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西方历史的书有哪些 最好是史书类的
"西方史学通史"
Ⅱ 有什么讲西方历史的好书
国人写的或许没有抄西方人自己写的确切吧,毕竟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强烈推荐),迈克尔·格兰特的《罗马史》也不错。特别是《全球通史》,通俗易懂,作者的主观观点较少,还是很尊重历史的,而且插图也非常好,值得一读。
国人写的大都带上了许多情绪在里面(爱国的情绪尤其严重),或许不能说是十分的公正吧。
Ⅲ 有没有讲欧洲历史的书!
1、《罗马史》
阿庇安所撰的《罗马史》(希腊语:Ρωμαϊκά),古罗马史书,于公元2世纪以希腊语写成。原书二十四卷,内容为从罗马王政时代起,历经罗马共和国,至公元2世纪阿庇安身处的时期。
当中涉及古罗马的对外战争(包括对伊比利亚半岛、迦太基、马其顿、本都等地的征伐),和罗马共和时期的内争(包括革拉古兄弟改革、马略与苏拉的内战、同盟战争、斯巴达克起义、前三头同盟、后三头同盟等等)。
对于研究古罗马国家的发展及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历史,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是后世研究罗马史的主要依据,比如其中有古代历史著作仅有的对斯巴达克个人的详细记述。
2、《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共有六卷,分期出版。第一卷出版于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于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于1788年。
全书包括罗马帝国后期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47章,描写的是公元641年以前罗马500多年的历史。
头三篇是全书的开篇,简要概括公元98年至公元180年罗马帝国相对稳定的时期,自第4章从公元180年罗马帝国开始“衰亡”起,按时间顺序叙述,内容更加详尽。
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五、六卷,写从公元641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逝世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约800年的历史,最后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作为结束。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吉本把重点放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简明扼要。该作体现出了作者反对暴君专制,宣扬自由平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等思想。
3、《一口气读完欧洲史》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汪为华和大学经济学博士奥斯纳布吕克(Osnabrueck)编写的一本书。
这本书将欧洲历史分为十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当时的代表事件和重要史实为出发点来将欧洲各历史阶段的风貌和概况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对欧洲历史的介绍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通过中文的阶段介绍和背景讲述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从而让英语学习的进程更加通畅、顺利。
同时,每篇介绍后面都有生词注解,使读者能够在没有词典的情况下同样能够轻松地阅读本书。
4、《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Die Welt von Gester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该书写成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临终前被流放的最后几年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1942年才得以在斯德哥尔摩面世。
作品以叙述19世纪末生于维也纳的年轻犹太艺术家开始,跨越世纪之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叙述故事的同时,作者穿插了许多名人轶事,使用第一人称的表述。作品尝试以客观的心态描述当年欧洲的文化艺术,并通过“我”的看法呈现给读者。
5、《欧洲史(上下)》
《欧洲史(上下)》是2007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诺曼·戴维斯。
《欧洲史(上下)》以时间为主线由快到慢逐渐推进,第1章覆盖了长达百万年的史前时期,而在最后一章讨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欧洲史(上下)》出版当年为止的46年间的历史。
诺曼·戴维斯捕获了所有的历史事件:罗马的崛起与衰落,阿拉里克人和阿蒂拉人的大举侵略,诺曼征服,罗马教廷的权力斗争,文艺复兴和改革,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欧洲崛起为世界权力中心以及它因陷入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而走向衰落。这是第一部给予欧洲东部和欧洲西部同等分量的欧洲史。
Ⅳ 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的史藉
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学 西方史学导源于古希腊。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把民间流传的希腊人战胜特罗亚人的事迹编删为两部史诗:一为《伊里亚特》,一为《奥德赛》。这两部史诗大约到公元前 6世纪中期才用文字写下来。荷马史诗充满着神话和文学的渲染,然而从中可以想见公元前12~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概况。
希腊人在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奥尼亚是希腊文化的摇篮。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伊奥尼亚出现了许多用散文来写作的纪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奥尼修斯和查隆等。纪事家所写的题材范围很广,他们或是把口舌相传的故事记载下来,或是用古人的事迹来进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异邦绝域的见闻写成游记,或是根据口碑和文献资料来编写历史。他们有闻必录,力求使自己的记载与事实相符。后来,这种求真的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希腊史学中最宝贵的传统。
古希腊史学的开山之作是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此书以描述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亦称《希波战争史》。希罗多德著书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说“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希罗多德所著之《历史》最初约在公元前 430年问世,比中国孔子所著的《春秋》要迟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所以后来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史学之父”,以后这个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来。
与希罗多德同时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可称为信史。他把当时希腊哲学家们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修昔底德写道:“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考证方法检验过的。……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凭着这种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后,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有色诺芬。他是个多产作家,著有《希腊史》、《长征记》(亦译《远征记》)、《居鲁士的教育》、《斯巴达政体论》、《回忆苏格拉底》、《经济论》、《论税收》等书。在这些著作中,比较出色的是《长征记》。
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世界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然而这时希腊的史学仍在发展,产生了古代欧洲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
