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名词

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名词

发布时间:2021-03-10 03:35:10

『壹』 历史名词有哪些

历史名词有着相当广泛的范围 历史上的人名 官名 制度 中外大事记 著名战役等都可以是历史名词
比如 魏征(人名) 典签(官名)科举(制度)十月革命(大事)诺曼底登录 等都可以是历史名词

『贰』 有什么科学名词

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作用,反作用,重心,重力,摩擦,流体,弹力,惯性,万有引力,平衡,阿基米德定律,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无机盐,呼吸作用,呼吸系统。。。。。。

『叁』 有关历史的几个名词。

自由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laisser-faire capitalism)是指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前身。亦称“垄断前资本主义”。
从16世纪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在西欧各国逐步有了发展,但那时它还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自由竞争尚未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现象。自由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的产生是以封建王朝的崩溃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从欧洲扩展到美洲和世界各地,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自由竞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主要表现在:
①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②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取消了封建的行会制度,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促进了国内市场自由竞争的发展。
③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颁布和施行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证了资本主义竞争的迅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统治是自由竞争的前提,就象罗马的皇帝专制政体是自由的罗马‘私法’的前提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60页)。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由资本家独自经营,还没有垄断组织,也不存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企业之间自由地开展竞争。资本主义竞争有两种形式:
①同一部门内资本家之间为了攫取超额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竞争,表现在每个资本家都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而进行的竞争,表现在资本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利润率平均化,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驱使资本家疯狂地卷入竞争的旋涡。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提倡经济自由主义或自由放任主义,强烈要求实行完全的自由竞争政策,反对封建割据和闭关自守,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在政治上,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文化方面,他们积极发展近代的文化、艺术,普及和提高教育,特别是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奖励发明创造。这些措施对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自由竞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一进步的历史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产业革命过程中。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可见,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属于向上发展时期,它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起即已存在,随着自由竞争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表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发展,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发生在1825年,波及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到19世纪中叶,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危机便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震荡和混乱之中,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这一事实表明,自由资本主义有其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在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了”(同前,第4卷,第467页),社会日益分裂成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就不断发生冲突,但在自由资本主义的初期,无产阶级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直到19世纪30和40年代,无产阶级才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斗争,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当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会走向垄断。19世纪60和70年代,自由竞争已发展到了顶点,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此意即为社会关系源于人,因为有了人类,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就统称为社会关系。
从关系的双方来讲,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集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的领域来看,社会关系的涉及面众多,主要的关系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此外,宗教、军事等也是社会关系体现的重要领域。

生产组织形式
就是以什么为单位开展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形式下进行的,而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则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组织形式也不同。
人类最早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力稍有发展,在氏族公社中出现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这时,一个家庭是一个生产单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奴隶制,大批奴隶在奴隶主强制下集体劳动,奴隶主的一个庄园、一个家庭、一个作坊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虽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生产有所发展,但基本上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家庭仍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以业主、作坊主为主体的小作坊、小店铺以及有帮工、学徒参加部分劳动的手工作坊、小工场等扩大了的家庭生产组织形式)。
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贸易的充分发展,14和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原始企业。

『肆』 科学名词 是指哪些

纳米
科技与社会 信息科学 计算机技术 大众传媒 当代通信
航天技术 传统工业现代化 当代农业 生物工程 现代医学 城市建设 当代交通 能源与环保 技术经济 管理科学系统工程 科技法 科技新词汇

『伍』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

(1)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字平子,南阳人,画出我国首张星图,创造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2)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道人,擅长历数,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制成《大明历》,造出指南车,千里船。
(3)葛洪(284-363):西晋医药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句容人;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抱朴子·内篇》为现存较早的炼丹术著作,《金匮药方》有对天花等病世界最早的记载。
(4)一行(683-727):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昌乐人,在世界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还制成《大衍历》。
(5)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字存中,杭州人,在天文、数学、医药、生物、物理学上的成就,都极其卓越,著作40种。
(6)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松江人,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7)郭守敬(1231-1316):元朝天文学家、水利家和数学家,字若思,邢台人。
(8)李时珍(1518-1579):明朝医学家,究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国我医学史上一大巨著。
(9)徐光启(1562-1633):时朝科学家,字子先,无锡人,译著《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的先驱。
(10)宋应星(1587-?):明末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人,著《天工开物》,为我国古代科技名著。

