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自然历史如何发展意识

自然历史如何发展意识

发布时间:2021-03-08 16:43:11

『壹』 如何理解意识形成既是一个自然地过程又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人类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是千百万年间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意识而形成,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由于人类一步一步走向高等而自然得来的,是自然法则的产物,因而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理所当然的形成。
意识的作用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大特点,我们能制造各种各样的工具,建立各种各样的科学,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人的意识而非其他物种。意识的形成具有标志性,是人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重大的历史进程——非凡意义的形成。

『贰』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

第二,人们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们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又不依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并把这种生产关系看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上,第9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就把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一般的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叁』 自然在历史上是如何组织和发挥作用的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
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
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顺着传统用法,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材料学等实用科学,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即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发展取决于生产的发展。
原始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因生产工具简单、粗笨,还受到原始宗教及其他意识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缓慢的。不过,人类取得的每一个科技进步,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同时又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预示着科技的新突破。因此,尽管当时的人们尚处于蒙昧与野蛮状态,但他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的过程中,以辛勤的劳动与聪明智慧,不断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科学
西班牙塔拉戈纳市附近莫利·德·赛特(Molí del Salt)古人类遗址,西班牙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Universitat Rovira i Virgili)和加泰罗尼亚人类古生态学与社会进化研究所(the Catalan Institute of Human Paleoecology and Social Evolution)共同合作的一项考古研究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开始循环使用石器类生活用品。该研究结论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
研究人员是在对西班牙塔拉戈纳市附近莫利·德·赛特(Molí del Salt)古人类遗址出土的燃烧过的石器制品进行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他们认为,这些燃烧过的石器制品可以用来判断循环利用前后石器的不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利用生活用品的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十分普遍。这种循环利用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应急。研究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为了避免因四处寻找制作工具的材料而浪费时间,开始选择使用此前在当地居住的部落遗弃的工具进行加工。这也成为当时的人们选择居住地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2]
方位的确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方位的辨别知识。他们从日出、日落及日落后北斗等星体出现的规律中探索出东南西北的不同方位。他们在营造房舍、埋葬死者时,都注意到朝向。例如住房的朝向大多选择南向;同一个墓地,甚至同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墓地中,绝大多数死者的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虽然其中有些朝向与正方向(正南、正北等)略有偏差,但基本方向都是不变的(少数不同方向的墓葬,应与死因有关)。如西安半坡墓地中墓葬的排列十分整齐,它们的方向基本一致,略有偏差者也与正西方向相差不超过 20°。u12290X在年代更早的新郑裴李岗墓地清理的 114 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墓,排列密集,很有规律,所有头向均朝南或稍偏西。这些事例说明,距今 8000 年前的人们就已基本掌握了定向的方法。

『肆』 意识的形成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历史过程,谈谈对

意识形成是一个自然过程。这是指:意识与外界的反映有关;意识形成是是一个社会过程。这是指:意识与社会的接受程度有关。——常识哲学篇。

『伍』 人类生态意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人类生态意识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

(1)人类早期生态意识的形成。人类社会的早期,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可以视为人类早期朴素的生态意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思想。公元前五、六世纪的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依靠独特的思维能力是社会进化的结晶。如亚里士多德把植物到动物到人看作不同级别的连续系列,猜测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他还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认识和观念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可以视其为早期的生态意识。

在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中,贯穿着这样两条基本线索:一方面,人类从有史以来就开始了对自然的盲目适应与被动干预;另一方面,自然以其强大的力量制约着人的认识与行动,并以其生态破坏的后果警示着人类,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始终处于一个很低的程度。

(2)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态意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进入到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文明,这不仅是生产发展史上伟大的革命,而且更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上的重大飞跃。在这一时期,人类不仅学会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而且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开始逐步地人工化和社会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取决于自然提供的现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更主要地取决于自己的耕作劳动。当然,人仍然依赖自然,但这种依赖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而不是生产过程之外。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进入到人类的实践领域。人已经不是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而是积极干预自然并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这一时期,基于自然界对人类的长期威胁,人类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思想倾向,即试图把自身从自然界中摆脱出来,并逐渐地学会从本质上和整体上,近乎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4世纪前后,是资产阶级大踏步走上世界历史舞台的时代。这一时期,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逐步兴起并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迈进。文艺复兴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由于生产和社会的需要,人们注意从各个方面探索自然的奥秘,迫切要求从自然界中攫取更多的财富,从而推动并加速了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分化和长足发展,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又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使自然界的一部分为人们所认识、支配,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从此,人类与自然关系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一方面由过去自然界对人类的统治转变为现在人类可以凭借科技驾驭一部分自然,它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过去对自然的崇拜转变为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的崇拜,它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位置变换。人俨然已凌驾于自然之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遗憾的是,人在自然面前地位的划时代飞跃以及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取得的“辉煌胜利”,导致人类被胜利冲昏头脑,甚至忘乎所以。于是乎“人类中心论”、“自然奴隶论”盛行,其结果使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初见端倪。

(3)现代生态意识的产生。到19世纪中叶,生态学刚刚崭露头角之时,人们并未给以足够的重视。人类对生态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当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生态学”时;当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时;当人类社会翻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的最为悲壮的一页时;当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带来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严重失衡的后果。整个生态系统日趋严峻的形势,唤起了人们对违反生态平衡规律带来的严重后果的痛苦反思,促使了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崛起。现代生态意识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里约热内卢“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为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揭开了人类全面审视和全方位重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崭新一页。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首次被各国公认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无疑是人类生态意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地显示了人类生态意识的理性的自觉,指出:“人类环境的维护与改善是一项影响人类福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所有政府应负有的责任。”《宣言》忠告:“人类业已到了必须全世界一致行动共同对付环境问题,采取更审慎处理的历史转折点。”《宣言》号召:“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为了现在以及未来千秋万代,维护并改善人类的环境,业已成为人类必须遵循的崇高目标。

1992年6月,正值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召开20周年之际,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11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行动纲领》等一系列文件。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人数最多、影响深远的一次空前国际性盛会,足以说明环境与发展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可以说,无论是数百名部长的讲话,还是上百名首脑发言,无论是数千名政府代表议事,还是数万名非政府组织人士的聚会,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如何促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如何使全球同舟共济、务实合作、积极行动,做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使地球成为人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业已成为当今全人类的神圣职责。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制定了《京都议定书》,旨在“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会上各国承诺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国政府于2001年宣布退出。2009年,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之际,于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关于《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方案。人们对环境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正是现代生态意识逐渐崛起的体现。

『陆』 简答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
第二,人们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们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形成的“合力造成的。每一种社会力量在形成这种“合力”时都起了作用,但历史发展却又不依任何一种社会力量为转移。每一种社会力量都具有偶然性,但所有这些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却体现了历史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合力”论思想,最清楚、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而这种自觉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其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产关系,并把这种生产关系看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同上,第9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了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就把物质决定意识这个一般的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也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决定主观的东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柒』 为什么说意识的形成即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自然环境改变,人文也会随着改变,为了适应环境,就会产生特定的社会关系。

『捌』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内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容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

『玖』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

『拾』 意识是如何诞生的

随人而产生的
意识是以人为依托的
独立思考的人格就能产生意识
满意请采纳

阅读全文

与自然历史如何发展意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