波利比奥斯所著的《通史》(亦称《罗马史》),系以罗马的武力扩张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爆发,止于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灭亡和希腊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记载的不仅是罗马的历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都占到其所应有的比重。波利比奥斯可称为“史学家中的史学家”,在古代西方史学家中,波利比奥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学方法的要求。
罗马的史学兴起比较晚。从公元前 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这500年间,罗马竟没有产生过一个历史学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才开始出现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罗马历史学家是Q.费边·皮克托尔(约生于公元前254)。他写了一部《罗马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公元前 3世纪末年,对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经过有精详的记载。波利比奥斯和T.李维都曾读过费边·皮克托尔的著作,李维曾以崇敬的心情称费边·皮克托尔为罗马最古老的历史家。
罗马史学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图(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罗马历史源流》7卷,他认为历史著作必须达到“垂训”的目的,宣扬爱国思想,把古圣先贤的事迹当做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养青年一代的优良品质。这部书早已失传,后世只能从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纪中期,罗马的史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人为 G. 萨卢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乱记》和《朱古特战争史》。这两部书对理解罗马共和时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凯撒不但是政治上、军事上的风云人物,而且在史学上也有贡献。凯撒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了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一为《高卢战记》;一为《内战记》。前者是记述他经营高卢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以及他于公元前55、前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的经过;后者是记述他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这两部史著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而且文笔简练,晓畅可读。
在“奥古斯都时代”(即屋大维执政时期,约公元前31~公元14),罗马的国势强盛,学术上也呈现出高度繁荣,产生了伟大的历史家李维。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通史性质的《罗马史》,始自罗马建城时期,止于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学中,首创通史体例。李维的历史著作,洋溢着爱国热忱,意存劝诫而且褒贬分明。其书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仅存35卷以及少数残篇。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家,无疑当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关于雄辩术的对话》、《阿格里科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亦称《罗马史》)和《编年史》(亦称《罗马编年史》)。公元 1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他在政治上倾向于贵族共和,对帝制深为不满。他的史著被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
与塔西佗同时的普卢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传记家。他的传世之作是《希腊、罗马名人合传》(简称《传记集》)。他所写的这些传记,实际上都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宣扬自己的伦理思想。而其文瑰丽多姿,夹叙夹议,极其生动有致,所以传诵甚广。
中古时期欧洲的史学 在中世纪西欧史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学。基督教史学家用基督教神学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一部历史就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国》支配着西欧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学家认为《圣经》中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争辩的。而希腊、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则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阁甚至散佚失传了。
基督教史学是不足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学家的纪年方法,以后却被沿用了下来。基督教史学家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准,大大简化了纪年方法,并且为各国历史纪年的统一提供了一个方案。
拜占廷的史学 在公元7世纪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还保持着希腊、罗马的传统。基督教会的势力不像在西欧那样至高无上,它是隶属于皇帝,作为专制政体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与同时期西欧各国的文化比较起来,拜占廷文化具有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时,拜占廷帝国的国势最为强盛,出现了最著名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他留下两部重要的著作:一为《当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主要是记述东罗马帝国兴兵灭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并移师向东与波斯帝国争衡的经过;一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时代的宫廷内幕,对当时的显贵人物颇多讥评。
拜占廷的学者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其中贡献较大的是大教长佛提乌(约820~891)。他编纂了一部《群书摘要》,辑录的古典著作达280种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赖有佛提乌的辑录而保存了下来。
5~13世纪西欧各国的史学 在中世纪的西欧,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神学的奴仆。当时西欧的载笔之士多为僧侣,他们留下一些编年史和传记。兹按照国别略述如下:
① 意大利。在中世纪初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学家F.M.A.卡西奥多鲁斯(约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东哥特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书原本已经散佚,只能从朱尔丹尼斯所作的节本中略见其梗概。
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是由基督教执事保罗(约720~799)记载下来的,保罗所著之《伦巴德史》是中世纪欧洲史学的要籍之一。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1254~1324)口述、鲁斯蒂恰诺(或鲁斯蒂切洛)笔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广泛介绍了东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概况,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②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都尔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约538~594)。他著有《法兰克人史》10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591年,对法兰克王国早期的历史作了精详的记载。
