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知道墨子的名人名言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不急,非士无与虑国。
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____以上《亲士》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____以上《修身》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____以上《所染》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____以上《法仪》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____以上《七患》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____以上《尚贤上》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
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____以上《尚贤中》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观以教人。
____以上《尚贤下》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____以上《尚同上》
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难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____以上《尚同中》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____以上《兼爱上》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____以上《兼爱中》
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待养之,死丧葬埋之。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____以上《兼爱下》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____以上《非攻上》
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____以上《非攻中》
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意而后为之。
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大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大国之君说。
____以上《非攻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不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
____以上《节用上》
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不卷。
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不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____以上《节用中》
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
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为乱。
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____以上《节葬下》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____以上《非乐》
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____以上《鲁问》
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____以上《公输》
B. 墨子的名人名言
1、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墨子
2、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墨子
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 ——墨子
6、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
7、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墨子
8、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墨子
9、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墨子
10、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墨子
11、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
12、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
13、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
14、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墨子
15、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墨子
16、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
17、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墨子
18、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墨子
19、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墨子
20、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21、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2、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23、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24、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
25、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
26、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
27、甘井近竭,招木近伐。——墨子
28、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
29、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
30、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子
31、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墨子
32、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33、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墨子
34、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墨子
35、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
36、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墨子
37、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墨子
38、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
39、民有三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
40、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41、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墨子
42、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
43、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墨子
44、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恶,则民吝且恶。——墨子
45、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墨子
46、万事莫贵于义。——墨子
47、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
48、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墨子
49、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墨子
50、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51、乱自何起,起不相爱。——墨子
52、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墨子
53、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
54、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
55、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
56、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
57、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墨子
58、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墨子
59、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墨子
60、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
61、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
6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
6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
64、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
65、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墨子
66、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墨子
67、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墨子
68、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墨子
69、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墨子
70、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于天,则菑犹未去也。——墨子
71、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
7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宜不亲,不义不近。——墨子
73、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
74、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墨子
75、仁人之所以坏事,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76、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墨子
77、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
78、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墨子
79、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墨子
80、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墨子
81、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墨子
82、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墨子
83、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墨子
84、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墨子
85、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墨子
86、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墨子
87、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墨子
88、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
89、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墨子
90、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墨子
91、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
92、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墨子
93、举物而闇,无务博闻。——墨子
94、事无终始,无务多业。——墨子
95、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墨子
96、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墨子
9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98、可誉而不誉,非仁也。——墨子
99、亲戚不附,无务外交。——墨子
100、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墨子
101、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墨子
102、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墨子
