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邯郸是什么国家的国都
邯郸是古代赵国的都城
满意请采纳
Ⅱ 邯郸以前是什么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
是河北省相当古老的城市!
Ⅲ 邯郸的来历与历史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河南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安民,大兴水利,营建魏都,开修道路。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代之而勃兴的魏都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亦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到金朝时,大名曾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公元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至元朝,这里仍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国初,废广平府,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县直归省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从此奠定了邯郸作为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获得解放。从此这座饱经沧桑、历尽三千年盛衰荣辱的古城终于秋风萧瑟换了人间。邯郸解放后,邯郸县城始建为邯郸市,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政府设在邯郸市)。1949年3月,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邯郸镇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管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邯郸镇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Ⅳ 邯郸是战国时期哪个诸侯国的首都
A白寿彝中国通史:赵都邯郸也是一个重要冶铸地点
Ⅳ 邯郸是古代那个国家的都城
赵国
求采纳
Ⅵ 邯郸的历史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早期见于史籍,战国时期是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
磁山先民们就在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磁山文化”。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
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修城扩地,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
由此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伴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邯郸再度复兴,使冀南的区域中心又回到了邯郸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邯郸真正走向复兴。
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解放后,党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邯郸历史悠久,留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有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
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磁山文化遗址。邯郸还是全国著名的成语之乡,拥有许多历史典故。
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2018年6月13日,邯郸市入选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
(6)邯郸历史上是哪个国家创扩展阅读:
历史名城邯郸的文化:
1、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
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她丰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郸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赵文化滥觞于春秋,兴旺于战国,延续至两汉,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
这里产生了发达的冶铁、制铜、制陶等手工业,形成了繁荣的城市商业贸易,孕育了荀子、公孙龙、慎到等一代学术大师,它与燕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
赵文化其主流内涵是“开拓进取,竞争图强,兼收并蓄,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的以人为本、广揽贤才、团结向上、忠勇报国等思想。
2、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是中国以粟作农业和定居生活为特点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与自然相融合的奋斗精神。
因最早发现在武安的磁山遗址而命名。经科学测定,距今已有10300年的历史。1976年开始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动植物标本。
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约10万余斤,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还是中国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农作物“粟”(谷子)、家鸡和胡桃(核桃)三大发现。
不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
以陶质平底盂、鸟头形支脚为特点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铲、磨盘、磨棒为特点的农耕和脱粒工具,以长方形坑穴为特点的粮食窖穴,以陶、石器“组合物”为特点的祭祀遗迹等。
构成了磁山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涵。磁山文化被誉为“中华瑰宝”,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3、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
娲皇宫建造在悬崖峭壁上,阁楼高悬,构造奇巧,被称为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从娲皇宫开凿的石窟和摩崖刻经考察,它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距今已有1450余年。
后经历代相继扩修,逐渐形成今日规模。相传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女娲的诞生之日,每当此时举办娲皇庙会,来自周边数省的游客云集此地祭祀女娲。
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
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Ⅶ 邯郸历史资料
历史古城——邯郸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多年前,这里就内孕育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容磁山文化。
邯郸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国和秦汉时期。先属卫后归赵,战国时为赵国都城,雄踞中原,为战国七雄之一,具有3000多年历史。
它将中原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留下了“胡服骑射”的千古美名。构筑了赵文化豪放粗犷、慷慨悲歌的思想基调。
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
汉代末期,曹操攻下邺城后,修城扩地,使其成为北方军事和政治中心。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个朝代相继在此建都。
唐朝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逐渐崛起,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宋代又晋升为京都开封的陪都,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城市。
邯郸还是全国著名的成语之乡,拥有许多历史典故。“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许多历史典故都发生在这里,
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Ⅷ 邯郸以前是哪个王朝古都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103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 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建立赵国,都城设在襄国(邢台),辖常山、巨鹿、邯郸三郡。不久刘邦除赵国,将赵国一分为三:常山郡、钜鹿郡、邯郸郡,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辖地为邯郸郡(后更名赵国),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河南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安民,大兴水利,营建魏都,开修道路。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代之而勃兴的魏都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亦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 而邯郸东部的大名(今邯郸大名县)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到金朝时,大名曾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公元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至元朝,这里仍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国初,废广平府,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县直归省辖。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从此奠定了邯郸作为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获得解放。从此这座饱经沧桑、历尽三千年盛衰荣辱的古城终于秋风萧瑟换了人间。 邯郸解放后,邯郸县城始建为邯郸市,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政府设在邯郸市)。1949年3月,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邯郸镇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管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邯郸镇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1992年7月批邯郸为较大的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Ⅸ 古城邯郸是哪个国的首都
邯郸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古称邯(赵邯郸县。从邑,甘声。――《说文》。朱曰:“今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甘地有邯山。”)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 秦灭赵,置邯郸郡。西汉置赵国。邯郸至西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 宋金时属洺州,北宋末年,因长期的战乱,逐渐衰落。 元代隶属于广平路,明清时期隶属于广平府(治所邯郸永年县广府镇)。 1945年设市,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为镇,但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复升为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人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至今。
Ⅹ 邯郸是古代的哪个国都
赵国的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