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评价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如何评价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发布时间:2021-03-06 08:11:53

㈠ 历史主义评价方法

它是20世纪5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科学哲学思潮,60年代后逐渐开始流行。历专史主义的产生被认为是科学属哲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许多问题上,它都与逻辑经验主义背道而驰。历史主义以描述科学实际如何,科学家如何做为目的,结果使得其科学哲学失去规范意义。图尔明、库恩、费耶阿本德、汉森等是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
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

㈡ 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答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一、从研究的对象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方面来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从而真正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从哲学内容上说,它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的完备的理论体制。。
第三、从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说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㈢ 怎样评价历史主义的范式理论自然辩证法里的问题

以博厄斯为首来的文化历史学派源立足于对文化的历史、微观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对社会成员的整合功能,并进而倡导文化相对论.文化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与基本观点对科学历史主义尤其是库恩的范式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反映在库恩对范式、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发展图景的描述中

㈣ 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和逻辑主义学派的异同

历史主义学派是从批判理性主义之中演化而来的一个科学哲学派别。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之末,流行于60年代之初,目前仍具有相当影响。
主要学术观点

1.反对把科学看作是若干孤立命题的逻辑结合,认为科学是由许多相互联系依存的命题、定律和原理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2.认为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通过经验事实的归纳,而依赖于灵感。
3.主张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反对静态地研究科学问题,反对单凭人的认识来构造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只有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寻找。
4.反对将科学发展仅仅看成是量的积累,或仅仅是质的飞跃,认为科学发展模式是量变和质变交替的模式。

逻辑主义学派主张数学实际上是逻辑学,认为全部数学都能从逻辑学中推导出来,而不用任何特有的数学概念(如数、集合等).弗雷格是符号逻辑的创始人之一,在数学中引人逻辑函数概念,并写过《概念演算》等专著.罗素于1903年曾提出有关数学基础的“罗素悖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与怀特海都是哲学家兼数学家,共同发展了弗雷格的思想,提出“类型论”,引进等价类等概念,以完全形式的符号实现了逻辑的彻底公理化,揭示了数学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其代表作《数学原理》<3卷,1906-1910)已成为逻辑主义学派的经典文献.逻辑主义思想因条理繁琐空洞而遭受批评,但它对数理逻辑的建立有重要贡献,对当今计算机的研制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㈤ 如何评价“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