103、告子毁,犹愈亡也。——墨子
104、事无终始,无务多业。——墨子
105、举物而闇,无务博闻。——墨子
106、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墨子
107、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墨子
108、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墨子
109、近者不亲,无务来远。——墨子
110、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墨子
111、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墨子
112、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墨子
113、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墨子
114、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
115、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墨子
116、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117、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之人。——墨子
118、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墨子
119、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墨子
120、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墨子
121、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墨子
122、且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
123、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墨子
124、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墨子
125、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也。——墨子
126、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墨子
127、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墨子
128、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墨子
129、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见命焉。——墨子
130、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墨子
131、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墨子
132、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墨子
133、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墨子
134、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墨子
135、贫家而学富家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墨子
136、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墨子
137、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墨子
138、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墨子
139、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墨子
140、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亓冠也。——墨子
141、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
14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
143、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墨子
144、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
145、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墨子
146、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也。——墨子
147、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墨子
148、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墨子
149、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墨子
150、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墨子
C. 谁能提供一些孔子,墨子,老子的名句
孔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墨子: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D. 墨子说过的名人名言
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2、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4、兼相爱,交相利。
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7、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10、天欲义而恶不义。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3、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1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7、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8、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9、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20、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2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22、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23、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24、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
25、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E. 《墨子》里面有哪些经典中华句典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出自《墨子·非攻中》。见:同“现”,显现。意思是:谋虑问题而无法得出结论时,就可以根据过去推知未来,从已经显现出来的推知尚且隐藏的事情。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出自《墨子·兼爱上》。亡:无。意思是:如果能使天下人彼此有爱,国与国之间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之间不互相侵扰,盗贼灭绝,君臣父子之间彼此孝敬,慈爱,如果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比喻坚定的志向能给人无穷的动力。
【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出自《墨子·非命上》。意思是:有道义的人在上(执政),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出自《墨子·天志中》。意思是:君主做好事,上天能够奖赏他;君主做凶恶的事情,上天能够惩罚他。比喻天子是天之子,百姓是真正的天。天子,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出自《墨子·兼爱中》。意思是: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出自《墨子·公孟》。意思是:从政的人,嘴上说的,一定要做到。比喻言出必果,身体力行。
【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出于《墨子·修身》。意思是:贫穷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清廉,富裕的时候最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讲求仁义。
【兼相爱,交相利】出自《墨子·兼爱下》。意思是:互相有爱,能够都得到利益。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重视爱护贤人,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好人得到奖赏,坏人得到惩罚,国家必然会太平。
【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出自《墨子·尚贤》。劝:劝勉,鼓励。意思是:奖赏不给予有德有才的人,惩罚不对准凶暴的人,那么有德有才的人就得不到勉励,也不能打击凶暴之徒的气焰。
【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日甘】出自《墨子·非攻上》。意思是:很少尝到苦味的人,一见苦就叫苦;而备尝苦味的人便不觉得苦。比喻只注重小是小非的人,必然忽略了大是大非。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出自《墨子·七患》。意思是:粮食是国家的宝贝;军队是国家的利爪。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读书人虽然有书本知识,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行动。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出自《墨子·尚贤上》。意思是国家人才多,就能把国家治理得好。
【见毁,而反之身者也】出自《墨子·修身》。意思是:听见别人诋毁你,应当检查一下自己。
【江河之溢,非一水之源;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出自《墨子·亲士》。意思是:江河的水之所以浩浩荡荡,并非只由一个源头流出来的;无比珍贵的皮衣并非只由一只狐狸腋下的毛皮所能制成的。比喻从事伟大的事业,要靠很多人才。
【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出自《墨子·贵义》。意思是:用世上所有的鸡蛋去碰石头,石头也会依然如故,不会被毁坏。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出自《墨子·非攻》。意思是:君子不以水为镜子,而以人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以水为镜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便会知道吉凶。
【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明白;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朵听得清楚。比喻国君应有贤臣辅佐。
【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出自《墨子,亲士》。归:同“馈”,赠送。意思是:给国君献上稀世珍宝,不如给国君推荐有才之士。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出自《墨子·亲士》。意思是:好的马难以驾御,但它却可以负重而远行。比喻优秀的人才虽然难以驾御,但却常常能干大事,因此对人才的优缺点要有正确的态度。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出自《墨子·修身》。阵:列阵。意思是:作战之中虽有阵列的讲究,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勇敢。
【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出自《墨子·非攻下》。意思是:频繁的进攻和讨伐,实在是天下最大的祸害呀。表现了墨子反对战争,想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出自《墨子·所染》。苍:青色。意思是:将丝放入青色的染料中,它就会变成青色,将丝放入黄色的染料中,它就会变成黄色。丝的颜色改变了,而染料的颜色也变了。比喻接受外界事物要慎重。
【不能治身,恶能治国】出自《墨子·公孟》。恶:怎么。意思是:不能修身的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万事莫贵于义】出自《墨子·贵义》。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事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了。
F. 赞美墨子的文章
黑色的光亮-----------转一篇余秋雨评价墨子的好文
黑色的光亮
一
诸子百家中,有两个“子”,我有点躲避。
第一个是庄子。我是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他的,当时我正遭受家破人亡、衣食无着的大灾难,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他父亲九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七年)遭灾时要全家读庄子。这个暗示让我进入了一个惊人的阅读过程。我渐渐懂了,面对灾难,不能用灾难语法。另有一种语法,直通精神自由的诗化境界。由此开始,我的生命状态不再一样,每次读庄子的《秋水》、《逍遥游》、《齐物论》、《天下》等篇章,就像在看一张张与我有关的心电图。对于这样一个过于亲近的先哲,我难于进行冷静、公正的评述,因此只能有所躲避。
第二个是韩非子,或者说是法家。躲避它的理由不是过于亲近,而是过于熟识。权、术、势,从过去到现在都紧紧地包裹着中国社会。本来它也是有大气象的,冷峻地塑造了一个大国的基本管治格局。但是,越到后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制胜权谋,渗透到从朝廷到乡邑的一切社会结构之中,渗透到很多中国人的思维之内。直到今天,不管是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还是听讲座、逛书店,永远是权术、谋略,谋略、权术,一片恣肆汪洋。以至很多外国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于这样一种越来越盛的风气,怎么能不有所躲避呢?
