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战中,东北军有哪些部队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在东北已经有了多支抗日队伍,如“东北工农抗日游击大内队”(对外称东北抗日救容国军第一补充团)、“抗日救国游击总队”、“抗日救国游击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这些抗日队伍联合在一起,形成东北抗日联军。
2.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哪里
1931年九一八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赴陕西剿共。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扣留,留在西北的东北军20多万人陷于群龙无首境地,何去何从,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分歧。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反指使部分军队发动兵变,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等人,酿成“二二”血案。驻西安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多方奔走,制止了东北军的相互残杀。
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接受了蒋要东北军调驻安徽的方案,东北军遂东调,分住豫南、皖北、苏北地区,各部均直接归南京军政部管辖,仍然是“群龙无首”。4月—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甲种军变为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二二乙种军编制,并由中央派政训主任进行监视。卢沟桥事变后,东北军被分割,使用于各战场,不相统属,东北军全被肢解。八年抗战,东北军有10万将士牺牲疆场。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有一部分在抗战中脱离了旧阵营,参加了八路军,如53军691团在吕正操带领下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后来正式编为八路军系列;苏鲁战区的部分东北军,在常恩多、万毅率领下举行起义,参加了八路军。这两支队伍在1945年8月挺进东北,实现了打回老家的愿望。后来,他们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相反的,以万福麟、沈鸿烈为首的部分东北军则追随蒋,于1949年在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亡台湾。
3.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党军队都在哪里抗日有没有到过东北
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可见都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战。可能有小部军队到东北,但主力均没有到过东北
4.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军是谁管
抗日战争的时间分复割现在有制了新的定义,原来是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史称八年抗战。但现在新的定义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入东三省开始算起。1931年日本侵入东北,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丢掉了东北全境,带兵退入关内,后部分东北军被安置在西安周边,用以剿灭长征后到达陕北的红军。但之后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兵谏老蒋,促成了国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但张学良送老蒋回南京后就被软禁,东北军失去首领,被打乱编制,逐步被中央军收纳。
5. 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哪去了
全面抗战以后,东北军的结局
第67军
军长吴克仁。全面抗战爆发后,第67军参加淞沪会战.吴克仁军长阵亡,官兵伤亡惨重而老蒋却给吴将军扣上个临阵脱逃的帽子,将67军番号撤消。余部编人蒋的嫡系。67军被老蒋彻底消灭。老蒋的这一卑劣作法,令吴将军沉冤40余载。后来国民党军队里仍然用67军的番号,但与东北军已经无任何关系了。
第五十七军
军长缪瀓流.全面抗战打响后,该军江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41年初缪被免军长职,该军番号撤销.所辖第111师、第112师改隶鲁苏战区,后又改编为暂编第8军、暂编第9军,再后来又改为第12军,霍守义任军长。其中第111师起义,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到抗战胜利时,该军已经被老蒋改造完毕。该军在解放战争中于山东战场被我军歼灭。
第五十三军
军长万福麟(1938年12月21日万辞军长职.周福成继任 ),53军东北军中寿命最长的一支。唯其长是因为他没有被老蒋改造过。
1937年7月抗战开始后53军即在河北参加抗战,后参加武汉会战。 南昌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和鄂西及缅北滇西作战.抗战胜利后,53军一度驻防越南.,1946年被调往华北,再后来开往东北,沈阳解放时,该军一部分起义,大部分投诚,周福成拒绝起义被生俘。
第五十一军
军长于学忠,辖第113师、第114师。该军于1937年秋隶属第三集团军参加了津浦路北段作战。1938年又相继参加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1939年牟中珩接任军长,1942年牟中珩他调,周毓英接任军长.1944年3月鲁苏战区撤销后,该军直属军事委员会、第五战区.1945年隶属第十五集团军,该军曾参加豫中会战。到抗战胜利时,该军已经彻底蒋化。该军在我军解放上海时被歼。
第四十九军
军长刘多荃,后为王铁汉.抗战期间参加过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到抗战胜利时,该部被彻底改造为蒋家军, 1946年整编为第四十九师, ,军长王铁汉改任师长。同年在苏中被歼大部,重建后调往东北,并恢复第四十九军番号。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
骑兵第二军
军长何柱国。1941年5月何升任副总司令,徐梁接任军长 1943年徐梁升任副总司令,廖运泽接任军长。该军先后参加过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豫南会战,配合第二次长沙会战和豫中会战。这期间该军一直由何柱国指挥。抗战胜利后,何柱国被挂了东北保安副司令的虚职,骑兵第2军被撤消建制。
骑兵第三军
该军由骑兵第二军之一部编成,以郭希鹏为军长,隶属陕甘宁边区。归傅作义指挥。1945年7月被撤消。
东北挺进军
1937年7月在大同成立.马占山为司令。该部组成有骑兵第六师,反正的伪军,东北义勇军流散人员等,抗战期间隶属帝战区,在绥远抗击敌军.1946年被裁撤 。
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滞留了有大批东北军官兵及阵亡将士家属,等待国民政府抚恤、优待。但老蒋对此不闻不问,直到著名的“哭陵”事件发生后,老蒋迫于舆论压力才下令这些遣返故里,一共有两万多人。
参加八路军的情况。
抗战胜利,吕正操率部挺进东北,其中东北籍干部不超过10人。而万毅的渤海支队中东北籍人员只有不到30人了。
东北军就这样消失了。
6. 九一八后东北的军队都撤退到哪里了
东北军主力大部退入关内以后,1933年蒋介石将失地罪责完全转嫁于张学良,逼张引咎辞职,下野出国。东北军按照张学良临行嘱托,集结在华北一带。
