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互动

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互动

发布时间:2021-03-07 15:18:17

❶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交互教学

然而,有一部分农村学校存在资源闲置现象:远程教学设备摆放整整齐齐,师生很少用,几乎成了一种摆设,教师仍旧拿着几只粉笔、一本书上课。初中生重视学习中考科目,其余的科目敷衍了事;小学生一天到晚除了语文、数学还是语文、数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室外乒乓球台下长满杂草,室内乒乓球桌当成了办公桌,甚至当成了餐桌;实验室里的器材、物品落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这些闲置资源大有文章可做,它正是我们实施农村素质教育、丰富农村学校教育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如何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呢?现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认识到:远程教育设备闲置在那儿,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城乡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缩小差距,弥补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推进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步伐。于是,我们树立了“用坏设备”的思想,“砸开”紧闭的“门锁”,让师生进出自由。我们以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为载体,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远程教育应用工作计划,定期培训,加强教育技术学习,明确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任务。我们建立了实施远程教育应用奖惩制度,通过以学促教、以教促学,逐步地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实际中来。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学校中青年教师基本掌握了远程教育资源获取、整合和应用方法,学校能够真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随着教师的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得到普及,越来越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二、敞开图书室的大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人们的重要学习手段和途径。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图书室的重要任务之一。图书室应该着力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学年开始,班主任要为各班学生上好一节“利用图书室”课,向学生介绍本校图书室的基本情况及变化,如藏书规模、分类设置、借书还书手续和阅览室规章制度等,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室,使他们能在书库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读物,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
老师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交流阅读收获,提高读书兴趣;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怎样选书、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记忆等方法。讲解读书方法时,要求具体指导读一本书或一类书,根据不同体裁的读物教给不同的读书方法。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借阅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图书乱丢乱放、乱涂乱划、久借不还以及大声喧哗、不讲卫生等。针对这种情况,图书管理员应耐心做好教育工作,及时制止,用制度去规范学生的借阅行为。每学期,图书室可根据借阅情况记载,评比优秀小读者和优秀读书集体,树立榜样,从而在读者群体中逐步形成以文明阅览为荣、不讲阅读道德为耻的读书风气。
三、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培养动手能力
几年前,学校实验室使用不够正常,平时上课涉及到的实验课就变成了讲解课,升学考试涉及到的实验,学校则会来个突击,考哪个就临时做哪个,而且只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绝大多数学生很少甚至一次也没有自己动手做过实验,可想而知,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矣。学生学习没有一个感知过程,学习枯燥,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近几年来,我校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工作,克服经济困难,抽取一定的经费,添置了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药品,配备了专门实验辅导教师,明确了各科实验要求,凡是学校条件允许的实验,学生必须自己做。
四、以乒乓球为载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富裕、家庭关爱,孩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是温室里的幼苗,经不起风吹雨打,一定数量的学生体重超常,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弯了背,视力下降,相当数量的学生早早戴上了眼镜,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我们知道:学校的体育活动能增进师生、同学间的友谊,增进与他人交往的积极作用;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性格;通过日常的自觉的个体运动和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增加学生的法规意识和竞争意识;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会坚定学生的信念,炼就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肯于攀登的精神;能够提高学生体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县体育局,看到男女老少挥动乒乓球拍认真打好每一球的情景,心想:乒乓球运动适合所有学生,是一项可以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于是学校研究决定:以乒乓球为“校球”,以乒乓球为载体,开展强身健体运动。要求人人学打乒乓球,各班组建乒乓球队,班主任就是该班球队教练。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同年级学生的乒乓球比赛,分别设立男女个人赛、团体赛,举行教师乒乓球比赛。学校体育运动有声有色地开展,逐步形成了人人会打乒乓球的局面。在课外活动时,校园内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有的乒乓球桌旁都围着学生,他们正在参加乒乓球健身锻炼呢,即使学校放学了,他们也不愿意离去。师生思想不断在小球的旋转中得到了升华,体质不断在球桌上得到了增强。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投入,学校各种资源将会配齐、配足。

❷ 如何利用网络在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改变了世界的界限,它不仅能进行历史现象的模拟和仿真,还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加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为人类知识学习带来许多有益的帮助。同时,这也迫使我们思考和急于解决以下一些实际问题:即学科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特征
网络环境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的教与学,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与协作。与分科课程比较,网络环境下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网络环境的交互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选择或自愿结合参加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与设计上,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地选择活动项目。学生将参与活动的设计、准备、安排和组织,整个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学生在自学、自治、自理中克服各种挫折,经受各种考验,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创造性及各种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独立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并照顾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让它们自愿选择活动主题,使他们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心组织者。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环境的生成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应用性是指:它要求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动手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应用历史知识的真切体验。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取得新的收获,同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会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研究性活动的目标和结果都不是预先设置的,而是随着研究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和课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3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网络环境的广泛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不是划一的。