其实,这正是我们心中的两大色块:一块是飘逸的湛蓝色;一块是沉郁的金铜色。躲避前者,是怕沉醉;躲避后者,是怕迷失。
诸子百家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们被选择成了中国人的心理色调。除了上面说的两种,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而老子则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
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
它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因此正是我的缺少。既然是缺少,我就没有理由躲避它,而应该恭敬地向它靠近。
二
是他,墨子。墨,黑也。
据说,他原姓墨胎(胎在此处读作怡),省略成墨,叫墨翟。诸子百家中,除了他,再也没有用自己的名号来称呼自己的学派的。你看,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每个学派的名称都表达了理念和责能,只有他,干脆利落,大大咧咧地叫墨家。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责能。
设想一个图景吧,诸子百家大集会,每派都在滔滔发言,只有他,一身黑色入场,就连脸色也是黝黑的,就连露在衣服外面的手臂和脚裸也是黝黑的,他只用颜色发言。
为什么他那么执着于黑色呢?
这引起了近代不少学者的讨论。有人说,他固守黑色,是不想掩盖自己作为社会低层劳动者的立场。有人说,他想代表的范围可能还要更大,包括比低层劳动者更低的奴役刑徒,因为“墨”是古代的刑罚。钱穆先生说,他要代表“苦似刑徒”贱民阶层。
有的学者因为这个黑色,断言墨子是印度人。这件事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而我则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好奇。胡怀琛先生在一九二八年说,古文字中,“翟”和“狄”通,墨翟就是“墨狄”,一个黑色的外国人,似乎是印度人;不仅如此,墨子学说的很多观点,与佛学相通,而且他主张的“摩顶放踵”,就是光头赤足的僧侣形象。太虚法师则撰文说,墨子的学说不像是佛教,更像是婆罗门教。这又成了墨子是印度人的证据。在这场讨论中,有的学者如卫聚贤先生,把老子也一并说成是印度人。有的学者如金祖同先生,则认为墨子是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信徒。
非常热闹,但证据不足。最终的证据还是一个色彩印象:黑色。当时不少中国学者对别的国家知之甚少,更不了解在中亚和南亚有不少是雅利安人种的后裔,并不黑。
不同意“墨子是印度人”这一观点的学者,常常用孟子的态度来反驳。孟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离墨子很近,他很讲地域观念,连有人学了一点南方口音都会当作一件大事严厉批评,他又很排斥墨子的学说,如果墨子是外国人,真不知会做多少文章。但显然,孟子没有提出过一丝一毫有关墨子的国籍疑点。
我在仔细读过所有的争论文章后笑了,更加坚信:这是中国的黑色。
中国,有过一种黑色的哲学。
三
那天,他听到一个消息,楚国要攻打宋国,正请了鲁班(也就是公输般)在为他们制造攻城用的云梯。
他立即出发,急速步行,到楚国去。这条路实在很长,用今天的政区概念,他是从山东的泰山脚下出发,到河南,横穿河南全境,也可能穿过安徽,到达湖北,再赶到湖北的荆州。他日夜不停地走,走了整整十天十夜。脚底磨起了老茧,又受伤了,他撕破衣服来包扎伤口,再走。就凭这十天十夜的步行,就让他与其他诸子划出了明显的界限。其他诸子也走长路,但大多骑马、骑牛或坐车,而且到了晚上总得找地方睡觉。哪像他,光靠自己的脚,一路走去,一次次从白天走入黑夜。黑夜、黑衣、黑脸,从黑衣上撕下的黑布条去包扎早已是满是黑泥的脚。
终于走到了楚国首都,找到了他的同乡鲁班。
接下来他们两人的对话,是我们都知道的了。但是为了不辜负他十天十夜的辛劳,我还要讲述几句。
鲁班问他,步行这么远的路过来,究竟有什么急事?
