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㈡ 高中历史如何做到有效备课
连备课都不会还做什么老师?!一点主见都背有,遇到问题就问别人,教出来的学生也是社会上被宰的羔羊!毁人不倦啊!我见了老师就够了!可报复了!
㈢ 历史老师如何备课
我刚教完两届高三毕业班应该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历史备课重在看教材,你千万不要以为你自己刚从高中大学毕业出来对教材有多熟悉,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你现在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远远比不上刚高考完的最中等的学生!!!仔仔细细看教材,先拿出你自己的板书,然后将板书扩大添加内容,变成本节课文的详细框架。
然后就是重视考题。如果你手头上有历年考题集那就最好了。多做一些有关本节的考题,不管是高考题也好平时的练习题也好,多做一些。这样你就能很好的把握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重难点了。
第三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上问!在正在从事你所教年级的教师中选择一位,记住只能有一位比你年长的老师作为你的师傅,虚心向他请教,尽量坚持听课(我从第二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寻求教导处帮助把自己的课程进行调整,以便于听某位老师的课),关键是听你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的重难点他是如何处理的,顺便听听他在整体上是如何驾驭课堂,如何驾驭教材的。 平时和这位老师保持事实上的师徒关系,坚持随时请教随时学习。把你学习到的经验教训融入到你的备课中和你的实际教学中。
第四,多经历高考是捷径。尽量争取经常教高三,如果实际条件不允许,那就坚持和学生一起做模拟题做历年高考题。高考题除了做本省的还可以做和本省教材一样的省份的试题。做题过后请教师傅一些问题,形成自己对考试前景的预测揣摩,然后融入你的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点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㈣ 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业务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会学。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既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认为,人们对工作或学习如得到满意的结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从而会增强动机,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颖益智的导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教师思维过程的示范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评价、剖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精彩的课堂小结,正确的学法指导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被遗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历史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另外,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不能让学生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为此,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还要学会赞赏他们。
六、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体要求有:第一、问题设计不宜过难或过易。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第二、准确表达问题。第三、做到因人施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第四、变换提问方式。可以采用疏导式提问,即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也可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等。第五、留出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第六、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得到借鉴。第七、及时作出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出评价。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还减轻了教师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的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书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试题中就有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有很大帮助。
第二、课本知识材料化、问题化。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自行阅读并进行探究分析。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借此达到教师的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第一、开发社区资源,加强历史直观感。社区教学资源分为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有形资源和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无形资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质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体现历史多样性;第三、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展现历史的鲜活性。
综上所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价值追求,历史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㈤ 如何优化历史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历史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观念的主要渠道。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来说,一周两节课远远不能阐释历史的真谛,因此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最紧迫的任务。如何通过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历史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我认为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简单的说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目标预设。
教学目标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制订,但在课堂上,教学目标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是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是装在教师的心中;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或者说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总结学习所得时的学习成果。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它就如一个“路标”,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对关系: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三维课程目标框架下,课程标准还明确了模块目标、内容目标。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三维目标是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框架,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教师在制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内容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保证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随意性。
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在对课标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说出孔子的生平;举出身边的事例说明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含义;结合历史上或身边的事例说明孔子主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举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孔子生平,学会介绍历史人物的方法;描述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画像、讲述体现孔子思想核心的小故事等,加深对孔子思想核心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理解,学习并提高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与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了解用历史眼光(观点)认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老子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史兴趣与研究意识,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并宣传社会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体会并学习先圣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耻下问的优秀的学习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认识到,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目标拆开,分三部分讨论,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其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学习均是长期的综合积累过程,应该融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目标虽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制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因此,有效教学目标,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的设计与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
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研究课本、研究课标,还要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有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的知识范围、难易程度等。并将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首先,教学目标中的学习要求应当是具体而明确的。运用说出、提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使用;辨别、区分、分析、概括等行为动词陈述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
其次,教学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和梯度。制定目标时,针对学生的个性设计问题,针对学生的层次设计难度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要让尖子生觉得太容易而无所事事也不要让后进生觉得太难而一头雾水。达到教学目标层次性和准确性统一。只有如此,教学目标对学生所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等才可能得以发挥,才能避免唱高调,走形式。
三、课
㈥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一、有效备课应坚持的理念
1.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体现。教学是用教科书教,不是教教科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2.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多向和多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包括正向理解,也包括逆向应用,掌握程度也分记忆型、理解型和探索应用型三个层次。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原始文字中提炼出知识要点和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务实。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知识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和提高学习的能力。
4.教学效果的理解应是多元、立体的。对教学效果的理解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应从三维教学目标落实程度的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会做题,能拿分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5.备课应突出可操作性。备课必须细致,准备充分,不仅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还要具体考虑;不仅备内容,还得备学生的承受能力;不仅备知识,还得备能力培养方法。总之,备课要求突出整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备课的层次
