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子午谷奇谋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究竟是不是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谋”的概述
“子午谷奇谋”相信已经很多人都熟悉了,但是小编还是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和一些其他东西,概述一下。“子午谷奇谋”提出的时候,曹魏的好女婿夏侯楙还在长安“多畜伎妾”呢。在曹魏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夏侯楙就被调回去了。所以这个“子午谷奇谋”提出的时间只能是在诸葛亮一伐的时候。
二是曹魏援军需要二十天时间。这个设想也过于理想化。事实上在诸葛亮一伐之前,司马懿就演示过一次“兵贵神速”的战例。诸葛亮策反孟达,司马懿从宛城到上庸,足足有一千二百里的路途,司马懿八天的时间就赶到了;洛阳的兵力支援长安何必要二十天的时间呢?何况曹魏军队都不用直接到洛阳,先把潼关占据,就可以威胁长安(假设魏延真的拿下长安的话)。
② 子午峪的简介
子午峪古称子午谷,是长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境内的一条河谷,地处秦岭终南山段北麓,即子午道。子午古道是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古时的“子午峪”是长安通往巴蜀地(或汉中)的主要穿越秦岭的交通要道。自长安向南,进子午峪,在碾子坪处越过秦岭中线,到西乡县南边的子午镇,折向西经洋县城关镇到达汉中市,再向南穿过巴山,直抵四川绵阳涪城区。就是由这里离开长安,通往汉中的,现谷内至今仍存在着诸如栈道、摩崖石刻等古代遗存。
后来,这条古老的交通要道的秦岭北部出峪的位置向西边的峪口转移,尤其随着民国时期开辟的“西万公路”将出口移向子午峪西邻的“沣峪”,“子午峪”就被冷落了。随之,“子午峪”内从汉、唐时期大批建造的庙宇道观也遭到废弃,现只遗留下座座残垣遗址。古道虽废弃,但遗留有许多古道遗迹。子午谷废弃后,谷内道观亦随之减少,加之山洪洗劫,大部分只留遗址,唯玄都坛及金仙观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子午古道,子午古道,北端称“子”,南端称“午”。子午,即阴阳也,全长约420公里。
子午道,又名荔枝道,因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便命人整修了从四川涪陵到长安的道路,快马传递荔枝到长安。于是每年“飞骑驰进,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
据考证,唐代杜甫曾到此一游,并作诗描写子午谷景色和朋友修道的情形:“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青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向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诚长往,芝草琅玗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今日的书画家也留下了许多题词和感悟。唐代新罗人金可记曾留学长安为宾贡进士,后隐居子午谷修道,公元858年二月二十五日仙逝。他曾在子午谷中种植许多花果,因而有果峪之名。今日金仙观的会期是二月二十五、七月二十六和每月初一、十五。
子午峪曾经是古代长安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这条古道至今仍存在着诸如栈道、摩崖石刻、“二柏一石头”等古代遗存,金仙观所在山上就有汉代玄都坛和唐代金仙观遗址。后来由于山洪洗劫和沣峪公路的修建等原因,古子午道衰废,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古玄都坛和金仙观已难见踪迹。2004年,应当地村民的请求,由陕西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 、 长安政协常委、长安道教协会会长贾慧法道长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光春两位先生发起,得到长安政府有关部门和子午街道办事处以及南豆角、七里坪两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成立金仙观筹建委员会,四方筹措资金。经过两年建设,金仙观主建筑群已基本竣工,于2006年农历7月26日完成首期工程,并对外开放,以满足各界人士瞻礼的需求。
新的金仙观建在两谷之间且二水交会所包围的一座山峰上下,东面遥对小五台,东南是子午大道,西北被环山拥抱,山顶是玄都坛遗址,海拔约千米,有石阶和小道可攀,登高望远,可见西安城郭及周围的山景,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玄都坛是祭祀天神的祭坛,它和长安城北渭北塬上的天齐祠的连线处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
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有没有在三国历史上出现过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作为蜀国的大将魏延,曾经提出了一条走子午谷路线,直达长安的计谋,这条计谋在《三国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里有记载和论述。这条计谋也成为后来的专家和学者们一直研究的一个话题,就是这条计谋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有关此类事件的一些看法。
关于对魏延这条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可行,姑且称其为正方。另一种认为不可行,姑且称其为反方。正反两方都列举出了他们的理由。正方的论据有两条:
一,魏延的谋略是出奇制胜,按照兵家的法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因为当时魏国朝中,对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认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弄险,绝对想不到他会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袭,先取长安,截断敌人后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谋敌人之所谋,算敌人之所算,而敌人又算我不出的情况下,偷袭完全可以达成突然性。
二,长安的守将是纨绔弟子,无勇无谋的夏侯懋。夏侯懋这个人,是个公子哥,纨绔子弟。不懂兵法。不懂谋略,不曾经战,没有实际经验,而且是好说大话。你魏国用这么一个无用之辈,去防守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他怎么可能算的出魏延要走子午谷这条路?
