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宋朝的历史地位
∃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还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宋朝社会发展高度如何?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这是两个关乎正确认识宋朝历史、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关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首先,来看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n况及其高度。宋朝在疆域、国力、开放性等方面是比不上汉、唐的。但是,宋朝社会在唐朝社会的基础上有明显发展,处于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而且从总体而言,其发展程度高于唐朝。概而言之:社会生产方面∃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有提高,小麦、棉花的种植面普遍推广,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大多比唐代进步。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兴起,城市发展,产生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比欧洲第一张纸币早六百多年)。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比唐代有明显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天文钟和世界著名的石刻天文图、地理图。数学家贾宪的增乘开方法、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整数论中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欧洲同类算法分别早八百年和五百年。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针炙有了很大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建筑学、地学等也都达到新的水平。精神文化方面∃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制度文化方面∃以唐为鉴,较唐完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官员的铨选、管理和监察制度,防止武将、文臣、后妃、外戚、宗室、宦官擅权专政和在政治上对儒士较为宽舒等。可以看出,在汉、唐的基础上,宋朝社会无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在许多方面都是空前的、跻于当时世界前茅的。可以说,宋朝社会发展的高度总体上超过了唐朝社会。邓广铭先生曾指出: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次,再看宋朝的社会变革。通观历史,宋朝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变革转折时期社会各方面多有变化。比如:经济方面∃均田制彻底瓦解,租佃制普遍发展。租庸调制度废除,继两税法发展而完善为二税。一些城镇的功能由军事要邑发展为工商业城邑。由于商品经济的相对发展,宋朝时期出现了纸币交子,又有会子、关子等,对后世的币制影响很大。一些方面或地区已具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方面∃统治基础由士族地主为主变化为以大官僚、大地主为主。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因租佃制的发展而相对松弛。政治制度方面∃由皇帝、士族地主政治体制,变化为皇帝、官僚、地主政治体制。宰相事权的分化和削弱。由府兵制变化为募兵制。地方行政区划沿唐道而设路,并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羁縻政策有所发展。农民起义方面∃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了均贫富主张;南宋初年的钟相、杨幺起义进一步提出了等贵贱要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思想文化方面∃古文运动的完成,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宋词的兴起,方志学的形成,金石学的兴起,话本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中国化大众化,等等,都是封建社会中划时代的变革和转折。宋朝的这些社会变革和承上启下的转折,规模巨大,内容全面,丰富多彩,波澜迭起,大多始于中唐以后,完成于宋朝,并且深远地影响于后世。蒙文通曾指出:秦以来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就巨大变化来看,可以唐前唐后分为两大段;就其显著的段落来看,可以魏晋、中唐、晚明为四段。这四个阶段中,又以唐前唐后之变最为剧烈,而且也更为全面。因此,同正确认识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度一样,也要正确认识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方能科学地了解历史真实,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2. 讲一下南宋历史
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3. 南宋历史
宋高宗即位后,尊元佑皇后为元佑太后(后改隆佑太后,即孟太后),任命黄潜善为执政、汪伯彦为枢密院长官,分别兼任统兵的御营使和副使,实际掌握军政大权。封原伪楚帝张邦昌为太保、郡王,并参决大事,随后任命主张抗金的名臣李纲为右相。六月,李纲参奏张邦昌,张邦昌被贬往潭州。七月,张浚至巴蜀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置幕府于秦州,任用吴玠、吴璘兄弟为统制,南宋与金在关陕展开的争夺战从此开始(1130年富平之战(宋败)、1131年和尚原之战(宋胜)、1134年仙人关之战(宋胜))。在高宗是回开封坚持抗金斗争,还是南逃的大政方针上,李纲与黄潜善、汪伯彦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高宗已决定逃往江南地区,遂于八月初升黄潜善为右相,李纲虽同时升为左相,但十多天后即因反对逃往东南而罢相。九月,金军按照与伪楚的地界划分,逐渐分兵占领河北、河东州县,而被贬的伪楚帝张邦昌也于同月下旬被处死于贬地潭州。十月,高宗立即从南京应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逃到扬州。南宋的建立、伪楚的消灭与张邦昌被杀,违背了金太宗不立赵氏而立异姓为帝,作为附属国的条件。金太宗遂于同年十二月下诏进攻南宋,金军兵分两路,以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辅率领的东路军作为主力;西路军由娄室率领攻陕窥蜀。