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丽江古城一直有哪些历史文化它存在的价值在哪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平遥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 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2. 丽江的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3. 云南有那些历史。。
再补充一些: 薛尔望:清军入关而全家投黑龙潭殉难。《明史》记载。顺治辛丑(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领清兵追击南明永历皇帝,永历皇帝从昆明败走缅甸。 薛尔望曰:“不能背城战,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蛮邦以苟活,重可羞耶。”“吾不惜以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 李根源:云南保山人,19岁考中秀才。1903年他第一次走出高黎贡山,考入云南高等学堂,参加赴日留学考试以第十名入围,当时滇越铁路未通车,步行穿越黔、湘两省到长沙后改乘轮船经武汉、南京抵达上海,再换海船去日本,在越洋的轮船上李根源与顾品珍、唐继尧等云南学生同行,同船的还有阎锡山。1904年11月,30多名云南学生进入东京振武学校,这所学校是日本参谋本部开设的从事陆军士官学校预科教育。云南最年轻的学生是时年21岁的会泽人唐继尧通过15个月的学习以第一名毕业,与李根源等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学习,1908年毕业时日本天皇亲自出席毕业典礼,云南人22人毕业。1909年李根源归国,8月29日回昆。9月27日云南讲武堂开课,1910年李根源任校长(总办)。期间,朱德在丙班学习,成为三期学员(由于当时云南讲武堂只收云南子弟,朱德是以云南蒙自人的身份报名的),叶剑英也同在云南讲武堂学习。1910年3月31日,滇越铁路通车,法国势力进入云南,当天,李根源对同学们说:“亡省、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今天。” 云南真精神 在三年的抗战中,我们的云南人, 我们云南陆军讲武堂出身的军人, 他们在抗战中的表现都是可歌可泣的。 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 我无以名之, 名之曰中国的精神, 缩小一些说, 也便是云南人的精神。 ——李根源 龙云:云南昭通人(炎山乡),1911年加入滇军,后任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1949年8月13日起义。 卢汉:龙云表弟,抗战时任60军军长,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护国运动: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1915年12月22日云南致电,如果袁世凯一意孤行,云南将宣布独立。23日云南独立,开始护国运动,后攻入四川。1915年12月25日,云南首义。梁启超:“云南,以一隅而抗天下,开数千年之创局,不计利害为天下先,拯国命于垂亡,当为全民感谢!” 唐继尧:会泽人,墓位于圆通山西后门,“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 滇军:1937年重阳节,60军三个师,4万5千余人在军长卢汉的率领下,由昆明、曲靖两地集结出发徒步取道贵阳,经镇远入湘西,经40余日行军于11月下旬到达长沙,后向苏浙战区开进,滇军出征为抗日做出了贡献,60军参与了台儿庄大捷,后转战全国。滇军58军,军长孙渡,1939年8月1日从昆明出发,驰援武汉后,一路转战湘、鄂、赣与日军主力作战。1944年5月11日,中国滇西远征军将日军赶出滇西,云南成为第一个将日军赶出国土的省份(腾冲--国殇园见证了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滇军60军改编为5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斗。 60军军歌 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 走过了崇山峻岭, 开到抗日的战场。 兄弟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 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 不让敌人横行在我们的国土。 希望我的补充能对你有用。
4. 谁有丽江的历史知识
基本情况
(一)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省和地区
云南省丽江地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
(三)遗产名称
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
(四)地图上的准确位置和地理方位标志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23’至 1OO°32’,北纬26。34,至27° 26,。丽江古城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部,其地理坐标为束经100°14’,北纬26°52’。
(五)管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局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文化局
概述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4’至27°26’,东经99° 23’至100° 32’之间,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万人。这里居住著纳西、栗栗、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 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公元 1911—1949年)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 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座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 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城
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束、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尔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实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特征
