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军事战争 > 抗日战争的五位音乐家和作品

抗日战争的五位音乐家和作品

发布时间:2021-03-13 13:03:22

① 中国第一首抗战歌曲是出自哪位作曲家,那一年的什么作品

中国第一首抗战歌曲是出自哪位作曲家,那一年的什么作品?

② 抗日战争时期有那些作曲家

  1. 麦新《大刀进行曲》

  2.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

  3. 冼星海+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4. 冼星海《在太行山上》

  5. 公木《八路军进行曲》

③ 十大中外音乐家的生平与作品

1.钢琴演奏家--孔祥东

孔祥东,当今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中国钢琴家。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亲身感受过他那激情洋溢的演奏,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世纪只能出一到两个,真正能激动人心的天才钢琴家”和“一代天之骄子”。

在孔祥东的生命历程中,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对钢琴艺术的执着追求,赢得了无数的鲜花和荣誉。1986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与1987年的西班牙桑坦德尔国际大赛中,他两度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从而引起世界乐坛的注目;1988年他成为了美国吉纳•巴考尔国际比赛金奖得主;1992年他一举获得第五届悉尼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大奖以及四项特别奖。

孔祥东曾为BMG/RCA唱片公司、澳大利亚的Walsingham Classics、美国的Arcadia、香港的Wave Motion,以及中国唱片公司灌录个人专辑,在全球广受好评;他是第一位在著名的好莱坞露天剧场演奏的中国钢琴家;1997年,他参与策划了在洛杉矶举办的大型中国歌舞音乐烟花晚会“为中国喝彩!”(Bravo China),大获成功!如今,这个晚会已成为一个知名电视文艺品牌;1999年,他成为第一个在西藏拉萨举行大型音乐会的艺术家,与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作曲家乔治奥•莫若德一起创作的《西藏梦》的大型钢琴组曲的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受邀参加澳门回归一周年庆祝音乐会,激情演奏《黄河》协奏曲,轰动濠江及海内外,被***主席热情称赞为“最为激动人心的演奏”;2002年,他成为第一位在台北演奏原版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钢琴家,引起了海峡两岸热烈的反响;2003年被评为“十大上海制造”人物之一;2004年他受奥地利联邦总理府邀请,成为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的中国音乐家……孔祥东的名字已成为国际乐坛极之响亮,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名字!

作为著名钢琴家,孔祥东从没有忘记肩负着推广中国钢琴艺术普及的重任。1997年,他在上海浦东新区创办了“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致力于普及钢琴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今,“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合肥、澳门、南昌等城市建立了20所分校;2004年8月,集孔祥东音乐艺术中心、孔祥东音乐幼儿园、孔祥东音乐艺术学校、孔祥东音乐艺术学院等所有艺术教育资源的孔祥东音乐机构成立,孔祥东音乐机构正以其产业化的模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音乐艺术教育机构。

孔祥东在推广中国钢琴艺术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2004年夏天,孔祥东在得知盲童曾凯因为生理缺陷而未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时,主动与其取得联系后,并针对曾凯的特殊情况为其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指定孔祥东音乐机构中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曾凯进行辅导。在2004年末孔祥东音乐机构与上海市团市委共同合作启动了“阳光音乐大行动”,计划用5年的时间培养1000名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学习钢琴。而在2005年1月6日的“上海各界援助地震海啸灾区大型赈灾慈善义演”中,孔祥东也在第一时间献出了他的爱心。

2.马 革 顺

(1914-)

指挥家。陕西乾县人。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入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抗战胜利后,赴美国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西南音乐学院研究院。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21所大学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

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中国民族的特征,是在立足于汉民族的思维、情感、语言、声调基础之上,吸取国际合唱艺术的学术精粹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的。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音乐表现重风格、重情感、重深度。合唱音响谐和典雅、色调丰富。对于我国的歌曲,他不仅仅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更在运用声调、语调以加强合唱感染力方面有其极宝贵的成功经验。

