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上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

历史上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

发布时间:2021-03-08 07:12:35

㈠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1、说话自相矛盾的例子就是像《矛与盾》一样,内要简要,举个例子:容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而且不要废话连篇哦!
2、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 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3、举例三: 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讲话!”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讲。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不准涂画。”咳,那这四个字又是什么呢?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㈡ 史书中有哪些自相矛盾之处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被记录成文字、流传在史书中的人物多得数不过来,其中很多都是名人。这些名人,按理都是遵循圣贤之道的好学生、有才人品又好的潜力股,却在许多问题上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下面举几个例子:
信用——
《越绝书》曰:“炫女不贞,炫士不信。”
《汉书》曰:“大行不细谨,大礼不让辞。”
国土——
黄石公曰:“务广地者荒……虽成必败”。
司马错曰:“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坦荡——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曰:“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复身而尝逸者,则志不广。”
美女——
唐且曰:“西施被短褐而天下称美。”
慎子曰:“西施,天下之至姣,衣之以皮具,则见者皆走。”
同类——
《易》云:“同气相求”。
古语云:“凡人情以同相妒”。
贤臣——
春申君使孙子为宰,客曰:“汤武,皆不过百里,以有天下。孙子,贤人也,而君藉百里(之地)之势,臣窃为君危之。”
又有客曰:“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不尊,其国未尝不荣也。”春申君复使人请孙子。
暂时就说这么多,其实不胜枚举,到今天也一样。上面所有正反方向的论断,都很有道理,不可能驳倒某一方。这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这片土地实在太大了、历史太久了、人数也很多,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而且没有长久的和平,总是在打来打去。但一个朝代建立后,老百姓可以按照前朝的方式继续活下去,因为文化层面基本没有变,除去外族统治的朝代(其实也没变多少);欧洲就不一样了,后面的国家文化和前面的很不相同,老百姓过日子方式不得不改变,于是从下而上有个改观,中国却没有。中国只是因为迁徙、战争、读圣贤书、经商和执法,产生了不同学派,只在各自的次级文化领域流传,至于最上层的大一统文化,一直没有统一。汉代之后的儒家,是官方强制定义的中国文化正统,但在历史上,它却不能掩盖其他学派,特别是牵扯实际应用方面,官方儒家的应变能力很差,不如法家等接地气,老百姓也愿意用其他学派的思想来思考和做事。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一碗汤,儒家文化就是汤水,占主要部分,但让汤变得有滋味的,是菜。
《舌尖》的两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即使在现代,也无法掩盖地理环境对塑造地域性文化的作用,更别说古代了。古代文化的地域性特别强,我们看到的非常困惑的现象,可能就来自于不同地区的价值观。比如秦国的风俗和齐国的风俗就截然不同,流传到后世,秦国思想和齐国思想的两本书摆到学者面前,统一叫做中国古代思想是不合适的。这也许能解释上述几个例子的奇特现象,不过最让人关注的是对两种思想的应用。因为地区情况不同,在秦国绝对没问题的政策在齐国根本执行不下去,反之亦然。商鞅在秦国能变法,到齐国可能就不行,或者是新的管仲,这都得细细分析。
上面是说人们对古代地区性文化和全局性文化的混淆,下面再拿文章一开头的几个例子说一说。
先说美女西施那个,两个人对美女的观点截然不同。前者认为西施太美了,穿什么都好看。后者认为美女都是靠衣服衬托出来的,穿破衣服一样丑。这个话题放到现在恐怕有答案了。首先,“美女靠衣服衬托出来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确实,美女要靠衣服来衬托,但决定性因素还是脸蛋和身材。衣服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自身因素是雪中送炭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可能没有见过美到极致的美女,或者对这方面没有敏锐的感觉。如果给他一个能联网的iPad,又开发一下他对女性的审美能力,估计很快他就会把“美女是靠衣服衬托出来的”这条微博删除的。
鉴于中国文人爱联想,会把美女比作帝王,衣服比作臣子。所以这两个观点就等价为:帝王只要强,啥事都能干成;帝王全靠臣子打天下,没有贤臣,啥事都干不成。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像上个自然段所论述的那么简单了。从历史上来看,有许多真实史料支持双方观点。只不过因果的关系要搞清楚,到底是因为帝王强才引来贤臣,还是贤臣使得帝王强了?谁才是第一因?说不清楚。那能否按照战乱和太平时期分开讨论:战乱时候多依赖臣子,像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都是大臣;太平年间多依赖帝王,像汉武帝、唐太宗等,全靠他们拍板。不过……这样的说法,反过来说,似乎也没太大的问题啊。。。
所以,我们在讨论时,还是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角色、一个是形势。先说角色,当某个人是帝王时,他的想法肯定和臣子不同,反之亦然。所以角色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概而论哪个重要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有雄心壮志的帝王,肯定以自信为基础,认为贤臣最重要;对于没主见的帝王,会以臣子作为性命的依托;对于暴君,只相信自己的实力,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角色论无法完全说明问题,所以必须考察当时这个国家所处的形势。形势大过人。如果这个国家处于太平年间,讨论君臣哪个更重要就没什么意义,老百姓的生活和国家运作的秩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国家爆发内乱,就要分情况——当帝王不怂包时帝王最重要、帝王是娘炮或者是暴君时贤臣最重要(免得才能不够或者篡权);如果这个国家遭遇外敌,也要分情况——当敌强我弱时贤臣最重要(能打仗大胜仗的将军);敌我力量均等时贤臣也是最重要;敌弱我强时帝王最重要(帝王是怂包时要防止将军篡权、帝王是暴君时要将军要留好后路,以防卸磨杀驴)。就这么层层分析下去,才能够接近实际,空谈谁对谁错是没有用的。
说到形势和贤臣,还得说说举得最后一个关于孙子和春申君的例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春申君是老板,却是被动者;孙子是员工,却是主动者。因为孙子太优秀了,直接PK掉了春申君。这时的形势,就是孙子强而公子弱。弱者出于自保或强大的犹豫心理,才有前后两次对孙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春申君足够强大,就不需要防范孙子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强大可以是实力,也可以是气魄。像刘邦分文没有时却撒了弥天大谎说自己上了一万的份子钱,这就是锐气。陈登劝曹操杀掉吕布,说吕布好比老虎,不给吃饱肉就会吃人。曹操直接回答了一句:“吕布只是一只老鹰,只有让它饿着,才能为我所用。”曹操的势力,是大于吕布的,所以他可以把玩奉先君。这又让我想起了《少年派》的电影。当孟加拉虎没有被训化前,形势是虎强于人;驯化后,虎已经弱于人了。形势和角色,才是判断事情走向、做出决策的重要因素。
所谓自相矛盾,不过是角色不同,形势不同,再加上说话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圈。说出这种话,不足为奇。前两天看到豆瓣上有人说(大意):“在电脑上就能完成的调查和研究,没什么价值。”他和IT、金融、文化、网编等诸多领域人士观点的不同之处,也就在于角色和形势。也许他的圈子也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微型文化圈,所以才有此语。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但仔细想想才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形势以及次级地域环境(圈子)。当爬出论断陷阱后,我十分后怕,所以写出此文,以飨读者。