墨子在路上早就想好了讲话策略,就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请你帮忙,去杀了他。酬劳是二百两黄金。
鲁班一听就不高兴,沉下了脸,说:我讲仁义,决不杀人!
墨子立即站起身来,深深作揖,顺势说出了主题。大意是:你帮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楚国本来就地广人稀,一打仗,必然要牺牲本国稀缺的人口,去争夺完全不需要的土地,这明智吗?再从宋国来讲,它有什么罪?却平白无故地去攻打它,这算是你的仁义吗?你说你不会为重金去杀一个人,这很好,但现在你明明要去杀很多很多的人!
鲁班一听,难于辩驳,便说,此事我已经答应了楚王,该怎么办?
墨子说,你带我去见他。
墨子见到楚王后,用的也是远譬近喻的方法。他说,有人不要自己的好车,去偷别人的破车,不要自己锦衣,去偷别人的粗服,不要自己的美食,去偷别人的糟糠,这是什么人?
楚王说,这人一定有病,患了偷盗癖。
接下来可想而知,墨子通过层层比较,说明楚国打宋国,也是有病。
楚王说:那我已经让鲁班造好云梯啦!
墨子说,云梯未必管用吧。他与鲁班一样,也是一名能工巧匠。他就与鲁班进行了一场模型攻守演练。结果,一次次都是鲁班输了。
鲁班最后说:要赢还有一个办法,但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我也不说。
楚王问,你们说的是什么办法啊?
墨子对楚王说:鲁班以为天下只有我一个人能赢过他,如果把我除了,也就好办了。但我要告诉你们,我的三百个学生已经在宋国城头等候你们多时了。
楚王一听,就下令不再攻打宋国。
这就是墨子对于他的“非攻”理念的著名实践。原来,这个长途跋涉者只为一个目的在奔忙:阻止战争,捍卫和平。
一心想攻打别人的,只是上层统治者。社会低层的民众有可能受了奴役或欺骗去攻打别人,但从根本上说,却不可能为了权势者的利益而接受战争。这是黑色哲学的一个重大原理。
墨子阻止了一场战争,挽救了一个宋国。但是,这件大事还有一个幽默的结尾。
他十分疲惫地踏上了归途,仍然是步行。恰恰在路过宋国时,下起了大雨。他到一个门檐下躲雨,但看门的人连门檐底下也不让他进。
宋国不认识他,冷漠地推拒了他这位大恩人,而且推到大雨之下。
这位淋在雨中的男人自嘲了一下,暗想:“运用大智慧救苦救难的,谁也不认;摆弄小聪明争执不休的,人人皆知。”
四
在大雨中被看门人驱逐的墨子,有没有去找他派在宋国守城的三百名学生?我们不清楚,因为古代文本中没有提及。
清楚的是,他确实有一批绝对服从命令的学生。整个墨家弟子组成了一个带有秘密结社性质的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这又让墨家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黑色。
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派,也有亲密的师徒关系,最著名的有我们曾经多次讲过的孔子和他的学生。但是,不管再亲密,也构不成严格的人身约束。在这一点上墨子又显现出了极大的不同,他立足于低层社会,不能依赖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心领神会。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墨子要的是浓烈,是黑色粘土般的成团成块。历来低层社会要想凝聚力量,只能如此。
在墨家团体内,有三项分工。一是“从事”,即从事技艺劳作,或守城卫护;二是“说书”,即听课、读书、讨论;三是“谈辩”,即游说诸侯,或做官从政。所有的弟子中,墨子认为最能干、最忠诚的有一百八十人,这些人一听到墨子的指令都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后来,墨学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照《吕氏春秋》的记载,已经到了“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的程度。
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直到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
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一次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受某君委托守城,后来此君因受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接受的守城之托很难再坚持,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杀。自杀前,墨家首领孟胜派出两位弟子离城远行去委任新的首领,两位弟子完成任务后仍然回城自杀。新被委任的首领阻止他们这样做,他们也没有听。按照墨家规则,这两位弟子虽然英勇,却又犯了规,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新任首领的指令。
为什么集体自杀?为了一个“义”字。既被委托,就说话算话,一旦无法实行,宁肯以生命的代价保全信誉。
慷慨赴死,对墨家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大众中,而且在今后的漫长历史上,都开启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就从墨家渗透到中国民间。千年崇高,百代刚烈,不在朝廷兴废,更不在书生空谈,而在这里。