有较大的弹性。活动课程以培养兴趣、发展个性为目的,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可以因人而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参加的学生的意愿来确定,应该有很大的伸缩性;活动的时间,参加的人数自由度也很大,至于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师有效的组织的前提下,网络环境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需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他们几乎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在线点击或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环境、气氛的愉悦性和网络环境的趣味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力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要求进行活动设计。通常而言,趣味包括内容有趣、形式有趣、情境有趣、目标有趣、方法有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新颖会引起学生好奇心,如果以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若教师安排的活动结果有诱惑力,还能激励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为学生创设趣味盎然的活动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造成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可以无拘束的参加活动,尽情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因而又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展潜在的个性特长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体活动”型
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独自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比如完成某种项目设计,这种设计无论是独立任务的完成和作品的产生,还是项目设计中的某个部分的制作都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也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如向人请教、与人协商、查询资料等),但其所有的决定和判断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出,任务和项目的主要由学生个人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型
是以4—6人的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人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这种学习形式往往以“专题学习小组”或“专题研究与操作小组”的形态出现。
3“沙龙”型
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取“沙龙”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进程。

❸ 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看这篇论文
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课堂效果的增强,有赖借助于多种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赖于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历史教学应注重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现在,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制作、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成为一种趋势。相对于以往教师口头讲授并配合板书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课件对历史教学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其自身更多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
电教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一、运用电教媒体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常用的电教媒体有:影碟机、录像、语音室、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这些电教设备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地争取,从而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1、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根据学生好问、好奇、爱做游戏的特点,发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紧密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以往知识与当代时政,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效果,这时有了多媒体,可以使得图文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接受知识也自然快了许多。
例如:当学到“九一八事变”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返历史。将日军的侵华阴谋、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都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南京政府的反动实质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再通过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的运用,生动、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共鸣,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他们的学习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关重难点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教学思想、方法的发展,电教媒体突破了原有的口述、回忆等传统教学的界限,生动形象的展示认识对象。电教媒体的某些特殊功能如:声光同步的动画画面,有针对性的历史视频,扩大或缩小某一点,拉长或缩写某个句子等,能调动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例如在讲述《战国七雄》时,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商鞅》及相关资料,突出重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仍借助多媒体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争论可谓激烈,各抒己见。但大多同学的意见都集中在了商鞅的个人才能和秦王的大力支持方面,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进行了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利用电教媒体,加大课堂容量
教师采用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讲解知识点,板书占用的时间太多,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因而教学效率低。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还能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结合,动脑、动手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这样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的时间,课堂容量加大,学生也很有兴趣。比如,我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在导入的时候,就引用了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其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句,就把很久远的一代代伟人和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现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联系起来。能让同学们浮想联翩:毛泽东写词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到秦始皇?他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他与我们的一代伟人相比,为什么“略输文彩”?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吸引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了,为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以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又很好地将相关知识有效地引入课堂,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4、强化感性认识,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性。
历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和感性特征。为了使学生更加近距离、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与历史相关的当代时政,相关的其它历史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影像资料和网络资源,将内容所涉及到的时政图片、时政视频、历史相关影视资料等,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 电教媒体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