9世纪初著名的传记家爱因哈德(约770~840)。用华美的文笔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此书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传诵甚广。
③ 西班牙。中世纪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历史家是伊西多尔(约560~636)。他曾当选为塞维利亚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达尔、苏维汇诸王的历史》,记叙西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迁徙和建国的经过。
④ 英格兰。英国史学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国教会史》,所叙史事止于 731年。此书虽然主要是叙述天主教在不列颠传布的经过,但也涉及到当时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英国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赖有《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而流传下来的。从7、8世纪起,盎格鲁、撒克逊各邦的宫廷和寺院中已经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及至英国统一后,阿尔弗烈德大王在位时,组织了一批学者,把从前各地所积累下来的编年史加以删改和增益,汇编在一起,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英国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顿的副主教亨利(约1084~1155)著有《英国史》,所叙史事始自G.J.凯撒时代,止于1154年。
13世纪,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M.帕里斯(约1200~1259)。他的著作对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制订和英国国会的起源均有记述。
⑤ 德意志。在西欧各国中,德意志的史学兴起比较晚。11世纪中期,德意志出现了编年史家兰伯特·冯·黑尔斯费尔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观写了一部《编年史》,始自远古,止于1077年的“卡诺莎事件”。
埃克哈德·冯·奥拉(?~1125)著有《世界编年史》5卷。前3卷叙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时代的史事,后2卷记载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当政时期的史事。此外,他还写了一部《神圣罗马帝国史》。
中世纪德意志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1111~1158)。他留下两部历史著作:一为《编年史》,以《圣经》中所说的“创世记”作为开端,一直写到1146年;一为《皇帝腓特烈传》,记述这位皇帝连年用兵的经过。
14世纪以前东欧各国的史学 东欧国家形成比较晚。这些国家的史学兴起于10世纪以后。
捷克最早的一位历史学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马斯(约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亚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
在12、13世纪之际,波兰产生了历史学家W.卡德武贝克(约1160~1223)。著有《波兰史》 4卷,始自传说时期,止于1203年,是波兰史的开山之作。
这时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记述阿尔帕德王朝第一位国王斯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迹的《大实录》和《小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俄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是涅斯托尔的《编年纪事》。相传涅斯托尔生活在12世纪初年。其所撰之《编年纪事》,始于公元 9世纪中期,止于1110年,为基辅罗斯时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纪俄国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资料,是《诺夫哥罗德编年史》。在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一个寺院里,从11世纪初叶起就有人开始撰写编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记载下来。此项工作一直继续到15世纪末期。所以,从11世纪初叶直到15世纪末期这 500年间俄国历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的史事,在《诺夫哥罗德编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史学 意大利第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是L.布鲁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学领域内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用华美的文笔,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卢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译为拉丁文,并用意大利方言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写传记。此外,他还著有《佛罗伦萨史》12卷,始自建城时期,止于1404年,把佛罗伦萨城邦的发展过程作了精详的叙述。
与布鲁尼同时而稍晚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比昂多把从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这约1000年间叫做“中世纪”,意为介于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世纪”一词,最初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证学有所发展。在这方面,意义特别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对《君士坦丁的赠与》这一文件的辨伪工作。瓦拉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一文件出于伪造,从而狠狠地打击了教皇的权威。
以政治理论家著称的N.马基雅维利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1513年,马基雅维利写成《君主论》(亦译《霸术》)一书,侈谈君主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蔑信弃义。晚年,著有《佛罗伦萨史》 8卷,始自日耳曼“蛮族”入侵时期,止于1492年。马基雅维利是用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眼光来写历史的,他以古喻今,借历史事实来宣扬改革之道,读之令人知所鉴戒。
比马基雅维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区的界限,把意大利各邦的历史熔于一炉。著有《意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史学的先导。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也产生了艺术史家G.瓦萨里(1511~1574)。著有《意大利艺苑名人传》。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其他国家的史学 中世纪晚期法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J.弗鲁瓦萨尔(约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用法文写了一部《法国、英国、苏格兰、西班牙编年史》,所叙史事始自1326年,止于1400年左右。主要是记载百年战争的战况和有关各国的外交活动。
法国的第一位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应该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个政治活动家,晚年写成《回忆录》8卷,追述15世纪后半期法国的政事。他强调历史学的实用价值,告诫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须熟读历史,因为那是理解现实生活的一把钥匙。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T.莫尔,也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历史学家。在名著《乌托邦》之外,他还写了一部精粹的历史著作《理查三世传》,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生花之笔,绘形绘声地刻画了理查的阴险狠毒及其最后的被杀,鞭挞了这个历史上罕见的暴君。
