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部县有哪些著名景点
人不限,有哪些著名的景点?这个剧有很多了,来不像有好几处当著名景点都不想非常值得去游玩阿,能漂也不贵,还便宜风景也不错。
⑵ 中国南部有哪些民族
锦绣誉满海内的壮族壮族人民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会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女青年,便向她唱“求歌”、“请歌”。女方答歌之后,双方开始赛歌,互相问答,即兴编词。如果对歌的男女青年相互有了爱慕之心,便退出会场,另相约会。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当地人们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又改为壮族。壮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过去使用以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峭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面,其中花山崖一处陡壁上就绘制了1300多个人物,笔画古朴粗扩,画面情绪热烈奔放。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壮锦是久负盛名的壮族纺织工艺品,独具民族风格,远销国内外。
壮族人喜欢屹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过去,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结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遇有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时伺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常住婆家。这种习俗称为“不落夫家”或“坐家”。
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龙蛇等。唐宋之后,佛教、道教传人。近代以来,又有天主教、基督教传人。中元节、牛魂节等是壮族独有的节日。中元节又称鬼节,每年七月十四自举行。祭祀祖宗和野鬼。牛魂节在春耕以后举行,给牛吃食品和鲜草,为耕牛招魂。
壮族聚居地区多山,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全面发展,还建立了基础工业,开展对外贸易,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蜡染技艺娴熟的瑶族闻名中外的蜡染,是瑶族的传统手工艺。早在宋代,瑶族人就能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美丽的花纹。瑶族人特别喜欢用蜡染布做服装、被面,头饰等用品。
瑶族有盘瑶、花篮瑶、过山瑶等不同称呼,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大多住在山区。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语、壮语,一般使用汉文。
瑶族的节日很多,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瑶族普遍爱好唱歌,长鼓舞和铜鼓舞是传统的舞蹈。青年男女在节日里,通过歌舞建立感情就可以成家。
瑶族人的服饰样式丰富多采。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成。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短裤。广西南丹瑶寨的男子喜穿绣边白裤,因此有“白裤瑶”之称。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雉羽,用红布帕包头,十分英武。妇女喜穿无领大襟上衣,下着裙、裤,在服装的袖口,裙边等处装饰挑花、刺绣。瑶族妇女卜头饰式样繁多,喜欢用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上彩色丝带做头饰,别具风格。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出来。
瑶族人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食,广西金秀大瑶山产鸟酢,是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的,味美异常,广西北部的一部分瑶族饮用“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趁热冲泡炒米、炒豆食用,饶有风味。
每月过节的仫佬族仫佬族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三月初三婆王节(又叫小儿节),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这天要让辛劳一年的耕牛休息;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抬纸船巡行田间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后生节,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尤其是每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的“依饭”节更是热闹。依饭节在每年立冬以后的“吉日”,仫佬族山寨从清晨开始便鼓声咯咚,歌声不断。人们抬着猪羊到祠庙中祭祖,祈求人畜平安。白天看耍狮舞龙,晚上燃起火把看戏。
仫佬族90%左右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个县、市。仫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大多数人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服装爱用青色。妇女在清代时穿统裙,现在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戴耳环、手镯、戒指。男子穿对襟衣服。饮食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喜吃辣椒和糯米饭,忌食猫、蛇肉。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烧煤的地炉。
仫佬人善唱山歌。“走坡”不仅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也是谈情说爱的方式。过去,女方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直到生育后才到夫家居住。
擅长竹编和雕刻的毛南族心灵手巧的毛南人擅长竹编和雕刻。他们编织的花竹帽,民间称为“毛南帽”,又叫“顶卡花”远近行销。毛南族妇女往往戴着它走娘家。他们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逼真,刻制的石柱、召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显示着毛南族人民的艺术才能。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环江的“三南”(上南、中南、下南)山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他们饲养的菜牛,远销香港等地。
