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清一条街在哪里
明清一条街,又叫做“平遥古城街道”,位于明清一条街位于平遥古城街道(专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属),长度400余米,该街道共有78个古店铺。至今为止,该街道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化旅游古城景点之一。
如果说晋商诸大院是晋商豪华的生活起居之所,那么,古城南大街则是晋商各显其能,激烈鏖战的商场角逐之地。
㈡ 平遥古城的历史背景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平遥古城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美丽平遥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清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称“古代中国华尔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汇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㈢ 平遥古城南大街的讲解
明清一条街位于平遥古城中轴线上,这里集中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店铺遗迹,是专古城最重要、最繁属华的商业街区之一,鲜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在这条400余米长的古街上商铺林立,紧密连缀着78处古店铺,包括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等,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晋商巨族视这里为黄金之地,纷纷设立总号,开设门市,一层身手。百川通、协同庆、蔚盛长、蔚长厚等票号,云锦成中药铺,以及奎成裕、永泰成绸缎庄等等,即是声名显赫,享誉当时的字号。这些字号在前店后院的有限空间内迎来送往,接洽业务,狭小的天地吸引着八方来客,吞吐着滚滚白银。晋商风流人物在“朝晨午夕街三市”的繁华中,弄潮商海,纵横驰骋,小小的商业古街,造就了一大批商业英才。如果说晋商诸大院是晋商豪华的生活起居之所,那么,古城南大街则是晋商各显其能,激烈鏖战的商场角逐之地。(平遥古城乐游网提供)
㈣ 要去平遥古城看看,想先了解一下那里的历史,谁帮忙给介绍下啊
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因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追溯平遥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
在古代,城墙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基本框架,是城市的具体形象。平遥城与全国其它许多城市一样,是先修筑城墙后而形成城市,平遥城墙肇建于何时,史书中未见有确切的说法。
唯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建置》中载:“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就平遥的历史而言,西周时代,“此”地沿无县、邑的行政区划,但尹吉甫率师北伐时,既“驻兵于此”,营建防御工事,当属首要。他们既在“西北二面”筑墙防守,那末东南二面也决不会空若旷野。很显然,那次浩大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平遥城墙奠定了基础,平遥城墙的雏形就在“宣王中兴”的年代里告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汉朝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
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原址在今文水县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平遥城作为县治之所在,是平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严酷考验。
北宋初,太初赵匡胤为讨平北汉政权派兵焚烧平遥城,然而平遥城池毕竟土不为火克,永葆着“城”的伟观。
唐宋时期,平遥古城商贸初具规模。
从城内一冀姓市民的先祖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沙,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末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城墙在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开始扩建,重建筑成“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已砖石包墙。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正德四年(1509)在亲翰门外筑起了“附郭关城”一面,“附郭关城”是加筑在“关厢”之外的又一道城垣。墙身素土夯成,墙高约6米,上砌女儿墙。墙间辟拱券城门一道于龙王庙之左,习称“东关门”。“东关门”面临惠济河畔,北望“九眼桥”,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国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明代中叶,古城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平遥城墙历经26次修葺增补,形成了现存的已有规模。即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遥城三华里见方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有二,形如“乌龟”头南尾北,所以平遥城又称龟城。作为城的标示—城楼,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古城内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时期,体现县置的平遥县衙建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历经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动体现在文庙、武庙、城隍庙、清虚观、财神庙、双林寺、镇国寺等宏大建筑中,这些寺观庙堂香火不断,明清盛极一时。构成古城主体的民居宅地,商铺作坊,是在十五世纪初随着晋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渐渐兴建起来的。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在贺兰仙桥、市楼金井等旧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绪年间又有清虚仙迹、书院弦歌四景增入邑圣。古平遥十二景胜名远播。邑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乐于兴学。明初的卿士书院,康熙年间的西河书院,嘉庆道光年间的古陶书院(超山书院),咸丰年间的鸣风书院为晋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清代中叶,古城商业贸易一度兴盛,曾发展为全国的商业金融中心,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之说,当时城内大小街巷商铺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城隍庙街、衙道街等主要街道的商铺以经营大批量,大宗项的中转业为主,各种南北货物源源不断地载进平遥,再发往其他各县以至省名。占地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十五个市场区域,市中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清道光三年(1823),日升昌票号诞生,平遥商帮迅速崛起,进一步促进古城贸易的发展,此后持续百余年之久。