16世纪下半叶,英国产生了编年史家R.霍林谢德(?~约1580)。他编写了一部体大思精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始自传说时期,止于伊丽莎白当政初年。霍林谢德的著作被认为是信史,许多文学家都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W.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李尔王》、《麦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于此。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还应当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用历史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卡姆登留下两部重要著作:一为《大不列颠志》,一为《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的英国史》。有人认为,近代英国的史学是从卡姆登开始的。
被K.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历史学家。除了《新工具论》、《论学术之进步》等名著外,他还写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培根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识前言往行,能启人心窦。他说:"哲学使人深邃,数学使人严密,历史使人明智。"
荷兰人文主义学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兰史》20卷,描述尼德兰革命期间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读之令人奋起。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个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为哲学家、诗人、戏剧家、政论家和历史学家,著述宏富。伏尔泰把“理性主义”应用于历史研究,主张要理智地看看过去,衡量前人的功过得失,写出“有哲学意味的历史”。他扩大了历史学的领域,认为举凡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诸如政治、科学、文艺、风俗习惯、农业、工艺、商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饮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为历史研究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尔泰留下 4部比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传》、《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彼得大帝时代的俄国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学观点和文章风格的是《路易十四时代》。
启蒙时期德意志最博学的历史学家应推 A.L.von施勒策尔(1735~1809)。他著有《俄国史》、《北欧诸国史要》和《世界历史概略》。
与施勒策尔同时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启蒙时期德意志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留下两部比较重要的史著:一为《基督教会史》,叙述基督教会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为《欧洲各国史要》,着重叙述西欧各国文化的演进轨迹。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观点,要求达成德意志的统一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学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他的两部文情并茂的历史著作:一为《尼德兰革命史》,叙述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统治的斗争及荷兰共和国的成立;一为《三十年战争史》,记载三十年战争期间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此外,他还写过很多历史剧,如《瓦伦斯坦》、《威廉·退尔》、《奥尔良的姑娘》等。席勒是个才华横溢而又富于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17世纪末~18世纪末英国的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G.伯内特(1643~1715)。他著有《英国宗教改革史》和《我这个时代的历史》。他代表辉格党人的观点,竭力赞美1688年“光荣革命”所达成的妥协。18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D.休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英国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罗马统帅凯撒入侵不列颠,止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此书为18世纪出现的最为详备的英国通史,传诵甚广。 与休谟谊兼师友的W.罗伯逊(1721~1793),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比较大。主要历史著作有:《苏格兰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时期的历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谭》。罗伯逊的治学态度颇为谨严。他认为历史家记事载言,必须有文献根据。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后面都附有注释和参考书目,注明出处,以昭信实。
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无疑要推E.吉本,他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来概括2~16世纪这1500年间欧洲的史事。他竭毕生之力,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此书共分71章,从奥古斯都时代开始,以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为结束。吉本虽然主要是记述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经过,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诸部族、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在他以前,欧洲还不曾有过这样规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基督教和野蛮主义”的胜利。其书的第15章和第16章,专论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本质,寓褒贬于深沉,既是历史性的叙述,也是辛辣的讽刺。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着英国资产阶级史学的高峰,是启蒙时期西欧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Ⅳ 求关于意大利历史的书,最好是18世纪~目前
这里存在一个概念的误区,意大利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是19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因此18世纪本没有一个叫做意大利的统一国家,今天意大利这块土地在18世纪还只是很多大大小小的小城邦国家。这些国家连年征战达数个世纪之久。在18世纪曾经短暂隶属于欧洲最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与今天的意大利没有什么关系。
意大利的统一是以拿破仑的征服为起点的。
1796年拿破仑征服了今天意大利这块土地,并建立了一个从属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意大利共和国,此后改为意大利王国。这个意大利王国是今天统一的意大利的起点。1815年拿破仑战败,意大利独立,此后继续陷入城邦分裂的混乱局面。这样的局面持续了近半个多世纪,直到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领导的统一运动下,意大利逐步完成统一。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半岛上的各个公国和两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并成为意大利王国(Kingdom of Italy)。二战后意大利结束君主制,新的意大利共和国诞生。
纵观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意大利作为一个统一国家是1861年开始的。此前的历史是一个分裂的历史。拿破仑作为一个意大利的征服者客观上促进了意大利的统一。