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对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授马革顺的名字或许是比较陌生的,但从事合唱指挥的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中国第一本《合唱学》即是由马革顺所著。今年已经87岁的马革顺除了带研究生、翻译著述外,还经常活跃于合唱指挥舞台和担任合唱比赛评委,直到有一次晕倒在排练场,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老年糖尿病,也才终于意识到毕竟已是八十几岁的人了,是应该劳逸结合了。与合唱指挥艺术结伴终身的马革顺,几十年来就像一注音乐喷泉,一直在汩汩喷洒着动人的音符。

1937年,马革顺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毕业,这时抗战爆发了,马革顺的父亲带着一家逃到西安,马革顺入西北音乐学院任教。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看到国土沦丧,他和许多人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他指挥学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时自己还创作了一些反映抗战的歌曲,用音乐为民族的抗战服务。建国后,一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历史纪录片中,曾有马革顺在街头指挥青年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的镜头。

新中国成立后,马革顺先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1956年调到上海音乐学院筹建指挥系,当时苏联专家建议马革顺写一本适合中国的合唱学讲义。马革顺感到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的唱法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通过对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汉语系几种语言的比较以及对中国戏曲的长期研究后,马革顺找到了适合中国人演唱的方法,1963年,他终于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本《合唱学》著作。至今,《合唱学》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马革顺都仔细地修订,以使之更趋完善。《合唱学》的出版,也标志着“马革顺合唱学派”的诞生。由于马革顺对中国合唱指挥的贡献,他留学的母校——美国威斯敏思特合唱学院于1989年授予他荣誉院士称号。

现在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得到过马先生的教诲和指点。他的影响甚至遍及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澳大利亚。多年来马先生荣获宝钢高雅艺术特别荣誉奖、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中国文联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以及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荣誉院士。

马革顺就像其他许多老一代归国知识分子一样,也没能逃过历次政治运动。肃反时被隔离审查,反右时被戴上帽子,“文革”时又受到冲击,但所幸的是马革顺始终豁达、乐观,更幸运的是马革顺的婚姻非常幸福。马革顺的第一位夫人盛璐德女士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许多人小时候读过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就是她创作的,马革顺还曾和夫人携手创作了不少幼儿歌曲。马革顺和老伴相濡以沫几十年,老伴始终像一束阳光,温暖、和煦地照耀在马革顺心中。1985年,盛璐德去世了。10年后,马革顺再婚。对于两次婚姻,马革顺这样评价道:“婚姻是一件很冒险的事,但我很幸运,现在的夫人对我也很好。”马革顺常说,他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发挥余热”,这使人联想到将要燃尽的蜡烛。他最喜欢的是奥运会的圣火,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熊熊燃烧。

3.马 思 聪

(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

“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到国外去。我很难过。” ——周恩来

马思聪,中国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5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授帕尼·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从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1931年他创办了广州音乐院(任院长)、华南音乐院、中华交响乐团。1932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直至5年后抗战爆发。1937年秋,应聘为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音乐教授、讲授音乐史、乐理和声学等课程。马思聪应聘国立中山大学时,中国已进入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他以音乐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谱写了约20首抗战歌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其《自由的号角》传播到全国许多地方。

