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蒋介石抗战的态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20多万军队退出东北,日本关东军一回枪没放,占答领我国东北。1936年西安事变,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抗战。1937年7七.七事变,蒋介石开始全面抗战。
1936年以前,蒋是不抵抗政策。1、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把共产党看成他的主要敌人,集中全部力量镇压共产党。当时,我国是军阀割据,蒋介石还要腾出一部分力量排斥异己,消灭地方军阀。2、对日本则畏敌如虎,没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3、国际上没有强大的支持力量。(美国当时是中立态度)。
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开始积极抗战。1、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促进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在全国人民和共产党的压力下,他不得不抗战。2、阶级矛盾让位与民族矛盾。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民侵华战争。国内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日本法西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日本帝国主义要亡他的国,要灭他的种,他没有别的选择。4、世界反法西斯联合阵线正在形成。美国为了防止日本独霸中国,为了在中国的霸主利益,开始转变态度,宣布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中国抗战。
『贰』 为什么国民革命时期蒋介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就变成大资产阶级了
关于那段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是信不得的。成王败寇……你懂了吧
『叁』 在8年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对日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以往许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战争描绘成,似乎全国抗战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而国民党政府则始终准备妥协投降。后者在抗日战争前不抵抗;抗战开始后则是正面战场不断溃败,抗战态度动摇;武汉失守后则是“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而反共即是准备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一个弱国抵抗军事强国日本的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之所以力求避免发生与日本的战争,或者尽量推迟战争,就是因为,中国的军事作战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上的统一程度等,均不如日本,故力求推迟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尽量多争得一些准备的时间,这是有利于中国的。战争发生后的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在“持久战”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与武器装备远优于己的敌军作战,英勇抵抗,不畏牺牲,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牺牲的官兵达320多万。虽然中国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的作战指挥上存在弱点,军队内部存在团结协作较差以及纪律松弛和腐败等情况,但总体而言,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节节抵抗,至战略相持阶段积蓄培养力量,准备反攻,同时争取国际援助,“苦撑待变”,实现国际联合对日作战等方针,都是正确的。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最后达到胜利。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政府不断采取诱“和”手段,国民党政府确实多次与日本伸出的触角有所接触。这是不是就是想妥协投降呢?战争中“兵不厌诈”,同时,“和谈”也是不厌诈的,关键是看国民党政府有没有出卖领土主权,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事实上并没有。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的接触,或是为延缓日军的进攻,或是阻止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成立,并没有中止抗战,准备投降。
抗战初期,在战局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提出过“和”的条件: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这是采纳了苏联为中国政府出的主意。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你看,国民党政府抗战到底的“底”就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东北大片领土都放弃不要了。实际上,当时中国军事上没有军事能力收复卢沟桥事变后失陷的大片领土,如果通过和谈能使日本退出它占领的土地,这对中国不是非常有利吗?事实上,日本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这恰恰证明,国民政府提出这样的条件对中国是有利的,而对日本是不利毛泽东当年将反共与投降混为一谈,在理论和逻辑上难以成立。因为反共(国共矛盾)是国内矛盾,投降(对日)是中日国际矛盾。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反共者,确有投降的,如汪精卫;但也有抗战到底的,如蒋介石。怎么能说反共一定就与投降相联系呢?怎么能因蒋介石反共,就咬定他是要准备投降呢?