所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主要是指苏联30年代形成的、以斯大林教科书为范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及其模式。
对于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界反映和评价不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和不同观点:
首先,从传统体系本身及其内容和观点来看。有的学者认为,苏联教科书的体系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未能看到更多的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情况下形成的,毕竟有其历史的局限。这一状况,即使在当时也不能说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水平。同时,它对我们来说终究只是“第二手”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经过核对“第一手”的资料之后,我们才能得到“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应该看到,不论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得失功过如何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已完结了。而在经过近几十年的“文本核对”和“实践检验”之后,在理论观点上,苏联教科书体系只能说是部分正确地阐述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而在总体上,包括精神实质、逻辑结构、思维方法特征等在内,并没有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全貌和特征。特别是其中有不少内容还停留于“前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以前达到、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的那些思想成果)的水平,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有的学者认为,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是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以及列宁的一些论述创立的,总的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科学体系:第一,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的;第二,它力求与外部世界相一致,这是一切科学的共性;第三,它主张哲学应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这也是一切科学的共性;第四,它有明确的对象和与对象相一致的原理,形成宇宙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三个组成部分;第五,有一个基本符合从抽象到具体原则的逻辑体系。
有学者认为,这个体系不够完整严密,也大大影响了它的科学性:第一,它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还是几个都不清楚;第二,因而它究竟有哪些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也不清楚;第三,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期,世界形势与科学均有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为哲学提供了哪些内容,都还来不及吸收,甚至西方当代哲学发展中合理的东西以及传统中优秀成分也还来不及充分吸收,已有的若干合理的范畴当然也有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第四,作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从何开始,如何展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前后次序需要调整。
其次,从传统体系的叙述方式和表述来看。有学者指出,传统哲学模式和过去的教材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以科学的方式追问哲学问题,构建哲学体系。而如何真正以哲学方式追问、思考哲学问题非常重要,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实证知识。有学者指出,过去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经典”表述,从根本上说是物质本体论的。它体现着一种实在论立场和知识论的取向,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把哲学降低到科学的层次,即“反思”沦为“反映”。从而丧失了哲学应有的睿智。
第三,就传统模式和体系呈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看。有学者指出,传统教材只是在近代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传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因而是一种实体性、单一性思维方式。所谓单一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求各国的革命运动遵循同一模式;所谓多样性就是强调各国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各国文化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即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由于这一特定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以教条化与反教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反教条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研究方法来看,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的是逻辑主义的研究方法. 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之一,就在于以预设的概念或哲学观念为逻辑前提,探讨哲学概念或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种研究方法把哲学研究变成了概念的演绎,从而把哲学的研究封闭在概念的体系中,切断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它追求的是哲学的单一形态,它所描述的哲学史,必然是单一形态的哲学史,它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和叙述也必然是线性的、平面的,无法把现实的问题提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结果造成了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分离。其症结所在,是理论研究单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悬置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抽象思辨的层面上,没有去研究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及其方法论。相反,如果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把概念的研究转化为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能够走进中国的现实。据此,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或范式变革的特质与核心贡献,恰在于它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框架的根本性变革与哲学思想视野的总体性逻辑转换:一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革命;二是哲学思想体系的革命;三是以社会历史为终极视野和总体性本题论规定。
当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的评价,我们需要一个全面、客观的态度,切忌简单化、武断化。苏联教科书的体系不能说是完全错误、一无是处的。但时至今日,为了更加自觉地深刻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自觉有效地探索开拓其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其中的缺陷和局限。今天,我们只有克服传统体系和模式的缺陷,才能重新焕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机,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和评价,理论界尽管很难达成一致,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迫切感到的,这就是:一如既往、照本宣科似地沿用过去的体系和模式,已被实践证明不行,因而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这里,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之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在叙述方式和表述问题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问题上,也都亟待发展和创新。

㈥ 怎样评价历史主义的范式理论自然辩证法里

虽然范式理论比较晦涩,某些概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不同,但他的理论版为近代西方科学权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库恩的学术思想引导了西方科学哲学向新经验主义的转向。 新时代的科学哲学都继承了库恩的“范式”理论思想

㈦ 科学理论的历史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及评价

本文认为,辨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即由辩证逻辑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演绎出的历史发展观,是完全错误的。由于这个错误,发展被马克思的继承者们进一步引伸为赤裸裸的市场的发展、商品的发展和财富的发展。为了这一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降低人们的生存质量和断绝子孙后代的生路为代价,与资本主义走上了同一条以邻为壑竭泽而渔的道路。当今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发展的极限和可持续发展呼吁,但没有哪一个经济决策者愿意真正地响应。这正说明“极限”之说和“可持续”之说都没有能够触及问题的症结,而症结就在于发展观本身。在于以推动历史的发展为由的,以占有而不是以需要为出发点和目的的,与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拜物教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将证明,一、自然的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根本不存在的,作为发展的逻辑根据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纯属子虚乌有。二、存在的最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存在的空间形式而不在于时间形式。

