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日战争中都有哪些省份被侵略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那些城市没被日军占领
一、 全省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全省沦陷的省份总共有九个。分别是:台湾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热河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二、 部分沦陷的省份
抗战期间,中国部分沦陷的省份有13个。按照 沦陷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分别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绥远省、广东省、湖北省、广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云南省。另外,在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有6个直辖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直辖市也划入了部分沦陷的范畴。
1.河南省(98.5%沦陷)
抗战期间,有109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沈丘县和新蔡县两个县幸免于难。
2.山西省(98.2%沦陷)
抗战期间,有103个县先后沦陷,只有永和县和平顺县两个县免遭日寇占领。
3.安徵省(81.9%沦陷)
抗战期间,有48个县先后沦陷,只有14个县没有沦陷。这14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庐 江县、泾县、石埭县、旌德县、宁国县、祁门县、岳西县、临泉县、颖上县、黟县、霍邱县、休宁县、歙县和绩溪县。
4.浙江省(78.6%沦陷)
抗战期间,有64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2个县没有沦陷。这12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於潜县、昌化县、仙居县、磐安县、开化县、淳安县、遂安县、泰顺县、龙泉县、庆元县、云和县和景宁县。
5.绥远省(71%沦陷)
抗战期间,有14个县市和2个盟旗先后沦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 套地区的东胜县、凉城县、兴和县3个县没有沦陷。
6.广东省(70.3%沦陷)
抗战期间,有7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8个县没有沦陷。这28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开建县、恩平县、赤溪县、佛冈县、广宁县、仁化县、连县、阳山县、连山县、紫金县、河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饶平县、丰顺县、梅县、五华县、 兴宁县、平远县、蕉岭县、茂名县、大埔县、信宜县、化县、吴川县、徐闻县、阳春县和合浦县。
7.湖北省(69.3%沦陷)
抗战期间,有53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18个县没有沦陷。这18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均县、郧县、房县、竹溪县、竹山县、保康县、郧西县、谷城县、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恩施县、宜恩县、建始县、利川县、来凤县、咸丰县和鹤 峰县。
8.广西省(68.6%沦陷)
抗战期间,有67个县先后沦陷,只有32个县没有沦陷。这32个没有沦陷的县城分别是:贺 县、博白县、郁林县、兴业县、都安县、隆安县、百色县、田东县、东兰县、凌云县、田阳县、凤山县、平治县、靖西县、镇边县、田西县、乐业县、万冈县、天峨 县、北流县、西林县、西隆县、向都县、镇结县、龙茗县、那马县、隆山县、敬德县、天保县、养利县、万承县和雷平县。
9.湖南省(68.4%沦陷)
抗战期间,有50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6个县没有沦陷。这26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酃县、临沣县、汝城县、桂东县、芷江县、凤凰县、沅陵县、沪溪县、辰溪县、溆浦县、黔阳县、麻阳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古丈 县、靖县、绥宁县、合同县、通道县、乾城县、永绥县、晃县、大庸县和怀化县。
10.江西省(63.5%沦陷)
抗战期间,有56个县市先后沦陷,只有27个县没有沦陷。这27个没有沦陷的 县城分别是:丰城县、鄱阳县、宁冈县、分宜县、南丰县、铜鼓县、广昌县、黎川县、雩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寻邬县、乐安县、宜春县、金溪县、安福 县、铅山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瑞金县、石城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和万年县。
11.福建省(18.5%沦陷)
抗战期间,有15个县市先后沦陷。这15个县市分别是:金门县、厦门市、诏安 县、东山县、福清县、长乐县、连江县、闽候县、海澄县、永安县、霞浦县、宁德县、福安县、漳浦县和云霄县。
12.贵州省(4.8%沦陷)
抗战期间,有4个县先后沦陷。这4个县分别是:三都县、独山县、丹寨县和荔波 县。
13.云南省(3.3%沦陷)
抗战期间,有3个县先后沦陷。这3个县分别是:龙陵县、保山县和滕冲县。
三、直辖市(6个直辖市沦陷5个)
抗战期间,中国先后共设立了6个直辖市,分别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岛市和重庆市。其中有5个先后沦陷,分别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沦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沦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沦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沦陷。
青岛市:1938年1月10日沦陷。
四、未沦陷的省份
在半个世纪的对日战争中,中国只有8个省份1个直辖市(重庆)没有落入日寇之手。这8个省份分别是: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战争期间没有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
四川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
陕西省所辖的部分县城以及乡镇多次遭到日军的侵犯和轰炸。但是总体上说,各县城均没有被日军占领。
甘肃省所属各县均没有遭到日军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敌机的轰炸。
直辖市(重庆)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
总的说来
外蒙古(那时候外蒙古还是中国的国土),福建(只有厦门一带被占),四川,贵州(只有很少的地方),甘肃,新疆,西藏,西康(国名党统治时的一个地区),青海,宁夏。基本上就是这些,在当时还没有被日本侵略殆尽。以省来说 新疆、陕西、青海、甘肃、宁夏、西康、西藏、四川
云南怒江以西沦陷,贵州方面日军攻到独山,另外海南岛和桂林也被占领。
㈡ 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国民党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国民党打得被迫长征了 这句话对吗