1930年,他创立了第一个完全由我国器乐家组成的交响乐管弦乐团,他自任指挥。以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战时的流亡生涯,他挟着小提琴,流浪在中国大地上,开了不知多少音乐会。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的当天晚上,即10月21日夜,中山大学在枪林弹雨中迁离广州,历尽艰难险阻,几易校址,最后迁至云南省昆明南部一个小县澄江县,于1939年3月1日开始正式上课。到澄江办学后,由于1938年秋中山大学成立了师范学院,马思聪便成了师范学院的音乐教授。在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马思聪教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还不断谱写抗战歌曲,并经常举行小提琴独奏会。他演奏时,琴音清澈宏亮,听来音如泉响,韵如钟馨。欣赏音乐的人,时则振奋兴怀,时则怡静雅逸。这是师生们难得的精神享受。马思聪教授不仅经常在校内举行小提琴独奏会,而且以社会为课堂,应云南省音乐会之邀,为广大群众演奏小提琴,宣传抗日救亡。在澄江办学期间,马思聪教授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社会生活体验的加深,创作技巧的提高与熟练,感到小型的器乐曲与室内乐,已经难以抒发内心深刻复杂的感受,开始创作交响乐等大型作品。1940年夏秋间学校搬迁到粤北坪石后不久,他虽没有跟随到坪石执教,却于1941年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当中山大学1940年搬迁到粤北坪石时。马思聪教授去了重庆,他创办一个国家级的中华交响乐团,任指挥,兼任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家,他在重庆指挥独奏过几十个场次,蜚声于大后方的中外爱乐者之间。

1941年他飞到香港,用他的琴声和他自己创作的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征服了香港热情的中外听众。这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经历了香港的炮火,1942年又开始流亡。经他家乡海丰,辗转到了桂林,又回到粤北砰石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以戏剧、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活动尤为活跃,校内校外常可看到他们的表演。内容之丰富,演艺之精彩,为粤北办学精神生活留下不可忘却的一页。1944年奔波于桂林、柳州、贵阳、昆明。1945年春,由于日军进占粤北坪石,中山大学被迫进行再次迁校,马思聪教授则去了贵阳,又到贵阳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1946年飞到上海,建立了上海音乐家协会,又转台北,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然后又回广州,到中山大学执教,兼广东省立艺专音乐系主任。

1949年,马思聪教授去了北京,作为文艺界的新政协代表,他参加了那历史性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任筹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组顾问。任教于燕京大学音乐系。1951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1967年定居美国。1987年5月20日在美国费城病逝。曾出任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缅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和语方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历素。50年代以来他对风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积极,但从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马思聪除小提琴演奏、教学和乐队指挥外,又开始从事音乐创作。其作品多为器乐曲,也有大型声乐作品和歌曲。在半个世纪的音乐生涯中,马思聪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民族风格,个性鲜明,构思新颖。

马思聪20岁起便开展了一系列创业性的音乐活动。歌曲作品有《思乡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大合唱有《民主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小提琴独奏曲《内蒙组曲》、管弦乐《西藏音诗》交响曲《热比亚》、管弦乐曲《山林之歌》、舞剧《龙宫奇缘》等,他在美国期间写作的大型歌舞剧《晚霞》,交响乐《阿美山组曲》等。器乐作品如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思乡曲》就是组曲之一)、《绥远回旋曲》、《山歌》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在开国前的第一创作阶段,他一共写了22个作品。在五、六十年代的第二阶段里,他共创作了22号作品。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的第三个创作阶段里,他写了17号作品。他一生一共写了61号作品。

马思聪的全部作品是真诚的,是他的感情的结晶,心血的凝聚,爱国的证件,历史的纪录,珍贵的遗物,价值连城的国宝,壮丽的精神财富,汉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这些作品中必有一些将传至千秋万代,这些不朽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灵魂了。

4.喻 宜 萱

(1909年9月6日-)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江西萍乡人。生于1909年9月6日。1928年入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2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1933年毕业后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1935年赴美国入康奈尔大学文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曾在纽约、费城等地多次举行独唱音乐会。1939年回国,在成都、恩施等地从事声乐教学和演唱活动。1949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1961年任副院长。1957年任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声乐比赛评委,1960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舒曼国际音乐比赛评委。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理事。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和中外艺术歌曲,尤其重视中国声乐作品。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培养了许多声乐人才,如黎信昌、李双江等。还编选、配译了十几种声乐教材,如中国歌曲《独唱曲集》、《声乐教材·中国歌曲》、《西洋歌剧咏叹调选曲》等,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以及撰写了多篇声乐研究论文和自传《我与音乐》。

5.李 焕 之

(1919-2000)

