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例谈如何答好中考历史非选择题
中考历史试题中,非选择题都是压轴戏。非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考查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非选择题涉及的内容目标言,所考查的都是课标要求的、教材也用一定篇幅呈现的重要知识点;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言,对非选择题涉及的材料以及信息提示等,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从考查结果看,失分率仍然比较高。下面就如何审清题目、用好教材、归纳概括、组织语言、圆满解答赋分最多的非选择题谈一些粗浅认识与具体做法。 首先,夯实基础,加强训练。在学习教材内容和复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历史中考开卷的意义与要求,开卷并不等于简单的抄书。既然是开卷,就不会直白地考查基础知识点,而是对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否则,开卷就失去了意义。与解答选择题相比,解答非选择题对课本的应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如何在考场上用好四本教材,迅速找到与题目相关内容部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要走好这关键的一步,需要熟悉教材基础知识点,如精读细读教材中大字,阅读小字、图、表以及框图中所引用的名言与材料等,争取做到熟悉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些材料或读图读表题的试题内容可能就来自课本或与课本表述相类似。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要注意总结归纳,做到有层次的学习与复习。 要想取得实效,加强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是准确而迅速,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解题技巧。老师在平时的作业讲评中,多引导学生理解并牢记重点,进行答题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同时,选择经典习题组织练习,提高做题的能力。如2006年山东威海中考试卷第33题: 材料一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独立自由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 (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本题的材料一与材料二均出自教科书中的文献资料’部分;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三个问题涉及美国纵向发展的历史,知识点包括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及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知识。这类题涵盖的知识点多,只有熟悉教材,熟练掌握主干知识,才能做到圆满回答,得到理想分数。第(1)(2)问对于复习充分的同学来说,迅速回忆识记就能轻松作答;第(3)问相对复杂些,内容较多,但只要对美国纵向发展史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与基本了解,便可以利用教材,快速准确的解题。由此可见,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对临场发挥、有效作答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科学审题,认真分析。拿到试卷看到试题后,不要急于翻书,而是要有层次的审题。就图表题言,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再思考这些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查找教科书中与此相关内容的表述,然后依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规范作答。对于判断题、材料题、问答题,也要先仔细阅读,找出关键词语,对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一一作答。遇到与平时练习比较接近的试题,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答案,而是要认真思考,仔细推敲,找出区别与联系。如2006年河北省(课改区)文综历史部分第33题: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个历史事件。图一中的新闻标题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图二中毛泽东与蒋介石会面的主要目的是共商国内和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本题要求考生在读图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应该说,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解答第(1)问即判断事件的名称是比较容易的,但第(2)问难度相对较大,只有审清题目、得出有效信息,进而联系教材叙述,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得到这样的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共联合抗日局面形成有联系,重庆谈判的结果与全面内战的爆发有关联,二者对中华民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想答好这道题,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联系与分析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理清历史进程的脉络,形成对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而重要启示也只 能在史实与历史过程中得出,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升华。 再次,找对要点,语言准确。叙述史实部分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语言准确,尽量按时间顺序、发展过程叙述。谈论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的认识或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时,观点要鲜明,有论有据,密切联系教材,认识的视角、评判的标准要科学而客观,并且联系个人、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发展进程。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试卷第16题: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某校九年级(2)班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小论坛。 (2)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有同学认为美国常给中国制造麻烦,我们不应该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有同学认为中美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斗争,但有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应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活动总结:通过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同学们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上?这是一道活动与探究题,也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设计灵活而巧妙,能很好地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试题开放度较大,考查相对全面,已经逐渐成为各地区中考试题中分值较高的试题。就本题言,以新中国的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方面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求考生联系中美关系谈看法,因而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考查。如果说完成知识卡片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那其他各问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要回答这样的试题,除掌握基础知识外,判断能力也很重要,应立意明确,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切忌漫无边际,脱离问题中心。在解答的过程中,要联系教材,将教材作为辅助答题的工具;还要结合时政热点,深入挖掘;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论从史出,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最后,分析分值,细心回答。一般情况下,试题的分值分布与知识点的多少有一定的关联,考生可根据分值大小判断知识点多少,以便充分回答,不遗漏应该回答的知识点。
⑵ 初三历史中考试题
2009年初三历史中考精英试题(2009。40。28)
(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 )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2、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谐相处,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有 ( ) ①文成公主入藏 ②郑和下西洋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④册封达赖、班禅 ⑤多伦会盟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3、图2传奇人物,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人评说。
