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38年抗日战争历史背景重点有什么
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内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容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B. 1931抗日战争的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上英法德等抄国联国家不愿插手此事,美国希望日本占领东北后继续进攻苏联,所以也不管,苏联反而承认了满洲国,所以国际上无人帮中国。国内张学良一心抗日,蒋介石确认为败在日本手里尚可做亡国奴,败在共产党手里下场却是惨的,所以坚持不抵抗。
C. 1938年抗日战争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的轴心国联盟,标志世界法西斯国家侵略联盟正式建立。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日本帝国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中国政府曾将希望寄托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然而西方政治家们此时主要精力集中于欧洲战场,未向中国伸出援手。国联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抗日战争国际背景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教授米特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对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对塑造当今世界格局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界应该铭记中国为二战胜利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D. 抗日战争爆发 背景和原因
背景比较复杂,个人认为从中日双方来看,主要是民族和领土问题在逐次专冲突中不断加剧,属而日方从9.18还是得逐步赌博得手,其野心越来越大,在根本有没有做全面战争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基础上贸然采取一系列军事和外交上的强硬态度;中方已经对中日之前的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准备,但是从上到下主要是等待时机,也就是国际大形式以及战争准备,包括德械师的训练,国防线建造,以及法币改革,以及等待欧洲的战事开始
在77之前,日本人认为中国法币改革完成,可能会导致其战争资源组织能力的大幅提升,有必要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削弱和控制,而国民政府认为日本全面战争的准备不足,所以在开始立场反常的强硬,所以终于导致战争提前爆发;而到了淞沪和南京会战之后,由于日本认为国民政府已经丧失抵抗能力,所以拒绝谈判,最终导致战争进入去啊面爆发阶段
E. 抗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专,便是其对外扩张侵略战争中属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
②日中国力的悬殊对比
国力主要表现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
随着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只要愿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某③一国家对其他主权国家的侵略。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且先后加入国际联盟、九国公约组织和非战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中国,在遭受日本侵略之际,世界大国、大国集团和国际组织居然多采取了“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放纵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作用。
2、简介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F. 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背景(抗日战争背景)
1929到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矛盾尖锐,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G. 抗日战争国内形势的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专定了不同的对华政属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 “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 “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一、美国“避免介入”政策(1937年7月—1938年10月)
二、“援华制日”政策(1938年12月—1941年12月)
三、结盟抗日(1941年12月—1944年9月)
四、扶蒋反共政策(1945年4月—1945年8月)
H. 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影响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另一说法抗战的时间应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兴起。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6月11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实际形成《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于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8月5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三原则。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11月25日,日本策动的,由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1936年5月,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随后,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 1936年6月至9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地方实力派爆发两广事变,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全会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 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蒋介石庐山抗战声明》,号召全民族抗战;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告战争已经全面爆发。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 日本向中国投降仪式 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中国正式收复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I. 抗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入侵中国的原因非常复杂,牵扯到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社会专背景。
就你的问题而言,属经济危机需要扩大海外市场,所以日本的各大财阀支持日本军队在中国的军事行动;经济危机加深社会危急,国家需要对外战争(对外仇恨)转嫁社会矛盾(请参考天朝之前数十年的政治宣传)。但这只不过是战争爆发的社会原因中的一点。
至于中日关系如何在甲午战争后不断升温,又从辛亥革命后急转直下,再到北洋时代完全破裂。继而在31年发生918事变,直至77、813全面开战,其中的一系列变故是需要史学家认真研究总结的。
J. 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啊
时代背景:
1、日本对外扩张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加强了日本的野心。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2、日本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3、国际环境
各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国际联盟,未向中国伸出援手。
抗日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回望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世界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尽管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中国失败而结束的。
抗日战争则不同,亿万中华儿女逐步凝聚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举国御侮的伟大力量,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场促进民族觉醒和团结的战争。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抗日战争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气势震撼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激发起全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
这种伟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比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的历次抗争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扫近百年屡战屡败的悲观阴霾,鼓舞着中国人民走出灰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撑,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是一场改变国家命运的战争。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压,不要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连起码的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一个屡战屡败的民族,可能赢得同情,但不可能赢得尊重。
抗日战争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创造了历史机遇。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中国初步废除了各国通过对华不平等条约攫取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
抗日战争是一场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进程的战争。抗日战争不仅是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民族战争,而且是追求民主与进步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共赴国难,创造了团结御侮的光辉业绩。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肯放弃反共政策,特别是到全国抗战后期,不断强化独裁统治,逐渐失去了民心。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拥护和支持,为新中国成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通过发动一系列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列强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当西方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纵容政策时,中国人民高举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奋起抵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至1939年9月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独立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抗战已持续了10年。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以灭亡全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性抗日战争,在世界东方首先开辟了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卷入战争的中国人口达4亿之多。
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开始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现,它对世界产生了牵动全局乃至改变格局的影响,实际上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中国人民持续进行了8年全国抗战,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结束。
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 “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事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东西对进、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
中国还派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的持久抗战,不但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而且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起了重要作用。
苏联元帅崔可夫说过:“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说过一段话:“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创建联合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国际性的战争,建立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胜德、日、意侵略者的重要保证。
中国不但在世界东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不懈努力。
当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全球范围时,中国主动加强与美、英、苏等同盟国的战略协调,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并与同盟国并肩战斗,为最后取得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