毛南人的服饰与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戴手镯等饰品。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喜欢腌制酸肉、酸螺狮、酸菜。他们多礼好客,见面以兄弟相称,吃饭时不论客人大小,都被邀请与长辈同座,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毛南族村落依山而建,实行同姓同族聚居,通常是十多户的小村庄。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毛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使用汉字。唱歌是毛南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叫做“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唱的祝贺歌叫做“欢”,叙述历史故事或祖先传说的叙事歌叫做“排见”,毛南人大多信奉道教,崇拜多种神灵,迷信、禁忌较多。“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人特有的节日,主要是祭祀神灵和祖先。
“生活在珍珠故乡”的京族公元15世纪以后,京族从越南陆续迁到中国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等地,那里素有“珍珠故乡”之称。京族聚居的山心、沥尾、巫头三个小岛,历来被称为“京族三岛”。有本民族语言,历史上曾经利用汉字创造“字喃”(意思是南方的字),现在通用汉字。
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哈节”(歌节)。每年过哈节时,全村人聚集“哈亭”,迎神,祭祖,宴饮,娱乐,听哈妹(歌手)吟唱。京族创造的独弦琴音色幽雅动听,引人人胜,京族妇女着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喜戴耳环。男子的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系腰带。现在只有部分老年妇女还保留着原来的装束。京族人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肉食多为鱼、虾。京族人用糯米磨粉煮熟,拌上芝麻,放火上烤干,制成名叫“风吹糙”的糍粑,是民族风味食品。
京族人主要从事浅海捕捞渔业,农业、盐业是渔业的补充。现在港湾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场,与天然养殖结合,大大增加了珍珠的产量。他们还建筑拦海大坝,使京族三岛与陆地连接起来。
编织“西朗卡铺”的土家族“西朗卡铺”(意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人民的两朵艺术鲜花之一。它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编织,长大结婚时,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花被面。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参加表演的可达千人。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是除了西水流域的人使用土家语外,多数人使用汉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妇女上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短衣,多扣子。衣料用上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土家族过去有同姓为婚的风气,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还骨种”。土家人大多信鬼神,崇拜祖先,禁忌很多,如逢戊日不能动土,逢吉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鸦片种植泛滥,人民深受毒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族地区各项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生活在“天涯海角”的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的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许多人兼通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锡、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妇女的耳环又多又重,从耳根下垂到肩。部分地区的黎民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男子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啊赡。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在五指山区,黎族人住船形房屋,用竹木扎架、茅草盖顶,用藤条或竹做地板。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民间乐器有鼻萧、口弓、水萧、洞萧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从前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流行鸡骨卜、蛋卜。有些地区人死后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墓,葬后也不再祭扫。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特别擅长木棉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高超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住了40多年学到的。
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除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外,还盛产橡胶。