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之谬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螺旋式前进和上升规律,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注定要向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目标发展的规律。其原理可以表述为客观事物每经过一次否定之否定就会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回归自身一次,“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事物在新的基础上重现自身,仿佛是原来事物的复归,但它不是原来事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更丰富的基础上的复归,是完成了自然发展过程的新事物。”——摘自《中国大网络全书》哲学卷。由于这种否定之否定逻辑过程是不断重演的,事物的发展也就自然是无止境的。请注意,这里的逻辑关键在于对象在每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过程之后都将被提升一个台阶。但是,这样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就以辩证法创始人热衷于引用的生命的否定之否定为例。让我们把某一存在着的生物有机体作为第一代,把从它存在到死亡再到它所生殖的子代的出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经验能够告诉我们,子代并不一定能在机体的生物特征上高于其父代一筹。客观地说存在着这种(既包括进化也应包括退化)事件发生的几率,但小得几乎为零。自然中的任何一粒种子就是经过十次,百次,千次的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生出强于原先的新品性来。许多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从他们在地球上诞生起到现在经过了几十亿年的分裂繁殖也依旧是单细胞生物。基因的无数次复制、出差错的机会极少极少;水滴和雪花的无数次重组,也依然保持本来面目。客观事实是,死亡了的存在物不会再生,新生的存在物并非已死亡了的存在物的复活,并且新生的存在物并不存在比前一存在者优越的必然性。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说明,辨证法并非来自于客观世界,而是人们主观地强加给外部世界的。事实上,辩证法原本就产生和存在于人们的思维逻辑活动过程,是人们从自己的意识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推理、辩论的技巧,是人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反差对比式鉴别事物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在观念和语言上的表现。事实上有很多对立范畴是人将自己对世界的有限经验和主观视角赋予自然界的,象阴阳、有无、上下、左右、黑白、善恶、真假、好坏这些并没有其实在的对应对象的对立范畴就是人们主观地赋予客观世界的。除此而外,就是被黑格尔杜撰出来的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运动,实际上去掉了形而上学的思辩成分,所谓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自身运动只不过是人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中不断肯定正确否定错误的过程的理性归纳而已,黑格尔却把它形而上学化和神化为绝对精神生成宇宙的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自我运动。

既然如此,宇宙运动究竟有没有规律,什么是宇宙所遵循的规律?回答是,宇宙运动有规律,但没有逻辑,没有依据逻辑的发展规律。被人们长期以来误认是为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即波动规律,也就是混沌与有序、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涨落交替,周期性此消彼长规律,用通俗的概念来表述就是振荡。振荡与波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方向正相反的两个运动状态的交替进行,如电磁波、声波、水波的上行波和下行波的交替;黑夜与白昼的交替;生与死的交替;水与水蒸气的交替;人的觉醒与睡眠的交替。

宇宙中所有的对立转化现象都可以用这种涨落交替来解释。物质的聚合与离散、膨胀与收缩、吸引与排斥、熵增与熵减、化合与分解、运动与静止、上升与下降、组织与混沌、生与死等等都是如此。