五
这样的墨家,理所当然地震惊四方,成为“显学”。后来连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
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
《兼爱》篇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
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
由于碰撞到了要害,儒家急了。孟子挖苦说,兼爱,也就是把陌生人当作自己父亲一样来爱,那就是否定了父亲之为父亲,等于禽兽。这种推理,把兼爱推到了禽兽,看来也实在是气坏了。
墨家也被激怒了,说:如果像儒家一样把爱分成很多等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总有一天,也能找到杀人的理由。因为有等级的爱最终只会着眼于等级而不是爱,一旦发生冲突,放弃爱是容易的,而爱的放弃又必然导致仇。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反复指出儒家之爱的不彻底。
《非儒》篇说,在儒家看来,君子打了胜仗就不应该再追败逃之敌,敌人卸了甲,就不应该再射杀,敌人败逃的车辆陷入了岔道,还应该帮着去推。这看上去很仁爱,但在墨家看来,本来就不应该有战争。如果两方面都很仁义,打什么?如果两方面都很邪恶,救什么?
据《耕柱》篇记载,墨家告诉儒家,君子不应该斗来斗去。儒家说,猪狗还斗来斗去呢,何况人?
墨家笑了,说,你们儒家怎么能这样,讲起道理来满口圣人,做起事情来却自比猪狗?
作为遥远的后人,我们可以对儒、墨之间的争论作几句简单评述。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
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
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
六
除了“兼爱”问题上的分歧,墨家对儒家的整体生态都有批判。例如,儒家倡导的礼仪过于繁缛隆重,丧葬之时葬物多到像死人搬家一样,而且居丧三年天天哭泣的规矩也对子女太不公平,又太像表演。儒家倡导的礼乐精神,过于追求琴瑟歌舞,耗费天下太多的心力和时间。
从思维习惯上,墨家批评儒家一心复古,只传述古人经典而不鼓励有自己的创作,即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认为,只有创造新道,才能增益世间之好。
在这里,墨家指出了儒家的一个逻辑弊病。儒家认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才是君子,而成天在折腾自我创新的则是小人。墨家说,你们所遵从的古,也是古人自我创新的成果呀,难道这些古人也是小人,那你们不就在遵从小人了?
墨家还批评儒家“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之道,提倡为了天下兴利除弊,“击亦鸣,不击亦鸣”的勇者责任。
墨家在批评儒家的时候,对儒家常有误读,尤其是对“天命”中的“命”,“礼乐”中的“乐”,误读得更为明显。但是,即使在误读中,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会低层大众的立场上,那么,对于面对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确实有一种天然的隔阂。误读,太不奇怪了。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型态中区隔出来了。
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俞樾在为孙诒让《墨子间诂》写的序言中说:
乃唐以来,韩昌黎之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邈终古矣。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
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
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酥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
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
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
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七
我读墨子,总是能产生一种由衷的感动。虽然是那么遥远的话语,却能激励自己当下的行动。
我的集中阅读,也是在那个灾难的年代。往往是在深夜,每读一段我都会站起身来,走到窗口。我想着两千多年前那个黑衣壮士在黑夜里急速穿行在中原大地的身影。然后,我又急急地返回书桌,再读一段。
灾难时代与墨子的相遇,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后几十年的文化行为。当这些文化行为受到别人的非难,我也总是以墨子的教言来支撑自己。
记得是《公孟》篇里的一段对话吧,儒者公孟子对墨子说,行善就行善吧,何必忙于宣传?