1129年正月末,金军由徐、泗二州奔袭扬州,二月初金军临近扬州之际,高宗仓皇渡江逃往杭州。高宗逃到杭州后,立足未稳。三月初,将领苗傅、刘正彦即发动兵变,迫使高宗让位给3岁的儿子赵旉,孟太后垂帘听政。四月初,高宗复位,苗傅、刘正彦后被处死。不久,金军第二次大规模南侵,仍分东西两路,西路再攻陕以入蜀,东路准备南越长江追击高宗。九月,金军宗弼从京东南下渡淮,分两路南侵,一路从滁、和二州渡江攻江东,另一路从蕲、黄二州渡江攻江西。十月上旬,高宗从临安(杭州)南逃到越州。十一月,宗弼渡江进攻建康。十二月,高宗逃到明州(宁波);宗弼随后越过天目山,占领临安,高宗则从明州乘船逃到定海(镇海),随即入海到昌国(今定海)。1130年正月,金军攻占明州,高宗自昌国南逃台州(今临海)海边,金军阿里入海攻占昌国并乘海船追击,被宋提领海舟张公裕引大舶击退,高宗又乘船逃往温州。二月,金军退回临安,宗弼闻韩世忠将从江阴截击其后路,于是纵火烧临安城后北返,至镇江,韩世忠以舟师扼江口,金军渡江不成而沿长江西上,黄天荡之战,金军大败。建康战役中,宗弼又被宋通泰镇抚使岳飞打败。五月,金军宗弼自建康渡江北返。七月,金太宗册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建都大名府,辖区为原宋朝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此为傀儡政权)。九月,刘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册命为齐帝,为金的子皇帝,以大名府为北京,东平府为东京,汴州为汴京,刘豫登基后回东平府。1132年五月,宋高宗选中宋太祖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赵伯琮为继承帝位人选养于宫中(貌似强盛的北宋皇朝在金军进攻下很快就灭亡,南宋建立后风雨飘摇,高宗的独子又三岁夭折,而且高宗再未生育子女,使上自孟太后下至低级官员,产生了一个共识,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宋太宗杀太祖夺位所致,只有还帝位于宋太祖后裔,宋朝才能保存,宋高宗遂采纳了九品小官上虞县丞娄寅亮的建议,即于“伯”字行内选太祖后裔作继承人)。1133年,刘豫派兵攻陷南宋河南的唐州、信阳军以及湖北的襄阳府、郢随两州;当年就被岳飞所收复,刘豫因出师不利,乞援于金,于是在1134年七月,金、齐联合南侵。伪齐以刘豫子刘麟率军会合金将宗弼为前军主力,配合挞懒、宗辅分道南侵。十月,宋高宗下诏征讨,令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守建康,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镇江渡江。韩世忠用“伏兵四起”的办法大败金兵于扬州大仪镇,金兵惊溃,宗弼连夜退兵,并命刘麟兄弟退兵。南宋重新布置防务,由张俊屯盱眙、韩世忠屯楚州、刘光世屯合肥、岳飞屯襄阳。1136年,伪齐再次分道侵宋,宋将杨沂中大败刘麟于滁州附近的藕塘镇,伪齐从此即一蹶不振。1137年九月,宋高宗使者王伦向挞懒转达了南宋愿代替伪齐成为金朝属国以求和的意愿。十一月,在挞懒倡议、首相宗磐(蒲鲁虎)等人的支持下,金废伪齐。1138年二月,宋高宗定都临安(名义上仍以开封为都,临安称“行在所”)。三月初,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兼枢密使,处理投降求和事务。四月,宋使王伦到祁州向挞懒再次表达宋高宗愿意作金属国的求和意愿。八月,金熙宗派使臣张通古等与王伦到南宋议和。十月,宋高宗将反对议和的左相赵鼎罢相,由秦桧独相,主持议和。十二月下旬,金使张通古到临安,称南宋为“江南”而不称“宋”,用“诏谕”而不称“国书”,南宋称臣并“许每岁银、绢五十万两、匹议和”。1139年三月,金右副元帅宗弼(兀术)与宋东京留守王伦完成交割河南、陕西地区(原伪齐辖区)。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隽被以谋反罪处死。八月,挞懒也以谋反罪被杀。主战的首相完颜宗干(斡本)、都元帅宗弼掌权。1140年五月,金撕毁和议,分兵两路欲重占已划归南宋的河南、陕西地区,河南各地相继投降,金军占领东京与陈州。五月末,金军围攻顺昌,被东京副留守刘锜击败。六月,金都元帅宗弼亲率大军到达顺昌城下大举攻城,亦被刘锜击败(顺昌之战)。东路金军南侵的同时,右监军撒离喝也于五月自河中渡黄河进入同州,很快占领了永兴军,随即西向凤翔,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派吴璘率军二万自河池赶往宝鸡。六月初,吴璘、杨政主动约金将撒离喝会战,宋军击败金军并攻占扶风。宋军经过苦战扼制了金军此次南侵的锋芒,但陕西被金军占领。1140年六月,宋高宗命韩世忠、张俊、岳飞出兵应援顺昌刘锜(实际是为了防备金军大举南下)。不久,宋高宗派李若虚前往岳飞军前向岳飞传达高宗令其退兵的旨意,此时岳飞已作好进军中原的部署,因而不同意退兵,李若虚见岳飞抗金意志坚决,愿意自己承担矫诏之罪,遂支持岳飞北进。闰六月,岳飞军攻占颍昌、陈州、郑州、中牟等地,距金军指挥中心开封只有六十多里。七月,岳飞攻占洛阳,金都元帅宗弼亲率精骑一万五千奔袭宋军指挥中心郾城,岳飞率少量留守部队奋战击败金军,金军败退后转而进攻颍昌,也被守城宋军打败。正当金军准备撤离开封北上、河南地区即将收复之际,宋高宗认为金军南侵的威胁已经消失而命各路宋军退兵回防,张俊、韩世忠先后撤退,唯岳飞仍要求抗金,宋高宗下诏不许深入还将原守顺昌的刘锜所部调回江南将顺昌防务交给岳飞,迫使岳飞如不退兵将面临违抗宋高宗班师诏令以及单独抗击全部金军的不利局面。七月中旬末,岳飞不得不奉诏退兵。这是金军侵宋以来唯一的一次宋军主动进攻中原地区,并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局,但被宋高宗与秦桧断送掉了。1141年初,金都元帅宗弼率金军渡淮侵宋,攻占寿春进至庐州附近,宋军刘锜、杨沂中部奉命进援,并令岳飞东进江州策应,岳飞提出北进中原直接攻击开封,迫使金军退兵的战略,遭到宋高宗、秦桧的拒绝,只令岳飞救援淮西,不久金军攻占庐州。二月,金军都元帅宗弼率主力与宋将杨沂中、刘锜等部决战于柘皋,刘锜率部首先进攻,杨沂中、王德各率所部继进,金军大败,退守紫金山(柘皋之战),宋军乘胜收复庐州。三月,金军于退军途中在濠州设伏,击败宋将杨沂中、王德所部后渡淮北归。宋高宗意识到金军已不可能威胁到南宋的存亡,他又不愿打败金朝,促使金朝放出宋钦宗作为金朝傀儡而威胁自己的帝位,遂决心向金称臣求和以保留对南方半壁江山的统治。范同向秦桧献计,要达到降金求和的目的,首先要将抗金最坚决的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收回。于是宋高宗等人借赏柘皋之功,召三宣抚使至杭州,随即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到枢密院办公。张俊附和宋高宗、秦桧降金求和国策,随即交出兵权,宋高宗乘势宣布撤消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秦桧也由右相升为左相。八月,岳飞被罢官,随后被罗织谋反罪状,于十月与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与此同时,高宗、秦桧加紧进行降金求和活动,韩世忠在反对无效后辞官。十一月,和议成,南宋称臣,划淮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十二月末,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岳云、部将张宪一起被杀。1155年十月,秦桧病危,宋高宗将秦桧进封为郡王而令其致仕,旋即秦桧病死,朝廷结束了秦桧长达18年的独相擅权时期。