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历史课堂,使得学生接受知识存在着极大差异,造成了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基础弱的所谓的“后进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越来越差,无心去学。电教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充满了乐趣,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学生学起来也就有了信心,很多基础弱的学生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可见,电教媒体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说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面向一切学生,使得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多媒体课件的确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问题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图像声音过大,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量运用声像资料,特别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动画图象,使得学生只是盯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反而忽略了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结果不仅没有提高学生的效率,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若不能恰当运用,就会适得其反,把历史课上成历史图像欣赏课。同时,多媒体的展示与教师的讲解如何在内容上达到和谐的配合,是在制作、运用课件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科技进步到何种程度,历史课都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魅力,这种最为原始朴实的手段始终应当是历史文科教学的主体。
2.将多种多样的想象转化为单一的画面,妨碍了学生想像力的发挥。
在以往没有多媒体参与的教学中,学生完全靠教师的口头讲解与教材文字来理解知识,虽然形式单一,但其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语气来体会教材知识,学习中探索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析某些历史现象问题,这种间接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而每个学生的想象千差万别,又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产生丰富多样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对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行为个性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将这种无形的想象转化为有形的图象,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单一化,久而久之,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将会受到损害。因而,多媒体课件在配合教学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提高学生知识学习、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历史视、听、思考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能创设生动和谐的视听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将会更多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历史课堂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将有利地促进全体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并更好地提高历史各方面的能力,使历史的学习真正实现“学史明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 2. 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 艺 《信息技术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❹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❺ 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历史教学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一些很抽象的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教师可使用多媒体以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的指导有了针对性,也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时让呆板的课堂活泼化,让学生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观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有利于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只重视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以上所列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学观。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众所周知,汉字本身较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纷繁复杂。而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对事物关注的时间更为短暂,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占劣势。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教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只有着眼于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技巧,最后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的直观进行识字教学,分析结构,比较笔画,用色彩、闪烁、字的放大、缩小等手段来化难为易,能使学生快速牢固的掌握。《课标》要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观察每一种笔画,了解笔画的特点并记住名称,知道每个字的笔画组成,为今后识记字形,特别是识记独体字的字形打基础。
多媒体识字过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他们看着画面,听着教师的点拨,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解。例如教“闪”,屏幕上出现扇门,一个人迅速从门里闪过。反复几次后,屏幕打出“门+人=闪”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而且知道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意思。又如:教学“山”“田”“木”“目”这些象形字时先用课件出示这些字相应的具体图片,再由具体图片逐渐变化为方块字,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把合体字分成部件,用不同颜色对比显示。如:稍、情、棒、珠等合体字,部首是红的、偏旁是黑色,这样的色彩鲜明对比,会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学习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还可以利用动画,让笔画一笔一笔地飞入田字格,这样学生记住了笔顺笔画,书写起来更容易、更规范,汉字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直接,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习部首相同的字时,可以用动画换偏旁,变出新的汉字,把识字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变得比较直观易懂,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学生的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往的阅读大部分都是文本阅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它可以运用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给予人们直观、立体的感受,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速读、略读水平的发展。如:在教学《春笋》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让他们上网收集和“春笋”有关的诗歌、散文、故事、童话等等。在完成教学后,让他们互相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互相阅读,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的只有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文本、超文本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真正领略读书的乐趣,从而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显示了其无比的优越性,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灵活、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精彩。