(一)丽江大研古城
1、历史沿革
(1)古城发展大事记
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袒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井封为世袭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行“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 民国二年(公元 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
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
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 2)城市建设者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兴建“大叶场”;
明代,丽江古城的建设主要由历代木氏知府主持进行。明万历年间(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兴建皇帝歙赐准建的“忠义坊”;
清代第一任流官知府杨铋按朝廷里制建流官府衙及府城。纳西族民居则由居民根据家庭生产生活需要、经济条件和用地状况,自由灵活地安排建设。
( 3)城市功能和居民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的聚居地,是保存纳西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自建成以来,一直发挥区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中心,滇藏贸易、中印贸易枢纽之作用。
目前,丽江古城内仍居住6269户居民,共25279人。其中,纳西族16999人,占总人口的66.7%,有30%的居民仍在古城内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2、特征
( 1)选址
丽江古城以大江探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在城四周设关口防守,西北设塔城关,西设石门开,西南设九河关,东北设太子关,城南设邱塘开。
丽江大研古城的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束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寒风。束南接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
( 2)街道广场
丽江大研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衍为中心,取以新华街、五一街、七一卫、新义街、光义街五条主要街道为经络的格局。街道依 山傍水,空间时而 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主街道的中心部位均留有广场,其中以四方街为最大。四方街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恻是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这种独特的卫生设施,在国内外都属罕见。
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民间称为五花石)铺装而成,具有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的特点,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十分协调。
( 3)水系
黑龙潭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以此为起点,清澈的流水通过线网状河道沟渠流经干家万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严整的水系,以满足全城消防、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a.河道:
位于象山麓的黑龙潭有数十个出水点,出水量为1.918至4.430立方米/秒,汇成潭面近4万平方米。潭水由北向南流至双石桥下分成束河、中河、西河。三股支流井进而分成无数细流,穿巷走户,入墙过屋,流遍全城。古城的街道与河道密切结合,街景与水景相得益彰。河道最宽处3至6米、最窄处不足1米。
b.泉潭:
大研古城之泉潭有黑龙潭、白马龙潭和义尚甘泽泉等。白马龙潭位于狮子山南麓、古城西侧,又名狮乳泉,水面面积近百平方米,出水量O.023立方米/秒。泉水甘洁清纯,从未枯竭。甘泽泉位于古城柬面的金虹山麓,水面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出水量O.O1立方米/秒,水质十分纯净。
c.井:
大研古城内散布多处水井,井大多取“三眼井”形式。“三眼井”即一井分三眼,三眼相连,依次为 :饮用水眼、洗菜用水眼和洗涤用水眼。
( 4)桥梁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它们均建于明清时期,具建筑独特风格,使丽江古城成为一座桥城。
( 5)民居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本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部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a.平面布局与建筑特色;
民居建筑一般是高约7.5米的两层木结构楼房,也有少数三层楼房,为穿斗式构架、垒士坏墙、瓦屋顶,设有外廊(即度子)。根据构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为平房、明楼、雨 步厦、骑度楼、蛮楼、闷楼、雨面厦等七大类。布局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两坊拐角、四合院、多进套院、多院组合等类型,其中以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三坊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丽江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其它布局形式都是它们的变异、演化、发展和组合。丽江民居的构架处理十分灵活,有悬山和在木构架主要受力部位,设有“勒马挂”、“地脚”、“穿枋”、“千斤”等具有拉结作用的构件,整个构架按百分之一的斜度使柱头往里倾斜、柱根部向外展开,增强了构架的稳定性。在构架的联结节点部位,根据受力的情况,分别使用“两磴榫”、“大头榫”、“平插榫”,井设暗梢等柔性节点,以利于抗震。下重(士垃)上轻(木板)的护墙体坚固实用。丽江民居在体型组合及轮廊造型上纵横交错。轮廊优美;外观的立面多为石砌勒脚,墙面抹灰,墙角镶砖,青瓦铺顶,色调和谐,外观朴素。