1160年二月,宋高宗立赵瑗(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进封建王。1161年五月,完颜亮遣使赴杭州向宋高宗提出划江为界,且以军事相威胁。南宋被迫作出防御部署,任命吴锜为四川宣抚使守川;侍卫马军司长官成闵率部三万出戍鄂州任京西、湖北制置使,节制两路军马控扼长江中游。任命名将刘锜为江、淮、浙制置使进驻扬州,节制诸路军马,负责长江下游全面防务。七月,金迁都南京开封,随即进行侵宋部署,西路军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统兵五万出凤翔,拟取大散关以扼制宋军出川攻金;中路由刘萼、仆散乌者统兵二万出蔡州进攻长江中游地区;东路为金军主力,由完颜亮自统,拟渡淮取寿春以攻淮西。另派徒单贞统兵二万拟取淮阴以攻淮东,以苏保衡、完颜郑家奴于胶西县东南海湾率水军由海道南下,直取南宋首都临安。九月初,金军西线首先出兵攻占大散关后修垒自守。同月下旬,中路金军进攻信阳,完颜亮也自开封南下,侵宋战争全面展开。十月初,宋高宗下诏亲征,两淮宋军统帅刘锜扶病自扬州进驻淮阴抗金前线。金军自涡口大举渡淮,淮西主将王权违背刘锜节制,自庐州南逃昭关,再逃至和州,金军攻占庐州、滁州,刘锜不得已而从淮阴退回扬州。在金军即将到达长江北岸之际,宋高宗准备再次东逃入海,百官也纷纷送家属出城,准备逃亡。在宰相陈康伯等人反对下,宋高宗才决定亲征,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任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参谋军事,统一指挥江淮战事,他们还未从临安出发,王权已弃和州逃到江南的东采石,金军随即占领和州,完颜亮进抵江北岸的西采石附近的江北渡口杨林渡。另路金军进攻扬州,刘锜等退守瓜洲,扬州为金军占领。时刘锜已病重,奉命渡江退守镇江。当十月初金军渡淮大举南侵之时金朝后院起火,反对完颜亮穷兵黩武南侵的将领拥立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即帝位于东京,是为金世宗,改元大定。十一月,金帝完颜亮得知消息后,决定立即渡江进攻南宋。宋督视军马叶义问到达建康后免除王权兵权,改任李显忠为都统制,派参谋军事虞允文前往芜湖督促李显忠立即上任,虞允文到达东采石时长江北岸金军大量水军船只已出杨林渡口,虞允文临时部署宋军进行防御,大败完颜亮(采石之战),完颜亮被迫转往扬州。完颜亮在扬州下令三日内渡江南侵,金军在采石战败后士气已很低落而镇江宋军守备严密,金军将领认为渡江南侵必将战败,加上金世宗已控制了金大部地区,促使金都统制耶律元宜(完颜元宜)等在十一月末杀死金帝完颜亮于扬州,金军随即退兵,十二月渡淮北归。1162年五月,宋高宗立赵玮为太子,并改名赵眘。
1162年六月,高宗宣布退位为太上皇,太子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七月,宋孝宗以张浚为少傅兼江淮宣抚使,封魏国公、以参知政事汪澈视师湖北、京西、以四川宣抚使吴璘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孝宗还为岳飞平反昭雪,起用因主张抗金而被贬的官员,以鼓舞抗金斗志。但是,宋孝宗在抗金举措上仍受制于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大多仍执行太上皇降金求和的意志,因而主张由川陕进取中原的兵部尚书兼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不久被罢职。金世宗欲索回采石之战前后被宋军攻占的淮北州府,并要南宋依旧每年纳贡银绢,为此于1162年十一月初命右丞相仆散忠义(乌者)兼都元帅统兵攻宋。宋孝宗决定对金作战以改变宋金臣属关系,遂于1163年四月,命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张浚督军北伐。五月初,张浚命宋将李显忠、邵宏渊分别自濠州、盱眙渡淮北攻。李显忠首先攻克灵璧,金河南路都统奚人挞不也(《宋史》作萧琦)战败出逃后降于李显忠。五月中旬,李显忠、邵宏渊攻占淮北重镇宿州,金宿州防御使乌林答剌撤等率残军北逃。宋孝宗随即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孝宗也下诏亲征。宋军攻占宿州后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撒曷辇)立即率精兵进攻宿州,李显忠率所部主动出击,连日激战双方伤亡都在万人以上,胜负相当,但邵宏渊不仅按兵不援而且还制造谣言动摇军心,诸将领相继南逃,李显忠移军入城后,仍制止不住将领的逃亡。金军加紧攻城,李显忠亲自上城守卫砍杀攻城金兵,邵宏渊仍坐视不援,宋军遂于夜晚撤军南还,诸军溃逃(史称“符离之战”)。符离之战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议和活动又开始进行,秦桧党羽汤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随后升为左相。汤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压制宋孝宗,迫使孝宗进行议和活动。1164年十一月,汤思退被罢相(随后死于贬途中)。闰十一月,宋在与金议达成和议:宋不再称臣、为叔侄之国,易岁贡为岁币,减十万(史称“隆兴和议”)。隆兴和议虽然在太上皇宋高宗迫使下达成,但孝宗心中一直愤愤难平。张浚病死后,虞允文很快受到重用,由知府历签书枢密院事到参知政事再到右相。1172年二月,虞允文由右丞相升为左丞相。九月,虞允文以节度使任四川宣抚使,临别时宋孝宗对其说“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决定与虞允文东西两路出兵攻金。孝宗决定以受书礼仪不平等为攻金的理由。1173年末,金贺年使到来后,孝宗以“议受书礼不合”为由拒绝接受金国书,太上皇宋高宗立即进行干预,孝宗遂不得已仍以旧仪接受金国书,加上虞允文到川后,虽经一年准备仍因准备不足而未能定出近期出兵之期,不久虞允文于1174年二月病死于任上,使孝宗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设想落空。1175年六月,吕祖谦邀请理学代表朱熹、心学代表陆九渊两大学者在信州铅山县城东北的鹅湖寺进行哲学辩论会(“鹅湖之会”)。1187年十月,太上皇宋高宗死。宋孝宗摆脱了宋高宗的长期控制,但那时其年事已高,已无收复中原的意图了。
1189年二月,宋孝宗传位给太子赵敦,是为宋光宗。光宗初期还注意吏治,但不久即有病,逐渐受制于皇后李凤娘。李后悍妒,不仅离间光宗与孝宗的父子关系,并于1191年十一月,乘光宗郊祀而宿于斋宫之际,杀死光宗宠妃黄贵妃,光宗突闻黄贵妃暴病身亡,受惊病发,朝政遂为李后所控制。1194年六月,宋孝宗在南宋日益走向衰落,子、媳不孝的情况下病逝。李凤娘以光宗有病为由拒绝主持孝宗丧礼,左丞相留正、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请高宗吴后以太皇太后主持。赵汝愚主张利用光宗御批,以太皇太后诏令嘉王即位,迫使光宗退位。留正认为不妥,为逃避责任,装病出城。赵汝愚遂请外戚韩侂胄设法面见太皇太后陈述意见,定策即于嘉王赵扩临丧时即位,赵汝愚又命殿前都指挥使郭杲部署禁军于宫外。
