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跟学生合作

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跟学生合作

发布时间:2021-03-09 23:40:35

『壹』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小组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 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比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页的例题,要求根据乘船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南瑞小学二年级学生设计最佳乘船方案,并填写好乘船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及时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参与的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育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和同学说话态度要友好,遇见和自己的观点不同,你可以这样说,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在活动中,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口算加法计算”时,用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木棒,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有些小组表现得好,完成任务得很好,给予表扬。但是也有个别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活动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表现好的小组说说他们是怎样做的,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五、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讨探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 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比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页的例题,要求根据乘船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南瑞小学二年级学生设计最佳乘船方案,并填写好乘船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及时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参与的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育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和同学说话态度要友好,遇见和自己的观点不同,你可以这样说,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在活动中,我有意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口算加法计算”时,用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木棒,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有些小组表现得好,完成任务得很好,给予表扬。但是也有个别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活动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这时,我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让表现好的小组说说他们是怎样做的,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五、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讨探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一、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要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抛弃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包办一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结合不同知识和学生实际,体现“三维目标”,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加强教师在问题导入、活动开展、归纳评价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搞好教学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一堂好的历史课,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表达交际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搞好教学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初中历史重理论,不像初中历史重史实,而且在知识内容上更加宽泛,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标准不一,同时也要看到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素质低下,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正确方法,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就能够对症下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措施,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大力宣传、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中感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并且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沟通和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的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应主要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整学习状态、自我发展学习能力,以及通过学习自省内化为内在品质的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对待学生,对学习困难者要尊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对历史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讨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让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出谋划策;对历史上的秦始皇、武则天、李鸿章、拿破仑、罗斯福等人物进行的评价,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辩论。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历史教学回归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更有利于在新的高度上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五、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实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知识现状以及自学能力,选择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指导。自主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可操作,费时少而收获多,这样学生就勤于自学、乐于自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促进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与学生共同一道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之间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和开展帮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形成科学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叁』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的历史灿烂悠久,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今天的中国在科技、农业、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丰富详实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曾经的辉煌以及今天中国的强大。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中国,确实了不起!