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小,不可能达到见多识广的地步,再加上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所写的作文干枯无味,似乎在记流水账。在教学中,只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走出校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不现实的。多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体化的教学。在个体化教学过程中,采用人机对话,互交性很强,充满人性化的界面设计,学什么内容,什么层次,练习,测评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点选。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学习,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相同的学习起点,只求人人都有所提高,这在传统教育中很难做得到的事情,在这里可以轻松实现。我们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从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面向学生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富有趣味,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极大的提高了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坚持科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要尽力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一切可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积极地探索一些新的应用技巧,不断完善学校的学习环境,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场所。我们努力,让学校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阵地,让老师都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者和应用者,让学生都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受益者和学习者,中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❻ 如何利用好网络进行案例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整体学习等,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网页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影响,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也可用科学技术毁灭人类。增强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❼ 怎样把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更好结合

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特点,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也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初步的认识。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一般是指运用电子器材和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如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电影放映机等,通过这些电子设备呈现教材内容,把声、形、色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电化教学。从20世纪后期起,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又形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于教学领域。计算机和网络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以往的电化教学不同,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学的资源,对学校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学习者将能把这个世界范围的网络用作全面的参考物指南(词典、网络全书、数字博物馆)、电子顾问、传播工具(电子邮件、有共同兴趣的人的闲谈会),以及获得资源的工具(地址和网址联结)。互联网为青少年探索各种兴趣,了解周围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1](p.104)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信息技术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2] ,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
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其信息存储量超过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载方式。如,一张光盘的容量,就可以装载学校所有课程的教材。
具有检索方便的特点,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胜于其他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检索,速度快,效率高。
具有合成性的特点,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相互连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教学。各种电子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够大大发挥其整体的优效性。
具有虚拟情境的特点,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
具有智能化的特点,直接适应学生的具体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通过人机互动,随时调整教学的进程。
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人机对话的功能加强了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
具有网络化的特点,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使得教学工作可以充分和广泛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适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具有延伸性的特点,可以选择任何时间进行学习,还能够把课堂的学习扩展到课外的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功能,对于历史教学是非常有用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有学者把传统的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基本功能列表进行了比较[3](p.179) ,而现代媒体的新近发展,就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其基本功能则更为全面。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历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方式,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影响到教学的检测与评估。
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也就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一个重点。如,在教育部制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4](p.35)在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5](p.33) 。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如在英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就专门提到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要求提供给学生机会使之发展运用信息传播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完成作业,如对资料进行选择、综合和判断,提高作业的质量,通过电子媒体交换和共享资料,检查、修改和评价作业等[6](p.36)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重的问题,也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问题。
下面,主要谈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包含了三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类型,这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体教学(Hypermedia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

❽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历史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纪70年代。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并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新媒体简单地说就是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新的技术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它的本质特征,是相对于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户外)而言的“新”,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的意义
新媒体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新颖的技术、直观的内容、良好的互动性是其他历史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数据平台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达到7.01亿,普及率达到50%以上。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这些数据中,学生和教师占很大比例。因此,将新媒体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既顺应时代潮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有以下重要性。
