,如川军和西北军,尤其是川军,什么武器都有,连军装都无法统一。但1943年以后得到美国帮助,大为改观,有几个师的装备高于小日本,天空上也有了自己的飞机。
海洋上完全被日本控制,不用比较。
抗战八年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是131万),歼灭日军100余万,共产党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
这是教科书写的,但鄙人认为这是一群“御用文人”为美化现在的统治阶级而昧着良心胡写的。毕竟成王败寇。
另据数据:国民革命军陆军伤亡、失踪约310万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共军损失30余万。日军整个八年一共在中国关内地区死亡人数是45.6万人(厚生省统计),至于国共占多少比例,众说纷纭,但肯定一点就是共军是绝对没有国军多的。共军宣传歼灭“118万伪军”(不可信),歼灭包括“毙、伤、俘”。伪军最多时也就100万,整个抗战伪军总共才200万左右,很大一部分后来都投诚了。
如果说各有各的数据,无法较好比较,不如比比将领的伤亡,(毕竟将军不会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抗战八年国军牺牲了206位将军,击毙了日军将军44个,而八路军没有死亡将领(就算不以虚级化对待,也不过算的上2个),击毙日军将军5个。
因而从片面上我认为国军和共军对抗战的贡献是44比5。
附: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据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军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小型战斗28931次。国民政府军陆军死亡、失踪321万1914人,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海军几乎全灭。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不过,亦于大小会战中,让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中日战
⑵ 求二战期间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要详细的
感觉小日本的武器太好了 首先 三八大盖 也就是38步枪 使用的是6.5的子弹 穿透力强悍 当时的汉阳造和中正式都不如三八大盖打得准 也没有三八大盖打得远 飞机就不用说了 零式飞天空
坦克方面日本的不如国民党的德国货 但是国民党的数量有限啊
正面阻击没有把握能和日军对抗 直到美国给予国民党装备了才有能力面对面的对峙 太平洋战争是转折点 日本的军队消耗在太平洋而没得到补充
中华方面苏联对日宣战 关东军迫在眉睫
人数上日本开始有很大的优势 太平洋消耗的士兵不亚于华中战场
虽然后面的自杀式的对美国舰队攻击 对美国的代价很大 但为时已晚 开始就使用自杀式的攻击的话或许改变了太平洋战场 华中战场败局已定 只能玉碎拼搏太平洋战场
楼下的 小口径子弹的穿透力好你不会不知道把 M4的子弹才5.6 还不一样优秀 AK的杀伤力大我承认 但精准度和后坐力不必上上里大好吗 同样是突击步枪
零式的防御是不好 但是机动性好啊 那架飞机给他几枪不出问题的 现在的战斗机被航炮打中一样掉下来 太平洋战争开始那架零式是被空战击落的 就算有也是少数
⑶ 抗日战争前中日双方差距究竟多大
中国抗日来战争时任国军参谋总长之自何应钦在《开战之前敌我兵力比较》中,对比“七七事变”中日军力,开战之初,日本兵员总数为448.1万人,其中现役兵、后备役兵、预备役兵为战斗兵,数量199.7万人,补充兵人数248.2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210万)。陆军常备师团17个,海军舰艇190万吨位,空军飞机2,700多架。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之初,国军陆军现役兵170多万,补充兵约50万;海军舰艇11万吨位,不足日本十分之一;空军仅有战机305架,各式飞机加起来共600架;75毫米以上之火炮只有800多门,其中重炮只有48门。中国国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1937年,中国飞机、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年产量为零;而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设备能力为年产3万辆)。
⑷ 抗战爆发时,中日军力对比怎样
这么说吧,10个拿冲锋枪的日本人
冲进1000个拿砖头的中国人里面去了!就是这个道理!再牛逼的冲锋枪也要换子弹,当换子弹的时候
这强大的10个日本鬼子被飞来的1000快砖头砸死了,我大中华是无敌的!
