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实有哪些
农民皇帝:刘邦
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武则天
武则天重视、爱惜人才,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据扬州(今江苏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因感叹其文采飞扬,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认为这是“宰相之过”。
曹操识才、爱才,能聚也能用,使众多超卓人士为其出生入死而不悔,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终能雄霸中原,成为三国中的最强者。他的旗下,文有荀彧、荀攸两叔侄,郭嘉、程昱、贾诩、刘晔、吕虔、满宠、毛玠等,人人足智多谋;武有典韦、许诸、徐晃、张辽、张郃、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个个勇冠三军。
刘备麾下人才数量不多但质量较高。谋士基本上只有诸葛亮与庞统,但却是整部《三国演义》中的最重量级智囊,号称“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而刘备二人兼得,终能从困境中夺得三分天下。武将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及魏延等,只有吕布、典韦、许诸、张辽、徐晃、孙策、甘宁等能够比肩。
孙权手下虽然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但人才众多,“群狼汹汹能敌虎”,且三世治理江南,根深蒂固,力量自不可小视。文臣中张昭、张紘、鲁肃、吕范、诸葛瑾等一时名士;武有周瑜、吕蒙、程普、黄盖、甘宁、凌统、蒋钦、周泰、陈武、潘彰等,忠心耿耿,保卫江东。
❷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实有哪些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实有:
农民皇帝刘邦、武则天、曹操、刘备、孙权。
❸ 历史上重用人才例子
三顾茅庐来
齐桓公见东郭野源人
战国四公子
周文王谒姜子牙
还有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人才鼎盛~以北魏曹操人才最多~相对西蜀刘备人才比较少~但都是精英~关张赵马勇贯三军~吕布死后无人能敌~卧龙风雏更有经天纬地之才
可是在用人方面刘备远不如孙权~刘备非了很大劲三顾来了诸葛亮~可是于诸葛齐名的庞统自己来了却之得到个县令~在说两方的军师~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虽然嘴上说~如鱼得水~可是并没有给诸葛亮统兵的权利~曹操派大将夏侯敦向新野杀来也是诸葛亮的第一战~诸葛亮当时没有名气~关羽~张飞这些旧历战场之人肯定不会服他~张飞还说了"兄长为何不使水去"可见很轻视诸葛~诸葛亮没有权利所以只好向刘备要了配剑来发号施令~关羽张飞才不敢违抗~在说孙权~赤壁之战~除鲁肃之外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降~而以老将黄盖为首的武将主战~当时孙权忧郁不决~最后是周瑜说服了孙权~孙权拔出配剑斩短桌角说"再言降者与此案同"并把配剑给了周瑜说"命汝为大都督如有不服者可先斩之"大家都知道孙权只是坐天下~东吴天下是孙策与周瑜打下来的~可以说周瑜再东吴家喻户晓名气很大可见刘备与孙权再御将方面差距很大~ 有能人却不能够善用我真的提这些人感到悲哀
❹ 史上重用人才都有那些故事
三顾茅庐
齐桓来公见东郭野人源
战国四公子
周文王谒姜子牙
还有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人才鼎盛~以北魏曹操人才最多~相对西蜀刘备人才比较少~但都是精英~关张赵马勇贯三军~吕布死后无人能敌~卧龙风雏更有经天纬地之才
可是在用人方面刘备远不如孙权~刘备非了很大劲三顾来了诸葛亮~可是于诸葛齐名的庞统自己来了却之得到个县令~在说两方的军师~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虽然嘴上说~如鱼得水~可是并没有给诸葛亮统兵的权利~曹操派大将夏侯敦向新野杀来也是诸葛亮的第一战~诸葛亮当时没有名气~关羽~张飞这些旧历战场之人肯定不会服他~张飞还说了"兄长为何不使水去"可见很轻视诸葛~诸葛亮没有权利所以只好向刘备要了配剑来发号施令~关羽张飞才不敢违抗~在说孙权~赤壁之战~除鲁肃之外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主降~而以老将黄盖为首的武将主战~当时孙权忧郁不决~最后是周瑜说服了孙权~孙权拔出配剑斩短桌角说"再言降者与此案同"并把配剑给了周瑜说"命汝为大都督如有不服者可先斩之"大家都知道孙权只是坐天下~东吴天下是孙策与周瑜打下来的~可以说周瑜再东吴家喻户晓名气很大可见刘备与孙权再御将方面差距很大~ 有能人却不能够善用我真的提这些人感到悲哀
❺ 30.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
齐桓公任用管仲,称雄中原,称霸一方,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中华民族的历史篇章节,
❻ 历史上魏佂最重用的人才有哪些
李世民皇帝对人说:别人说魏证的做人疏慢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魏征曾经力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认为他们有宰相之才。因为魏徵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为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魏徵死后,他俩都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谋造反事件之中,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荐人失当,魏徵难辞其咎,世人甚至推测,魏徵此举有暗结同党之嫌。
大都把唐太宗重用魏征当做没谈。魏征本事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的门客,在李建成还是太子的时候,魏征就建议李建成把自己的弟弟做掉。宣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成为历史上的佳话,关于魏征的故事还有梦斩泾河龙王等。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入秦王府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唐统一后,侯君集官位越来越高,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曾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受到牵连被处死。家人被迁至岭南。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杭州钱塘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杜正伦(?-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