在学生心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 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抗争史,其中充满了血与泪。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结束,才扭转了中国屡战屡败的局面。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使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侵犯、领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同胞遭受凌辱。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开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历数外国列强侵华的暴行,证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罪行。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该段历史的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接受该段历史的内容。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寓含于这段历史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向学生播放百部爱国影片中的电影。例如观看《虎门销烟》、《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兵张嘠》等等。让学生从中感知革命先烈们为挽救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的无数艰辛。从中学习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不惜牺牲自己勇于奋斗的精神。3、 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拥有自立能力,是学生能够自强的前提和条件。根据网络上一个叫刘锦的阐述“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实际上自立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是现代社会学生们必备的一种心里品质。现在的许多学生其自立能力都教差,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即自理能力。要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并非短期就能够奏效,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进行长期的配合,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仅从历史教师的角度上论述培养这一能力的具体做法。(1)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分期讲述一些少年自强自立的故事。如,①周恩来是中国人民非常敬佩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从小志高,于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并向学生们提问“请问为什么读书?”。许多学生都从自己的家庭角度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论述均被魏校长以摇头加以否定。当问道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非常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只有12岁。②三国时期的蜀国后主刘禅在刘备死后过于依赖诸葛亮,没有自己独立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灭亡。③映雪读书的孙康,是晋代京兆人(今河南洛阳),官至御史大夫。年幼好学,但家穷没有钱买灯油,一到天黑就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回忆默诵。一天晚上醒来,窗外漏进几丝亮光。出门一看,是下雪了。漫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忽然灵机一动,映着学光可不可以读书呢?回屋拿出书来映着雪光,果然看得清楚字迹。继而映着雪光看书。此类故事历史上还有许多:结发悬梁的孙敬、凿壁借光的匡衡、铁锥刺股的苏秦、裹萤照读的车胤、牛角挂书的李密等等。老师可以每一节课讲一则小故事,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有趣性,又让学生从中学习少年自强自立的精神。(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些活动课。例如①让学生课余收集相关主题的历史资料:鸦片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近代史上的屈辱赔款知多少、民族英雄故事、爱国科学家有哪些又有何成就等等。再由老师(或者学生集体评议)进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②争做历史小老师,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或者多次)次讲课的机会,老师也不妨当当学生,看谁讲得最好。③小制作:如在学完了有关兵马俑的历史知识后,让学生仿照历史人物的形象用胶泥或者橡皮泥捏制有关历史人物;在讲完了雕版印刷术之后,学生回家可以用马铃薯、南瓜、萝卜、肥皂等作材料自己雕刻印章,自己找出在雕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学习了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应用之后,让学生自己回家想办法用缝衣针制作小罗盘,寻找磁针指向南北的特性。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作品带来,在班上开一个小小的展览会,比一比谁做得最好。③开展主题历史知识演讲比赛(可以由学校组织校级的演讲比赛,历史教师组织有关班级的比赛),如《牢记国耻,勿忘牺牲》、《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的演讲比赛》等等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开展这样一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4、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在家庭里顺风的日子过管了,很少遭受失败与挫折的打击。一但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说的一句两句气话,或者某一次考试失败或者失误了,或者因为作业过多无法完成,其心里就无法承受,做出一些过激的事端。这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一股隐患。这也是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有句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试想这样的学生将来怎么能够面对社会?还谈什么自立自强?今天一些所谓的专家一味地倡导“赏识教育”,无非就是在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其实并没有错。但这所谓的自信一但在失败与挫折面前碰壁以后,自信心就被瓦解了。笔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适当采用挫折教育,让学生从挫折或者失败中获取奋斗的力量。有个故事:讲了一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学生让班主任老师深感头疼。一日班主任忍无可忍就对他说“你这个样子将来要考起了大学才怪!考起了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这句话让这位学生刻骨铭心般地记在心里,并且从此发奋努力。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大学,非常感谢老师说的这句话。觉得应该去看望一下给了他力量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纵观历史,历经失败、屈辱、挫折而获得成功者大有人在。如:越王勾践,勾践作为一个战败的诸侯国君主,为了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当马夫、尝粪便,不惜以君主的身份屈尊服侍吴王,终究复国;司马迁曾因上书为李陵说话而惹怒了汉武帝被关入大牢。在牢狱里面受尽酷刑折磨和凌辱,最后惨遭腐刑(宫刑),这是令人极为羞耻屈辱的事。但司马迁最终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后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根据《史记》记载: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而作《国语》;孙子腿残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作《吕览》;韩非子被囚而作《说难》、《孤愤》。曹雪芹因家道中落,移居北京西山,在平困交加中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等等。而这些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身为历史教师,应该深刻专研历史知识将这些内容演绎成故事,在讲到与这些有关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将其贯穿于其中,让学生从中感受这些历史人物在挫折中的奋斗经历。在假期中可以组织学生去考察、参观历史古迹、遗址、历史博物馆,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教育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国家的发展壮大是与人才的自强不息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方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初浅地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对敬请专家斧正。