⑸ 抗战期间中日军队实力对比如何
日本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及苏军在东北消灭的日军。);另一说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
国军方面
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
早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就开始扩充军备、整编部队。据统计,归中央管辖的兵工厂,库存有1000万发子弹、正在制造的有2000万发子弹、向国外订购的有3000万发,合计6000万发子弹,可供10个4团制的师一个月三分之二的用量,而各部队自身所存的弹药仅够一个半月。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兵工署统计,仅有子弹5亿发、长江北岸各地库存山野炮弹卜福式山炮弹12万枚、克式野战炮炮弹10万枚,合计21万枚,仅够20个师三个月的用量。
武器方面,国民政府虽然采购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武器,但在重武器方面十分匮乏。比如号称精锐的德械师,并没有清一色的德械装备。
抗战全面爆发前,装备少量德式武器的20个调整师,比如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全师步枪采用中正式步枪,机枪是自己仿造的捷克式、马克沁重机枪(仿造的叫“二十四式”)。团、营级采用的迫击炮则是仿造法国布朗德的81毫米迫击炮,也就是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其中有极个别团有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师直属炮兵第87师、第88师采用日造大正六年式75毫米山炮(41式),每个营12门,第36师采用38式野战炮和六年式山炮。战车防御炮只有第87师、第88师各分到1个连6门,第36师则没有。
有部分德械的野战部队只有教导总队,该部队第1、3、5团每个团有一个平射炮连(47毫米平射炮4/6门),一个步兵炮连(德制75毫米步兵炮4/6门),并有4门德制37毫米高射炮,直属炮兵营是德国克虏伯军火工业的子公司,瑞典卜福斯厂制造生产的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共计12门。
但这种装备与日军相较还是差距巨大,炮弹远远不如日军充足,同时极度缺乏重炮。据保存在台湾的一份军械司的火炮统计表记载,当时中央直属炮兵旅、团共有如下火炮:
其中克式山炮型号十分陈旧,最远射程只有4300米,远不如日军的41式山炮和94式山炮。38式75毫米野战炮是战前从日本军火商处购买而来,但此时的日军常设师团、3个单位制师团都使用改造38式野战炮,射程远远大于38式。
实力雄厚的日军
相比之下,日军每个师团都有一个野战炮兵联队,其中常设师团炮兵联队是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特设师团是36门毫米野战炮/山炮,3单位师团是24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其中由中国驻屯军改编的第27师团,山炮兵第27联队第2大队管辖新式6/8门96式150毫米榴弹炮,并参加过华北作战、武汉会战等战役。
而日军在华的军直属炮兵(不含关东军)截止到1937年12月底,光野战重炮兵联队就有11个、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个、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2个。
中国军队算上炮兵第8团、第17团和其余地方部队的150毫米榴弹炮,加上炮兵第10团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共计69门,数量上远远不如日军。而在炮弹数量方面,日军更是远远多于中国军队。
打个比方,中国炮兵第10团每门大炮只有不到200枚炮弹,打完就没有了,需要进口补充。而日军第10军登陆杭州作战时,直属的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48门150毫米榴弹炮就有2万枚炮弹。虽然德制150毫米榴弹炮射程远,但火炮少,炮弹更少。加上日军还有射程15公里的105毫米加农炮和射程18公里的150毫米加农炮,又有绝对的制空权。
同时国军重炮少,十分宝贵,对日军炮击基本属于打游击,无法有效压制日军火力,就是把炮团拆开来,每个集团军、军都临时配属一个连或一个排对日军进行炮击,而且每进攻一轮就要换一个炮兵阵地,防止日军炮兵反击和航空兵轰炸。
而日军重炮种类多、数量多,而且炮弹充足,在观测器材、水平上都高于中国军队,更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日军每次重点进攻一个地方,都会加强炮兵力量,例如淞沪会战大场镇战役、台儿庄战役、南昌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桂林保卫战等。
1938年,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几批军火援助(包括160门76.2毫米野战炮、80门115毫米榴弹炮),但随着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作战消耗,这批军火尤其是山野炮消耗惊人,炮弹更是所剩不多。
到了1939年,在炮兵力量的对抗上,中国军队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很多军、师已经没有山炮或者野战炮,都是清一色的82毫米迫击炮。而有山炮的军、师数量也不多,炮弹更是极度缺乏。
例如南昌会战,日军为了突破中国军队在修水沿线的第19集团军,特意加强了第101师团、第106师团的炮兵力量。
算上第101师团、第106师团自身的野战炮兵联队,日军进攻修水沿线的共有194门/198门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并装备了整整10个基数的炮弹(山野炮每门火炮1个基数300枚、榴弹炮100枚、加农炮70枚)。
而防守修水沿岸的第19集团军共计13个步兵师10万多人,共有迫击炮227门、平射炮13门、75毫米山野炮21门。由此可见,日军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大炮194门,而国军只有21门,并且没有105毫米重炮,这足以反映中国军队与日军火力上的绝对差距。
到了1940年,中国军队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越来越少,同时炮弹的存量已经见底。比如1941年的上高会战、1943年的鄂西会战。
按照中国台湾史政编译局编著的《抗日战史》(101卷)的记载,在这两场会战中,中国军队75毫米以上山野榴大炮的炮弹消耗加起来才1000来枚。这与日军每个师团两三天就能消耗千枚75毫米以上口径山野榴炮弹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1945年4月的湘西会战,按理说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已经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应该有大批美式装备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更何况参加湘西会战的几个军更是蒋介石嫡系军中的嫡系。
但由于之前美式山野榴炮运到国内的比较少,而且绝大部分都在反攻滇西的部队里,因此湘西会战的第4方面军只有为数不多的美械武器。
整个第4方面军只有第73军消耗了美式75毫米山榴炮,而炮弹数量相较之前的会战,确实有所上升。而号称抗战铁军的第74军仅消耗了苏76.2毫米山炮弹,数量上1个月仅仅打了1471枚,和日军比确实少之又少,但对于中国军队来说已经很多了。另两支嫡系部队第18军、第100军几乎没有山野榴炮,可见到了1945年时,中国军队火力上仍处于劣势。
从1937年、1939年、1941年、1945年这几个时间段来看,国军火力上除了反攻滇西和驻印军反攻缅北外,其余战场上的军队从没有超越日军,一直属于绝对劣势。尤其到了1945年,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军王牌部队,火力上仍然十分薄弱。
参考http://cul.sohu.com/20150815/n418934037.shtml
⑹ 抗日战争(中日战争)双方兵力伤亡率有多大
一般的统计数字是;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
其中中国政府军队牺牲专200万,游击队牺牲60万(包括八路军,新四军).