喜唱“双条落”的畲族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盘瓠的男青年自告奋勇地领兵抵抗敌国入侵,很快就打败了敌军。皇帝很赏识他的聪明勇敢,把自己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他。盘瓠和公主结婚以后回到山地居住,生下三男一女,老大姓盘,老二姓蓝,老三姓雷,女婿姓钟。他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的山区。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绝大部分人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山歌是舍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畲族人不但在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山间劳动时,也常以歌当话,互相对答。有些地区每年还定期举行规模盛大的“盘诗会”。唱歌形式除独唱、对唱、齐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叫做“双条落”。“双条落”是一个歌手先唱两个字或四个字,另一歌手紧接着再唱下去,这是中国民歌演唱中稀用的形式。畲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相同。妇女衣服的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腰间束彩色条带,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妇女把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螺旋式或截筒高帽式发髻。结婚时,女女戴凤冠,插银管。
畲族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是几户、几十户聚成村落,有的村落是畲、汉杂居。过去,同一近亲的人为一“房”,同房的人住在一起,同姓不婚,一般也不与汉族通婚。
畲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他们编织的“合手巾带”(花腰带)和斗笠很有特色。斗笠是用细竹篾编成,配上彩带明珠,十分美观,是深受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⑶ 南部巨石文化的文化起源有哪些说法
关于这个南部巨石文化的文化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者认为它与西印度、中印度或地版中海东岸的巨石建筑文权化有关;也有人认为,这一文化应当是原印度西北部的达罗毗荼人为雅利安人所迫而南下;还有人根据入骨中的伊朗成分判断该文化系本土传统与来自高加索、伊朗、中亚石冢墓民族的影响相结合后的产物。
⑷ 南部县有哪些著名景点
南部县风景分三大片区:
(1)以升钟湖为主体的西部片区,定位为“度假和水上运版动旅游区”。
(2)以禹迹山为权主体的东部片区,定名为“禹迹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包括现在的禹迹山、火峰山、红岩子、凌云山、晓霞观等,定位为“宗教文化观光与休闲游乐旅游区”。
(3)以八尔滩为主体的南部片区,范围包括八尔滩、观音山石刻、马王乡民居大院、皮影等,定位为“生态观光旅游与会议度假旅游”
⑸ 哪个城市是我国南部的城市,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福建省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⑹ 南部县的文化古迹
南部县 四川省南充市市辖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县境东接仪陇、蓬安,西邻盐亭、梓潼,南靠西充、顺庆,北连阆中、剑阁。县政府驻地南隆镇。
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耕地91万亩;辖7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111个行政村级单位,其中村委会1041个,居委会70个,总人口132万(2012年数据)。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浅丘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98-826米之间。
名胜古迹有李封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院大佛、报恩寺、升钟湖等。
禹迹山大佛
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佛像雕凿线条简洁流畅,刻工精细,颇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形意。其造型艺术和雕刻风格尽显唐代石刻之神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钟湖
升钟湖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南部县西北部,该区包括南部县的升钟、升水、皂角、保城、双峰、铁鞭、神坝、大坪、桐坪、店垭、太霞、西河、丘垭、光中等十四个镇乡,辖区内总幅员面积为517平方公里。
红岩子景区
以城市建设和红岩子电航工程为依托,利用工程建成后形成的宽阔湖面,与三个城市主体公园灵云山、火峰山、五面山以及满福坝农业观光园和石子岭生态植物观光园,共同构成“三山、两园、一水”的风景轮廓线的红岩子风景区。景区内已建成占地300多亩,川北规模最大,特色突出,集纪念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城市广场,是阆中古城游线上一道靓丽的城市旅游风景线。
黑龙观村
黑龙观村是我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位于四川省南部县四龙乡境内,距县城32公里,地处建兴镇、三官镇、四龙三乡(镇)交界处,因在当地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黑龙观寺庙而被称作黑龙观村,该村盛产水果、莲藕,有425亩“脆香甜”果树、308亩莲藕,家家有果树,户户有果园,并以“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为依托,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被誉为“中华莲花第一村”。
建浩寺
建浩寺现为南部县佛教协会所在地,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寺院,佛教文化内函丰富,寺院发展迅速,建设规模较大,设施齐备,是南充市的大型寺院之一。 位于四川南部县建兴镇中心莲花山,离县城25公里,距镇0.5公里。山势形若莲花,绿树葱郁,宝马河环绕山麓,交相辉映。建浩寺占地面积800余亩。拥有大雄宝殿、天王殿、玉观音殿、弥勒佛殿、千手观音殿、五观堂、望高亭、放生池等佛教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有如来佛祖坐像三尊,全身镀金,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神态栩栩如生。根据四川省佛教协会,川佛会〔2013〕45号文件,关于《南充市建浩寺传授寺传授居士菩萨戒的请示》的批复,於2013年9月23日至29日,在南部县建浩寺举办了南充市第19届居士菩萨戒法会。
