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历史如何答特点
当然,既然是特点,就要答其他时代没有的,比如答几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就要结合时代背景,生产力特点,还有发生国家等。一定要结合历史事件所处时代背景,如是奴隶社会或是封建社会,当然也要背一些,比如想到封建社会就立刻想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力不发达等,还有看其是否顺应时代潮流等。一定要看书,背不背无所谓,一定要多看几遍,多做选择题,练出题感来 。
给你看看高中历史各种题型怎么答吧
1.熟记史实 历史是最强调背记的学科。为什么呢?历史背记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史实,二是分析。而政治的背记,主要是分析,对事实的记忆则很少,所以远没有历史难记。不背行不行呢?不妨分析几次历史试卷,看看有多少分是记忆不清丢失的,答案不言自明。事实上,史实不清、审题不细,是历史丢分的两大原因。怎样背记史实呢? 第一,精细读书。要一个句号一个句号读,包括导言、注解、图示在内。2002年高考,有一题问葱岭的地理位置,得分率很低。其实,“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答案就在古代史课本的小注里。这启示我们一定要细心读书,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第二,动手总结。一定要落实到笔头上,因为看和写的感觉完全不同,而考试是写,不是看。尤其是第一轮复习,宁可罗嗦些,也要把总结写全。以下给出分析历史事件的通用格式,具体操作时,应有所取舍: 1.名称及其含义(例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2.背景 (1)原因(事物发生的必要性):主要原因(主要矛盾)、次要原因(次要矛盾),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时代、其他 (3)目的(原因和条件是客观的,而目的是主观的) 3.经过:力量、领导、阶段及阶段特点等 4.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极其重要!特点=不同点=考点),经验、教训 第三,注意特点。特点就是不同点,例如《农政全书》的特点主要是介绍西方水利技术。特点就是考点,所以要非常重视,尤其是时代特点,往往是答题隐含的大背景。 第四,定期背记。读—写—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在平时就要有计划地逐步背记。例如一星期背一章,或与老师的复习同步。不要到考试前再背,那样很不牢固;也不要考什么背什么,那样很不系统。 2.把握联系 高中历史的特点,是注重前因后果,注重分析知识的相关性,而反对孤立的知识点背记。其实,出题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做题的过程,就是剖析联系的过程。把握联系,主要有两个步骤: 第一,纵横结合。一方面要注重纵的联系(时间联系),另一方面重视横的联系(比如地域联系)。特别注意因果联系,这是所有联系的核心。 第二,编织网络。纵横结合,经纬交错,就成为知识网。 3.加强审题 近年的高考,越来越强调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尤其是材料题),与课本知识结合,共同构成答案。这样,审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题要注意三点: 第一,准。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一道大题设多问,不仅要审大题题干,还要审每一问的题干;一组选择题有多道,不仅要审每道的题干,而且要审总的题干。 第二,全。就是问的都要答,切忌答漏。题干的每一句话(尤其是材料题),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信息点,答案上每个点都有分。 第三,注意“弦外之音”。近年文综高考的答案,常有些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些分都爱丢。例如2002年高考历史大题,考查旅大主权的变迁,如果仅按上面要求审题,会丢掉“不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背着中国拿中国主权和利益作交易”等要点。这些要点,来自题干的“弦外之音”:本题的主旨是主权问题,故应围绕此点答题。这种分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做题时想一下每题的宏观主旨(而不是单纯就题论题),就有希望得分。 (二)误区辨析 第一,不可以做代记。*做题记知识点,永远不够系统,会割裂联系。做题这个手段很好,但不可滥用。 第二,不可滥搞联系。要以把握基本的知识网络为主,专题史不要太多。
『贰』 如何回答历史关于特点的题目
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另:问答题类型之划分,虽因标准不一而各异;但主要可分三类。
(1)论述题
论述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史观对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论述或评述。它可分为纵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时间为序)和横向考查为主的题目(以空间为序)两类,一般都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答案一般由述(叙述史实)和论(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两部分构成;可先述后评、先评后述、边述边评。
例: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论证题
论证题要求依据史实,运用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用以考查考生的论证能力。它可分为观点论证题和材料论证题(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类。其答案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例: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的对法政策怎样体现了这
一思想。
(3)比较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要求考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鉴别、分析,旨在考查比较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它可分为类比题(同类或相似性质事件的比较)和对比题(不同或相反性质事件的比较)两类;换个角度又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解答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比较角度,分类对应比较,文字要概括。
例: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叁』 历史的大题答题技巧
一、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二、高中历史大题怎么答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句子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
『肆』 如何回答历史材料题中的"特点"类问题
1。罗复列:把在读材料时你感觉是重点制的划出来,
2分析:把你认为是特点的拿出来【一般和特点有关的历史材料不会直接写。一般是侧面。就比如说一件历史事件产生了特别大的作用。就可以说它的特点是影响范围广程度深】
3归纳:就是合并同类项【因为特点题一般是4~6分。老师们是看点给分…把差不多的写在一点可以挺高答对率】
其实哇特点类题只有自己做题才能掌握方法。特点类题考验的是你的阅读能力还有你的思维能力。。所以加油吧骚年。。只能做题还有每次的自我剖析
『伍』 历史大题目有什么答题技巧吗
其实你可以看分数,一般一个要点是一分或两分,4分的题可能是两个或四个要点。比如专材料一属,从先秦时期到汉唐时期到宋元明初再到明清,是从初步利用海洋到完全利用海洋再到不用海洋的过程。
我不知道你们那里的规定,我是江苏的,以前我们历史考试答题要求是简单明了,把要点简要的写出来就给高分,罗里吧嗦写一堆一般分数都不高,老师也不高兴细看。答材料二这种变化题,你要从两方面来答,比如一个是表面,材料里就能看出的变化,再一个就是深层,要从社会结构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角度来答。启示的话,你要猜猜出题人目的,现在玩命利用海洋是大趋势,所以他是要你否定清政府禁海,然后大讲利用海洋的好处,一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答,从社会制度上答。
『陆』 怎么答高中历史大题问特点或者特征的题
技巧很重要哦!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柒』 答历史大题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想从何入手怎样答完整