属手无寸铁的被日军屠杀的中国老百姓,在2000万以上.
另外因为战争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
侵华日军的伤亡人数在120万-150万左右
其中被击毙仅53万人,中华民国确认死亡44万人,目前该数字还有争议。
侵华日军的总数在250-300万左右.占日军陆军的1/3,海军的1/5
为什么我们用如此巨大的人力财力的牺牲才仅仅打死53万日军.
而且日本根本没有尽全力同中国作战.因为它的主要对手还是美国,苏联。
⑺ 二十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中日国力、军力以及文化上的差别对比
抗战爆发以前,日本已是现代化的军事强国,有健全的工业,陆海空军队所使用的先进武器,几乎全部是由自己设计与生产的,日军又有先进以及完整的军事组织体系与半世纪以上的征兵制度,因之日本的军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现代化的作战结构。而中国还是一个落后国家,军事观念跟不上发展,各地方派系林立,一支支文盲组成的军队,虽从国外买来部分先进武器,但是国家没有工业化的经济基础来支持战争,部队训练也没有统一的章法。
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的领土起,中日双方就处在对立之中,其中也经过几次局部战争,,但是中日双方一直没有正式的宣战,中国在近五年又十个月的折冲与忍让下,被日本占领了整个东北,一半的内蒙古,三分之一的河北省,五千多万的中国人成为亡国奴。日本在中国的境内,事实上取得全部帝国主义宗主国为所欲为的特权,但是日本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对抗苏联及与美国决战的战略优势,仍然不确定,因此对华的侵略也就逐步地越陷越深,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的冲突中失控,迫使中国全面对日作战。
中日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360万人,日军伤亡了110万,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以战争规模而言,这场决战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与最为惨烈的战争,但是这是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不进取的结果,抗日战争和欧洲及太平洋上的战争相比,装备,技术,规模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的想法是,中国人对反法西斯的最大贡献是百年来的不作为,让日本人总和一个臭手下棋,把日本人惯坏了!
⑻ 抗日战争中日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抗日战争可以说是是一场典型跨越时代的遭遇战,其主要的关键,不仅在于双方武器内装备上的巨大差异,更容在于总体国力,举凡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上的差别。当时的日本,已是一个工业化的军事强国,无论是社会组织与国民观念,都已能适应现代化的总体作战。但是当时的中国,却仍在落后与农业化生产的社会结构之下,因此难以发挥总体作战的能力。同时日本对外的作战力量是团结一致的,中国则有着国、共对立以及各地山头的分裂问题。
⑼ 二战中中日总兵力对比
二战前夕,斯大林曾说过:“中国没有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她。”这种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评判,听起来相当刺耳,却是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军备的全面落伍,在中日直接较量中惊人地展现了出来。
无论国家的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益西化的日本都遥遥领先中国整整一代。先以双方海军军力对比为例:“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兵员共约两万五千人,共有66艘舰艇,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五类,总吨位57608吨。
而截至1937年6月,日本海军兵员十二万七千人,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其中作战军舰约77万吨。包括航母4艘(近7万吨,总吨位,下同),水上机母舰2艘(约3万吨),战列舰9艘(约27万吨),重型巡洋舰12艘(近10万吨),轻型巡洋舰21艘(近11万吨),驱逐舰102艘(超过12万吨),潜艇59艘(超过7万吨)。
⑽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实力对比悬殊,为何中国可以打赢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专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属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 国民党有大批能征惯战的将军,在前线的正面战场浴血杀敌,比如万古山大捷,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著名的有薛岳,孙立人,杜聿明,张灵甫,李宗仁,张自忠等等当然少不了敌后战场中共的支持,百团大战经典战例。著名将领有朱德,左权,彭德怀,粟裕等。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