物质世界所有的波动都可以归结为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也就是从混沌(无序)到组织(有序)再到混沌(无序)的无穷交替。用一个最一般的概念来说明就是有序与无序的无穷交替。“有序”作为存在状态是组织是系统是宏观存在物;无序作为存在状态是混沌,是微观粒子的没有组织没有层次和差别的绝对均衡态。作为运动,有序是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运动,是处于混沌状态的相互离散或绝对均衡态的微观粒子在来自宇宙宏观结构的热力作用下按照一定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成为有序的宏观物体的过程。相应地,无序是宏观物体在宇宙系统的热力作用下通过各种方式如爆炸、蒸发、腐烂、向无组织方向降解、还原而重新回归为微观的组成要素的过程。无序的客观表现就是事物的消亡,是没有分化,没有差别没有层次的绝对平衡态。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宇宙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之间周期性地振荡和波动着的。一切自然物的产生与毁灭,生物的生与死都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都在这两种态之间周期性地过渡。这种情形说明宇宙自身是在平衡与远离平衡态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交替运动的,也说明宇宙的运动是一种其平衡与对称处于经常被打破而又不会偏离太远然后又总是会回到平衡的波浪式运动。可以把它们看作对立的转化,但是这种对立和转化绝不具有逻辑的意义,只是永恒的振荡。正是这种周期性的此消彼长构成了一切事物得以产生和运动的基础。这种振荡和波动现象无论在小尺度上即量子层次的微观物体中,还是大尺度上即宏观物体乃至整个宇宙范围上都同样存在。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振幅的大小和波的长短上。振荡和波动的本质是时间可逆,是双向互补的,这意味着历史在总的进程上没有时间箭头,因此说历史是无限发展的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只有在去掉这双向中的另一向,仅在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的范围之内,时间才能够是不可逆的,但这却肢解了存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那么是什么导致运动会有上升波段和下降波段呢?也就是说是什么使得运动在单一波段内显现为时间箭头的呢?进一步,为什么周期性的振荡会产生物质组织和运动形态上的复杂和高级化趋势?关于前者的原因,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即由于微观物体向有组织有序的宏观集合体方向的运动和宏观集合体向微观物体方向的分解运动是造成运动的波动规律的根本原因。至于进化现象,决定于物质的微观态与宏观态二者各自不同的运动方式。我们知道,混沌的微观态物体是量子运动不确定性占主要地位,而有序的宏观物体则是经典力学的统计确定性占主要地位。无疑地,不确定性构成变化的源泉,统计的确定性则构成事物稳定存在的保障。而由于客观世界正是这两种物质态共存的,这就决定了世界既是稳定的,又是由于宏观物体的组成成分和质量的差异而速率不同地变化着的。物体的质量愈大,有序度也就愈高,对粒子的束缚愈强,从而物体所显现的变化就愈小愈慢,比如恒星、星系、宇宙就是如此。反之物体的质量愈小,有序度愈低,对粒子的束缚愈弱,物体所显现的变化就愈大愈快,如孤立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状态就是永远不确定的。而进化之所以能够在生物界明显地发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生物有机体这种自然物既有由微观物体——有机分子的不确定性的生物化学运动(如基因的复制中的缺失和易位)对宏观组织——机体——的变异影响,又有宏观机体对这种变异的抑制和淘汰机制。也就是说,宏观统计上的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被微观的不确定性扰动所偏离和破坏。而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宏观的统计确定性所束缚的。显然生物有机体是一种宏观与微观,有序与无序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动态自然物质系统。因此生物形态发生变化的速率(以万、十万、百万、千万年计)既小于构成宇宙的无数的星体和星系(以几十亿年计),又大于单个生命机体的变化速率(以年、百年、千年计)。因而显现出来人类所能够考察出来的进化。正是这一宇宙特性导致了特定范围和阶段上的涨落运动能够不是千回一面,而是有突变和宏观自然选择蕴涵其中的能够显示进化特征的时间不可逆性过程。这就是宇宙运动既在宏观上稳定的而又是缓慢演化着的根本原因。但这与辨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下的发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于空间形式宇宙在总体时间向度上不是辨证地发展的,而在它的每一个从混沌转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样不是发展逻辑在起作用。第一:这里仍然没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用武之地,充其量不过是两次对等的否定过程之一——有序对于混沌暂时占主要地位。两个相反方向(即上升与下降)运动的机会是均等的,哪一方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二:有序实体并不是借助于对自身的否定的逻辑环节来实现自身的建构的,而是由参与这一有序过程的所有要素的运动方式和结合方式所决定的,有着确定方向的建构。不同的组成要素只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结合方式向系统所允许的最大有序度运动而到达自己的终点。正是沿着这种模式化过程,星云中的物质微粒的引力作用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体、元素的电磁力作用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氨基酸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细胞,细胞的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机体。可见这是一种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方式决定了整体的未来结构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终的有序的运动过程,而不是什么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无限发展过程。辨证历史唯物主义把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如生物进化)理解为辨证的发展过程并把这种过程看作普遍存在的无限发展过程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究其根本,辨证的无限的发展观的要害就在于把存在当作了承载变化的时间向量来看待,时间是存在的唯一属性,存在就是变化的事物的流,只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时间流程上,唯一常住的只有规律。其结果,存在的空间形式被抽掉了。空间形式只是被当作时间进程中的载体和道具,按此逻辑,认识存在不必着意于任何一种空间形式。