拿破仑建立意大利王国之前曾经建立过一个意大利共和国,这是一个在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控制之下的傀儡国家,此后拿破仑称帝把这个共和国改为意大利王国,这已经是19世纪的事情了。拿破仑征服之前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国家。因而如果要说意大利在18世纪的国王那是没有的。拿破仑建立的意大利王国的国王正是拿破仑本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意大利王国并非包含今天意大利全部,而只包含了今天意大利的北部地区和中部东部地区,首都在米兰。
奥地利对意大利许多地区占领和控制是意大利统一的主要障碍。1858年7月,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秘密会见,双方协议组成联军发动对奥战争;打败奥地利后,由撒丁王国兼并伦巴底-威尼斯地区;而撒丁王国则将自己的萨瓦和尼斯两省割给法国作为报偿;在意大利建立4国组成的联邦(包括皮埃蒙特、托斯卡纳公国、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由罗马教皇任名誉元首;为加强撒丁王国与法国的关系,将撒丁国王之女嫁给法国皇帝的堂弟拿破仑亲王。加富尔以割让国土为条件换取了拿破仑三世对反奥战争的支持;拿破仑三世也想借此达到取代奥地利,加强法国在意大利半岛影响的目的。
1859年4月,对奥战争爆发。除法国和撒丁的正规军外,革命家加里波第回国后也组织志愿军参加了反奥战斗。6月22日,奥军被赶出伦巴底。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地爱国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从4月到6月,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先后爆发起义,推翻了当地的封建统治者。教皇领地罗曼纳也脱离教皇统治,建立了临时政权。起义各邦要求与撒丁王国合并,因担心法国反对,加富尔拒绝了合并要求。
拿破仑三世参加对奥战争,但却厌恶革命,他决定退出反奥战争,并阻止意大利革命的发展。1859年7月初,拿破仑三世单独同奥皇会晤,订立了和约。规定:奥地利把伦巴底交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威尼斯仍归奥地利统治;恢复中意大利各邦的君主统治。拿破仑三世的出卖,使加富尔非常气愤,但迫于形势撒丁政府还是在这年11月与奥地利签订和约,承认了上述条款,并按以前的约定,于1860年将萨瓦和尼斯割让给法国。
意大利各邦人民继续斗争,中意大利起义各邦抵制君主政权恢复,于1860年3月举行公民投票,正式决定合并于撒丁王国。意大利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这时,意大利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就成了统一运动下一步的主要目标。1860年4月,西西里岛首府巴勒摩爆发人民起义,反对西班牙波旁家族的统治。起义很快波及全岛,领导者主要是马志尼派。起义消息传到北意大利后,加里波第为支援起义,率领他组织的“千人红衫军”,从热那亚乘船向西西里进发。这支主要由工人,手工业者和渔民组成的志愿军,于5月11日在西西里岛西部登陆。在当地起义者的配合下,5月27日攻占巴勒摩。到6月底解放了全岛。
加里波第在西西里宣布了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废除贵族、教士的等级特权,实行贸易自由和航海自由,取消磨粉税,参加起义的农民有权从公共土地中分得小块土地等。
1860年8月,加里波第率领1万多人的队伍,渡过海峡在意大利南部登陆。9月进入那不勒斯城,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临时政府。加里波第被拥戴为两西西里国家的元首。
加富尔为将局势控制在撒丁王国手中并防止加里波第力量的扩展,急忙于1860年9月11日派出4万军队抢先进攻教皇国。得手后于10月进入那不勒斯境内。为摘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加富尔向加里波第提出在南意大利举行公民投票,表决把南意大利(两西西里)并入撒丁王国问题。当时民主派反对加富尔策划的这一主张,但加里波第同意举行公民投票。1860年10月21日投票结果,南意大利正式并入撒丁王国。加里波第交出了政权,回到他的家乡卡普烈拉岛。他的军队被解散,革命期间颁布的关于分配公共土地的法令也被取消;农民运动遭到撒丁王国政府的镇压。
随着两西西里并入撒丁王国,意大利的绝大部分领土已统一起来。建立统一国家的条件基本成熟了。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撒丁国王维克多·厄曼努尔二世成为意大利国王。王国的实权掌握在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手里,他们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原撒丁王国资本主义立法扩大到全意大利王国。
此时,尚未统一的地区只剩下了威尼斯和教皇辖地。威尼斯仍在奥地利统治下,教皇领地由法国驻军保护,教皇庇护九世对意大利王国抱极端敌视态度。
1866年6月,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按照同普鲁士的同盟协定,参加了对奥战争。国王厄曼努尔为利用加里波第的声望,邀请加里波第组织志愿军参战。意大利海陆军在对奥战争中均遭失败,只有加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节节胜利。奥军主力因被普鲁士军队击溃,被迫投降。根据1866年10月新订维也纳和约,威尼斯归还给意大利。
1870年9月初,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9月20日,加里波第的志愿军和王国政府军同时开进罗马,教皇世俗政权被推翻。10月举行公民投票的结果,罗马合并于意大利;意大利王国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冈,并每年拨给322.5万里拉作为教皇活动经费。至此,意大利统一最后完成。1871年1月,意大利王国首都从佛罗伦萨迁往罗马。
意大利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意大利统一和民族解放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把意大利历史推进到了资本主义时代。
Ⅵ 比较全面而完整介绍世界历史的书有哪些
我买了一套世界上下五千年,虽然很厚但是还是不详细,每个文明国家介绍的还不够多,了解历史要看很多书,才能达到你的要求,参考如下:[1] 《圣经》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作为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
[2]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经典。从对世俗的征服来看,它表现的威力比任何神迹都大。
[3]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牛顿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的奥妙,这种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 达尔文《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在看来不变的事物中找到变化,在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中找到关系。
[5]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梦是最一般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各种迷信和预言的来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绩在于理性地把梦作为一种对象来研究,并得出划时代的发现――潜意识。弗洛伊德指出,人并不是自己行为和精神的主宰,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控制。
[6]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除了《圣经》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有这么多人阅读、学习和研究,正是《几何原本》把数学变成脱离实际的纯粹数学,并且对于近代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 亚当?斯密《国富论》
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体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斯密发现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公平与效率。
[8]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两个世纪以来,马尔萨斯可以说被攻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即便他的每一句话、每个数据都是错的,其精神实质总是得到辉煌的证实。
[9] 卡逊《寂静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样,《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提出严重警告的警世之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后,“环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热门词条之一。
