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机构一私塾
最早的儿童启蒙教育管理机构
中国幼儿园雏形一一育才馆
中国最早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
湖北武昌蒙养院
壬戌学制
幼稚园正式列入教育系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
㈡ 我国幼儿园教育经历了那些历史时期
指儿童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 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读都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养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又称学前西汉时期编纂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机构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于湖北武昌,名为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欧洲近代幼儿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牧师J.F.奥贝兰于1771年在孚日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学校。1802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于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创办了一所招收2~6岁工人子女的幼儿园。德国教育家F.W.A.福禄贝尔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宋庆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对幼儿教育事业也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中国的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国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了幼儿教育8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和美术。纲要还指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贯穿在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等全部生活与活动之中。苹果应用商店中出现了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其中包括点读机,有声读物等等,为幼儿教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㈢ 中国学前教育的百年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
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
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爬,六坐”
《颜氏家训》
(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八世纪中叶)
捷克大教育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
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
中国:
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
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
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㈣ 学前教育经历了那几个历史性的阶段各阶段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一、 孕育阶段抄
在十五世纪以前,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
1.中:贾谊的《新书》、《大戴礼》与《礼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
重视胎教;重视儿童出生后的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从小教儿童日常生活的习惯、礼节和常识。
2.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
(1)柏拉图是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
(2)柏拉图提出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3)柏拉图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二、 萌芽阶段
十六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包括有对学前教育的论述,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
1.教育家及论著
(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三.初创阶段
从18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四.发展阶段:
十九世纪至今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㈤ 学前教育经历了那几个历史性的阶段
(一)孕育阶段(十五世纪前)
十五世纪前,学前教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
1、中国古代
谚语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爬,六坐”
《颜氏家训》
(二)萌芽阶段(十五世纪——十八世纪中叶)
捷克大教育家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杜德》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萌芽阶段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
2、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
(三)初创阶段(十八世纪后期——二十世纪中叶)
中国:
1、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2、蔡元培 提出建立学前教育体系,主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3、陈鹤琴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又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4、陶行知 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和“平民化”。
(四)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
1、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心理学是学前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贡献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强调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强调道德教育应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主张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强调“开放”
当前国外不同的学前教育学流派
苏联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开放的心理学理论:儿童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外在刺激。
㈥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前教育课程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中介,它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春燕学者所言:“从中国1903年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的诞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史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贯穿百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产生到初步中国化。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园开始建立,此时的幼儿教育都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课程也是完全效仿国外。1903年至1918年,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模式。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对蒙养院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其主体内容都是参照日本1899年出台的《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早期的学前教育家如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进行本土化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并形成了“单元中心制课程”、“行为课程”等课程模式。1932年10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前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新时代,迎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改革期。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已经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此时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此外,幼儿园课程的中国化与科学化一直都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借鉴老解放区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幼儿教育。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这段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教育部于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育纲要》,规定了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六科,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养活动的具体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育纲要。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借鉴了苏联分科教育的经验,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分科教学自从被引进到我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分科课程模式,已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格局。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遇了严重的挫折。1966年至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前教育也是如此。学前课程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原本的课程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是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空白期。
4.20世纪80年代以来(1976年至今):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经过10年动乱,1976年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全面恢复。1976年至1990年间,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实现了由沿用“苏式”模式到初步改革阶段的转变,尤其是1981年《学前教育纲要(试行草案)》的颁布,更是促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变革。80年代,国外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特别是蒙台梭利、杜威、布鲁纳、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90年代前中期“学前课程变革的主题更加鲜明,出现了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生存课程、上海新课程等多种课程实践。”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化交流的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总之,9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都逐步扩大,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已初步形成。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
1.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纵观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史,学前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到进行初步的中国化探索以及独立探索,都是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3次,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至今。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课程改革。1989年国家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在试行7年后,于1996年经过修订正式颁布,其内容“反映了幼儿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精神”。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并要求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在其基础上,可依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但是文件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为例,分别阐述了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指导要点。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中,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
2.由照搬国外经验向逐步中国化转变。20世纪初,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是靠简单抄袭国外实现的。如“从教育内容、方法,到设施和玩具,先效仿日本,后效仿西方。”模仿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这样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完全“模式化”地照搬,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必然无法实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参考日本学前教育课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移植,没有考虑到中国与日本国情的差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已突破了照搬国外经验的模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杜威的思想被引入,我国老一辈的学前教育家已认识到照搬国外模式的不足,他们一方面借鉴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例如,1925年陈鹤琴提出幼儿园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即“单元中心制课程”;张雪门依据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思想,进行了“行为课程”的研究,这些都是学前课程本土化探索的重要成果。到了八九十年代,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继承先前经验、吸收外来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消化吸收,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由分科课程向多元化课程转变。我国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学前课程模式的影响较深,分科课程一直占据根深蒂固的地位。自80年代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深刻认识到分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各个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活动和直接经验,于是幼儿园综合主题的教育受到追捧,主题化课程也逐渐兴起。此外,在不同教育理论指导下,活动课程、游戏课程、领域课程也同步兴起,学前教育课程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并不遵循“普遍适合性”的原则,而是充分尊重不同地区幼儿园课程的差异性,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采用的课程通常不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开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特别是少数民族游戏在幼儿园活动课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是为有差异的幼儿群体分别提供适宜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学前教育课程的多元化取向,已成为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㈦ 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三阶段分别有哪些发展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一一20世纪中叶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陈鹤琴的五指课程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张宗麟出版了 《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2、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政策与理论上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标志。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印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7)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扩展阅读
一、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
1、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二、初创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
1、幼儿教育制度化;
2、对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3、在内容上兼顾修身教育与社会生活意识的培养。
三、变革与发展创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特点:
1、幼儿社会教育由政治化与成人化的倾向向更为人本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在内容上注重幼儿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规范化教育。
㈧ 学前教育学发展经历过哪几个阶段
一、 孕育阶段
在十五世纪以前,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之中。
1、中:贾谊的《新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童蒙须知》。
2、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
二、萌芽阶段十六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包括有对学前教育的论述,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
三、初创阶段
从18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四、发展阶段
十九世纪至今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迅速发展。
(8)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扩展阅读
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是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1632)。在这本著作中,他全面地论述了儿童出生后头6年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学前家庭教育的体系。
19世纪初叶,由于大工业的发展,母亲外出劳动,幼小子女无人照顾,因而逐渐建立了照管和教育学前儿童的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直接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建立。有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有专门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就提出了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客观需要。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于1816年开办的"性格陶冶馆"中,为工人阶级创办了幼儿学校,收托2~5岁儿童。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实施正确的教育;重视体育和户外活动,把“要尽力使小朋友快乐”作为应遵循的格言;反对处罚儿童。
㈨ 学前教育学发展经历过哪几个阶段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回立的学科答。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学记》,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三百来年。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