『肆』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合作教学

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态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回顾,重点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改革经验,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借鉴吸收,以更加优化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引领学生更加有效深入地学习。 一、充分发挥预习环节作用,使课前预习与课堂探究密切配合、融为一体。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环节,课前预习的作用不能忽视,教师应当将其作为开展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发挥其与课堂教学活动之间的密切配合作用,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安排。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将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与课前预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这样的内容学习如果挤占课堂教学优先的时间,显然不是科学的设计,要将其作为预习的基础要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完成这些方面的内容,将课堂时间节省出来,另一方面将预习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作为设计探究题与组织探究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提高两者之间的关联度。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面注重联动,虽然预习活动主要依靠学生的提前学习解决基础性知识内容与搜集学习难点,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以预习提纲的形式蕴含在其中,让学生对将要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研究与突破的内容进行提前学习与研究,这样,整个课堂探究教学活动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整个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多组织中,还将预习环节的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中的环节进行遥相呼应,一方面,以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导整个课前预习环节的内容与方式,另一方面,预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各种学习信息也是笔者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的重要方面,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前都安排课代表对学生预习情况开展搜集,提高教学成效。 二、充分发挥合作探究作用,使个体思维与集体研究有效支撑、相互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教学活动,一定要将学生的个人学习活动与小组这样的集体学习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既要防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里面还是各自为政,这样就弱化了学习小组这一学习载体的功能,也要防止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放松要求,没有能够深入进行思考与分析研究。 首先就是进一步训练学生深入思维的能力。 作为小组教学模式的组织者,老师要向学生阐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那就是在每一个成员深入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集体进行深入思考研究,才能够提高研究学习的层次与宽广度。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里面,首先对探究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依靠自己的知识基础与思维能力,自行寻找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研究,比较相互之间的学习差异,以及提出难点所在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合作研究学习的效果。其次,在教学中,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发挥集体协作作用,在每一个学习小组里面都明确了一名成绩较为优秀,同时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组长牵头进行分析研究,因为每一个小组里面都均衡地分布了不同层面的学生,需要在合作研究之中集聚集体智慧,同时对中后学生发挥引导作用。此时,优秀生要善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中后生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在集体的学习研究中全面实现学习目标。另外,在合作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因为完全依靠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的答案,科学性与全面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炼与完善,这一活动环节的教学方面,要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引导学生自主回答,集体补充,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提高学生的梳理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点拨作用,使自主探究与思维启迪融会贯通、螺旋上升。部分教师认为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就是完全抛弃教师的讲解,其实这样的理念是不科学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基础,许多环节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作为引领,全面提升探究合作教学成效。首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但是始终掌控整个教学进度安排,在学生开展分组学习的过程中,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了解学习进度,及时作出科学调整。其次,在教学中发挥对学生思维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或者具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都会进行启发引导,重点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深入开展,以教师的点拨活动与学生的研究学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另外,在教学中还注重师生互动,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之后,让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扣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全面提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成效。

『伍』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地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 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比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页的例题,要求根据乘船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南瑞小学二年级学生设计最佳乘船方案,并填写好乘船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及时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参与的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发言,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育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和同学说话态度要友好,遇见和自己

『陆』 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精神

当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之后,会发现新增加了很多课程。历史就是其中一门新课程,但是因为很多学校对于历史的重视度不够,所以学生想当然地把历史看作为副科,对待历史这门学科的态度不是十分积极。同时,也因为很多教师讲课照本宣科,内容枯燥乏味,也令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度下降。所以,我认为学习好历史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掌控。