以下选项对其评价具有不合理之处,应当选择( )
A.贞观之治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贞观遗风 D.她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毛泽东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是指( )
A.上海 B.南昌 C.庐山 D.井冈山
5、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谈话:“毛泽东真是去赴‘鸿门宴’。”“他这么做是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根据谈话的内容,你认为他们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A.双十协定 B.西安事变 C.北伐战争 D.重庆谈判
6、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难曲折,起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是中同近代化的开端 B.戊戌变法加快了中同近代化的进程
C.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夏季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的雅典点燃。从历史上来看,古代希腊是( )
A.东方文明的摇篮 B.游牧文明的摇篮 C.西方文明的摇篮 D.农业文明的摇篮
8、14—16世纪被称为“发现人的时代”,文中“发现人” 是通过什么事件实现的?(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 文艺复兴 C.《人权宣言》的发表 D. 新航路的开辟
9、右图是“大包干纪念馆开馆仪式”。这个纪念馆应建在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 )
A.北京
B.深圳
C.安徽凤阳小岗村
D.上海
10、“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
朝解体两极终”。根据上段文字的描述,判断它是下列哪个国家(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
11、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D.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12、20世纪中后期,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就一件大事发表感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结合右图,这个“转折点”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3、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制造屠杀惨案 D、蒋家王朝灭亡
14、 三班历史兴趣小组在题为“思想解放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历史小论坛活动中,收集的
下列历史材料不恰当的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抗日战争的胜利
15、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①参加中共“一大”②重庆谈判 ③在黄埔军校任教 ④红军长征 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6、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7、下列哪些事件,促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
①彼得一世改革 ②1861年改革 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8、德国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也都遭到失败。下列会议中与惩罚、处置德国有关的是( )
①巴黎社会 ②华盛顿会议 ③慕尼黑会议 ④雅尔塔会议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9、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某日的夜晚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这一作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那么这一作法所特选的日子应是( )
A.1月1日 B.7月7日
C.8月13日 D.9月18日
20、图10人物,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挽救了美国资本主义。他是(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尼克松
二、非选择题
21、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的前奏曲,它吹响了新社会产生的号角;思想解放也是改革的动员令,它是社会变革的先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西方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中,哪一运动为资产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1分)
(2)法国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思想是什么?(1分)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分)
(3)民国初年,我国经历了一次动摇封建正统思想根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请简要评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2分)
(4)反思近代以来的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十七大报告》
(1)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进行了哪些斗争?(2分)
(2)邓小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怎样的方针?(1分)取得了怎样的成果?(1分)
(3)200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哪一次会议最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1分)并请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成就?(1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6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此片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各界的热烈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大国的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中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世界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中所说的“九个世界性大国”在近代化的历程中,哪些国家采取了相同的道路?(1分)
(3)在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上布满艰辛,20世界3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4)材料中所说的“九个世界性大国”在其崛起的过程中,都曾严重侵犯过中国的主权,试举一例说明。(1)
(5)纵观“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分)
24、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图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以来杰出的改革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1)图一中的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推行的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政策是什么?(1分)
(2)图二的人物实行的改革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1分)
(3)图三中的人物为推动本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1分)
(4)上述三位人物的改革得以取得成效的相同之处是什么?(1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谈到:“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固其所也。”
材料二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自觉》一文中指出:“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科技),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青年》第一卷第6号(1916年2月)
材料三 国务院公告(2008年5月18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请回答: (1) 结合明朝的有关历史,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把君主“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
(2) 根据材料二,请指出文中‘‘伦理的觉悟”的含义。“伦理的觉悟”在近代中国有什么代表性运动?