b.民居庭院中的局部特色:
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 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
c.民居庭院设计:
古城民居的庭院采用鹅卵石、五花石等为原料铺装,图案根据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内容涉及花乌鱼虫、八赴阴阳、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手法古朴,布局严谨。占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两坊一照壁、花台、水池等构成。
(二)大研古城周边民居建筑群
1、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有一个梯形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民居铺面沿街设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广场,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极具特色。丽江纳西族有名的棒棒节也起源于此。按传统习俗,正月二十日开大殿(白沙卫东侧,有护法堂等古建筑群)祭神。当天丽江各民族都纷纷前来拜祭,集市贸易以木制品、竹编器具为主,应有尽有。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大研古城的布局莫定了基础。
2、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泉内水质清澈,游鱼可数,从泉中溢出的流水蜿蜓于街衢旁。另外,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小小四方卫。其四周铺面林立,依水设卫,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束何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手工业而著称。村中办有规模较大的束河中学,许多人以从事皮革加工和其它手工业为生,是著名的皮匠村,有“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之说。
(三)丰富的民族文化
1、重要文物古迹:
(1)明代丽江军民府与木家院: 明代丽江军民府府衙与木家院位于丽江大研古城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艳年),府衙分布在一条286米长的东西轴线上 ,依次排列有金水桥、忠义坊、圆池、正殿、光碧楼、寿星楼、丹墀、一文亭、玉音楼、三清殿(玉泉间),直至狮山御园,一进数院,巍峨壮观。府衙北侧建有一进三院住宅,俗称木家院。丽江军民府衙于清咸丰、同治年间遭兵乱洗劫,现存一文亭、光碧楼、石牌坊狮子等。
( 2)玉泉明清建筑群
玉泉明清建筑群位于黑龙潭公园内,包括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福国寺五风楼:丽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明坊、石狮、一文亭、解脱林门楼、光碧楼、得月楼、龙神祠等,以五凤楼最富特色
福国寺五凤楼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掸公园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 1601年), 1974年由芝山福国寺搬还至黑龙潭、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高二十米,为层甍三重担结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曼成二十四个飞檐,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见翼然飞角,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三十二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十二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天花板上绘有太极图、飞天神王、龙风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具有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 3)白沙宗教建筑群
包括琉璃殿、大实债宫、大定间、金刚殿、文昌宫。其中琉璃殿和大实积宫于1965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己推荐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分别分布在琉璃殿、大宝积宫、大定间等白沙宗教建筑群中,绘制于明朝初期(13世纪初),现存44幅。
壁画内容以宣讲宗教教义为主,兼有明代纳西族社会生活内容,融合有佛教显宗、密宗及道教题材,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汉文化传统技法和藏、纳西等少数民族绘画风格,用笔设色细腻流畅,色彩绚丽多姿,采用垒金、贴金等手法,更显得金壁辉煌;人物造型逼真,体态各异,个性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以大责积宫内壁画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幅《如来讲经图》高3.67米,宽4.98米,面积18.29平方米。
2.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
纳西族自远古时期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其主要保存干纳西族宗教东巴教中而得名。
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
( 1)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宇,属原始象形文字,共有1400个单宇,至今仍使用不衰,故被誉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法国学者巴克在他出版于1913年的《麽些研究》中首次介绍了370个东巴文字。美国学者洛克曾对东巴文字的收集研究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学者编著的《纳西象形文字谱》,《麽些象形文字字典》等,也都代表了东巴文字研究领域的高水平。
( 2)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网络全书一东巴经