⑺ 云南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唐继尧:作为中国和云南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通常被视为杰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旧军阀,但按照界定历史文化名人的标准,唐继尧不仅当属云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还是云南近代名人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聂耳:祖籍玉溪,生于昆明;创作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30余首,集中表现当时工农群众的苦难和反抗,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决意志,成为“中国革命之
号角“。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龙云:原为唐继部将,龙云是继唐继之后,执掌云南党政军权长达18年的人物,对民国时期的云南省有较大的影响。
卢汉:为龙云手下的重要人物。卢汉继龙云之后,在民国时期执掌云南军政大权4年多,为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重要人物。
楚图南:1943年加入民盟,为民盟云南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爱国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东斋诗抄》等,我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学成归国,受孙中山之嘱托,李根源创办“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委任为讲武堂监督,不久升为总办(校长),全面负责办学事宜。另外,还有袁嘉谷、赵藩、高奣映等云南历史文化名人
⑻ 求四川省南部县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
南部县记者站杨泽飞报道 10月17日,南部县县长杨建华告诉记者,中学语文教材《卖油翁》一文中提到了“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尧咨这位当时闻名天下的武状元及其两位文状元兄弟的雕像即将屹立在南部县城的柳林文化广场。
北宋年间,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陈省华(官至尚书)的3个儿子中,分别有两人中了文状元,一人中了武状元,历史上称这三兄弟为“陈氏三状元”。由于当时的新井属保宁府(今阆中)管辖,今天阆中市的三陈街就是以这三兄弟的事迹而名留千秋的。在南部也留下了金鱼溪、金玉桥、状元桥、三元街等美名轶事。
据资料记载,封建时期科举制度以来,全国共出了800多名状元,南部县先后就有4人中状元,一个县有这么多状元,在全国罕见。曾有一度时期,省内某大学的教授先后就眉山的“三苏”和南部的“三陈”作了专题研究,发表文章回顾天府的名流文化。
南部人为了纪念这3位名流,民间自发集资先后在其出生地修建了状元祠,在南部县城的嘉陵江边雕塑了三兄弟的纪念像。当时,雕有三状元像的柳林公园是南部县唯一的一个城市公园。为了提升城市品位,南部县把这个柳林公园作为城市的中心文化公园进行打造,将南部的民间文化汇集于该广场,并常年在那里举办了很多文化活动,该县也将进入该公园的街定名为“文化路”。至此,“陈氏三状元”成为柳林文化公园内最醒目、南部人最骄傲的标志。
然而,随着南部县城建设步伐的加快,“陈氏三状元”像已影响到城市的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择地重塑。决定一出,引起了南部市民的广泛关注。于是,县委县政府多次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以寻找最佳决策方案。通过反复论证,南部县从10多个设计方案中敲定一种,由专业的厂家负责完成制作任务,2005年元旦前夕给状元一个“新家”。
⑼ 南部县的历史文化
中国钓鱼城
2010年06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命名,南部县为“全国钓鱼城市”。 2014年1月3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关于将南部县全国钓鱼城市更名为中国钓鱼城的决定》,将南部县“全国钓鱼城市”更名为“中国钓鱼城”。
中国桂花城
2010年9月16日,南部县“桂花博览园”揭牌。当晚在南部县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升钟湖钓鱼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暨明星晚会上,国家林业局官员现场为南部县颁发了“中国桂花城”的牌子。
莲花博览园
南充市南部县第二届莲花节于2013年6月29日8时在南部县四龙乡黑龙观村莲博园核心区开幕,开幕式上,南部县莲博园被大世界上海基尼斯总部授予“规模最大的莲花博览园”, 同时被四川省花卉协会授予“四川莲花之乡”。
档案文献
南部县的地方历史文献很有特色。《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是发现的历时时间最长、数量较多的清代地方档案,2003年10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次年12月被列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具有极高的档案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法学研究价值。西华师范大学对该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已长达十年,围绕《南部档案》开展的相关研究也已成为西华师范大学的特色科研项目,并在海内外都有良好反响。中华书局与西华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就南部档案整理、研究与出版在西华师范大学举行了研讨会。中华书局就南部档案成果的宣传、出版资助的申请、出版的规格等问题与课题组进行了深入讨论。双方表示该档案的整理与出版要充分体现“社会学价值、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将合作出版的《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汇编》打造成版刊上的艺术品和内容上的学术精品。
⑽ 南充有哪些历史故事
南充历史故事主要集中在阆中了:
【张飞守巴西】东汉献帝建安十九版年(214),刘备平定益州权,任张飞为巴西郡(郡治阆中)太守。建安二十年(215),魏将张辽自汉中入侵,张飞率精卒万人,相拒于檬头、荡石(今巴中恩阳河至渠县流江河一带),大破张辽于瓦口(流江河至渠江入口处),巴郡遂安。章武元年(221),刘备伐吴,令张飞率军会师江州,张飞临发兵时,为部下叛将所害。
【保宁大战】明末清初,保宁(即阆中)发生三次大战。第一次是清顺治四年(1647)秋天,清军首次入川,张献忠中箭死,清军占领保宁、顺庆、达州等地。张献忠余部归顺南明永历帝,联明抗清。这年冬天,明将赵荣贵自龙州率师猛攻保宁,清军大败,全军退出四川,据守汉中。第二次是顺治八年(1651),吴三桂率清军大举入川,与赵荣贵决战于保宁。赵荣贵战死,保宁复为清军所得。第三次是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大将刘文秀亲率义军10余万,自三台、盐亭来与清军决战,遭遇伏兵,伤亡惨重,只得率军南下渝州,赴云南、贵州投永历帝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