备课应坚持三层次备课,提倡细化到三级目录。三层次备课:第一层就是教师在不参考任何教参的前提下,完全凭借着自己对知识内容性质的理解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具有高价值的把握,凭借着自己对课标和教科书的理解,凭借着对学生基础、心理和思维习惯的估计,认真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第二层次就是在第一层备课的基础上,广泛参考相关资料,如配套教参、优秀教案集等,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案;第三层次就是上完课后,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完善,特别对原教案中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和补充,为以后更有效的教学做准备。
㈦ 浅谈教师如何做到有效备课往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要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有效备课的十个关键点:
(1)教材分析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使用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与活动之间的整合关系,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2)目标定位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3)创设情境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生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取决于情感意志发展的优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动机、人生抱负、意志调控、自我意识、学习兴趣、社会责任等。历史与责任交汇;理想与抱负交汇;真理与探索交汇;挫折与激励交汇;生活与学习交汇。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
(4)活动设计抓住“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
有效备课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教学问题形形色色,有效备课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
(5)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一靠教师引领、示范;二靠自己体会、感悟;三靠同学启发、帮助。
(6)氛围营造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好课一定是思维活跃,发言勇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死气沉沉、闷声不语的课让人压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的课让人紧张。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
活动成败的关键,通常认为是在于学生的配合,其实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活动与互动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要总是拘泥于课堂45分钟,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活动,会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持续探究,不懈追索,活动会延续到课下、课后、课余时间。
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问题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7)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讨论重在话题适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讨论贵在话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这正是“我”想弄清楚但又不十分明白的问题;讨论贵在话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这正是“我”最有研究,最有心得的内容;讨论贵在话题适当,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通过讨论“我”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抓住课堂讨论的兴奋点,关键是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谦虚地复述别人的主张。选择“适宜”的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二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讨论,在质疑争辨中,明辨是非,纠正偏差,生成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师的看法,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8)课堂小结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课堂小结。小结可以归纳知识,便于记忆;小结可以提炼方法,深化理解;小结可以总结规律,掌握要点;小结可以建构体系,感悟学习。
课堂小结要求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结论,深入透彻的分析,建构体系的框架来感悟学习。课堂小结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
(9)教学效益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学习需要勤奋,更需要思考,思考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只轮子,是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只有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同样道理,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与“研究”,学生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
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研究来引领学生的研究。有效备课不能仅仅就课说课,要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活动与互动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在研究中营造“探索”、“钻研”、“思考”、“研究”的氛围;在研究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思考的气质、批判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一般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优秀教师总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可以说没有思考的课是无效的课,没有研究的课是低效的课。思考,一靠教师启发,二靠主动探究,三靠情感互动,四靠习惯养成。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义,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10)课后反思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
有效备课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所谓“磨合”是指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炼”、“磨合”都是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状态,扬长避短,把别人的长处,同行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成长的快捷方式。
㈧ 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㈨ 历史教师如何备课教学才是有效性
课堂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眼中有学生。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服务人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所以历史教学的责任应该是关注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学生人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
第二,心中有目标。(前面有叙述)
第三,手中有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让全体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能力的发展。
2、实现师生课堂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发挥,保证学生能在教师精心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获得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如果不注意师生互动,而是将问题和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易于教学,但却起不到创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使学生在一种和谐、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有了张扬的空间,在这个短短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师生达成共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师生、生生互动过程的乐趣。
3、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载体。情景教学法规定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强教学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故事情景——栩栩如生。
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很容易使他们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缓缓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如在教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时讲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时,都简单讲述了这两位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时,设问:“从刚才的故事中,同学们觉得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的世界”。再如秦始皇改字的故事、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毛泽东少年言志的故事等等。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就会很快地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问题情景——环环相扣。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能否顺利完成课程任务的关键。良好的提问方式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有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方仙来老师在《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创设了一个案例辨析情境:“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任职期间,没经过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再次行使否决权并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1)请找出文中的错误之处。(2)请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恰当,使学生既体会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又学会了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满足了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需求,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3)活动情景——身临其境。
通过活动让课堂“动”起来,将主角还给学生,给他们以展示自我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中,教师曾经设置了一场十分钟的小型辩论赛:全球化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气氛活跃,而且知识记忆简单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历史活动。讨论前教师应当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我们是如何看待的?“他是个卖国贼”,有同学马上说。“谁说的,李鸿章在近代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又有同学马上反驳。针对学生的看法,老师列举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如《李鸿章传》的作者连启超写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李鸿章逝世后,时人说:“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日本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著名学者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对李鸿章定位则为:“晚清庸众中之杰士;近代化的主要开创者;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观点后,教师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做到观点趋于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学生也体验到历史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
总之,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让课堂活起来了,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换成了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