因为一切现实的空间存在形式都将消亡,都只是手段,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都是应该为未来而牺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东西属于永远的未来。难怪用这种理论解释人会得出人没有其决定于自然的普遍本性而只有随其社会存在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属性的结论。但事实上,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本质上是空间形式而非时间形式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宇宙并没有绝对的时间,时间是相对于空间而存在的。而空间同样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相对空间实质上就是相对独立的空间物质结构实体,即自然界在从混沌向有序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宏观存在物,如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机体。正是这些相对的空间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质世界显现为我们所见的存在,单纯的虚空即绝对的混沌是存在的无。也正是这些有序空间形式的存在才使得时间成为现实。因为时间就是这些宏观存在物体的运动频率。对人类而言,时间就是地球的运动频率,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年、月、日、时。恒星的寿命决定于其内部氢核聚变反应的频率、动物的寿命决定于细胞分裂和心脏跳动的频率。因此,时间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从混沌到有序自然过程结果的宏观物体的存在。一旦这种宏观自然物终止了其有序的空间存在,时间也便被划上句号。换句话说,空间存在形式是时间的限度,是空间存在形式派生了时间,而不是空间存在形式在时间中运动。时间只能随空间存在形式的波动或振荡而诞生和存在。另一方面,过程所显现的时间性效应只是作为空间形式的运动的轨迹的累加,一种统计效应,如人类社会中的史书、文物,自然界的树的年轮、地质层等等。一个质子的衰变期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历史感,它也许永远不衰变。而一大堆质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实上只是统计的而不是时间的。而具体的时间流逝如地球的转动频率并不具有决定具体的存在物的空间结构的作用,即空间结构并不是时间变量的函数。一天的时间在一个懒汉的眼里和一个勤奋的科学家的眼里决不是一个同等的量度。所谓空间存在形式就是物质的相互关联形式,在形态上是不同物质层次与结构自身的和与外部事物的三维空间联系,这种三维空间联系是一切组织、结构、系统的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间形式之外,又存在于将其包括在其中的上一级三维联系中;每一个生物物种本身作为一种空间形式,它又同时存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它们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每一低一级的空间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级空间形式的组成部分。遵循着宏观涵概微观,较小的宏观又被较大的宏观所涵概的结构规则。组成不同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的质子是禁闭在其中的夸克的空间结构,而由它们所组成的物体从原子到分子、晶体、细胞、生物有机体、星球、星系乃至宇宙无一不是空间联系形式。这种空间的联系是包括静态关联和动态联系两个方面的,静态的联系构成组织、机体的结构,动态的联系构成组织和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即动态的相互作用空间结构。两者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说明空间存在形式不仅需要组织上的静态的相互作用联系,同样需要动态的相互作用联系,运动只不过是自由度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运动也当然地属于存在的空间形式而非时间形式。存在物的结构和运动的多样性正是通过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就人而言,人的机体是一种空间结构,人的大脑中的思维、意识运动也是空间结构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也是空间结构的,人与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关系等等也都是空间结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的背谬就是将运动普遍化和抽象化,并由此臆造出所谓历史的运动及其规律。事实上客观世界只有具体的运动而不存在抽象的运动和历史运动。而且一切运动只能依具体的空间形式而存在。没有原子就不会有化学运动,没有细胞就不会有生命运动,没有大脑神经系统就不会有意识运动。一定的空间形式产生一定的运动形式。运动的多样性来自于有序存在物的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由此可见,承认存在是物质的空间形式要比只一般地承认物质的普遍联系更符合存在之本来面目。因为宇宙物质的存在原本就是具体的空间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间形式的还是时间形式明显地存在着如下的本质区别,后者对存在的认识着眼于变化和逻辑规律,而前者则着眼于存在的结构、成分及其价值和意义。两者孰优孰劣昭然若揭。以时间形式看待存在的规律论者并不关心什么东西存在着和各个存在的物种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暂时的,都是只为规律和逻辑而存在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规律才是永恒的、第一性的存在。空间形式的存在观则着眼于空间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它所关心的是“什么”存在着。并且作为存在的追问者,他所要解决的存在论问题是从自身的存在出发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本质,明确什么是适合自身本质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克服自己的导致极端性的病态存在的不良行为。因此,作为哲学的对象——存在就应该在特定的空间形式上被考察,即考察人生存于其中的那个物质世界的空间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脱离了这一目标的哲学存在论研究毫无价值和意义。而把存在论研究建立在任凭这种空间形式的变化上的哲学更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和犯罪。如果从超脱的角度,假设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级空间形式的变化都不足挂齿,因为在上帝看来,永不停息的毁灭已有的和创生未有的过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学作为人类对存在的内容和意义的探索者就不能不关心人类自身居于其中的特定存在,不能不从人类自己的存在命运出发去研究存在。因为人类存在于其中的这个空间形式对人类是性命悠关的。它的变化,它的破坏是人类的灾难。