一、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方向,能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激活人们的思考,会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利用精彩巧妙地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比如平时常用的影视片导入,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一种很强的视觉感受,既形象又直观,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但导课最好是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已知而且感兴趣的问题来导入教学。
二、规范有序的板书,梳理课堂知识结构
教师的板书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不赞成教师不写板书。我认为,板书是与教师的口头表达相互配合的,会使得比较复杂的知识有一个明晰的体现,会使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板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书写端正,编排规范。如在《战略大决战》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设计,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三件历史大事作为重点,然后再细致展开教学,比如讲三大战役的时候要标清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并标清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不要丢三落四,也不可以过于详细,还有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要端正。
三、精心设置课堂问题,促进精彩生成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置疑”开路,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最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练习,可以改变学生总停留在“文本知识”上的局面,培养他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提出新见解,作出新答案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办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要求。
四、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的满堂贯和一言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还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时接下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已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五、善加肯定,让孩子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抬起头,挺起胸,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同学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六、明确历史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主导者是教师,实施者却是学生。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灵魂,课堂教学才能高效。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新课改后,教学目标随之改变。如今教学目标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情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对于历史,学生其实都有一定的兴趣,无论是课外书还是电视,都是学生了解历史的来源。对于历史的学习,教师的教授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就真正完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 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历史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强调,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即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 操作等学习行为要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及其同伴对学 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课堂生活会自然形成,学生的历史学习策 略慢慢养成,历史教学就会有效。
总之,历史教学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追求有效,是 我们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 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学习后实践,在 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柒』 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激发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2.指导阅读现在学生大多不善于读书,分析、概括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世界史,当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原始社会解体时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3.巧设疑难“思源于疑”,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的提问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热烈的讨论,最终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4.纵横联系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与日本的大化改新,使两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使两国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类似的纵横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5.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讲授世界史“1794—1814年的法国”时,首先应依据教材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和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历史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第一帝国的建立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次,要逐项分析拿破仑政权对内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然后把他强化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制定《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鼓励资本主义发展,镇压保王党和加强对工农统治等有关政策加以综合,分析出拿破仑政权的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实质。再次,分析拿破仑长期对外战争的对手和目的,使学生明确其早期对外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和后期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侵略性。最后,将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进行综合,得出结论,并且对拿破仑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6.比较异同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7.课堂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起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作用。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目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他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几种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引导学生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发表意见,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了理解。而且为理解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8.写作实践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作文中,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二、重视传授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是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有一位教师在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时说:“当时法国正处于外国干涉军压境之时,国内王党分子也在密切配合。大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用以镇压人民的反抗,击败外国干涉军,并防止王党的复辟。拿破仑了解到国内的形势,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到了,于是放弃远征计划,冒险回国。大资产阶级对拿破仑回国予以热烈欢迎,把他看作‘救星’,希望他能凭借武力改组腐败无能的督政府;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向拿破仑提供了上千万法郎的金钱;巴黎的一部分军队也归附他。这样,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夺取了政权,从此开始了拿破仑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的统治。”这段分析,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阐明了拿破仑“雾月政变”所以成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在外国军事干涉的威胁下,大资产阶级需要拿破仑击败外国干涉军并防止王党复辟,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拿破仑上台的物质条件,即军火商和金融资产阶级提供了金钱和部分军队。虽然这段分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但仅仅是传授了历史知识。因为这里还没有明确点出“时势造英雄”这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师应该继续归纳总结:“分析任何英雄人物能够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为什么获得成功或者遭到失败,都要从当时的形势或物质条件来分析。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原则。”这样,才算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交给了学生,他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可能正确地进行分析和解释。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教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便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的科学性,使他们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第三,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例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特点以及它们留给后人的共同历史教训”这一问题时,只要求弄清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特点”一词在这里含义较空泛,乍看起来不易捉摸其具体内容,如果我们运用分析法、从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目的、作用、影响、意义等方面去考虑,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十分清楚了。至于其共同的历史教训,则应从它们的最终结果、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等方面来思考和认识:“上述四次斗争都失败了,都未能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未能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历史思维的品格,课堂教学中还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适时适度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对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2.因人循序教师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每个学生(或每类学生)的差异性,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等各不相同,必须因人而导(因类而异)。另外,还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应循其“序”而引导。3.反馈强化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接受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都在课堂上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准确地捕获反馈信息。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及时作出评价,以强化学生思维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4.尊重主体杜勃罗留波夫(俄国民主主义者)曾这样批评教师越俎代庖的行为:“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因此,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会。教师更不能在教学中有意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讲教学民主,那样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相反地,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将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努力打造充满思维活力的历史课堂。

『捌』 如何在历史课上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新课程使品德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1 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座位前后的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来分组,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固定座位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2 明确合作学习中的职责
在课堂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按顺序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里派代表来发言”。可在全班交流发言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要派代表?怎么派?派谁?这些问题所反映的其实就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工的习惯。
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四人小组应有四个角色: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还可以进行轮换,一旦角色明确就不容易造成少数人包办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笔者有时也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求的分工非常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因而每一个学生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客观评价,使得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从中,我们还能发现明确的组内分工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
3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立即“嗡”声一片,热闹非凡,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组合成组。仔细一看,合作学习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少数同学往往一言不发,等待小组中的领袖侃侃而谈,大家在热闹中草草结束所谓的“合作学习”;要么,走向另一极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致合作学习结束后,整个小组尚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小组总体意见的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呢?
首先,要培养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在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其次,要培养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和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保护、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笔者也会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4 恰当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常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很多时候,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常常停留在对个别交流学生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这些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老师很少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们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教学中,笔者经常性的进行最佳小组的评比,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玖』 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在历史教学中的

新课程使品德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1 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座位前后的四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可以根据男女性别、兴趣爱好来分组,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固定座位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阅读全文

与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跟学生合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