1194年七月初,太皇太后于孝宗灵前下诏,迫使光宗退位为太上皇,李后为太上皇后,由光宗子嘉王赵扩即帝位,是为宋宁宗(事过数月,光宗还不知道自己已被迫退位)。政变后,作为宗室的赵汝愚高升右丞相,且是独相,掌握政权,而原期望以“定策”功获得重大晋升的韩侂胄却只被赵汝愚微升为枢密都承旨并不时受到弹劾,宁宗最后免除了韩侂胄的具体职务,韩侂胄遂对赵汝愚心怀怨恨。李沭、胡纮等奏劾身为宋太祖后裔的以宗室而任丞相不妥,并诬其阴谋夺取帝位,引起宋宁宗的猜疑。1195年二月,赵汝愚被罢相,后又贬往永州,死于贬所。赵汝愚及朱熹等人被贬逐,引起朝野的不满,朝臣、太学生等纷纷上书论救并请斥逐有关官员。刘德秀、何瞻等称朱熹的理学为“伪学”,禁止传播。1197年十二月,又定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朝野文武59人为“伪学”党籍,其重要成员遭贬斥。至1201初,韩侂胄感到权势已巩固,才解除伪学之禁,列入党籍的人士也逐渐恢复官职。1204年正月,终生主张抗金的辛弃疾被召进见宁宗,辛弃疾主张乘金内忧外患之机出兵攻金以恢复中原。南宋朝廷随后为韩世忠在镇江建庙祭祀,又追封岳飞为鄂王,其后又追夺秦桧的王爵,改谥号忠献为谬丑,为攻金制造气氛。1205年七月,韩侂胄出任高于丞相的平章军国事,积极部署攻金。1206年三、四月间,宋全面部署攻金。四月,东路宋军不宣而战,宋将毕再遇渡淮一举攻克泗州;中路宋军也进占新息、内乡等地,消息报到临安,韩侂胄认为时机已到,宋宁宗遂于五月初七日下诏伐金,史称“开禧北伐”。 金章宗以南京副留守兼兵马副都总管纥石烈毅聚兵于昌武;以河南路副统军徒单铎聚兵于归德、以河南统军使纥石烈子仁驻军于汴(开封)以抵挡南宋军队的进攻;并命副相仆散揆兼左副元帅统一指挥宋金战争的主战场河南战事。战争初期宋军虽然主动进攻,但一遇金军坚守,甚至只有几百名金援军到达,多数宋军一战即溃,甚至不战而溃。五、六月间,北进的宋军纷纷自宿州、蔡州、唐州前线,败退回南宋境内。宋军西线的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又暗中降附于金,企图割据四川,这使金军西线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主力攻击南宋两淮和襄樊地区。十月,金军主力八万分别自清口、涡口、寿州渡淮南下;另以中路金军二万五千出唐、邓;西路军四万分驻川陕六地的千里防线。金军围楚州、襄阳、和州,攻庐州、六合,宋将毕再遇、田琳、周虎等在保卫六合、庐州、和州的战役中,均击败攻城的金军,尤其是毕再遇的军事才能迅速得到展现。但是,金军抵达长江北岸附近的形势促使宋朝向金求和。十二月,宋军西线主帅吴曦接受金封的蜀王称号,割关外四州给金。1207年正月,吴曦在兴州称蜀国王,割据川蜀。二月末,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与李贵率七十多人冲入“王宫”杀死吴曦,宋军随即收复被割让的四州。十一月初,礼部侍郎史弥远在与杨皇后密谋下,伪称宁宗密旨伙同参知政事李壁,命殿前司长官夏震秘密杀死韩侂胄。1208年三月,宋金达成和议“改金宋叔侄关系为伯侄关系,岁币由每年银、绢各20万两、匹增为各30万两、匹,史称“嘉定和议”。十月,宋宁宗以钱象祖为左丞相,史弥远为右丞相,史弥远由此开始了其长达25年的奸相擅权时期。史弥远的谋士刘爚为其出谋划策,除了“收召诸贤”、“以爵禄縻天下士”外,就是提倡理学。1220年,在魏了翁等人的请求下,追谥了几位理学代表,为理学走上思想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同年,太子赵询(宋太祖长子燕王赵德昭后裔)病死。1221年六月,宋宁宗再立宋太祖次子秦王赵德芳后裔赵竑为皇子作为继承人。史弥远为了掌握皇位继承人赵竑的动静,送美女给他,赵竑身边几乎都是史弥远安置的人员,赵竑对史弥远擅权的不满言论都被史弥远掌握。史弥远遂不断在宋宁宗前进谗言欲动摇赵竑的皇位继承人,但未能成功。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死,奸相史弥远乘夜密召赵贵诚(宋太祖长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进宫,迫使杨皇后废原皇子赵竑为济王,伪造宁宗遗诏,改立宋理宗赵贵诚为皇子,改名赵昀。1225年正月,湖州人潘壬拥立赵竑为帝,史称“霅川之变”,赵竑后虽讨平潘壬,仍被史弥远迫害而死。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使宋,提议与宋联合攻金,议定灭金后以河南土地归宋。1233年,南宋孟珙出兵攻占邓州、唐州等地,击败金将武仙于淅水。八月,蒙古都元帅塔察儿使王檝至襄阳,约宋攻蔡,十月,宋将孟珙帅兵万人与蒙古将塔察儿合兵围蔡州。同月,史弥远死,理宗“亲政”。十一月,史弥远党羽李知孝、梁成大、莫泽等纷纷遭贬逐。随后宋理宗重用真德秀、魏了翁等。1234年正月,蒙古与宋联军急攻蔡州,金哀宗传位给族人、东面元帅完颜承麟,是为金末帝。即位仪式刚结束,宋军攻入南城,金哀宗自缢焚死,蒙古与宋联军攻占蔡州,末帝为乱兵所杀,金亡。六月,宋理宗诏知庐州全子才、荆湖制置使兼淮东制置使赵葵率兵赴开封。七月,宋军先锋抵达洛阳城下,蒙古将速不台急由陕州返兵洛阳,击败宋军后续部队,蒙古军决开黄河水灌开封,宋军多溺死,余众弃城南还。1235年三月,宋理宗任命真德秀为参知政事(四月因病辞,五月病死),另一位理学家魏了翁也受到重用,但魏了翁由于受原史弥远党羽左丞相郑清之排挤,为官不久便以病辞职。1236年,蒙古合兵五十万攻入汉中。九月,阔端大败宋曹友闻军于大安军的阳平关,曹友闻牺牲。蒙古兵遂长驱入蜀,一月之间,成都府、利州及潼川府三路俱陷。1239年八月,蒙古将塔海再度率兵入蜀,由蜀取道施、黔以达湖湘,宋将孟珙分军屯守湖广西境各要隘,蒙古军不能东出,又败于巴东,宋军遂收复夔州。1241年十一月,窝阔台病死。蒙古争夺汗位的斗争激烈,直至1251年初,蒙哥继承汗位后,又不断派军向宋进扰。1253年,皇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进军云南,攻陷大理。此后,招降吐蕃,控制了西南地区,从西南方面对南宋造成了大包围的形势。1257年春,蒙哥汗下诏大举侵宋,次年二月,蒙哥自率西路蒙古军四万号称十万侵蜀,分兵三道。一趋大散关、一趋米仓关、一趋沔州。1259年正月,进攻合州钓鱼山,宋知州王坚杀蒙招降使者,坚决抵抗。二月,蒙哥汗亲至钓鱼城下督战,蒙古军连攻五月不克,伤亡很大。七月下旬,蒙哥汗因攻城受伤死于钓鱼山下,蒙古军解围。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率东路军南侵,当年八月末进至长江北岸。九月初使者报告蒙哥汗死讯,忽必烈北归以继承汗位,忽必烈以不可无功而返,决定北归前加紧攻宋以取得重大战果。随后自阳逻堡渡江,三道并进,三次击败阻击的宋军后到达南岸,进围鄂州,宋军坚守抗击,蒙古军始终未能攻下。这时蒙古宗室阴谋夺取汗位,情况紧急,忽必烈妻察必遣使于同月下旬驰至忽必烈军中,请忽必烈立即北返以夺汗位。忽必烈随即回驻长江南岸青山矶,准备渡江北返,却扬言进军南宋首都临安。时在鄂州督战的南宋右丞相贾似道遣使向忽必烈求和,愿意称臣纳贡、割让长江以北土地。贾似道隐匿私订和议,而妄称战胜蒙古军,鄂州解围,因而有“再造功”,加官晋爵。1260年三月初,忽必烈返抵开平即汗位。四月,称帝。并于五月遣郝经为国信使来宋告即位,并索取岁币。贾似道怕私自议和的秘密暴露,密令淮东制置使拘留蒙古使郝经等于真州。贾似道对蒙古、宋双方都进行欺骗,不作防守准备。宋沿边诸将又纷纷无故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罢职或下狱死。七月,忽必烈以宋拘禁使臣郝经为由,下诏侵宋,但忙于镇压内部叛乱,侵宋战事无大进展。
1264年十月,宋理宗死,理宗养子宋度宗赵禥即位,加贾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封魏国公。1268年七月,忽必烈命刘整协同阿术围攻襄阳,宋将吕文德(1269年十二月病死)艰苦拒守。1273年正月,樊城在被围四年后失陷。二月,宋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历时五年的襄樊保卫战结束。1274年六月,元决定大举伐宋,以伯颜领河南等路行中书省并晋升为统帅,会师于襄阳,分军三路侵宋。
