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包青天包拯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死时多大
历史记载是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1)历史上包青天最后的结局如何扩展阅读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欧阳修: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张田:仁宗皇帝临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圣神明智之资,善容正人延谠议,使其谋行忠入,有补于国,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肃包公止尔。
『贰』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及结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出生。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请求改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不久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并守丧期满后,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长知县。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后来,人们对他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演绎出众多传闻和故事,使得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著名的“清官”。
『叁』 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么死的
得病而死。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
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肆』 包拯最后是怎么死的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注: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伍』 历史上的包青天,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们喜欢看包公案,对于他的钢直不阿公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赞叹不已,特别是他哪虎头铡,更是让贪官,奸人为之胆寒。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包拯因患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
1.为孝敬父母,辞官不做
包拯是宋仁宗年间人,字希仁,是庐州合肥县人。当初考取进士,朝廷委任他为大理评事、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他辞掉不去就职,后朝廷委任调和州监税,因父母不愿离开家乡,他也未就职。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包拯为父母守墓,到服丧期满,徘徊不愿离去。乡亲们劝他,他才离去。
2.出使契丹,不辱使命
包拯奉朝廷之命,出使契丹。契丹国要刻意为难一下这位大宋的使臣,授意接待官员,问包拯:“你们在雄州城新近开辟了便门是打算引诱我们的叛人,用来刺探我们的边防情报吗?”
包拯有一小妾,被包拯逐出家门,在娘家生了个男孩,崔氏一直悄悄接济他们母子。丈夫死后,崔氏就接回了这位小妾的儿子,取名为包延。包拯共有奏章十五卷。
【参考文献:《宋史包拯传》】
『陆』 包青天包拯的结局是什么后代现在怎么样了
包拯的死并不寻常。由于包拯是突然暴毙,所以关于他的死因,连当代的史学家也有疑惑,为了查清真相,所以专家们对包拯的尸骨进行化验,发现其体内的汞超出了正常范围。由此可以推断,包拯是被毒死的,而他的后代在他死后,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关注。
在包拯死后,人们感念他生前的功劳,所以给他塑了包公像,对于他的后人,也是礼遇有加。包拯的四个孩子,都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关注,好在下毒之人没有再对他的子嗣下手,让他的血脉得以延续。如今包青天已不仅仅是一个清官的名字,还是官员的典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
『柒』 历史上包青天最后的结局如何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捌』 历史上包拯最后是怎么死的//
一九八零年代,合肥政府决定在包河的南岸修建包拯墓园。包拯的遗骨,是与版家族中很多人合葬权在一起的,因此在迁葬时必须先做鉴定。在鉴定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包拯的遗骨中的砷元素含量特别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关于包拯死因的争论。
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是六十三岁,死前身体健康。史料上说,他是突然死于一场暴病的。如果包拯遗骨中含有过量的砷元素,那么,就很可能是被仇敌所毒杀。包公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谁下的毒?为什么要毒死他?包公之死,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玖』 包青天最后怎么死的
包拯(999年抄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