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及答题技巧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
『捌』 怎么答好高中历史大题
其实答来历史大题不难、源我的情况和你恰恰相反、1、材料题这种题目答案一般在材料中体现、但是千万不可以整句整段的完全照抄照搬、要用抽关键词+自己的概括的方法2、分析题这种题目一般是从所给材料的背景入手、然后在脑中进行知识搜索覆盖,将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筛选、不要将一些无关的东西写上、虽然不扣分,但是让改卷老师觉得是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打分就会差一些3、分点答题,一定要将关键词放于首句中、不要放在最后的总结、让老师一目了然、不用找的那么辛苦,自然分数更高 文科嘛、那么多的简答题还有就是字咯、漂亮最好,写不漂亮就求工整了希望能帮到你,
『玖』 我想问高考的历史大题尤其是特点类大题应该怎么答我总是从表现类概括不出来
找到关键词。主要是关键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都要知道关键词才可以去答题。知道了关键词之后用比较专业的历史性术语将关键词换一个意思串联起来就可以了
『拾』 答历史大题应该按照什么思路想从何入手怎样答完整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最重要的主观性的题型。所谓问答题就是提出问题,让考生进行回答。例如,1983年试题:联系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评述林则徐的爱国事迹。
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回答内容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 条件限制词是规定事件、现象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回答内容词是答案规定必须的内容;解答方式词是回答的方式。例如,1988年试题:19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本题的“山东”是题目中心词;“19世纪末”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条件限制词;“变成德国‘势力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是回答内容词;“怎样”、“发生”和“说明”是解答方式词。
问答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历史阐释主要是指阐释历史的方法和理论思维能力。具体考查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能力;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语言准确、逻辑 严谨、史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说,问答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例如,1992年试题:结合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归纳各次斗争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斗争的结局。这道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印度人民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整个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考生从每个阶段印度和英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回答。考生的答题过程,也是其能力体现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基础上的“默写”过程。
一、从题型上看,历史问答题有5个特点
1.“大跨度、高概括”。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考查的知识是“死”的,但题目的发问形式是新的,做到了用新场景考旧知识的目的。例如1990年试题: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这道题时间上跨越了700年,内容上跨越了经济和政治领域。题目 的新意在于提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要求。此题有教材知识为依托,要求考生从经济和政治领域归纳、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的演变。
2.“小切口、深分析”。此类题型是时间跨度小,以某一历史具体现象为“切口”,考查与之横向和纵向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1993年试题:试以武昌起义至“二次革命”的重要史实,说明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的道理?此题时间跨度才3年,“切口”是帝国主义破坏武昌起义和“二次革命”的史实,要求考生回答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史实,得出中国人民必须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粉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梦想。但多数考生从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出发,答成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成功,只能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才能胜利。
3.材料型的问答题。此类题型就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从而创造了问答题的新形式。例如1991年试题: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说明英国对法政策怎样 体现了这一思想。这是把材料引进问答题中的第一次。首先,此题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的时间为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时间为1920年-1929年。其次,考生要在125年内找出英法关系的仇敌——盟友——仇敌的史实,并加以说明原因。最后,要求考生说明英国对法国政策的变化与德国有关, 所以明里是英法关系,暗里还有英德关系、法德关系。明确表述英国与法国有时结盟,有时敌对,有时关系微妙,一切都是以英帝国的利益为转移的正确观点。总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观点和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既是高校选拔的条件,也是中学培养的目标,二者在高考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
4.宏观概括。此类题型就是把散见各章节相关的史实宏观概括,引出规律性的结论。例如1991年试题:概括19世纪下半叶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此题看起来很简单,它要求考生从宏观上从民族统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推行海外殖民政策五个方面进行高度概括 ,然后用史实加以证明。其正确答案如下:
①结束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
史实: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保留了君主政体。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史实: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法,到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超过法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③出现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
史实: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辛迪加成立时已集中了全区煤产量的86.7%;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为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所垄断;航运业则基本为汉堡—美利坚公司和北德航运公司垄断。
④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史实:德国工人阶级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巴黎公社后,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德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反对“非常法”斗争的胜利。