1. 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粉笔加黑板,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永远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最高权威,这既不利于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新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改变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资源。不管是在课外还是在课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知识,教师也可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方法。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拉近距离,培养情感。
2. 构建师生交流平台
新媒体的交互性在形式上表现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交流互动的增强,主要表现为转载、分享、回帖等形式。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自说自话,学生被动听课,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而新媒体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或“校校通”和“班班通”,随时分享、转载、评论,随时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做好预习。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搜索资料,开展讨论。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授课,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更不谈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常常被人们冠以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帽子。而新媒体的运用,通过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历史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运用方式
1. 微博
微博可作为课堂之外的一种虚拟平台,通过信息发布者(教师)与受众(学生)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研讨、资源共享、疑难解答等互动学习目的。通过微博学习历史知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使课外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2. 博客
博客越来越受师生青睐,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博客集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于一体的优点,营造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使得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利用微博良好的互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细化教学过程,完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重视分数,微博的开放性为学生评价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日志,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更全面、科学的评价。
3. 微课
微课近几年风靡于教育界,受到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追捧,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阶段。微课是基于精美教学设计、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将知识点或辅助性教学资源讲透彻,时间为5分钟左右的视频,可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
4. 网络教学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提出,网络信息资源被视为6大教育资源之一。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教学中很多资料、课件、教案、论文、试题来源于此。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局面,还能提高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五、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 存在问题
(1)过分依赖新媒体。新媒体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多便利,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很多教师过分依赖新媒体,不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具体内容为依据,机械地将新媒体资源搬到课堂,造成学生的“信息超量”,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轻形式,重效果。部分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展示新媒体,过分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没有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一节课下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解析反而有所忽略,致使新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3)新媒体技术发展不平衡,难以规范和普及。新媒体技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全国各地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学校特别注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经常举行新媒体教学技能大赛;有的学校并不重视新媒体技术,使得新媒体教学机制不够完善。
2. 解决策略
(1)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新媒体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其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应用效果。因此,要不断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
(2)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很多教师反映学校的计算机配置落后,学校应在电脑及网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组织师生自主开发新媒体教学资源,同时加强校外交流。
(3)合理选择新媒体。任何媒体对于教学都有特定功能和效果,从传递、接受教学信息的角度来看,只有恰当运用新媒体,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媒体,敦促自己完成教学任务。

❾ 如何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而重要的信息——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我们必须站在新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而且,家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是极其丰富而多元的,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不仅有益于教师直接获取幼儿兴趣需求的信息,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共建适合幼儿需要并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而在当前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家长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在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和电话等形式上,网络交流已成为家园沟通的新载体,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也成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又一主要趋势。而幼儿园年轻的父母们正是这场信息技术变革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一方面,他们渴望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交流沟通,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生活的点滴,融合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得到及时、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科学育儿指导。应该说,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催生了这个崭新的家园共育的平台。因此,我园开展《利用网络家园互动平台 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课题时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家园互动平台与家长一起共建课程呢?
一、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共建课程的模式
(一)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构建网络家园互动平台。