人类出现和存在于自然界是人类绝无仅有的机遇。在没有人类之前的世界,存在只存在于自身之中,因为没有存在物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对谁成为问题,也没有价值可言。正是人的出现才使得存在对于一种存在物成为了对象,并且这种存在物通过以存在为对象证明了自己不同于一般存在物,是能够懂得存在的真理及价值和意义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是讲存在只是这种存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质的空间形式的提出给了哲学一个实实在在的根基和唯一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对于存在,哲学必须具体地揭示客观世界建立于何种统一的空间形式之上,同时在这种统一的空间形式中探索人的空间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这个所有空间存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空间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么。这才是哲学对于人类必须担当起的责任和承诺。

建立在时间形式上的存在论无视存在的空间形式,相反由于其理论和实践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逻辑基础上,因而是以破坏现存的一切空间形式为前提的。从这一理论出发它拒绝给予人以全面、系统和统一的空间存在形式的认识,即不承认人的普遍本质。无视人的与自身生物结构本质相适应的有意识的和有着丰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质,并在实践上予以限制和剥夺,狭隘地从人的肉体生存和排斥异己的占有欲出发,驱使人不断地异化,沉溺于单纯追求支配手段(即交换价值的数字指标)无限增长的数字化生存。其结果,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态空间当作人类的巨大加工厂的原料仓库和垃圾场。全然不顾整个生物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在物种的分布、能量与物质的循环等方面的高度有序的空间存在形式,人类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其他生物正是在这种有序的空间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观事实。到头来,无视空间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时间形式上的发展,必将于在这种空间存在形式致命的改变的同时以毁灭人类自身为代价。

毫无疑问,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间形式,一切物种和类都不能摆脱涨落即从产生到毁灭的规律。对于无意识的物种和类而言,涨落只能顺其自然,因为它们没有能力作用于这一过程。但对于人类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够有意识地自主和自觉行为的存在物只有人类。人类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范围。他能够利用远远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于自然界,从而也就具有了能够决定自身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涨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操纵着对自己和整个生物界的生杀大权。人类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坟墓还是协起手来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机遇中共创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类大有选择余地。如果人类有序地展开自己的类行为与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协调,人类就能够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时空;反之如果人类放任在无序的竞争中掠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那么人类就将注定被提前开除球籍。

㈧ 试比较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关于科学理论的评价模式

哲学的不懂

㈨ 用哲学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请问是用什么哲学评价?人本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马克专思主义哲学属、实用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生命哲学、功利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结构主义哲学、法兰克福学派、英美科学哲学、英美政治哲学。这些哲学体系的哪个,是你要的评价结果?恩格斯将哲学分为唯物与唯心。也就是说唯心或唯物是在马克思哲学内说的,放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谈唯物还是唯心。