『陆』 有什么科学名词

黑洞,天体,光电效应,普朗特常量,时间,速度,位移,压力
碳元素,纳米

『柒』 历史专有名词

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 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 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 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 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 特点与特征、 性质与实质

特点与特征 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如果问一个历史事件或一次革命运动的特点,就应该把同类事件或革命运动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其一是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其二是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也是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
再如:黄巢起义的特点就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性质、实质 性质,就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表面现象,看它的特点,看它的特征,看它的实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从它产生的原因和目的就可抓住一点苗头来,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倘若是指一本书的性质,这就是具体说明它是属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类),以什么体例写出来的著作。是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等等。如果问的是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看它革命的动力是以哪个阶段为主体,在其斗争纲领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为哪个阶级谋利益,代表哪个阶级说话等等,最终要确定它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来掌握本质。如: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如“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无论其性质还是其实质,都是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集团。不过,性质偏重于军事侵略,实质偏重于帝国主义。

三、经过 内容

经过 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三、效果、结果、后果、意义、影响、作用、教训、启示:
效果、结果、后果
效果 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 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后果 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

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 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 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 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 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

教训 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

启示 则二者兼而有之。

四、其他常用术语:
1、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2、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3、评述、评价 、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

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不赘。

4、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联系”、“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据,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5、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22、24、30、32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6、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7、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8、基本、根本
“基本”是指大部分、总体上或主体而言。

“根本”则是指根源、实质和内部、深层而言。以原因为例,“基本原因”可以说是几方面原因的和(一些次要的或技节性的原因可以不计),而“根本原则”则要追根溯源而挖掘出深层次的原因。

如1995年高考历史第14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选A项“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如果选“基本原因”,则还要加上B项“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了人民强烈愤怒和C项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这两点。

9、主要、简要
“主要”是指几者中最重要的;“简要”即简明扼要,是要精炼而准确地把主要的部分概括性地表述出来。关键在于抓住主要之点,否则是简而不要;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则又不成其为主要,而是庞杂了。

如: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这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有许多特点,而要求答“主要特点”,每个人三五句话就概括了。如此精炼的水平,考生自是不易达到,教师要将其训练到此程度,又何容易!

10、现象、表现
“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11、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怎样

是什么是指具体的有条件的现成的东西,不得不单凭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去任意编造或杜撰。如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和“是什么”相当,所不同的是只不过在语句结构形式上来一个颠倒,问法明显,回答时容易掌握住中心,如,什么是《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二是相当于名词解释,着重点是需回答一个事物或词语的定义或概念,条文性没有第一种解释原因那么强烈。例如,什么是“明治维新”?

为什么是询问原因和目的。考生要凭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理解、分析,针对问题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作全面的回答。例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历史回答题中,分析论证题常用“为什么”作提示语。

怎样 疑问代词,询问原因、性质、动作、状况、方式或情况等。当它出现在一个疑问句子中间时,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问原因和经过;二是经过和结果,并且以前者出现的机会居多。例如,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这就要求答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经过。再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怎样?这一题就是要求答出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结果。

12、谁、几

谁一般指人,而且仅指一个人。几,一般专指问人物或事件的数目,比如,几人(几位)、几件、几次等。

13、哪、哪些

哪是疑问词,哪些是哪的复数,不止一人一事如此。哪一般专指地名,如,西汉建都在哪里?在历史问答题中,哪些常用于句子中间或末尾,只用于疑问,并且一般不必答出它的总数。例如,日本古代和近代进行了哪些重大改革?再者,“哪”如果和“几”相结合,出现在一个疑问句里,那就不仅要答出数目,而且还得把各个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名称写清楚,例如,世界近代史上哪几个国家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这就应该答英国、美国和法国三个国家。