[1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论著作,这两者的结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响。它是“共产主义的圣经”,真正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
[11] 《论语》
代表中国文化的首屈一指的著作。其核心思想在于人和人之间有差别、不能平等,这也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许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国文化却在变化中存续下来,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论语》的功劳。
[12] 孙武《孙子兵法》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思想完全深入到现代人的思想之中。《孙子兵法》提供的“计谋”形成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年来斗争哲学的主导技术,但单纯技术观点并不能带来胜利,许多情况下还遭到失败。
[13] 拉瓦锡《化学原论》
人类面对的就是多样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就是关于多样性的科学,而且化学不单纯是“自然科学”,它还是人工科学。不少人低估了化学革命,也没有对拉瓦锡的功绩予以充分的肯定。
[14] 麦克斯韦《电磁通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物理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完美综合,而且从技术上产生出惊人结果。一方面通过电工学使整个文明社会电气化,使工业自动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电磁波的预言和发现,直接把人类引导到无线电世纪,而这构成了信息与传媒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5] 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互惠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而这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学说的重要意义。
[16] J.S.穆勒《论自由》
“自由”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但不少人对它只是泛泛而谈,许多人批判它更是偷换概念、言不及义。穆勒的《论自由》是迄今为止论述社会自由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第一批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名著。遗憾的是,一百年后,一些中国人对此书的内容仍然茫然无知。
[17]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律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建制之一。历史上的许多政治理想和社会大同的思想,最终只有通过法律才能落在实处。所以历代思想家对法律多有思考,但他们往往从某一角度出发,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的法学巨著,其核心在于法律至上和三权分立学说。这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今日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8] 卢梭《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它与工业制度的结合是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动力。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卢梭仍有许多误解,不是认为他的思想和其他人差不多,就是认为他十分激进。仔细研究一下他的思想,会发现他有许多独创之处。
[19] 希特勒《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希特勒在书中反复明确宣传他的政治理想。概括起来就是:种族主义、大日耳曼民族主义、生存空间、第三帝国的理想国。这些思想在希特勒死后并没有消失,仍然在以各种形式延续着。
[20] 麦克卢汉《理解媒体》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可是很少人关注信息的传播;我们生活在媒体的包围之中,可是没什么人注意到它的影响。麦克卢汉是最早开始关心媒体对个人、对社会的改造的人,提出“媒体即消息”的论点。他开拓了一个无尽的前沿,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
[21] 柏拉图《共和国》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希腊哲学。了解希腊哲学,首先要谈柏拉图。柏拉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哲学不是那种空洞言词的游戏,也不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教条。哲学要对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发挥和论证。
[22]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亚里士多德是许多学科的开创者。与柏拉图不同,他是学科的体系化者;后来许多哲学、科学体系的建立是以他的体系为模式来做的。《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的汇编。逻辑和语言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有多重要,而只有在思想混乱一团时才感到其必不可少。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没有它,理论和科学都无从产生。
[23] 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20世纪生命科学最重要的事件是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分子生物学来自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而这两位科学家恰巧都受到薛定谔这本小册子的深刻影响,他们的成就,使其后五十年生物学完全改变面貌,而且还将在下一个五十年、一百年改变世界的面貌。这条路恰巧是一位连化学都不太懂的物理学家打通的。
[24] 维纳《控制论》
该书实际上预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整套新学科的产生。控制论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20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如非线性科学、浑沌理论、复杂性理论、人工生命、直接或间接的与控制论特别是维纳的思想有关。
[25] 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正如威尔逊所说,社会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普遍理论,使之能够依据群体的各种参数关系以及由物种遗传结构所产生的行为在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来预见社会组织的特征。显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正如达尔文一样,只要把动物同人类联系起来,终将会受到挑战。
[26]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对人的本质的洞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古到今,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人本身,人希望认识自己;而这恰巧是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实质。但人是复杂的,这种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一个最佳的场所。
[27] 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们》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作家当中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他就是人类心灵最为深刻的探索者。或许,是人心的洞察者。俗话说“人心叵测”,这似乎有贬义,但人心的确难以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来度量,而文学作品却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