1274年七月,宋度宗死,宋恭帝赵显即位,年仅四岁,理宗皇后谢道清以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年底,伯颜留阿里海牙兵四万于鄂,自己与阿术自鄂州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军,宋沿江将帅多为吕氏旧部、门生,大都不战而降。1275年二月,宋相贾似道以战舰2500艘、战士7万,抗击元军于丁家洲,伯颜命左右翼骑兵夹江而进,宋军大败,贾似道逃往扬州,江东及淮西诸郡相继败降。十一月,伯颜分军三路直奔南宋首都临安,阿剌罕率西路军从建康出广德,东路董文炳率舟师向澉浦;伯颜从中路节度诸军,定期会于临安。1276年正月,伯颜进至皋亭山,宋遣使迎降,但还求保留宋朝。次日,勤王抗元的文天祥被宋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并奉命与伯颜交涉,文天祥因坚持不降而被元军扣留。二月,南宋恭帝降,南宋亡。五月初,恭帝及生母全太后等被押至大都。同月,逃到福州的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拥益王赵昰为帝。临安投降前在伯颜军前被羁的文天祥,在北解途中逃脱,这时也辗转来投赵昰。秋,张世杰以十万大军攻建昌,遭败绩。1277年八月,文天祥被元将李恒袭破于兴国。1278年四月,赵昰死,张世杰、陆秀夫等拥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六月,张世杰率军收复雷州失败,乃奉赵昺移师至广州湾内新会南百里洋面上的崖山,扼险自固。同月,张弘范、李恒率水陆军二万赴闽广灭宋残部。元军由赣南出兵入广。冬,张弘范至潮阳,前军击溃自潮阳走海丰的文天祥军,擒文天祥。1279年正月,张弘范大军往崖山,途中命文天祥修书招张世杰,文天祥乃书《过零丁洋》诗授之,二月,张弘范、李恒两军会合后,对宋崖山水师发起总攻,全军溃败。陆秀夫杖剑趣妻子入海,随即负幼帝赵昺自沉;张世杰于逃亡中溺死于海。
4. 后世如何看待宋朝历史
自赵宋王朝终结以来,在元明清人眼中、在近代变局之下、在当代学术演进史上,由于观察者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立场的不同,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大不相同。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两宋时期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不能磨灭的记忆,就像一个闪烁发光的多面棱镜体,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观察者将自己的思维投映于它,就会从不同的镜面得到绚丽多彩的回映反射。
随着时代的演进,对宋代历史的认识在变,宋代历史形象也将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过,也就是在这样不断观察与反射的过程之中,我们对于这个棱镜体内核的认识才会慢慢接近真实。
5. 如何看待宋朝
关于宋朝的现代解读,有很多令人困惑的地方。有一个倾向认为宋朝没什么值得夸耀,除了文化上的繁荣,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似乎暗示了文化昌盛必然导致的虚弱。“积贫积弱”是描述宋朝时最常见的一个词汇。另一个倾向是,一些中外学者把宋朝当成中国文化的高峰。陈寅恪先生的话经常被引用:“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但是,人们的引用常常只到此为止,而不继续引用陈寅恪先生紧接在后面的论断:“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朝真的能如陈寅恪先生所言“终必复振”吗?像李约瑟这样的西方学者,在承认了宋朝的先进后,也产生一个巨大的困惑,宋朝的先进是如何产生的?宋朝之后,明朝以后,中国为何没能保持先进,反而让欧洲超越了?于是,很多人把焦点集中在王安石身上,以至于有人断言,如果王安石的改革能继续下去,没有被夭折,那么,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可以进入资本主义。由此,在王安石去世很久以后,凡是批评否定王安石的中国历史人物,往往都被今人冠以“空谈误国”的名号。
有很多人将今天中国的处境,追根溯源到宋朝那里。例如,靖康之耻依然具有现代指向性,与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相比较,都是中国被打败;岳飞和秦桧的评价,直到今天,还被不同的现实需
求肯定或翻案;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他的命运放在一起,依然让今天的人们长吁短叹,他是英雄吗?这样的英雄意义何在?我们究竟应该“不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只看结果?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历史依然在影响今天。差别在于,在有些人看来,我们自己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些负面的因素;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历史有益的价值,还没被我们自己真正认识。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历史虽然是历史,但同时也是现实。反过来,现实问题也都有历史的渊源。因此,历史的解决方案就算不能完全适用于今天,至少也是一个借鉴。我们今天读历史,除了看那些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手段外,关键还有解决问题的理念。古今中外,现象各异,理念差别并不大。 从时间轴上连接宋朝和今天,是我在这本书里想做的一件事情。这本书还有一个同样艰巨的任务:在宋朝的时间段上,跨越空间,比较宋朝的文化制度与欧洲文化制度的差异。北宋建立于960年,南宋灭亡于1279年。按照西方纪元,宋朝正处于上一个千年的结束和下一个千年开始的地方。在这个时间段上,欧洲被后人称为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历时约一千年,大致来说,500年至1000年,称为中世纪早期;1000年到1300年,称为中世纪中期;1300年至1500年,称为中世纪后期。宋朝基本上处在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在这个时期,欧洲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长达200年的十字军战争。