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字写成的经书。现存约四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一千多种,除中国外,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奥地利等国都有东巴经收藏,仅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骸的就多达四千多册。
“东巴”经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民俗、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民族关系、文学艺术、语音文字诸方面的珍贵资料。如东巴经中的《跳神舞蹈规程》、《祭什罗法仪跳规程》、《舞蹈来历》、《舞蹈的出处与来历》等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写成的舞谱,现在还能按谱起舞。
( 2)东巴绘画:
东巴绘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书最负盛名。“神路图”是东巴画中的代表,长约 14米,宽约30米,整幅画分为三段:表现天堂、人间、地狱,书面上共书有三百七十多个人、神、怫、鬼形象及七十多个奇禽怪兽,线条租犷,造型质朴而又生动悦目。
( 4)种类繁多的东巴祭祀仪式:
东巴教祭祀仪式共有五十多种。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祭天,祭视,祭风、求寿等。
( 5)众多的东巴法器:
东巴法器计约三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佛冠,法帽,法杖,展啷(铜板铃),达古(皮手鼓),法刀。东巴诵经时用作伴奏的乐器有 :“负负板柯”(白海螺、吹响器)、“板柯.(犁牛角号),“耳绍”(铜锣)等。
3、丽江古城周还宗教建筑
丽江古城周围还分布许多有特色的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包含汉传、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其中以五大寺和北岳庙为最著名。
申请加入世界名录的理由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a(Ⅴ)。
(一)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
(二)丽江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
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是纳西族先民根据民族传统和环境再创造的结果。
(三)丽江古城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城镇、建筑本身是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民居建筑较之官府衙署、寺庙殿堂等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丽江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了中原古建筑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优秀传统,井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里对纳西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丽江民居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四)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丽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 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为民族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六)关于丽江古城的真实性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首先是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民居仍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在修复和建造,古城的风貌已得到地方政府最大限度的保护,所有的营造活动均受到岩格的控制和指导。丽江古城一直是由民众创造的,井将继续创造下去。作为一个居民的聚居地、古城局部与原来形态和结构相背离的附加物或是“新建筑”正被逐渐拆除或整改,以保证古城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或历史价值能得以充分发扬。
以上所述丽江古城是具有综合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水久传世,井更好地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5. 关于丽江古城古代的传说
1、远古的时候,长江第一湾一带居住着纳西族的禾、梅两个部落,首领之间你争我夺,互不服输,连年发生残酷的械斗,人畜伤亡,村寨败落,冤魂哭喊,大江泛滥,天神目不忍睹,夜里派神丁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从玉龙山顶北下一面能敲响的石鼓,来调解械斗,超度冤魂。
老妇人走一段路,敲一下鼓,两个部落的战士听到鼓声,不由自主地停下武器,携手言和,死者的冤魂也得到安慰,恶浪也平息下去。当她把古鼓背到冲江河边,歇下来敲了三下,忽然报晓鸡叫起来,神丁急急回去,石鼓就永远留在了那里。
在石鼓冲江河与金沙江合口处,有一尊高约十米的砥柱,人们叫它“将军断头台石”背后山上还有大禹停船处,也有一段传说。远古时候,金沙江流到石鼓一带,四皆山,没有出口、江水日日上涨,百姓眼看难以活命。
恰七大禹治水来到这里,他把船停在望江山顶,察看山势,见东北角有两座大雪山,没有人居住,决定从那里疏浚,派随身最勇敢的将军前去凿山。将军去了多时,不见动静,大禹亲自督察,原来将军日夜帮助大禹治水,劳累过度,在半睡着了,贻误了大事。
大禹大怒,要把他斩首。将军悔恨万分,又慨然请命,愿以头颅去撞开雪山。大禹不忍,却又不得不允其所请,把宝剑一举,将军头像一团火球滚进江中。
冲散江水,冲开淤泥,猛砸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的峭壁上,顿时雷鸣电闪,两座雪山间撞开了一条通道,江水汹涌而去,成千上万的百姓转危为安。将军变成了石身。大禹为纪念他,做了个头颅状的圆石嵌接在石身上。
2、关于新年的来历,丽江金沙江边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古时候,有师徒俩修成正果,出去治理人世。到一座山下,老师明日佛见树上投井下挂块破布,叫徒弟吉日亮拣来,吉日亮说:"做皇帝用破布做什么?"