(3) 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选择题答案写这里1----5 6----10 11----15 16----20
⑶ 急求一个关于抗日战争的100道历史选择题,,要带答案的,,谢谢了,,
http://www.pep.com.cn/gzls/jszx/kb/ls1bx/st/200703/t20070305_288743.htm
里边有 我刚在做 有答案的 算你好运咯
我差不多找了好几天的呢
⑷ 初二历史选择题(关于抗日战争)
选(D)
A错,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错,国共两党发表《八一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错,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台儿庄是第二次,是第一次歼敌超过万人的大捷
⑸ 求九年级历史非选择题
[2010东营中考模拟]18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全球变暖、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三次科技革命各以什么为主要标志?(3分)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任选其中一项科技成果,说明科技革命是如何改善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2分)
第一次: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第三次: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3分)如:电灯是主要的照明工具;汽车逐步走进家庭,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电子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购物、发送电子邮件与亲友保持联系、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等;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和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等等。(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这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1分)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分)
(3)针对材料中所列举的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谈谈你的看法。(1分)
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2010东营中考](12分)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1)材料一中的“新秩序”指的是什么?(2分)你如何认识这一“新秩序”?(2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2分)
材料二
图1: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 图2:“北约”和“华约”对峙图
(2)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到以上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什么?(2分)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对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作一简要说明。(2分)
主题:“冷战”(美苏冷战、对峙)或“两极格局”。说明:图1: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2分)图2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2分)
材料三 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这种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2分)
多极化趋势。(2分)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不拘泥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新航路的开辟。
(2)材料二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1分)
1922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德、日两国法西斯上台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导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遭到破坏并不断走向瓦解。
(3)材料三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1分)
通过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或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来应对金融危机。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这种趋势对当今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1分)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幅,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实。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 “北约”和“华约”对峙图
主题:冷战或两极格局。说明:图1杜鲁门主义出台或冷战的开始;图2两极格局形成。(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示意图 不结盟运动标志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乔冠华开怀大笑
多极化趋势。欧共体成立;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出其中3项即可)
(3)北京奥运会的会歌中唱道:“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我们常说的“地球村”突出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特点?请举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哥例子加以说明。
经济全球化,如麦当劳连锁店;可口可乐跨国公司等(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动荡原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宗教纠纷不断;恐怖主义;在原来两极格局下掩盖的矛盾暴露。
和平原因: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联合国发挥的作用增强;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答出其中2点即可;若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因特网把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
材料二: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重要发明哪些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因特网等。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有何联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4)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该怎样迎接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挑战。(回答两方面内容即可)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增强我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②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佣金外资、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等。
6.世界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政治格局是什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这种政治格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苏联解体。
(3)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一超”指哪个国家?这个惟一的超级大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请举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美国。科索沃战争或伊拉克战争。
(4)当前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如何?我们青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种趋势?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
7.德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两个举足轻重的资本主义大国,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两国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有何共同举措?
建立法西斯统治,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二战中,两国发动战争的方式有何共同点?请各举一例。
突然袭击。德国突袭波兰;日本偷袭珍珠港。
(3)二战后,两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4)从以下图片中可以看出两国对待二战分别持什么态度?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 2005年4月10日,在布 2005年10月17日, 2006年4月21日,
总理波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 痕瓦尔德集中营,德国总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部分日本议员集体
者纪念碑下双腿下跪,为纳粹 理施罗德为集中营遇难 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参拜靖国神社。
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者纪念碑献花。
德国:深刻反省战争罪行,力图防止战争悲剧重演;
日本:不愿正视历史问题,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8.[2010淄博中考模拟](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签订
材料二: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一篇咨文,宣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制”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材料三: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1)材料一中两个条约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署的?两次会议形成了怎样的世界体系?(3分)
巴黎和会;(1分)华盛顿会议;(1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实行的什么政策?此政策的表现和影响分别是什么?(3分)
政策:冷战政策;(1分)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中任意一点可得分,1分)影响:两极格局形成。(1分)
(3)材料三中,“冷战消失”的标志是什么?“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苏联解体;(1分)多极化趋势。(1分)
(4)面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2分)
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交往,提高国际地位。(开放性试题,其它符合题意的也可酌情得分,2分)
9.[2010聊城中考]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世界格局出现三次大变动。
请回答:
(1)两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世界格局分别称作什么?(2分)起支配作用的国家分别是哪些?(2分)将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格 局
国 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英国、法国、美国。(1分,要求至少写出其中两个)
(二战后):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分)美国、苏联。(1分,要求写全)
(2)某学者拟撰写题为《冷战的起与止》的著作,回顾冷战历程。作者应该对体现冷战对峙的哪些重大事件进行评述?(4分)应该用哪一事件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1分)
重大事件:“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实施;建立北约;成立华约;北约和华约对峙;德国分裂;修筑“柏林墙”;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结束标志:苏联解体(或东欧剧变、或苏东剧变)。(1分)