按照西方历史分段法,1500年后,文艺复兴伴随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告别了中世纪,走入近代社会。然而,很早以前便有人提出,早在宋朝,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近代社会。或者说,欧洲近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宋朝大都已经具备了。例如,君主集权替代贵族政治,政府官僚替代封建领主,百姓因私有财产的保障而获得人身自由,货币经济取代实物经济,平民文化逐步替代贵族文化等。欧洲近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在宋朝不仅已经出现,而且还很成熟。此外,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宗教的权力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世俗政权地位的上升,导致国家主权意识的日益强烈,民族主义在欧洲成为强大的趋势并造成巨大灾难。当人们说中国历史只有“天下观”,缺乏“主权观”的时候,我们看到,宋朝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国家主权意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最强烈的朝代。但是,宋朝的主权意识和民族主义并没有像后来的欧洲那样,给世界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反而在军事失败后,以文化的力量同化了其他的民族主义。对今天来说,,宋朝既是一个教训,也是骄傲。
6. 南宋是怎样的一个朝代
南宋,公元1127年至公元1279年,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登基成为皇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科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
7. 南宋的历史
[编辑本段]南宋历史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相当长时间里是金王朝的藩属国。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及科技高度发达,但军事相对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京城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徽宗见辽国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分兵南下,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
后来金兀术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黄天荡优势力挫十万金兵。金兀术历经辛苦,火烧宋军船只,才能狼狈北返。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高宗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宋金和约之订立
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绝后),所以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首先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兀术会战,力挫金兵,乘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后来,高宗听取了秦桧意见,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服从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宋室中期状况
宋室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在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
在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被金击退。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金的灭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联手协议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议,并没有理会哀宗要求,继续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南宋。蒙古族灭亡金朝后,失去金朝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灭亡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权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的抗衡完结。
[编辑本段]南宋皇帝谱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理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昏庸无能,骄奢淫逸。在理宗之后,南宋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卫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编辑本段]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宋朝从960年赵匡胤立都东京开始,历经三百多年。中国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耕种土地减少与丝绸之路的阻断,被迫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经济模式,商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并最终取得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开始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50%。南宋的时候,最大的城市临安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而此时欧洲还在中世纪黑暗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宋朝的四大发明,使航海技术跨入了海洋时代,远洋的商船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航行于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国的人民惊叹不已。
宋朝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并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