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隋朝时考中秀才,曾授羽骑尉,入唐后担任齐州总管府录事参军,并进入秦府文学馆。
贞观年间,杜正伦历任兵部员外郎、给事中、中书侍郎、太子左庶子,封南阳县侯。因漏泄禁中语,被贬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后受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驩州。
唐高宗显庆年间,杜正伦拜相,初授黄门侍郎、同三品,后又升任中书令,进爵襄阳县公。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因与李义府不和,被诬告结党,贬任横州刺史,不久病逝。
❼ 请将你所知道的历史上重用人才的明君有哪些
只要是明君,基本都重用人才,比如唐太宗 康熙,汉武帝 ,刘邦等等
❽ 历史上,有哪些人重视人才﹖
很多了
刘备三顾茅庐
李世民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刘邦合三王(韩信,彭越,英布)之力击败项羽
杨坚封降将罗艺,定彦平为兴隋九老之二
❾ 举出历史上被埋没的人才的例子,重用人才后结果很好的例子
埋没人才的例子:
1、屈原为国为民,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专联齐抗秦。但因遭属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2、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遭拒。夫差听信太宰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3、司马迁不被重用,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但仍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
4、李白一身才华只因小人当道而无法施展,被玄宗埋没 。
5、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但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而辞官。
重用人才的例子:
1、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令其进行改革,发展经济,成为五霸之首。
2、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效,为秦国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3、秦穆公五张羊皮换相,换回了百里奚,并委以重任。
4、刘邦重用萧何,拜将韩信,促成他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5、唐太宗李世民礼贤下士,器重魏征的正直,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魏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❿ 古代重用人才的史实
1、齐桓公五拜小臣
有一次,齐桓公决定去拜访一位小臣,去了三次都未见到。身边人劝阻道:“小臣是国家中地位卑微的臣子,您作为国君,亲自去了三次都未见到,可以不去了。”
齐桓公不高兴地说:“这是什么话!我听说,一个普通的士人如不想升官发财,就不会轻易地委屈自己去拜见大国的国君;大国的国君如不喜好仁义,就不会轻易委屈自己去拜访一个普通的士人。纵然老先生不想富贵是可以的,但让我不喜好仁义,却是不可以的。”
结果齐桓公五次去拜访,终于见到了小臣。齐桓公正是由于具备这样一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所以才会有不计前嫌,果断任用管仲为相的举动,终于成为天下霸主。
2、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郭嘉。虽然郭嘉的年龄不大,但是却非常有才华,这一点深得曹操的赏识。如果当初郭嘉没有早早死去,或许他在曹操这里的地位会更加非同寻常。
郭嘉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太放荡,不怎么在乎小节。这一点让一些比较在乎礼制的人看不下去了,没事就跟曹操吐槽这事。
曹操一边应付说自己一定会好好管教郭嘉,一边继续放任郭嘉。曹操小心翼翼守护着郭嘉,生怕他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实在有大臣老说郭嘉,曹操还会用点小恩小惠让大臣放过此事。
3、朱元璋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得如饥似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占了婺州,儒士许瑗前来见他,向他建议道:“平定天下,非收揽英雄,难以成功。”朱元璋非常激动地表示:“予(我)思英贤,有如饥渴。”
朱元璋这样说并不夸张,只要听说有贤人,即使在穷乡僻壤,他也要千方百计请到身边。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到了徽州,他听说隐居家乡的老儒朱升很有名气,便换上老百姓的衣服从连岭前往石门山中,亲临其家,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
朱升很受感动,向朱元璋进献了三项良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九个字从宏观上确定了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
4、秦孝公用商鞅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齐桓公用管仲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
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
前679年,各诸侯与齐桓公在鄄(juàn)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此外,齐桓公还灭了谭、遂、鄣等小国。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