『捌』 科学中的名词有哪些

A、 物理类
一、光学类
1、光的直线传播类
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手遮天
②高瞻远瞩
③井底之蛙、管见所及、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凿壁偷光
④日上三竿、立竿见影
2、光的反射类
①山水相映、水中倒影
②水中月,镜中花(镜花水月)
③海底捞月一场空
④刀光剑影 、浮光掠影、珠光宝气
⑤波光粼粼
3、光的折射类
①星光摇曳
②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③潭清疑水浅
4、色彩反差类
①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一清二白
②红花绿叶
③万绿丛中一点红
二、热学类
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②热火朝天、蒸蒸日上
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④趁热打铁、油煎火烧、赴汤蹈火
⑤炉火纯青
三、声音类
1、振动产生声音
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②掩耳盗铃
③震耳欲聋、雷声隆隆
④一个巴掌拍不响
⑤鸣锣开道
⑥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话不说不明,人不学不灵(人不教不会)
⑦振振有词
2、音调类
厉声疾色 、呼啸而来、尖声尖气
3、音色类
闻其声知其人
4、声音响度类:
①声音很响:
如雷贯耳、高歌猛进、
引吭高歌、震耳欲聋、
雷霆万钧、惊天动地、
龙吟虎啸
②声音很小:
低声细语、万籁俱寂、
鸦雀无声、
5、声音传播类:
掷地有声、掩耳盗铃、
雷声隆隆、登高一呼、
交头接耳、充耳不闻
6、乐音与成语:
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腊味、弦处之音、闻千曲而后晓声(意同“读书万卷其义自现)、高歌猛进、有声有色、绘声绘色、高山流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欢欣鼓舞、可歌可泣、引吭高歌、长歌当哭、莺歌燕舞、轻歌曼舞、载歌载舞、歌舞升平
7、噪声与成语:
自吹自播、大吹大播、乱弹琴、胡打梆子乱敲钟
四、运动和静止类:
1、相对静止类:
并驾齐驱、形影相随、如影随行、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比翼双飞、水涨船高
2、相对运动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刻舟求剑、时过境迁、山不转水转
3、速度快;
①迅雷不及掩耳 ②雷厉风行 ③急如星火④风驰电掣 ⑤急风暴雨、暴风骤雨
⑥急如星火 ⑦脱缰之马 ⑧一泻千里、一落千丈 ⑨归心似箭
五、力学类
1、压力压强类:
①磨刀不误砍柴功
②一针见血、脱颖而出 ③坐如针毡
④如履薄冰 ⑤入木三分
2、浮力类:
冰山一角
3、重力重心类:
① 头重脚轻 ②轻重倒置 ③落叶归根
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4、合力类:
①众志成城、水到渠成 ②众人划桨
③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④九牛二虎之力
⑤同心协力、因势利导
⑥积羽沉舟 ⑦寡不敌众 ⑧群策群力、群起攻之
5、力很大:
①疾风知草劲 ②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③滴水穿石 ④雷霆万钧、惊天动地
6、力很小类:
强驽之末、螳臂挡车
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
②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③以卵击石 ④互相促进
六、物质特性、特点类:
①真金不怕火炼、烈火真金(金的熔点高)
②斩钉截铁、钢筋铁骨、铜牙铁齿、铜墙铁壁
③血浓于水
④沉甸甸
⑤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七、扩散类:
①入木三分 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③泌人心脾 ④芳香四溢、香飘万里
⑤墙内开花墙外香 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八、效率类:
1、提高效率类:
①磨刀不误砍柴功
②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④抛砖引玉、四两拔千斤
⑤惩一儆百
2、效率很低类:
①事倍功半 ②劳而无功(有苦劳无功劳)
③人财两空 ④赔了夫人又折兵
⑤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⑥肉包子打狗
3、效率100%类(不可能之事);
①无米之炊
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B生物类
1、 遗传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 条件反射类:
耳熟能详、 熟能生巧、耳濡目染、
老马识途、望梅止渴、心有灵犀
心灵感应
3、天敌:一物降一物、以毒攻毒
3、 适者生存:入乡随俗
C、哲学类
1、方法不对:
掩耳盗铃、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欲速不达、拔苗助长、
隔靴搔痒、
对牛弹琴、抱薪救火
2、方法对;
釜底抽薪、欲擒故纵、
渔翁得利、
擒贼擒王、一夫当关、
声东击西、
避实就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闭门造车、提纲挚领、
扬长避短
3、辨证类:
塞翁失马、见仁见智、
乐极生悲
4.关于科学奉献精神的
坚持不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突飞猛进;永不言弃!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名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