南宋政权与金源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响。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响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学。大约在南宋开禧年间前后,也就是在金王朝迁都汴京前后,理学著作陆续传入北方,像尹焞《论语解》、胡安国《春秋传》、张九成《论语解》、林之奇《尚书全解》、夏僎《柯山书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张栻《癸巳论语解》、吕祖谦《左氏博议》、刘子翚《圣传论》、叶适《水心别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学名著,都传至北国,引起赵秉文、麻九畴、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影响。赵秉文、麻九畴甚至“自称为道学门……”(《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极书院记》)。南宋理学著作直接促进了北方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编纂、翻刻南宋理学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将张九成《论语解》《孟子传》《中庸说》《大学说》等书经删节后汇集成《道学发源》一书,以广流传,赵秉文、王若虚分别为之作《道学发源引》《道学发源后序》,予以宣传。赵秉文自己还亲自动手,著有删集《论语》《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学者开始撰写理学类著作,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畴隐居遂平西山,潜心研究《易》学和《春秋》,享誉一时,赵秉文撰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等多种著述,阐发他对道的理解,可惜这些著作都已失传。南宋理学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时,是因为它适应了金源统治的需要。南宋理学家有关《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阐释,现实政治性相对较弱,与金源统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经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译五经,要让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颇读《论语》《孟子》《尚书》《春秋左氏传》”。在这种背景下,南宋理学自然能畅通无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学者不是简单地追随或者附和、发挥南宋理学家的言论,更多的是展开对南宋理学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评理学家的仅有郑厚等个别人,其《艺圃折衷》排斥孟子,离经叛道,被朱熹等人斥为“邪说”(《朱子语类》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纯甫推扬郑厚之论,以郑厚的传人自居,自称“自庄周后,惟王绩、元结、郑厚与吾”(《归潜志》卷一)。他信奉佛教,为了批判理学,特意针对南宋人的《诸儒鸣道集》撰写《鸣道集说》一书,“就伊川、横渠、晦翁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发不相贷,且恨不同时与相诘难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论。除李纯甫之外,对宋儒展开诘难的还有王若虚。他的《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针对宋儒而发,特别是针对南宋理学家而发。张九成、朱熹、胡安国、吕祖谦、叶适等人都是他的辨驳对象。不过,他比郑厚、李纯甫要正统一些,他的诘难也更加中肯准确。如对待郑厚,他像多数宋人一样,批评郑厚偏颇失当:“郑厚小子,敢为议论,而无忌惮。汤武、伊周至于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诋骂。至汉祖萧曹平勃之徒,则尊为圣贤而亟称之,复以欧公讥病唐太宗为薄,佞夫之口,其足凭乎?”与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摆脱宋人那些不切实际的高论或牵强附会之说,从人之常情出发,重新审视宋儒的观点,表现出更加务实的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论语·乡党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张九成《论语解》等著作却从中发掘微言大义,夸大其辞,认为《乡党》能与《春秋》相表里,说什么“不学《乡党》,无以知《春秋》之用;不学《春秋》,无以知《乡党》之神”(《横浦集》卷四《乡党统论》)。王若虚严辞批评其穿凿迂曲、夸诞不实。他对宋儒的批评,正如《四库提要》所说,“足破宋人之拘挛”。
文学方面,南宋文学也带动北方的发展。这在小说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怪异为主,北传时间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国,北方的接伴使就关心地问道,《夷志坚》“自《丁志》后,曾更续否”(《宾退录》卷八)。由此可见《夷坚志》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在这种心理的期待下,后来便有了元好问的续作——《续夷坚志》的问世。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南宋最重要的诗话之一,可谓是诗话的资料库。该书传入北方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诗话》与《苕溪渔隐丛话》关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诗话》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资料来源于《苕溪渔隐丛话》。王若虚的辨驳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包括胡仔在内的南宋人而发。也就是说,南宋诗话是《滹南诗话》写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诗研究也在北方有较大的反响。赵次公的《杜诗证误》、无名氏的《千家注杜诗》、鲍彪的《杜诗谱论》、杜田《注杜诗补遗正谬》、徐宅《门类杜诗》等杜诗研究著作先后传入北方,直接推动了北方杜诗学的发展。元好问正是在南宋杜诗学的促进下,编纂《杜诗学》一书,率先提出杜诗学一词,从而翻开杜诗研究的新篇章。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尤、杨、范、陆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过北方,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使金绝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这些诗歌在北方无人论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献记载的仅有杨万里一人诗歌传入了北方。诚斋体以自然界为表现对象,独树一帜,受到李纯甫等人的喜爱。