老师自己拣进篮里。走一会,见路边有根绳子,老师又叫徒弟拣,吉日亮说:"去当皇帝用不着绳子。"老师自己拣进蓝子里。到山顶,见树上挂着一个猎人用的茶壶,徒弟不愿拣,老师又自己拣进篮里。两人走累了便就地打野煨茶。
老师找柴烧火,叫徒弟找水,吉日亮一滴水也没找到,老师在塘边挖了个坑,水就冒上来。刚煨上茶,忽然下起大雨,老师把拣来的茶壶用拣来的绳子吊在树上,自己变作苍蝇躲进壶里。吉日亮无处躲,变个兔子挤进壶来,躲了头就露了尾,一夜被雨淋,脚也被撞伤。
次日,徒弟脚痛难行,师傅用拣来的破布替他包扎。明日佛见徒弟既没有大本事,又懒,只想坐享皇帝的福,就说:"我们还没有治世的本事,回去吧。"吉日亮不甘心,说:"谁的茶碗开朵茶花,谁去人间做皇吧。"
两人烧好茶坐等,师傅碗里开出一朵茶花,吉日亮悄悄摘自己碗里,忙说:"我去做皇帝了!"明日佛知道徒弟心术不正,又不好明说,只嘱咐道:"你去当皇帝,强盗贼人会多,要好好治理……每年头十五天我先给你做个样子,十五天后由你自己治理吧。"
于是,正月初一到十五,由明日佛管理人间,以后让吉日亮管。吉日亮功德不足,人间富的富,穷的穷,日子过不安生。挨到正月,由贤明的明日佛管理,人们才天天吃大肉,穿新衣,过上快乐日子,这十五称为过新年。
3、传说,在拉市坝的蒙世大山上,长着一棵像伞盖一样撑开着枝叶的山楂树,这棵山楂树长得很古怪,两个合抱不拢它粗大的树身,好像老人的腰杆一样佝偻着,撑展的枝干像爬向四方的虬龙,它的荫凉面积方圆有九十多平方米。
在这棵长得神奇古怪的山楂树上,每年吊脖子殉情死的纳西族青年有十几对,它是棵远近闻的情死树。
很古的时候,爱神尤祖阿注在吃山楂果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树。后来,这棵山楂树长到有碗口粗的时候,祖古羽勒和开美久命悄悄相爱恋。
但是他们的婚姻受到了父母亲的阻挠,祖古羽勒和开美久命在婚姻上遇上了阻挠的关口,他俩受到了爱神尤祖阿注的蛊惑,相约着去找天国,他俩双双在这棵山楂树上吊脖子殉情死了。
从这以后,村寨里的青年男女,他们一遇到男女婚姻上的不遂心的事情,就怀着生时不能同烧一座火塘火,死后也要埋一坑的宿愿,双双咬破指头,把血珠滴落在一起,发了死不回头的盟誓,双双偷偷地逃出家门,来到这棵山楂树下。
仿着祖古羽勒和开美久命的样子,双双吊脖子死在这棵山楂树上。这样殉情的青年男女,每年都有着十多对情人。
蒙世村有个孤老头子,这个孤老头子的婆娘在月子里因流血过多而弃世了,火塘边却丢下了一个小猫大的奶娃。孤老头子当爹又当娘,把奶娃拉扯大了。
孤老头子的儿子长大了,儿子长得不仅英俊,他还会唱能够挑翻姑娘们心的箩多情歌,弄得山里姑娘的笑声,整天追受奖着他的影子飞翔。
孤老头子听着姑娘们的甜蜜笑声,弄得皱紧了眉头。纳西族的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可结婚得由父母拍板定案,这无拘无束的笑声,是否会在儿子和父亲的心中,吹起不可弥补的缝隙呢?儿子会不会丢下父亲,跟着女人的笑声去殉情?孤老头子禁不住打了个冷战。
他想:没有拴系线绳的鸡蛋胡乱滚动,滚落地下的鸡蛋能不粉碎才怪呢。不能拖延时间了,早些给这个鸡蛋网上绳索!