反方认为不可行,论据也两条:
一,道路险,易中埋伏。反方认为,就算夏侯懋再无能,魏国国内也必然有人建议在各条山谷中设伏。包括子午谷。如果真在那里埋伏的话,那魏延一去,必然中了埋伏,必然失败,损兵折将。而一旦魏延有失,会动摇蜀军的士气,挫伤蜀军的锐气.
二,认为魏延兵少,不能成事。魏延就一万人,其中还有五千人运粮,如此少的兵力,就算过了子午谷,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未必能拿下长安,就算拿下长安,也未必固守的住。
那么我们把正方双方的论据进行一下对比,看看谁的论据更成立。我经过对比发现,正方的两条论据均成立,而反方的第二条论据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古偷袭,尤其是走山险道路,第一是抢时间,第二是抢速度。要抢在敌人不知道,没有做任何防备之前到达指定目的地。以形成进攻的突然性,给敌人以从天而降的感觉。而且这个行军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不能让敌人的游骑哨探发现我方的行军路程。一旦发现,敌人有所准备,那偷袭就彻底失败了。那怎么才能做到保密性强,在时间和速度上都能抢过对方,达成突然性呢?那就是命令只有下一级军官知道,士兵们不知道。他们是负责走路,不管我们到底去哪,干什么。只需要服从命令就行了。二是轻装上阵,带少量的部队,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大部队人数众多,辎重繁琐。行军路程相当缓慢。如果带大部队,一个是山谷险要,地形狭窄,大部队如果突然遇到敌人,难以展开部队。二是耽误行军路程。走的慢,拖的时间长,敌人就会发现我方的企图。从而失去了突然性。因此说,魏延选择带少量的部队,是正确的。
那么,魏延的这条计谋到底可行度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理由也简单。我们要想知道是否可行,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了。第一,魏延的计谋是否符合军事理论?第二,长安守将和魏国大臣,是否算的出魏延的行军方向?第三,魏延提出的分兵计谋,是否符合当时蜀军的实际情况?我们来逐一解释。先看第一点,是否符合军事理论。
我认为完全符合兵家的出奇制胜理论,道理跟正方的第一条论据完全相同。出奇制胜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基础上。敌人越是认为我军不敢走,我军越要走,越是认为我军不敢这么做,我军偏要做。达到使敌人算不出我军的意图。从而达到战略目的。当时很多人是想不到诸葛亮会走子午谷的,因为他们还是比较了解诸葛亮的,按照诸葛亮的用兵规律,是不走险要之地,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而魏延则反其道行之,打破常规惯例,打破以往规律,使敌人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那么敌人料不到魏延会这么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准备。偷袭就容易得手了。
再看第二点,夏侯懋是算不出来的,前面说过,他一个纨绔子弟,是个“四不懂”,不懂兵法,不懂谋略,不懂地理,不曾经战。用这么一个人,根本就是把魏军往火坑里推。他当时以为诸葛亮按照常规出兵,必然把大军都派到正面去阻挡诸葛亮大军,长安的守备兵力不可能太多。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没打过仗,临阵应变能力差,再加上情报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吓的弃城而逃。纨绔子弟带兵,大多如此。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夏侯懋是个怂人,熊将,他所带的兵,战斗力能强到哪去?怎么能和魏延的军队相比?再说,决断权在他手里,就算有人进言,说魏延会如此如此,他也未必听的进去,听了也不会太在意。也不会做什么大的准备。那哪里有不失败的?