㈩ 夏皮尔的夏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夏皮尔认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科学推理过程。因为,科学理论的评价或辩护要通过推理,理论发现和认识过程的其它许多环节也要通过推理。他不同意逻辑经验主义者把统一的推理过程划分为发现范围和辩护范围。在他看来,居于科学哲学中心地位的是“学科范围”。这一概念不是指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自然现象,而是指我们已掌握的包括理论和事实两方面的知识整体。
他指出,一个学科范围的特征是:1、各项目基于它们间的某种关系而合成一个整体;2、互相关联的整体出了问题;3、这个问题是个重要问题;4、科学对讨论这个问题是“有准备的”。他认为在特定情况下,3、4不必同时具备。
他认为整个科学推理过程依次包括以下这些问题:1、什么理由或何类理由引导科学家把某些知识或资料的全部看作一个整体,看作构成一个有待研究的统一的题材、范围?2、怎样描述这些资料?在科学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怎样修改这种描述?3、在这样的资料中发现何种缺陷?把这些缺陷看作必须继续研究的科学问题的理由何在?哪些问题较重要?科学对于研究它们是否已“有准备”?4、什么理由导致特殊研究方针的产生?认为某些方针较之其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有希望”的理由何在?5、期望甚至要求给那些问题寻求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类答案的理由何在?6、把一个科学问题的某一答案看作是适当的并接受它,其理由何在?在夏皮尔看来,这些都是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但只有第6、在较小程度上还有第2的问题被科学哲学家结合归纳逻辑的讨论认真、仔细地研究过。80年代以来历史主义者对其它问题也开始给予较多的注意。但他认为许多历史主义者的观点,最终只是否认,而不是解答这些问题。因此,他既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单纯探讨归纳逻辑问题,又指责有些历史主义者公然否认科学的合理性。他主张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从形成学科范围、提出问题,直到答案的评价或接受,每一环节都有推理,并非像逻辑实证主义所主张的仅仅在评价阶段或辩护范围才有推理,更不能以社会的或心理的因素代替科学推理,并以此说明科学信念的变化、理论的推陈出新。夏皮尔指出,在科学的发展中有一个基本理由,有一个逻辑。 夏皮尔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传统》这篇论文及其它著作中指出,哲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试图理解寻求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寻求知识的方法是什么?一种信以为真的知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也就是说,哲学要解决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它的方法论问题。
从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来看,对这个传统问题的回答,有两个极端: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预设主义以柏拉图、康德、早期维特根斯坦和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假定,即在寻求知识的事业中有某种预设的、或基本的或必然的东西。这种预设的或基本的或必然的成分据说是不会被我们可能达到的任何新知识修正或摒弃。此外,通常还认为,这种成分被假定为构成科学的特征性的、确定的特点”。这种预设主义有种种表现形式和说法。
第一,这种预设的、基本的、必然的、不可修正和摒弃的东西被称之为科学方法。应用了它,我们就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了这种方法,它就不会被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可能获得的任何信念所修正或改变。他认为在近代自然科学的确立时期,伽里略用来从事发现或发明的方法就具备这样的特征。
第二,这种方法既然是用来表征科学的,那么它就必然有预设主义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主张。例如:康德认为,如果没有他所说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思维形式”或“范畴”(其中包括每事必有因的思想和实体,即有自在之物存在的思想),则知识就不能存在,寻求知识就无从说起。这些直观形式和范畴,不仅是我们知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且不管我们在经验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或发现,都不能对它们加以修改或抛弃。
第三,它必然要预设一些原理或规则。例如:自然界的“齐一性原理”,即自然界总是以同样方式起作用;自然界的“简单性原理,即自然界最终是简单的;自然界的“统一性原理”,即自然界有可能用一种统一的理论理解;J.M.凯恩斯的“有限独立异种原理”,即自然界仅有有限数目的不同种类事物。逻辑上的归纳推理规则和演绎推理规则在科学推理中普遍运用,不会因科学的新发现和发明而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寻求知识事业中的“必然预设”。
第四,它必然要预设一些“元科学”概念。例如:逻辑经验主义者就预设了像“证据”、“观察”、“理论”、“解释”、“确证”等概念,“用它们来谈论关于科学的概念,主张或论据,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与不断增长着的科学的特定内容完全无关,它们的意义构成了算作是一个证据、一个观察、一个理论、一种解释等等东西的特定特性,也就是说,它们的意义构成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观察等等。而当你理解了其中每个概念,并把他们全都放在一起时,你就对什么是科学或什么是科学的下了定义,即定义了科学的本质,尽管他们不愿意用这个词,但这个词还是适用的。做某种不适合那些定义的事情也就是做按照定义它不是科学的事情,因此你只要从事科学,你就不能违背这些定义”。
以上四种表现形式和说法,都是建立在“不可违背性论点”基础上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不可违背性原理和预设中不可违背成分。不可违背性原理认为存在着某种东西,不管它的精确特征是什么,它对于寻求知识事业,特别是对于科学是预先假定的、基本的、必然的,它们不会因为我们可能达到的任何新科学知识或信念而被修改或抛弃。不可违背成分指科学预设中总存在这些成分,它们构成科学的特征。夏皮尔将它们统称为“不可违背性论点”。