(3)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2分)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10.[2010潍坊中考](14分)历史上的欧洲,曾遭受数次战争的蹂躏。战争带来了灾难,引起了人们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余年来,欧洲大陆纷争不已……1870年到1945年主要发生在法德之间的几场大战导致了欧洲的分裂。
(1)材料一中“导致了欧洲分裂”的大战主要有哪些?(4分)
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答对两项即可得4分)
材料二 每一政府保证对与各政府作战的轴心国成员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宣言》的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内容: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反对法西斯,不单独与敌人讲和。(2分)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2分)
材料三 2003年3月10日,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发表文章指出:“……法德两国共同推动的欧洲联合,一直到现在对整个欧洲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3)材料三中的“欧洲联合”指什么?有哪些积极作用?(4分)
欧洲一体化进程。(2分)作用:促进了发展,维护了和平。(2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得到了什么认识?(2分)
认识:战争、对抗必然两败俱伤;和平、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⑹ 答案是A,为什么不选④,初中历史题谢谢
⑺ 如何做中考历史的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的一种基本题型,是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体现“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以文字
(一段引文、贴近生活的情境描述等)或图表材料(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的形式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中最为合适的一项。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
种。
1.表述型选择题
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反映出”等提示语。否定
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
关的”“不属于”等。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泰安)下面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
D.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的识记。从四个选项来看,只有B项搭配错误,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而“春秋无义战”是孟子的言论。
【答案】B
2.(2015·福建福州)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攻占巴士底狱
B.处死路易十六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颁布《法典》
【解析】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答案】A
【解题技巧】
表述型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的解题方法有: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
史逻辑关系的选项。②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
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举一反三】
1.“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融合和颠覆,促使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最能反映的当前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A.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B.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C.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D.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个领域的革命
2.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12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就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与调整,下面关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集体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C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所有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答案】1.D 2.B
2.因果型选择题
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
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另一种是题
干列出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历史结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德州)汉代时“(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至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D.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解析】题干中两则材料的对比反映出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在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答案】A
2.(2015·江苏南京)一位史学家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原本不是一场民主运动,但它在结果上却是一场民主运动。这里的“结果”主要是指( )
A.确立了资产阶级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答案】A
【解题技巧】
因果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要分清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有:①采
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举一反三】
1.2015年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在万隆会议上,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图1)。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不相符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B.奴隶制的存废——激化美国南北方矛盾,导致内战爆发
C.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苏俄新经济政策——促使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答案】1.C 2.D
3.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目的标志性词语前有反映程度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典型例题】
1.(2015·山东潍坊)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推翻了旧的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废除了农奴制度
D.改变了社会性质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有: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答案】D
2.(2015·浙江宁波)17—18世纪,英美法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与英法相比,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独特性在于( )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
C.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颁布了具有法律性质的重要文件
【解析】此题考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英法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
立,走进资本主义社会。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建立起民主共和制政体;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对照选项,答案选B。
【答案】B
【解题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同中找异,异中求同。这类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注重于能力考查。解题
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熟知,其次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最后对应选项,得出答案。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有时比较的内容
较复杂,可使用选项对应法,用选项对应历史事件。
【举一反三】
1.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
2.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大的不同在于( )
A.经济政策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主权归属不同D.外交政策不同
【答案】1.C 2.B
⑻ 中考历史非选择题最后一道谈感想启示题不会写
用书上的不错
举例一个历史事件,浅谈前因后果
再针对结果加以分析抒发自己感言就好
重点是要抓住一个主要脉络,不要漫无边际的谈
平常读书时就要多思考,才不会临阵乱了手脚
不要看到这种题目就怕,其实没什么
加油吧
⑼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啊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基本结构:
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
1.材料:涉及历史知识或热点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
2.问题:主要有五大类
(1)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4)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
(5)简述……的启示
二、基本类型:
材料解析题
三、答案类型:
1.据答案来源分:
(1)来源于材料的答案:指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
(2)来源于课本的答案:指出自课本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
(3)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多指根据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答案。
2.据答案内容分:
(1)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来源于课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和部分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
(2)开放性答案:指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如:问启示题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3.据答案形式分:
(1)列举型:如: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或摘录的答案;写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
(2)简述型:对答案要进行简单论述。
四、解题技巧
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二是次序条理。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⑽ 中考历史非选择题怎么答
楼上的,拜托,人来家是中考哎
这时源练题,尤其是非选是没什么用了。你应该看课本,把各知识点都串一遍,建立个网络。其实历史的东西许多都是有联系的,答题时可以有一点引申展开到其他内容上。题目一般是多点综合的,你的任务就是要找出题目含有那些点,并且将它们答出来就行了。
我当年历史中考是强项,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