李纯甫公开称赞诚斋体“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可是在李纯甫现存诗歌中,几乎看不出丝毫诚斋体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赵秉文诗中有一些近似诚斋体的写景之作。随着金王朝国势的日益危殆直到灭亡,轻松活泼的诚斋体越来越不适应金末的现实,注定要被人们所冷落。元好问在《又解嘲》诗中说:“诗卷亲来酒盏疏,朝吟竹隐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头敢道无?”其中的竹隐、南湖,据钱钟书先生解释,是指南宋推崇并效仿诚斋体的诗人徐似道和张鎡。该诗意思是说,徐似道和张鎡那些新巧的诗歌在苏、黄二人面前,还值得一提吗?元好问借苏、黄二名家来弹压徐、张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压小、多此一举之嫌,他也许是借弹压他们来弹压其背后声名显赫的诚斋体。在元好问的诗歌中,也没有效仿诚斋体的迹象,说明诚斋体在北方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小。诚斋体之外,陆游的诗歌也很可能传入北方。清人翁方纲将陆游与元好问并列,称“天放奇葩角两雄”,但除钱钟书《谈艺录》拈出他们两句相似的诗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直接的文献可以证明元好问读过陆诗,或受到陆诗的影响。受敌对政权的限制,政治性特别强的陆游诗歌不可能为北方文人所公开接受。总体来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南宋诗歌与金源的官方意识严重抵触,对北方诗歌没有产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词体由于自身性质与诗歌不同,向来被视为小道,所以相对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虽然多抗金复国之言,传回北方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金亡第二年,刘祁即称赞其功业文辞,后来元好问更是将辛词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应该说,辛词对元好问为首的金末词坛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元好问词之所以被认为“足以追配稼轩”,就在于它得益于稼轩词的沾溉。
在各体文学样式中,南宋散文成就成就较低,远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难以接受散文中强烈的民族情绪,所以在北方影响很小,王若虚曾提及孙觌的《谢复敷文阁待制表》,从文体的角度予以严厉批评,并据此得出“宋自过江后,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结论。
史学方面,南宋王称《东都事略》、胡寅《读史管见》、吕祖谦《大事记》《吕氏家塾通鉴节要》等书传入北方,其中后三种都是《通鉴》学方面的著作,可见这类著作在北方影响较大。北方蔡珪、萧贡、完颜璹等人非常喜爱《资治通鉴》,各有专长,所以南宋《通鉴》学一入北方便受到人们的关注。赵秉文为吕祖谦未能最终完成《大事记》而深感惋惜,在诗中说:“伤哉绝笔《大事记》,读经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杨尚书之美韵》)。金亡之后,北方的《通鉴》学发展很快,出现了元好问所说的“武臣宿将讲说记诵”的热门现象,随之还出现了《陆氏通鉴详节》、《集诸家通鉴节要》等《通鉴》学著作。
除以上几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也会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编辑本段]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陆游
辛弃疾
岳飞
韩世忠
杨万里
刘克庄
[编辑本段]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宝佑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编辑本段]并存政权
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国、蒙古
8. 如何看待历史上真正的宋朝呢
很多人说起宋朝,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文学家第一时间会想起宋词,科学家会想起四大发明,儒学家会想起宋明理学……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人说它是个屈辱的王朝,割地赔款,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欺负的可怜;也有人说它是个光辉的时代,取得了无数的成就,繁荣了中华文明。今天,我们翻开宋朝的历史,具体说说真正的宋朝是什么样子的。
上述我们说的都是宋朝的耻辱,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构不成全面的宋朝。事实上,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裕的王朝,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之快。除了经济之外,宋朝的其他方面也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9. 南宋历史简介
简介: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宋高宗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1127年,康王赵构南渡,定都临安,建南宋。1279年,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南宋亡。南宋存152年,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九帝。
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国号,由于疆域相对于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
1138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宋史高宗卷六:"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是月,虚恨蛮犯嘉州忠镇砦。是岁,始定都于杭。”)
南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干强枝弱”的时期。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南宋时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门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杂类、僧道、农民,甚至是杀猪宰牛的屠户,都可以应试授官,南宋的科举登第者多数为平民。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
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