为了满足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我们建立了富有幼儿园个性特色的网站,并申请了中文域名,方便家长查找。而科学合理地编排网站内容是吸引家长浏览网站,激发家长互动热情的关键。于是,我们在网站导航设计上狠下功夫,共开设了8个栏目。分别是:介绍园况、园长、各班教师的“温馨家园”;反映园内外最新幼教动态的“最新资讯”;交流教师教育心得和经验的“教学教研”、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健康快车”、介绍父母科学教育和保育知识的“家长学校”、即时反映孩子的童言趣稚语“童心驿站”、方便家长和本班教师沟通交流的“家园互动”和接受社会及家长建议和意见的“雁过留声”。这些栏目内容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增强了网站作为家长教师互动的交流平台作用,形成虚拟家园共育社区,为在网络上进行家园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了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网络平台的交流作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我园又专门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地子栏目,为课程建设和实施开辟了新阵地。
1、建立助教管理系统。
为了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我园成立了家园合作助教团,并在网站首页组建家园合作助教资源库。是在充分了解了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特长、爱好等现状以及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意愿的基础上,由教师推荐,家长自愿在我园网站助教资源库进行登记、申请,然后经园助教管理员审核、备案。目前,整套程序的运作已被广大家长和教师熟悉和认可。截止目前为止,全园各班共有家长助教185人,助教管理系统的建立为课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开辟班级家园互动平台。
班级社区是本班家长与教师进行家园互动交流的活窗口。在这里,各班的班级社区俨然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每个老师和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在这里,家长们可以了解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看到图文并茂的幼儿活动花絮,自由发表自己对家园合作活动的独特创意,交流自参与活动的体会。年轻的家长们已经把每天浏览班级互动当成了一节必修课。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是那么充满生机。家长和老师在交流中,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双方都成为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人,网络的沟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促进了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3、开设网上课题研究论坛。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助教关注我们的课程研讨,我们专门开辟了课题研究专题论坛。每一次,各班教师和助教开展家园合作活动后,都要将活动方案、教师反思和家长助教的活动感想发表在这里,许多助教在看完后纷纷跟贴,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建议,新思路和新经验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交流,论坛已成为助教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阵地。
4、组建家园合作qq群。
本群由助教团长、课题负责人和电教主任担任群管理员,群内成员由园务助教委员会、课题组领导和各班教师组成,主要用于助教委员会网上会议及交流之用,同时,各班教师和助教委员会也可以在这里对幼儿园各项大型活动的开展进行讨论和商议,提高了会议的时效性。
(二)、完善网络交流制度,理顺网络运行机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针对网络交流的现状和特点,课题组和助教委员会一起,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家园合作助教团章程》,明确了家长助教的职责和权利;《课程审议制度》让教师和助教共同把握了明确主题——收集资料——共同策划——参与实施——反馈评价的课程审议环节,引导家长助教顺利的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中来。《家园网络交流制度》针对家园合作课题研究,对教师发帖量、回帖质量和效率都有了量化的规定:要求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主题活动名称、目标及主题网络图,方便家长了解近期教学内容;各班组织的家园合作活动,必须在两日内在课题研究论坛上发表活动照片、教师反思及家长助教感言,便于助教经验交流和推广。
(三)、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高网络交流水平。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使得大家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交流空间。熟练地地掌握网络交流技术是开展网络交流的前提。因此,幼儿园网络管理员和有电脑技术的家长助教一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根据网络交流需要,对老师和广大家长进行了网络技术培训。如:用户注册、登陆;发表话题、回复帖子及照片;贴图、视频、FLASH动画的上传以及E-mail的发送和QQ交流方法等电脑基础实用课程培训。通过学习,教师和家长已经能熟练地自在网络中遨游,获得了交流的乐趣。从而也带动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建设关切程度的提高,使家园沟通更加主动。
每学期,我园课题组都会根据新、老助教的不同需求定期开展理论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帮助家长助教了解课题的意义和内容,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当好助教的信心。在两年的课题实践过程中,我园共开展现场助教培训十次,培训人次近两千名。而且,将培训资料发到助教论坛,供广大助教继续学习、研讨。同时,我们还不断创新培训形式,满足了家长助教的学习需求,受到家长助教的欢迎和好评。11月底,我园课题组就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助教培训活动,近百名小班家长助教现场观摩了由我园大三班雷丽老师和叶竞霖的妈妈共同策划、组织的家园合作活动——《大家来品茶》。老师和家长助教配合默契,孩子们兴致高涨;让家长们充分感受了家园合作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体验,是一次鲜活的家长助教学习之旅。活动后,课题负责人又对小班家长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助教进行了理论提升,使家园合作,共同成长成为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共识。极大地激发了家长助教参与家园合作活动的兴趣和欲望。为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共建课程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幼儿园家园合作就是指教师和家长在网络环境下,围绕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把自己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网络的即时性、敏捷性、互动性特征,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活动,实现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要保证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的顺畅,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
利用家园网络互动平台共建课程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有明确、一致的目标,在家长学习、了解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
平等对话原则:
在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家长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不再是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而变成了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以谦逊、共进的态度,引导家长平等对话,参与交流,从而调动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达成共识。
即时更新原则;
网络是信息的聚集地,网络技术的优势就在于信息传递速度快,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即时更换各项内容,让家长觉得常看常新,从而保证网络交流平台的人气,使信息交流步入良性轨道。
及时反馈原则;
网络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方便快捷,每当家长发出一个贴,都希望得到教师及时的呼应和认可。所以,面对家长的建议,教师的反馈必须及时,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激发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
持之以恒原则:
家园共建课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家长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把握和调节好家长参与的节奏,保持一个合适的温度,才能让网络交流真正成为家园长期合作、交流的心灵之桥。
网络互动平台的完善和利用,使家园联系更紧密,感情更深厚,配合更默契。充分发挥了家长助教资源在园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了家园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实促进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家长工作需要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来开展家长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家长在这样的交流模式下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家园共育才会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幼儿健康活波的成长,我们的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阅读全文

与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互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