[28]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可以看成是19世纪初思想状况的一个网络全书,从这里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本网络全书的大纲就是科学分类。学科的不断分化与专门化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只有科学分类才能告诉我们它们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
[29]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
边沁在国内不大为人所知,但不少人对他的“功利主义”应该有所耳闻。边沁的功利主义主要问题在于他过于强调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一致性,而且事在人为,总可以使其一致。虽然边沁的每一种理想都遭到许多反对,但是在英国本土却渐进地得到贯彻,这也许是19世纪英国得到和平发展的原因所在。
[30] 《奥义书》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印度哲学。但印度哲学过于抽象、过于脱离现实和现世,它没能繁衍出健康的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而只是停留在纯哲学的层面,更多的是塑造印度人乃至印度宗教的精神。《奥义书》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它首先从巫术、仪式中过渡到哲学性质的问题,并谋求其解答;它开辟了印度哲学的先河。
[31] 歌德《浮士德》
歌德用“古典的”形式创造一个崭新的,完全属于新时代的理想的人。在歌德的浮士德身上,最主要的是为求知识的无尽的探索精神,这个精神可称之为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西方的科学昌明与文化鼎盛的时代。
[32]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名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有助于精神的提升,精神提升的关键在于人生意义的认同。唐?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以及书中的其他人物对每个读者来说都不陌生,一个人在他生活中,总会遇到类似的人物和情景。除了技术进步之外,你会发现现代的人性与塞万提斯描写的16世纪的人性与非人性何其相似乃尔。
[3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20世纪没能灭亡恐怕得归功于凯恩斯,是他拯救了资本主义免遭灭顶之灾。战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是他奠定的。
[34] 凡勃仑《有闲阶级论》
阶级的划分除了马克思的经典定义之外,一般使用比较随便,但划分的依据不外乎政治、经济与身份地位。但凡勃仑是一位另类的思想家,他把人按“闲暇”来分类,分成有闲阶级和无闲阶级。由于有闲阶级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有必要对有闲阶级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做一番探讨。
[35] 福柯《词与物》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实在要说,那就是“学科分类与演化的科学框架”。在学科肆意泛滥的今天,科学的分类实属当务之急。
[36] 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的《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其中讨论的主题没有一样是新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问题,但是,他却是在新的环境之下来考虑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标志着道德哲学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37] 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
“人是什么?”――人们对哲学本来应该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一直没有给出像样的答案。卡西尔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人是符号的动物”。这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由于所有的文化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有形成概念的能力之上,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发明和使用人工记号和符号。卡西尔认为这些“符号形式”正是哲学所应该集中研究的对象。
[38] 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语言是21世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人的一生都在用语言同人打交道,也通过语言进行思考;但是围绕语言有许多老大难问题至今不能理解。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引起一场语言学上的乔姆斯基革命;这是一场对整个语言理论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语言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而且影响到许多周边领域,涉及许多基本问题。
[39] 冯?诺伊曼,摩根斯坦《对策论与经济行为》
冯?诺伊曼的工作从方法上标志着数理经济学的新时代。他的方法证明,现代数学的公理思想,抽象的概念对于实际问题一样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他的哲学观点预示着未来数学家的工作――数学家可以在极其广泛的领域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无论是对策论还是与经济学的结合已经取得而且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40] 微耳和《细胞病理学》
现在的西医被称为“科学的”,归根结底,有赖于把疾病的原因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这正好是德国医学家微耳和的主要贡献。他是细胞病理学的缔造者。1858年他发表了《细胞病理学》,其中完整地阐述细胞学说,并声称“所有细胞来自细胞”。
[41] 汤因比《历史研究》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识之士总要考虑当前与过去的关联,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而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建立一种历史哲学或历史观。而史论就是为这些人打造航海罗盘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在众多的史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含大量的理论概括及创新。
[42]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
到了20世纪,史学界出现一次大的革命,那就是“年鉴学派”的兴起。年鉴学派反对把历史局限于政治史范围之内,主张研究历史的全貌。布罗代尔就是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由于他的工作,年鉴学派在二战后占主流地位,其影响也从法国扩大到全球。
[43] 罗素《自由与组织》
在18世纪末,可以说所有国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如今如此惊人的差距。过去的历史哲学也许能指明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无法预测历史发展的速度。而19~20世纪与以往历史的不同之处正好在于速度的变化。罗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指出引向这种变化的因素。
[44]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20世纪究竟是继往开来走向进步走向辉煌的时代,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一个小插曲,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作为一个极端的时代,肯定会遗留下相当多的后遗症,值得我们反思。
[45]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21世纪,各种文明的命运是我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本书就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反思的结果。亨廷顿害怕伊斯兰文明与儒教文明联手打败基督教文明,但是前两者是不可能结合的,这点上他的判断显然有误。然而文明的冲突是否能造成新一轮的“西方的没落”,却不是没有可能。
[46] 加缪《鼠疫》
从古到今,人类不断面对各种灾难,但他们很少能够对灾难有所准备。这本讲人类如何面对灾难的书创作于希特勒时代,许多人感到无望。在这关键时刻,加缪看到面对灾难的惟一正确态度,就是不要听从命运的摆布,也不要听从权威与利益集团的煽动。