这一天,孤老头子和儿子环坐在火塘边煨着早茶,孤老头子颤着声音说:“儿呵,你看阿爸的两鬓扑白雪了,你也是试飞天空的雀鸟,阿爸思谋着给你娶媳妇,还是尽快抹了额头油吧。”
“阿爸,娶媳妇可以,可是你得依儿子一件事情。”
“可以,可以,依十件也行。”
“阿爸,你指腹定婚姻的姑妈家的表妹,我不愿意娶她。”
“什么,什么?”父亲惊惶失措地叫道。
“阿爸,娶媳妇只能娶意中人,不娶意中人,我就当一辈子的光棍汉。”
阿爸不顾儿子的反对,准备在腊八给儿子举行婚礼。而儿子在自由爱恋中,自己谈上了意中人,姑娘的肚子里有了爱情的结晶,阿爸逼着催婚,怎么办呢?儿子悄悄地去找姑娘,父命难违,包办婚姻,是条勒脖索子,他俩相约着情死。
时间很快的到了腊月初七,明天阿爸逼着儿子要抹额头油,屋里杀了肥猪、泡了米、酿了酒、洗了菜,亲戚朋友奔忙着明天的喜事,忙得像热锅头上的蚂蚁。就在这天晚上,儿子约了意中人,双双逃出村,在情死树上吊脖子殉情死了。
太阳刚从东山露脸的时候,孤老头翻爬起来,催着儿子快些起床。但是阿爸的喊声过去了,内室没有回应的声音,孤老头认为儿子是在生他的气。
他走进屋里,往床上一摸,床上冷冰冰的,不知道独生子到哪里去了,孤老头浑身冒了一身冷汗,莫不是他他……他殉情了。孤老头歪歪倒倒地摸出内室,哭丧哭泣音地呼喊着:“哎哟喂,我的独生子中了,他去情死了。”
孤老头的捶胸跺足的哭泣嚎,使村里人受人了惊动,纷纷跑了出来,当大家听清楚孤老头的儿子出逃了,人们都不约而同的预感到:他的儿子殉情了。人们找寻到情死树下,发现孤老头的儿子与情人,勒着脖子,僵直地吊死在山楂树上了。
哎,喜事倒变成了丧事,孤老头看见自己的独儿子殉情死了,他像喝醉了酒的酒疯子似的,他诅咒着情死树上的冤鬼把他的儿子牵走了,他怀着满腹的怨气从家里提了一把斧子,跑到勾走他的儿子魂魄的山楂树下,叉开双脚,挥起斧头,冲着山楂树一斧头砍去。
孤老头子倏的发现一抹电光般的亮气从树上飞起,顿时山转地摇,大地颠簸起来,冥冥中隐隐传来嘤嘤的哭嚎声。
当人们稳住神情的时候,山楂树上的斧口沁出一滴滴的血珠,又从斧口卷起一股呛人的烟雾,烟雾里传来了阵阵撕心的哭泣声。人们惊骇得面面相觑。突然,人群里发出一声惊恐喊声:“喂哟,孤老头昏厥了。”
等人们从喊声里回过神的时候,发现孤老头口吐白沫,昏厥在地上。入夜了,孤老头的房屋四周,悠悠晃晃地忽闪着绿森森的鬼火,鬼火时而散开了,时而又兜着房屋转起圈子,还隐隐的传来了冷森的冤鬼的哭泣声。
这时候,孤老头在火塘边挣扎着爬起来,眼睛发着混浊的冷森的光,惊恐地把手指着门外叫道:“喂来了,来了,我的儿子来了。”
孤老头痛苦的痉挛了一下,又僵直地躺倒下去了,他翻瞪着白眼,口唾着白沫,浑身瑟瑟地抖着,迷迷糊糊里断续地说:“来了,来了,我的儿子来了……”
半夜里,孤老头恐怖地惨叫一声,双脚蹭蹬着,咽气了。人们发现孤老头的脖子上留下了五环青紫的印迹,村上人传讲是老倌砍了情死树,冒犯了情死鬼(传说在山楂树上情死的青年男女,他们的背上背着这棵树,砍树,等于砍它的魂),他才被情死鬼们掐死了。
从这以后,人们再也不敢砍这棵山楂树了,有人还传讲,假若晚上路过情死树边,冥冥中会发现树下烧燃着大火,一群青年男女环围着山楂树跳“阿蒙达”歌舞,是情死鬼们守护着他们的替身情死树哩。情死树变成了神树,它越长越茂盛了。
4、传说自明洪武帝赐姓纳西族首领阿得为木姓后,木氏土司时常向朝廷进贡,看到京城内外城墙巍峨壮观,就萌生了在丽江修筑城墙之念。
此令一传开,丽江百姓叫苦连天,因连年受灾,吃饭都成了问题,还要受此劳役摊派,可谓雪上加霜,苦不堪言。江边一文人听闻后,连夜赶往木王府,禀见后第一句就问:“难道老爷要自取灭亡吗?”