对国民党来说,抗日与反共两者是可以并存的。蒋介石的反共立场未变,但他坚持抗战。蒋介石一贯坚持反共立场,其统治地位在抗战胜利后的国内战争中被共产党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认他坚持抗战。
『肆』 抗日战争蒋介石做了什么
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应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部队也一起打日本,有不少经典的战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伍』 揭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的战争策略是什么
核心提示:蒋介石集团是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前提条件下的抗战,是取消人们自由抗战的路线,是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蒋介石的抗战策略不是速胜,而是一条片面的持久战,这是他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最大的区别。 现行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在叙述1938年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时是这样说的:抗战初期,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他们片面强调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鼓吹再战必亡。国民党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战胜日本。为了向全国人们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笔者也查阅了几个版本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的观点。但是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欠缺。 请先来阅读下列这些材料: 材料一:1937年,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即利于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采取持久消耗战,一面消耗敌人,一面培养国力,伺机转入攻势,击破敌人,争取最后胜利。 《国共两党关系史》 材料二:陈诚在1946年所著《八年抗战概要》中论述到:国民政府军队抗战活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战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总反攻时期。 《中国国民党简史》 材料三: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相互对立的基本特点,阐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指出持久战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即敌我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 通过以上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亲英美派)都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都任为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将属于中国人民。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亲英美派)的抗战策略又不是完全相同的。 请阅读以下材料: 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在国内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共产党人既摒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望其真诚一致,实现其在御侮救亡统一军事指挥之下人人贡献能力于国家,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蒋介石对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蒋介石集团是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前提条件下的抗战,是取消人们自由抗战的路线,是一条片面的抗战路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蒋介石集团的抗战策略不是速胜,而是一条片面的持久战,这是他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最大的区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集团将自己的阶级利益看的高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服从其阶级利益。这充分暴露了其反共反人们的本质,也是其实行片面持久战的根本原因。以上只是个人对这一问题的粗浅的看法,希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是反面人物吗
那时候老蒋被张杨逼得抗日,老蒋在正面战场是出了力的,也是有功的,可惜他抗日的意志不坚定,总是把自己的利益高于人民的利益,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
『柒』 为什么教科书上叫蒋介石而不是蒋中正介石是他的字啊
由于老蒋被认为是反动政权的领导者,而中正这个名字呢,又太正派了,这样称呼他似乎不妥,于是就一直叫他蒋介石了,所以现在好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蒋中正是谁,但是一说蒋介石就知道了。
希望采纳
『捌』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为会什么限制共产党的兵力
迫使八路军规模保持在三个师,不能与国军抗衡,又能被日军消灭
『玖』 为什么台湾教科书叫蒋中正,而大陆网站叫蒋介石
蒋曾经用过多个名字,族谱名周泰,幼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
蒋的家族亲戚在正式场合(如婚礼时)会用他的族谱名蒋周泰,然而此一名称较少为大陆或台湾民众所知。他的乳名是蒋瑞元,此名更少为人所知,仅其双亲如此称呼。
1903年,16岁的蒋到宁波上学,起了志清作为其学名,随后孙中山在1910年前都以这个名字称呼他。
1912年,留日时,蒋在他创办的中文杂志《军声》中使用笔名蒋介石,随后“介石”成为他的字。关于“介石”二字有不少解释,有人认为是取自易经,也有人认为他是跟随同辈兄长,因为他们都以“介”做字的首字;“石”字则认为是与他的族谱名“泰”(泰山)有关。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根据地在广州,他的英文名字 Chiang Kai-Shek 译自“蒋介石”三字的广东话发音。中国大陆最常用“蒋介石”此名(汉语拼音:Jiǎng Jièshí)。
“中正”二字的由来
1917至1918年间,蒋在国民政府中倔起,与孙中山过从甚密。取名中正是因为他想学国父,因为“中山”两字的所有笔画都是直的,蒋认为这代表正直不阿。所以蒋取名蒋中正是希望自己像国父一样,给人印象就是蒋是三民主义的继承人。所以中正二字有更强烈的政治意义。
中共从政治角度考量不承认蒋继承了三民主义,所以向来不用此名,所以中国大陆绝少用它来称呼蒋。中国国民党则普遍接受此名,蒋在台湾的正式名称仍是“蒋中正”,或简称“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如台湾北部的国际机场名为中正国际机场(C.K.S. International Airport)、台北市区的蒋介石纪念馆名为中正纪念堂等。
另一方面,外国人很少使用中正这个名字,坚持把蒋叫做Chiang Kai Chek(英语)或者Tchang Kai Chek(法语),因此“蒋介石”才是世界通用的称呼。
『拾』 怎么评价蒋介石才恰当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功劳:1、组织北伐,统一全国
2、1927-1936,创造十年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3、废除不平的条约
4、艰苦卓绝领导抗战,并取得了胜利
过:都是小过错。
教科书上说他不该剿共,真是愚昧,国家内部出现了另外一个政权了,能不去剿吗?编书的老师真是饭桶一个。
你可以去看看维基网络怎么说,那是国外的评价,比较客观比较自由~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