墨子回答说:你错了。现在是乱世,人们失去了正常的是非标准,求美者多,求善者少,我们如果不站起来勉力引导,辛苦传扬,人们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善了。
对于那些劝他不要到各地游说的人,墨子又在《鲁问》篇里进一步作了回答。他说,到了一个不事耕作的地方,你是应该独自埋头耕作,还是应该热心地教当地人耕作?独自耕作何益于民,当然应该立足于教,让更多的人懂得耕作。墨子说,我到各地游说,也是这个道理。
《贵义》篇中写道,一位齐国的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普天下的人都不肯行义,只有你还在忙碌,何苦呢?适可而止吧。
墨子又用了耕作的例子,说:一个家庭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个都不肯劳动,剩下的那一个就只能更加努力耕作了,否则这个家庭怎么撑得下去?
九个不肯劳动的儿子在表面上也很忙碌。主要是天天批评那个在埋头苦干的兄弟,把他说得一无是处,然后九个人之间再争名位、争待遇,谁都在高谈阔论。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鲁问》篇中,墨子对鲁国乡下一个叫吴虑的人作了一番诚恳表白。
他说,为了不使天下人挨饿,我曾想去种地,但一年劳作下来又能帮助几个人?为了不使天下人挨冻,我曾想去纺织,但我的织品还不如一个妇女,能给别人带来多少温暖?为了不使天下人受欺,我曾想去帮助他们作战,但区区一个士兵,又怎么抵御侵略者?既然这些作为都收效不大,我就明白,不如以历史上最好的思想去晓喻王侯贵族和平民百姓。这样,国家的秩序、民众的品德,一定都能获得改善。
对于自己的长期努力一直受到别人诽谤的现象,墨子在《贵义》篇里也只好叹息一声。
他说,一个长途背米的人坐在路边休息,站起再想把米袋扛到肩膀上的时候却没有力气了,看到这个情景的过路人不管老少贵贱都会帮他一把,将米袋托到他肩上。但是,现在很多号称君子的人看到肩负着道义辛苦行路的义士,不仅不去帮一把,反而加以毁谤和攻击。他说,你看,当今义士的遭遇,还不如那个背米的人。
尽管如此,他在《尚贤》篇里还是在勉励自己和弟子们:有力量就要尽量帮助别人,有钱财就要尽量援助别人,有道义就要尽量教诲别人。
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兼爱”、“非攻”我已经在上文作过解释,“尚贤”、“尚同”还没有,但这四个中国字在字面上已经表明了它们的基本含义:崇尚贤者,一同天下。所谓一同天下,也就是以真正的公平来构筑一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
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的精神粮食,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
G. 墨子的名言有哪些
1、可誉而不誉,非仁也。——该称颂的却不称颂,这就是不仁。
2、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亲戚都不归附,也就不要对外办交际。
3、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不光染丝是这样,国家也会被染。
4、君得之,则必用之矣。——国君得到了我的学说,就必然会采用。
5、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行义事不能进行时,不要责怪道义。
6、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信任的人不忠诚,忠诚的人不信任。
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做官虽然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
8、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这就是所谓的适应习惯,安于风俗啊。
9、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他们的服饰不同,他们的行为确是一样的。
10、告子毁,犹愈亡也。——告子虽然诋毁我的行为,但还是胜过毫无毁誉。
11、事无终始,无务多业。——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
12、举物而闇,无务博闻。——举一个例子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见多识广。
13、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君子作战虽然布阵,但还是以勇敢为本。
H. 墨子 颁奖词
他,抄兼爱人民,不分等级上袭下;他,行侠仗义,不为个人名利得失;他,热爱和平,否定国家战争;他,大倡节俭,最早构建节约型社会。因为有他,孔子的仁爱显得狭隘而小气;因为有他,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侠士;因为有他,人们开始思考战争存在的意义;因为有他,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利用。他是我们熟悉的,也是我们不熟悉的,因为他离我们那么遥远,遥远至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墨子。
I. 历史人物对墨子是如何评价的
墨子是位思想巨子,因为他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他也是位大爱无言的圣贤,因为他是整个中国两千年文明历史上,第一位站在最底层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因为他与众多的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共同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他还是位科学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的人。 后人尊称墨子为“科圣”。
J. 墨子的名言名句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 墨子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 墨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 —— 墨子
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