㈢ 自相矛盾的例子有哪些

以前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是卖茅的,他说自已的茅很锋利,什么盾都能刺碎还专是这个他,是卖属盾的,他说自己的盾很好,什么茅都能挡得住茅盾就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也有。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觉。

㈣ 生活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例子有哪些

1、一边说保护来环境,却源又一边砍树。

2、人可以举起比自己重的物体,但永远不能把自己提起来。

3、一面强调对中国贸易逆差问题,一面又不放宽对中国出口管制,这是自相矛盾。

4、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讲话!”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讲。

5、一个警察叫一个人不要动,那个人不动,警察说手举起来,那个人不举,警察问为什么不举,那个人说你叫我不要动我怎么举呀!

㈤ 你知道有哪些事情是自相矛盾的

理想来和现实它就是相互矛盾自的,理想可能很远大,但现实很苟且,很残忍,你要想去实现理想,那可能是现实,你就得牺牲一部分,比如说你要想实现一个特别简单的目标,那你就必须得从现在做起,舍弃生活中一些不得不舍弃的东西,比如说锻炼,比如说感情,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他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做得最好,所以为了自己理想就只能舍弃一部分现实,他就是相互冲突的。

㈥ 生活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事例子

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1、说话自相矛盾的例子就是像《矛与盾》一样,要简要,举个例子: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而且不要废话连篇哦!
2、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 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3、举例三: 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讲话!”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讲。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不准涂画。”咳,那这四个字又是什么呢?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觉。 一个警察叫一个人不要动,那个人不动 ,警察说手举起来,那个人不举手, 警察问你为什么不举起来,那个人问你叫我不要动我怎么举啊。
5、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所谓矛盾就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列如,上网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过分沉溺网络,学习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尽信书”于埋头苦读,那么又肯定会错过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因此,把握并解决矛盾在于你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度”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者,如理想与现实也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理想必须结合自身的状况,否则只能是空想。 就说这些了........很久没回答过这类问题了。

㈦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越多越好。

1、王宝是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特别是母亲,经常在她耳边说:“宝贝,妈妈爱你。”小孩子都是好动的,王宝也不例外,每次母亲带她出去玩,她都会制造一些事端来。

为这妈妈没少责怪她,可小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好玩。这不又窜祸了,妈妈带她去超市买东西,进了超市,妈妈自顾自的去看商品。

王宝她走到一个卖面粉的地方,商场里的面粉,生粉还有其他什么粉都是并排放在一起的地方,王宝看见那么多白白 的东西,可能是好奇,她就站在那里把那些面粉米饭生粉舀过来舀过去,正玩的开心。

商场的工作人员看到了就过来阻止她 ,她妈妈闻声也走过来,看到这个情景就很生气,对她大声责问,王宝看见那么多大人围着她,妈妈还那么大声责骂她,她一下子吓哭了。


2、李小姐是一位漂亮姑娘,但却为自己的身材苦恼,1米5几的个头,却有一百二十多斤,为此她立下了一个减肥计划,坚持了一个星期,嫌苦累,把计划书丢到一边去,大吃大喝舒服去。

(7)历史上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扩展阅读

生活中许多最重要的事实表面上是矛盾的。虽然它们看起来不可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往往会通过经验得到证明。

认为自己还算是个有逻辑的人,所以当面对这些悖论时,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但事实是,生活常常是不合逻辑的,而且有时候简直是自相矛盾,令人匪夷所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而一旦你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仔细观察,你还是可以从中领悟到新的启发。

有很多次,当回顾生命中经历的那些事的时候,才清楚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迹可循,甚至可以提前阻止发生的。

㈧ 历史上有什么事迹有自相矛盾的几种说法

雍正的出生地。
他本人说是在寝宫。
但是他儿子说是在承德。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