⑤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
史实:先后抢占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强租中国胶州湾;缔结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
5.比较题。此类题型就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1994年试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应该说问答题出比较题并不是新鲜的事,主要是命题的角度新。这道题从思想史的角度,以中国维新思想 和法国启蒙思想进行比较,并且重点放在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的不同上,从而创设了新情境。在第一问中,考生能正确答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等要点,多数漏答救亡图存内容,主要原因是考生缺乏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上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问中,考生对维新思想促成戊戌变法 答得较好,但对法国启蒙思想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则答不出来。第三问中,由于要求脱离中学实际,一般都答不出“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的要点。
二、问答题的答题技巧
问答题的答题技巧基本要求是:细心审题,答对所问;先列提纲,后写答案;瞻前顾后,面面俱到;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1.细心审题,答对所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如能正确理解题意,就能获得好的成绩,反之,审题错了,就会失误。在审题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找出关键词,考生可在问答题中关键词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然后针对设问进行回答。
例如1993年试题: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道题的关键词是对“三大潮流”的理解,因为“三大潮流”这 种提法在教材中不曾出现过。考生在审题过程中,把它理解为三大线索,并把“三大潮流”下面用笔划上一条线,这样答题就会迎刃而解。第一层,在课本中列有工业革命的后果一目,稍加概括即可。
工业革命的后果,首先是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资本主义力量增强;其次是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最后是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形成了无产阶级。
第二层,只要把紧接其后的几章标题联系起来,分类概括即可。
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第三层,对三大潮流各举实例说明。
三股历史潮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日本的明治维新。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国际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印度民族起义 。
2.先列提纲,后写答案。
答案提纲反映了整个答案的内在联系,所以列好了答案提纲,就基本上完成了答案要求。考生在列提纲时 ,一定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同时要求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说明论证的表述的准确 。
例如1991年试题:概述1840-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消长”就是减少和增长的意思,就是按时间顺序答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情况、原因和结果。考生应先列提纲:
①19世纪初,英国。
②19世纪中晚期,六国共同支配。
③一战前后,列强找代理人,日本独占到共同支配。
④30年代,日本。
⑤二战后,美国。
在此基础上,考生进一步进行回答。
①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渐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首位的英国于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在对中国的侵略中占优势地位。
②19世纪中、晚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法、美、俄、日、德等国纷纷加入侵华行列。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③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混乱,列强分别在中国寻找代理人,扩大各自的在华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欧美国家无暇东顾,日本趁机排挤德国势力,妄图独占中国。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英法力量削弱 ,美国经济实力增长,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3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继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再次妄图独占中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实力进一步下降,美国实力膨胀,国民党反动派投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成 为在华的主要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清除了列强的 侵略势力。
3.瞻前顾后,面面俱到。
“瞻前”就是上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历史条件和原因时,要做到瞻前,就是要答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前的整个社会形势。“顾后”就是下限,凡是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和意义,就是要做到顾后, 就是要往后看得远一些。换言之,在回答问答题时,既要做到面面俱到,更要在叙述内容的内在联系时,做到有序的而不是罗列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不是含混不清的。
例如1993年试题: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第一,要求考生对八股取士持否定态度,肯定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第二,从八股取士产生的前景、规定和后果来论证顾炎武的观点。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 了加强思想控制。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这一点就是“瞻前”),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又如,试述商鞅变法的意义。第一,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第二,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第三,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第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就是“顾后”)
4.有史有论,有头有尾。
有史有论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上要有鲜明的观点做为立论基础,又有适量的史实做为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有头有尾要求做到叙述史实要完整。
例如1995年试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包产到户也可给分) 。
②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既是夹叙夹议,又是史论结合,有头有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