哲学对于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另一极端解释是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既反对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者,又反对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预设主义。怀疑论主张,人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人就是万物的尺度、决定者;而预设主义又往往把预设当做先天的,并进而断言它们构成了科学恒定不变的本质。相对主义认为:“我们当做知识的东西只不过是我们随意预设的一种功能。”他们坚持认为,各种知识、理论、方法都是科学家各自提出的不可违背的预设。在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著名代表就是历史主义学派的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他们虽然借助于科学史材料,揭露和摒击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预设主义、辩护主义、绝对主义,但是他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认科学理论发展的合理性、进步性和衡量合理、进步的标准。他们强调新旧理论和方法的不可通约性,选择的任意性。“相对主义的严重危险在近代看来确实是实际存在着,因为科学史家带来的科学中的彻底的、基本的变化已经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的确走向相对主义。因此在库恩的很有影响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科学周期性地经历着猛烈的革命,在革命前后,整个科学的结构已经改变,革命前后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其中包括每个接受的概念,像观察、事实、问题、方法、标准等等都是不可通约的;对库恩来说(至少如他那本书中所说),不存在我们据以能够在范式间进行选择的超范式的标准了。许多别的科学史家和哲学家的观点都受到了科学史中发展观点的影响(最著名的是费耶阿本德),也已经倾向于相对主义”。
夏皮尔对于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分别作了批判。关于预设主义,他指出,哲学和哲学史家、科学和科学史家都曾对它予以否定。
第一,美国的实用主义者,尤其是皮尔士和杜威领先抨击了本质主义和必然真理的学说,并维持了科学是永远变化、永远演进事业的观点。M怀特和奎因也否认有基本真理和必然真理的存在,而认为科学是信念的共同体,其中没有一种信念会免受修改或抛弃。后期维特根斯坦则站在实用主义范围之外(且很少提及科学)而提出一种论点:我们当做必然真理的东西不过是我们玩弄“语言游戏”的一种功能,是我们参与其中的“生活形式”的一种功能,因此,除了这些语言游戏或生活形式之外,没有必然的或基本的真理,当我们以为某个命题是这种真理的时候,我们必须对“逻辑必然的确实性”表示怀疑,并寻求揭露我们所作的错误推测的语言学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本身也驳倒了有所谓必然的不可修改不可抛弃的真理存在的观点。例如,关于一切终极原因都用运动着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来加以说明的思想;关于欧几里德几何学不可违背性思想;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必定是决定论的观点,它们过去都被认为是不可违背的,但都已被拒斥,甚至被否认为是真的。“新思想已被引入科学,它已远远超出我们所能预料到的任何东西”,“所有这一切以及更多的情况表明,看来有理由同意,我们以为是必然的和不可违背的任何东西都必定是可疑的,科学思想也不能受任何思想的限制”。
第三,科学史的研究结果已经指出,科学已经经历了根本的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新事实的发现和新观念的确立,而且还扩展到使用的方法论(与不可违背的科学方法的拥护者相反)、合法与不合法的科学问题之间的区别(与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者的证实主义相反),被认为是可能的或正确的解释(被认为与亨普尔和其它人相反),被认为是观察或观察证据,甚至探究的标准和目的(与实际上所有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相反)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提示告诉我们:科学中不存在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不存在原则上可免受修改或摒弃的东西:不论是所谓的事实、理论、概念、问题、方法、思维方式,甚至像某些据说是可免受修改或摒弃的一组元科学概念中的定义,都是如此”。
夏皮尔也依据哲学和哲学史、科学与科学史对相对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相对主义乃是哲学思想方法上走极端的结果。他们要求不同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要么就是绝对同一,要么就是绝对不同,否认它们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样,哲学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就导致了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主观化、凝固化。其次,他反对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的论点,主张科学演化是具有合理性的,在不同的两类“范式”或“标准”之间存在着合理发展的链条,它可以对前后发展的科学理论进行比较,从而指出现代科学比以往科学要好的事实。 夏皮尔既反对预设的不可违背性论点,又反对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它们最终是殊途同归的,都会否认知识的可能性。因为预设主义的不可违背性论点反复地说明,如果没有不可违背的东西,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又反复证明,我们不可能获得统一的首尾一贯的知识。夏皮尔则主张:科学中一切都是可变的、可修正的、可抛弃的,但是科学的发展又是有联系的、可比较的、合理的。他认为,这种知识观同时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科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包括迄今已被区别的观念、事实、方法、标准、定义概念(元科学概念)等等所有这些原则上都是可以修改的,当然,尽管它们事实上不需要实际上不断被修改”;第二,“能够做这样修改是根据某些理由,这些理由则是基于我们从事科学事业过程中所学会的东西”。这样,若满足这两个条件,则可建立以合理性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尽管在一个时期被当做合理的科学理论、问题、解释、考虑可能会极为不同于另一时期被当做合理的理论、问题等等,但常常有联结两套不同标准的发展链条,通过这链条可以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合理演化”。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价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