李焕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原籍福建晋江,1919年出生于香港。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上,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李焕之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等。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几十年来,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50年代他改编的中国民歌合唱曲《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深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后他又改编创作了古琴弦歌合唱《苏武》,首创“古曲新唱”。1984年又完成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琴伴奏的琴歌女声合唱《子夜四时歌》,大鼓、钢琴伴奏的男声合唱《秦王破阵乐》等。在民族器乐曲领域他也积极实践。1980年根据琴曲《离骚》创作了筝于民族乐队协奏曲《汩罗河幻想曲》;1983年以琴曲《高山》、《流水》为素材创作了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1985年又创作了大型民乐合奏曲及民族管弦乐协奏的大型作品,将古代歌曲合唱与以古曲为基础的民族器乐创作进行了综合性的尝试。尤其是作于1956年的《春节组曲》于当年全国音乐周首演时即获得听众一致赞赏。其中的《序曲——大秧歌》(后常以《春节序曲》为名单独演出)广受欢迎,成为中国喜庆佳节中屡演不辍的保留节目。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他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2000年3月19日,81岁的李焕之因病在北京逝世。

6. 莫扎特 WOI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奥地利作曲家。生于萨尔茨堡。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4岁便公开演奏古钢琴,5岁开始作曲,有神童之称。7岁随父巡演8岁首演他的第一部交响曲。1781年定居维也纳,成为欧洲第一位自由职业的音乐家。1789-1791年在欧洲各地巡演,大获成功。最后几年成为共济会会员。此时创作的歌剧《魔笛》等作品反映出共济会的道德观。去世时年仅不到36岁。
莫扎特下笔神速,在动笔时脑中已有完整的乐章。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大量的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他的最后3首交响乐作品(第39--41)是莫扎特音乐的总结,也是18世纪末西方音乐中的杰作。
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他是第一个用交响织体来表现钢琴和管弦乐队相互抗衡的人。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
莫扎特的生命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

7.巴赫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
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但由于当时种种社会原因,巴赫的创作才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经门德尔松等人的大力推荐,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8.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9.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 (1906-1975), 前苏联重要的作曲家。生于彼得堡,十一岁开始创作,十三岁入列宁格勒 音乐学院,1925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极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响曲》显露出自己的创作风格:旋律剑拔弩张, 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带有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争议。
他的主要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电影配乐、歌剧 《叶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舞剧《黄金时代》、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歌选》等都影响较大。
1960年后成为前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人之一。 [ 李德伦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 中国当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1917-),早年曾赴前苏联深造。当时,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还 十分密切。
1953年,前苏联著名音乐家普罗柯菲耶夫去世,就在同一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与世长辞。 李德伦就在这一年来到苏联,并有幸欣赏到了另一位前苏联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一年的 新作《第十交响曲》(Op.93)。过后,有一位前苏联音乐教师曾向李德伦询问欣赏这部作品后的感受, 李德伦当时疑惑地说:“怎么如此沉重呢?”那位教师只以苦笑作答。
青年时代的李德伦,正沉浸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显然跟那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 一样,认为苏联“老大哥”是中国的榜样,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比苏联更先进、更发达、更富足、 更自由。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是根本无法理解肖斯塔科维奇那种“沉重”的。直到1976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经历了三位国家领导人逝世、“四人帮”垮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冲击。 李德伦此时再度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音乐的确是没有国界的。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使李德伦暂时无法听懂肖斯塔科维奇那略显 晦涩的音乐语言;而两个国家相似的命运,又最终使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音乐家有了心灵上的 沟通。
1992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指挥家李德伦依然矍铄。他来到清华大学,义务普及古典音乐 欣赏知识,其间向清华学生们讲述了这一典故,并亲自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10.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9.8.-1904.5.1 捷克作曲家。自幼接触民间音乐,学会演奏小提琴和管风琴。16岁又经过一生中仅有的两年管风琴学校的正规学习。毕业后,在一个室内乐团演奏中提琴。30岁从事创作,并教授管风琴。那时结识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并受其重要影响。他的作品获奥地利国家奖学金,使他增强了创作的信心,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和个人的风格。1885年起,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并9次出访英国,演奏自己的作品。1890年在俄国与柴科夫斯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院教授,次年,出访美国,大量接触黑人和印第安民间音乐。此时的创作对美国的音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901年任布拉格音乐院院长。德沃夏克晚年被选为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获英国剑桥大学和捷克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德沃夏克的作品朴实自然、手法简练、结构紧凑、曲调清新。他的代表作品-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融合了黑人、印第安人民歌和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素材,使此交响曲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斯拉夫舞曲》《捷克组曲》等是属于强烈民族风格的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狂想曲、谐谑曲、斯拉夫舞曲16首、弦乐小夜曲、小夜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六重奏、钢琴三重奏、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叙事曲、歌剧二部、宗教合唱曲、歌曲等。