1934年1月张学良返国,3月就任鄂豫皖“剿总”副司令,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
1935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总”,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表诚意,亲送蒋介石回金陵,却遭蒋毁约而囚禁,东北军近20万士卒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发展到内部残杀。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杀死了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105师师长刘多荃为了替王以哲报仇,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诱杀了旅长高福源,东北军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经过中共代表周恩来多方做工作,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东北军东调的方案,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各部与全国军队一起迅速开往各抗日战场浴血奋战,牺牲惨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北军被蒋介石分割使用于各个战场,逐步被削弱、肢解、消灭,也有一部分在战场上起义,走向了新生。
7. 抗战中,东北军有哪些部队
独立第7旅王以哲部,驻沈阳;
独立第12旅张廷枢部,驻锦县;
独立第20旅常经武部,驻郑家屯;
骑兵第3旅张树森部,驻通辽;
省防一旅于芷山部,驻山城镇;
省防二旅张海鹏部,驻洮南;
公安总队(由原第20师改编)黄显声部,驻沈阳;
辎重教导队牛元峰部,驻沟帮子;
东北空军、海军及宪兵司令部,均驻沈阳;
吉林驻军:
独立第21旅赵芷香(后张治邦接任)部,驻宁安;
独立第22旅苏德臣部,驻双城;
独立第23旅李桂林部,驻长春;
独立第24旅李杜部,驻依兰;
独立第25旅张作舟部,驻吉林;
独立第26旅邢占清部,驻哈尔滨;
独立第28旅丁超部,驻哈尔滨;
骑兵第4旅常尧臣部,驻农安;
省防第1旅孙鹤喜部,驻方正;
省防第2旅王绍南部,驻蛟河;
炮兵第10团穆纯昌部,驻长春;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驻吉林;
哈尔滨特区公安大队王之佑部,驻吉林;
山林警备队赵维祥部,驻延寿;
黑龙江驻军:
省防步兵第1旅张殿九部,驻扎兰屯;
省防步兵第2旅苏炳文部,驻海拉尔;
省防骑兵第1旅王南屏部,驻绥化;
省防骑兵第2旅吴松林部,驻克山、拜泉;
独立骑兵第2旅程志远部,驻满洲里;
独立炮兵第9团朴炳珊部,驻泰安镇;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徐宝珍部,驻齐齐哈尔;
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驻索伦; 保安大队窦联芳部,驻齐齐哈尔。
陆军方面
经过张学良的精兵简政,东北军还有40万左右的主力,但战斗力还是不错的,装备方面无法统计(因为东北兵工厂生产力太高了,在东亚都可以排的上号的,每天的产量就可以武装一个营),步枪型号为六五、七九,迫击炮是16年式。关于东北军当时的坦克数量不祥,有记载的是张蒋大战时张作霖曾派出1队坦克,数量应该很有限,在加上张氏父子对大炮情有独钟,坦克在日本接收东北兵工厂以前好像还不能独立制造。
空军方面:
东北军全盛时期(即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250-300架,共5个航空兵队。东北兵工厂也没有制造飞机的技术,飞机全为购买和列强赠送,或者是战场上缴获的。东北易帜前,东北空军估计还有200架左右,其中战斗机150架。东北军的飞机主要从法国和捷克两国购买,其中1929年因为中东路事件东北空军损失惨重,因此张学良刚从法国进口大量新式飞机,9.18前东北空军有100余架飞机,基本是新式的。
海军方面:
东北海军拥有大小舰只21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主力舰“海圻”号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其余还有“海琛”、“镇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战舰。
“9.18”时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军力对比为北大营8000人vs关东军3000人,奉天省内军力对比大约为东北军6-9万vs关东军1万人(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兵力10500人,系日本陆军第2师团
),装备方面中国军队占优,东北军占据局部兵力优势,且直隶、热河以及山海关一带有东北军主力25万也可迅速驰援,由于日军资源较匮乏,打不起大规模持久战,而且当时日本国内也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击,日本国内主和派必能占据上风,东北有很大可能不会沦丧。
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装备上亦有相当的优势。关东军在事变时不仅没有空中武装力量,甚至在轻武器方面也不曾装备“捷克轻机枪”这样的高技术含量武器。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几乎不能得逞的。
8. 抗战后的东北军的去向
东北军原是张作霖的私人军队,后来在张学良的率领下,改旗易帜,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一部分。驻防东北边疆。1931年九一八后,执行不抵抗政策,撤入关内,赴陕西剿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扣留,留在西北的东北军20多万人陷于群龙无首境地,何去何从,出现了严重的内部矛盾分歧。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反指使部分军队发动兵变,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等人,酿成“二二”血案。驻西安的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多方奔走,制止了东北军的相互残杀。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接受了蒋要东北军调驻安徽的方案,东北军遂东调,分住豫南、皖北、苏北地区,各部均直接归南京军政部管辖,仍然是“群龙无首”。4月—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甲种军变为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二二乙种军编制,并由中央派政训主任进行监视。卢沟桥事变后,东北军被分割,使用于各战场,不相统属,东北军全被肢解。八年抗战,东北军有10万将士牺牲疆场。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有一部分在抗战中脱离了旧阵营,参加了八路军,如53军691团在吕正操带领下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后来正式编为八路军系列;苏鲁战区的部分东北军,在常恩多、万毅率领下举行起义,参加了八路军。这两支队伍在1945年8月挺进东北,实现了打回老家的愿望。后来,他们在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而相反的,以万福麟、沈鸿烈为首的部分东北军则追随蒋,于1949年在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亡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