木天王一时愕住,回过神来后大加叱喝:“何方狂徒,竟出如此妄语?给你一个自我解释的机会,如果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你就有进无回了!”文人不急不慌地说:“木公主政丽江,居于城中,皆为木之所属也;如若筑城以围之,岂不成一‘困’字乎?
此自取其困,受困久也,必自亡也!望公三思。”木氏转念一想,觉得这是个理儿,就重赏了文人,并聘为幕僚。丽江的百姓亦逃过一劫,无不交口称赞。
而实际上,丽江古城不筑城墙的原因与丽江的地理、军事、经济息息相关。丽江土司深得朝廷赏识,可以安心称雄一方,且与邻近的吐蕃、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政权能够和睦相处,没有战乱之忧;丽江古城周边山川相缪,本身就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在古城中心留有方形广场,称“四方街”,几百年来,四方街是滇西北最大的贸易集市。据乾隆《丽江府志略》记载:“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可见四方街在当时是最主要的经济枢纽。
在纳西民众的观念中,丽江古城是一个开放的村庄集镇,它与每一个纳西族人的生活密切相连,一道道街巷仿佛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聚拢在一起,一条条河流孕育着这个城镇最古朴的文化。
行走在丽江古城沉淀千年的青石板路上,花坛边的碎泥土随着黄昏的余晖慢慢落下,照映了整个大地后,便在大石桥下,潺潺流动。看久了古老祖先梦里最美的风景,可能偶尔也会迷路,而这座没有城墙的古镇,走着走着,就像童年里的那段光华,指引着,总会找到方向。
5、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夹江而起,构成了峡深三、四千米,长达十二公里的大峡谷,金沙江穿峡而过,形成七道瀑坎,十八险滩,水声如龙吟虎啸,这就是著名的虎跳峡。关于它的传说,却出乎意料,像一首柔秀的抒情诗;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
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又急又气,命玉龙、哈巴去追赶。玉龙带十三柄剑,哈巴挎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下法章;谁放过三姐妹,要被砍头。轮到哈巴看守时,玉龙刚睡着,金沙江姑娘就来了。
她见两个哥哥挡住去路,便低头细想,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忽然心头一亮,她唱起了婉转动人的歌,唱得守关的哈巴神魂迷醉,渐渐睡着了。她边唱边走,一连虽了十八支,终于从两个哥哥的肢边穿过去,一出关口,也高兴得大声欢笑着奔跑而去。
玉龙醒来见这情景,又气又悲,气的是金沙姑娘已经走远,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头。他不能违反约法,慢慢抽出长剑砍下熟睡中的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两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到江中变成了虎跳石。
又有一个传说:金沙江上游有个大金矿,天神派一个神工去挖金子,挖子一年又一年,神工思念母亲,请求天神准他回去探望,可天神不许,说:“挖的金子还不够人世间用,等挖够了才能去。”挖金神工很生气,自言自语说:“让世间要用金子的人去江里捞吧。”
说完便把挖好的金子全撒下江去。金沙江里的人去江里捞吧。”说完便把挖好的金子全撒下江去。金沙江里有了金子,不让人们淘金,玉龙汉子找魔王评理,魔王蛮横地说,“谁慑往江边迈一步,我就吃掉准!”
弟兄俩大怒,挥动宝剑与魔王拚杀,不幸哈收兄弟的头被魔王削掉了,玉龙和魔王大战三天三夜,一喧哗砍缺了十三柄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
从此哈巴兄弟变成了无头的哈巴雪山,玉龙汉子为了防范敌人,日夜高举着十三柄宝剑,后来也变成了十三座雪峰,而他那战斗的汗水化为不竭的黑水、白水和三思水。
6. 关于丽江古城的资料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地处云贵高原,面积为7.279平方公里。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等景点。[2]丽江为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建筑布局
丽江古城作为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复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着曲、幽、窄、达的风格。丽江古城的格局是自发性的形成坐西北朝东南的朝向形式。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桥梁密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
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7. 古城丽江有多久的历史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历史轨迹: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古色古香的丽江古城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丽江(28张)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