④ 在抗日过程中的音乐家,分别有那些作品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码头工人歌》
冼星海:《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

⑤ 谁能告诉我著名的音乐家以及他的作品有哪些

中外著名音乐家及其主要作品节录如下:

外国著名音乐家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
欣赏作品: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

韩德尔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城。他自二十七岁起定居英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家。韩德尔在西欧音乐史中与巴赫占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影响极大。
欣赏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亚》
小提琴曲《广板》

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1732一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赴英,备受欢迎。他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
欣赏作品:室内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交响乐《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宛如天籁的声音。人们都说,莫扎特音乐之美,古今无人能及。“音乐神童”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第40交响曲》
室内乐《G大调弦乐小夜曲》
管弦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自幼学习弹琴,1787年曾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贝多芬的晚年十分凄凉,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的葬礼举行时,有二千多人参加护灵。贝多芬对音乐的最重要贡献是交响曲,因此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管弦乐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钢琴曲《月光奏鸣曲》
钢琴曲《热情奏鸣曲》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

舒伯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就接触音乐。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伯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代表作品
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那由感而发的六百多首歌曲。我们熟悉的还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为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绍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遵父训21岁修完医学课程获得理学士学位后,他断然决定改行从事音乐,从此跟家庭闹得关系紧张,只得靠借债和私人教课维持贫寒的生活。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扬民望曾写道:“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作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辽兹这三个人身上,他们的作品揉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幻想交响曲》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
(F.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银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后赴瑞士、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地进行创作和演出活动。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五部交响曲;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芬格尔山洞》、《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无词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种题材和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优美生动,结构完整严谨,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使巴赫这部名作得以在乐坛占据重要地位。他还协助舒曼创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欣赏作品: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

肖邦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与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的交往中,肖邦步入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巧妙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的主要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功不可没。他第一次在音乐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矫健勇猛;玛祖卡那骑士般的辉煌;圆舞曲充满甜蜜的柔情。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神秘莫测、令人销魂。
代表作品:《f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弟子。他十六岁时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首创了交响诗体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李斯特还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技巧)之王”。
欣赏作品: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第六号。

中国音乐家

冼星海
(1905—10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国音乐家,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王洛宾
(1913—1996)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贺绿汀
(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5部电影音乐及140余篇论文、译作等,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他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至海内外,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传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乐作品以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最为著名。他的创作,构思严谨周密,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歌曲创作,其亲切上口的旋律与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刘天华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华彦钧
(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马可
(1918-1976)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

⑥ 中国音乐家的名字及代表作

1、聂耳-《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

2、冼星海-《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3、李德伦-《山林之歌》。

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艺术指导,常任指挥。北京交响乐团顾问。

4、傅庚辰-《星光啊,星光》。

在职将军级别、中国著名资深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先后为《雷锋》、《打击侵略者》、《地道战》、《闪闪的红星》、《走在战争前面》、《挺进中原》等多部影片作曲,并创作了歌剧《星光啊,星光》。