第三,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有符合之处,也有不符合之处。
哪些符合实际呢?就是从诸葛亮北伐的全局,从总体战略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千里而来,耗费无数资源,利在速战。如果逐一争夺城池,争夺险要地理,正中了魏国的下怀。他们就想利用有利地形来牵制蜀国,消耗蜀国。魏延的偷袭策略,意在直接捣毁敌人的大本营,擒贼先擒王。如果捉了魏军主帅,敌人自然不战自乱,有利于诸葛亮长驱直入。可不必在争夺地理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有,魏军是夏侯懋带兵啊,就是因为他带兵,所以这条计谋才能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换了司马懿或者是张合,郭淮这些老将,未必能成功。魏延这属于是欺负弱智,欺负公子哥。因此在这方面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什么地方不符合呢?就是运粮方面。因为运粮方面需要大量的车队,和押运的士兵。车队过山路是很难的。容易耽误行军路程。应该是算好到达的时间和攻下城池的时间,比如说十天,那就带足十天的粮食和水。不要那些车队。那是个负担。
那么魏延假如夺取长安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首先,前线的军队听到长安被偷袭,必然惊慌失措,无心恋战,军心动摇。防线崩溃。长安既是魏国前线军队的后方保障,又是他们粮食的供应基地。如果丢了长安,就等于丢了后方基地。那样粮食不继,后无依托。军心散乱,哪还有心思再打下去了,必然全面撤退。其次,诸葛亮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直接夺占渭河以西的全部险要地理,夺到了这些地理位置,就有利于继续进军,减少攻坚的时间和消耗。减轻了蜀军的压力。也可以逼近魏国的腹地。利于蜀国下一步的进入中原作战。
既然如此,这么好的计谋,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呢?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诸葛亮确实害怕有埋伏。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兵法虚虚实实,虚实难辨,为了保险起见。在虚实难辨的情况下,在没有确切把握的情况下,不去冒险,正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旦冒险失败,后果相当严重,不仅这一万士兵全军覆没,很有可能连魏延也搭了性命,这对蜀国来讲,不太划算.本身蜀军人数就少,大将难求,魏延这等名将,不能轻易冒险.
二,尽量减少伤亡。因为蜀国地少人稀,兵员匮乏。诸葛亮每次作战,都本着尽量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为主,保存战斗力为主。因为每一位士兵,都是有着良好基础,训练有素。一旦伤亡严重,势必要从国内大幅度抽调壮丁。势必会影响到国内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壮丁抽调多了,谁来种地?谁来搞生产,搞建设?另外,原来在军中的士兵,都是有着实战经验,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他们都是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精英,一旦伤亡过重。即使从国内再抽调壮丁,加以训练,其战斗力,战斗经验也会大打折扣,远不如前。因此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诸葛亮最终没能采纳魏延的计策。
④ 【请教】什么是“子午谷奇谋”为什么叫做“子午谷奇谋”为什么历史上的“子午谷奇谋”基本上都是失败
打仗讲的是攻其不备.地势险要,必有重兵严防.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方能获胜.子午谷地名.奇谋.奇特的谋略.就是这样了.
⑤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子午谷奇袭,三国志我没看到,可又有人说有,求指教
是魏延提出来的那个吗,如果是那个历史上是没有的,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不会用这种招数的
⑥ 三国时期子午谷是哪里
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
子午谷悬崖绝壁,栈道无数,其险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岭。秦岭又称为终南山,山势西高东低,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子午谷围于其中,其山势之险峻,途径之恶劣,则可想而知。《资治通鉴》记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1]
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于《魏略》载大将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计」,向诸葛亮建议引兵一万,由子午谷出长安,但诸葛亮认为太过冒险而拒绝。[2]不过,于《三国志》载魏延每每向诸葛亮“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未有提及子午谷。而曹魏大将曹真伐蜀时,仍取道由此进军,可是遇上大下雨,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被逼撤退。
东晋名将桓温伐前秦,进攻长安,命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谷,未出谷道就被秦军击败。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便是三日内从蜀南涪州取道子午谷飞马运来。
明末闯王高迎祥自湖广复出,来到陕西,欲自汉中进攻西安。孙传庭领秦军镇守,高迎祥无法攻克,遂意图自子午谷入,直逼西安。传庭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双方激战四天后,高迎祥溃败,后被俘,送往京城处死。
⑦ 子午谷奇谋中的子午谷到底在哪为何说是奇谋
谷名。在今陕西抄省秦岭山中,为川陕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西安府南百里;南口曰午,在汉中府洋县东一百六十里。
诸葛首次北伐,大将军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袭之计,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达长安城下,一举拿下长安,由诸葛亮率领大军由斜谷赶到长安支援。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
⑧ 子午谷的介绍
子午谷:在陕西长安县南, 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谷道, 长300余公里。《战国策》张仪说赵版王,秦一军塞午道,鲍权彪注: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午道秦南道也。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经汉中,南口在今石泉县境。1诸葛亮、魏延、桓温、唐玄宗、孙传庭、高迎祥、王耀武在历史上均曾与此处有过关联。
⑨ 三国魏延说的子午谷今在哪里
子午谷,南北纵向,长约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秦岭山中,南至石泉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
⑩ 魏延奇袭长安的必经之路子午谷,在现在的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