[47]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这是一本“禁书”,也许是最著名的、名副其实的禁书。尽管它因“性”被禁,却并不等于说它的题材只是性。在书中,劳伦斯不仅要求一个人真正“性”的解放,更要求从工业文明、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解放的人”。这些才是劳伦斯思想的深义。
[48]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世纪两位大思想家对20世纪有着持续的影响:一位是马克思,一位是尼采。这本书是尼采著作的顶峰。它包括尼采过去的一切思想,这些思想用两个新的概念,即超人和永远轮回来加以贯穿。
[49]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科学哲学的一次革命。波普尔说:“经验科学就是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认识逻辑称做理论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就是普遍的命题。”按照他的学说,科学理论“不是由观察开始,而是由问题开始”。波普尔的整个科学理论的出发点是划界问题,也就是找出一个判据来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50]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人们对未来有所企盼,但同时又对未来充满恐惧;在一个变化剧烈的世界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人们希望驾驭它。到20世纪后半,未来学应运而生。对未来学家的评价首先在于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或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能否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托夫勒做到了这点。他的这本书在1980年出版,而20世纪后二十年正是按照这个蓝图来实现的。
Ⅶ 有哪些欧洲历史的入门书籍
《欧洲中世纪简史》是由霍莱斯特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的,这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回纪史入答门佳作,据读者评论,本书虽然书题为“欧洲中世纪史”,但也涉及了之前和之后相当的历史时期。脉络分明,是了解西方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且本书翻译质量上佳,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被称为是一部“最短”的欧洲史,作者也从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以及日耳曼战士文化开篇,描述了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强化,又相互对立,最终形塑为欧洲文明的内核,在阅读本书时,能真实地感受到“极简”二字的魅力,并不拘泥于具体历史事件与人物,而着眼于欧洲历史发展脉络是这本书的特色。
Ⅷ 有没有好看的西方历史书籍
《罗马史》(德)特奥多尔·蒙森 ;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这个是个系列书,写得很不错,大部分史实的那种手绘图,总共3本) ;
《基督教史》;
《全球通史》(里面的很多观点很深刻,很独到)。
《罗马史》,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 (德)特奥多尔?蒙森,与前一版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指头两卷,其所包括的时间为罗马国家的最初五百年。在实史开始之处,它就由于自身的缘故,决定和安排了表述的内容和形式。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本卷是近年来关于中世纪世界最准确的总体介绍的第一部分。三卷本的每一卷都附有丰富的图片、大量相关的地图和表格,并提供了学术研究和分析的综合成果。本书译自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英文版译自法语原文,英文版为英语读者做了全面修改。
第一卷涉及中世纪时代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不仅以变革、瘟疫和世俗斗争为标志,而且以教会迅速兴起、拜占庭帝国日益重要和繁荣的加洛林文艺复兴为特点。本卷对原罗马帝国的东、西部进行了全景式考察,并通过大量彩色图片展示了其艺术遗产。书后附有参考书目,以便为普通读者或对这个时代进行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帮助。
另外两卷涉及950 年至1250年和1250年至1520年的中世纪史。
简体中文版的《剑桥插图中世纪史950~1250年》和《剑桥插图中世纪史1250~1520年》也将陆续出版。
《基督教史》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基督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基督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基督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基督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全球通史》,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前后一贯。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另外你还可以看:
《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套装上下册) 》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董仲瑜、 施展、 韩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1出版)
《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套装上下册)》包括:《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上册)》和《西方文明简史(第4版)(下册)》,体系完整,叙述清晰,常春藤名校广泛使用的西方文明史教材、笔触细腻,深入浅出,以最生动的语言展示西方文明全景画面、内容丰富,使用方便,附有丰富的史料图片和便捷的研究工具。
《西方大历史》 马雷 (Lalet)著, 胡祖庆译海南出版社 (2008-12出版)
《西方大历史》研究政治史及其他历史的人都知道撰述历史时选择起迄点的困难,正因为此,海南出版社特引进了法国历史学家马雷的权威著作。除了在年代上由古罗马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马氏所采取的观点和论点也与美国学者有所出入。
《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历史故事》 文聘元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06出版)
《你不可不读的西方历史故事》介绍了:在这套丛书中,历史无疑是第一卷,也是最为基础性的一卷,它高度概括了西方文明千年的发展历程,有如一幅西方历史的全景画,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将西方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您的眼前。这本历史卷不但呈现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之脉络,而且也是西方文化其他所有领域的历史大背景,其他领域——哲学、文学、科学、艺术——都是在这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演绎出来的。
Ⅸ 18世纪的欧洲有那些历史书籍,就是描述18世纪的欧洲战争,这样的书籍。
最著名当然要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Ⅹ 18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思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
18世纪40年代?1740年左右中国还没有学习西方思想。
中国学习西方思想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内,即再鸦片战容争后被迫打开国门,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思想理论,最早有严复,康,梁,是在被动情况下学习的,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力图自强,挽救请政府,到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1920年左右,学习西方思想主要是学习的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比如民主,科学,还有马克思思想传入,这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挽救清政府统治到力图振兴中国,说明了中国的民族自己开始觉醒,说明学习西方思想从器物走向制度走向思想,走向更深的恻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