5、殷承宗-《黄河》。

一位传奇钢琴家,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也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主持者和作者之一、权威诠释者。其对乐曲理解透彻,技巧卓越,感情丰富细腻,获得世界各地乐迷的热烈欢迎。

⑦ 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麦新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 头上砍去!杀!”这首不朽的战歌《大刀进行曲》,是革命音乐家麦新同志创作于1937年7月。 1936年,麦新先入南光中学,后转入上海中学读书。期间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的影响,他参加上海市民举行的示威游行。同年,他加入“歌曲作者协会”、“歌曲研究会”,向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开始初期创作活动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麦新参加了上海歌咏界战时服务团,成为该团领导者之一,从事慰劳伤兵和难民教育工作。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在开鲁县境内遇国民党残匪的突然袭击,经英勇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不幸壮烈牺牲。

⑧ 中国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艺术家有哪些他们有什么著名作品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
冼星海(1905-1945)
《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王洛宾 (1913-1996)
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王洛宾每到一个地方就寻找一切机会搜集民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宾搜集、整理并记下了众多优美动听、有学术价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哈萨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等。这些旋律流畅、曲调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王洛宾还改编了许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经典之作

任光(1900-1941)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著名歌曲。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

聂耳(1912-1935)
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马可(1918-1976)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傧仪用曲。

画家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

张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海滨》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

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说理》。

徐悲鸿 (1895-1953)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骏图》、《愚公移山》。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期油画代表作《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建筑师
1:吕彦直(1894―1929)以设计中山陵(南京,1925-1931)、中山纪念堂(广州,1926-1931)闻名于世。

2:童��(1900―1983)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先驱者。

3:杨廷宝(1901―1982)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探索者。

4:刘敦桢(1897―1969)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5:梁思成(1901―1972)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6:冯纪忠(1915―)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7:汪坦(1916―2001)20世纪中国第一套外国建筑理论译丛翻译工作的主持人。

8:张�}绪(1877―?)中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著作《建筑新法》(商务出版社,1910)的作者。

9:陈志华(1929―)中国第一部外国建筑史作者,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

10:吴良镛(1922―)提出城市有机更新思想,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会议《北京宣言》起草者。

⑨ 五位著名音乐家的简介

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
pin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
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
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
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
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
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
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
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
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
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
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
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
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
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在海顿等古典主义早期作曲家的基础上,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并且,莫扎特是欧洲当时唯一一个不接受贵族供养的音乐家。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乐派特徵。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於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於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对於华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华格纳过於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 紫艺。笔名有黑天使、噪 森、涣玉、王达平等。云南 玉溪人,生于昆明。 自幼喜 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 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大 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 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 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 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 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 开展革合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 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 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 影、话剧、舞台剧作曲。
洗星海1905-1945)原 籍广东番禺,生干澳门一个贫 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人岭南 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人 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 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 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 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 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 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 保罗·杜卡。1931年考八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 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 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 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 《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 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 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 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 利亚》、《莫提起》、《黄河之恋》、《热血》、《夜半歌声》、 《顶硬上》、《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 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 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 品。1940年丢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 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 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 《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 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 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 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⑩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还有一位作曲家你知道他是谁吗,她/他的作品又是什么急急急急急求求学霸们告诉我。

冼星海 义勇军进行曲

1.《义勇军进行曲》
创作于1935年4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专大第五次会议属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松花江上》
1936年,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谱成了此曲。
3.《大刀进行曲》
29军大刀队英勇抗日的事迹促使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进步青年孙培元创作了这首歌曲。
4.《黄河大合唱》
著名诗人光未然1939年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
5.《八路军进行曲》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延安,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1988年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6.《游击队之歌》
1937年,贺绿汀在老乡土炕的油灯下写出。
7.《歌唱二小放牛郎》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方冰、劫夫据此创作了这首歌曲。
8.《团结就是力量》
9.《延安颂》
10.《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全文

与抗日战争的五位音乐家和作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