前一句没错,但后面的不对吧,到达延安的时候是36年年底了,第二年就爆发抗日战争,这时候国民党也发动过进攻,但始终没有把共产党打到再次长征
㈢ 红军从瑞金出发长征是在() 年
红军从瑞金出发长征是在(1934年7月6日)
红军长征时间和里程
1、红七军团(即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7月6日,由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2、红六军团于1934年8月7日,由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横石出发。
3、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21日,由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雩都出发。
4、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罗山何家冲出发。
5、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由川陕革命根据地苍溪出发。
6、红二、六军团(1936年7月初正式称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刘家坪出发。
http://..com/question/7853426.html?si=2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759139.html?si=7
㈣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那些城市没被日军占领
西藏自治区、西康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的城市没有被日军占领。
㈤ 抗战时期的瑞金革命到底是在哪个省市
瑞金是江西省辖市 ,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
㈥ 红军长征的路线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都走过哪些地方
主要路线:瑞金→遵义→胶平渡→安顺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儿盖→静宁→吴起镇→会宁.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26军、27军合编为15军团.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9军、30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5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 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具体
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历时三百六十七天,纵横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翻过了五岭山脉,涉过了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走出了雪山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㈦ 为什么革命队伍离开首都瑞金,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博古、李德等人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照搬外国经验,反对人民战争,主张纯粹依靠主力兵团的所谓“正规”战争。黎川战斗中,红军防守兵力薄弱,毛泽东认为应放弃黎川、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要部队死守黎川、不能丧失苏区的一寸土地,命令红军主力在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寻战近两个月,结果不但未能收复黎川,反而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
第二,反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主张实行“左”倾关门主义。正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联合李济深等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国民党政府决裂。“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拒绝了毛泽东向敌人后方进攻的建议,并坚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绝支援19路军。
第三,反对运动战,主张实行阵地战。李德提出的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理论,限制了红军的机动性,使得红军不能积极、主动地调动敌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敌人出碉堡而实行“短促突击”。在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中,红军毙伤俘敌2000余人,自身却伤亡5000余人,约占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彭德怀曾批评说:“这种主观主义,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
第四,没有适时举行战略转移,而是继续主张同强敌拼消耗。广昌保卫战失败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虽然讨论过战略转移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特别是共产国际模棱两可的表态,致使军委未能果断作出决策,红军奉命展开分兵作战、全线抵御,结果为敌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第五,仓促举行战略转移,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在中央苏区难以继续支撑红军抗敌的情况下,“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才被迫放弃在苏区内抵御敌人的原计划,决定于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红6军团前进的路线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北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而后从外部实行反攻、恢复中央苏区。然而,在敌人于9月底向苏区中心区发起总攻时,他们既没有胆略利用敌人暂时不敢长驱直入的间隙让红军进行休整和补充,也没有采纳毛泽东让红军主力牵制敌军至湖南的建议,而是被敌人的气势吓倒,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提前一个月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至此,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红6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http://..com/link?url=jGXnd--wYgReloUC__CTkVVR20MX_kk4Buahwdj_
㈧ 抗战时期瑞金指挥部最高四位负担人是谁
抗战时期,瑞金指挥部最高的四位负责人士陈毅,罗瑞卿,许光达,王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