平遥古城创建以来,一方面是周而复始地遭灾罹祸,或受水患,或为火燔,或遇兵燹受损,或爱风雨侵蚀,多次濒于坍塌;另一方面又有人不折不挠地进行救护和重建,从守土之吏到爱乡之民,无不将保护古城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绳绳相继,代代相传。每当出现毁坏之后,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去修复。多少年来,修旧补缺者有之,落架修葺有之,改形增制者有之。但从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战乱等在,一度有毁无建。
民国七年以后,公路、铁路相继开通,促进了平遥的开放。各种洋货大量流入平遥,占领市场。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平遥城,古城经历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烧杀掠抢,许多建筑或毁坏或改为军事设施。日军推新经济封锁政策,城内商铺减少,满目萧条。
20世纪中期,附郭关城最终遭遇了建设性的毁灭,如今已难得觅其踪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平遥古城保护。五六十年代时,就拨款维修文庙大成殿、双林寺等文物古迹。当时,由于实行公私,个体商铺销声匿迹,城市商业以集体供销社为主,城内兴建起柴油厂、棉织厂等国有企业。
1965年5月24日,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平遥城墙、双林寺、镇国寺和文庙大成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经费得不到保证,加之“破四旧”、“深挖洞”之风盛行,古城内原许多文物古迹或被占用或被拆除,遭到了自然的、人为的损坏。城墙周围开始修起大量民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古城保护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县政府建立管理机构,制定政策法规,大力融资维修古迹、修建道路、整治环境、开发旅游。
1979年,国家拔专款修缮双林寺、镇国寺、城墙。
这一时期,城内个体私营商业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日用百货齐全,批发零售兼营。城市一片繁荣。
1986年,平遥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0年,平遥城市布局划分为古城保护区、新城发展区。
1993年,平遥城墙墙体全体复原如故,72座敌楼重新耸起,魁星楼再现菜昔日风采,太和门、亲翰门、风仪门三座瓮城恢复原状。以后数年间,城内县衙、城隍庙、文庙、明清一条街等建筑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迁出后,相继大量修复。
1997年,12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名录。平遥县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快了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到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了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历史风韵。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中外旅客大量涌入。现代化宾馆、饭店及交通设施成为平遥新城最亮丽的风景。城内的民俗客栈,古色古香,传统名吃,风味独特,吸引中外来宾流连往返,平遥城进入了中国重要旅游城市行列。
2000年底,平遥古城基本恢复明清原貌。
今天的平遥古城,集金、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历代建筑之大成,城墙巍峨,衙署森严,街道如故,商铺林立,传统民居鳞次栉比,楼阁、桥梁、祠庙、道观、佛寺、教堂,星罗棋布,浑然一体,世泽绵长,规模和格局与明清时期相符。平遥世风淳厚,文心荡漾。人们走进平遥古城,犹如神游于明清时代,置身于一座庞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古城外的东、南、西为新城发展区,总面积是古城的二至三倍。东区以平遥一中为中心形成了教育新区,南区以党政办公大楼、机关、学校、医院为代表形成了综合发展区,西区以绿色都城、柳根花园为代表居民新区。高楼林立。马路纵横,霓虹闪烁,市场繁荣,充满现代气息。
2005年,在新一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建设国际更具知名度、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之一。平遥古城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建设开发。城墙外围的大片建筑被拆除,形成了既整洁,又广阔的绿化带,一座完整的古城雄姿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㈤ 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两边的建筑都是古代造的吗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㈥ 明清街是在平遥古城么
是的。
明清一条街是平遥古城的南大街,为古城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能够鲜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是平遥重要的旅游景观。
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古城最高建筑市楼为轴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对称布局。
明清一条街在古城中的位置尤为突出。750多米长的古街上,荟集大小古店铺多达百个,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矗立着古朴的门框。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着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由此可以证明平遥曾经的辉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客们驾着马车,驮载着货物与金钱,在古城的土地上碾下深深的车辙。南腔北调的方言中,马蹄声声贯通出一条明清时期名声显赫的金融大道。
明清街两旁的古时建筑,包罗万象,有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等,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虽然经过百年浸润,处处已显苍老,但那曾经号令天下的风骨犹在。这条小小的商业古街,造就了一大批商业英才。当年,晋商风流人物在“朝晨午夕街三市”的繁华中,弄潮商海,纵横驰骋,刻画了中国金融的黄金时代。
游走于明清一条街,便会深深理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平遥的那句评述:“中国古都,是把历史浓缩为宫殿,而古城平遥。
㈦ 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还有卖牛腰腰,油蛋蛋糕点吗
有是,肯定的,不过古城的比较难找,大多数都已经搬迁城外!
㈧ 平遥古城的明清街是中国最早的华尔街,为什么
平遥南大街又称明清街,是平遥古城对称式格局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版街衔接处,南到权大东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是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南大街整条街道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街道两侧现存有大量百年以上、独具明清风格的“前店后寝”式传统老字号和古民居建筑,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㈨ 平遥古城作为现在遗留完整的古代县城有哪些好玩的景点
《又见平遥》的大型实景演出可谓是平遥古城最经典最有特色的节目了。它讲述着百年前仿佛发生在眼前的平遥城的故事,讲述着平遥城走出的闯天下的一众镖师的故事。无论是不是平遥人,相信都会被故事中的誓言所触动,被离别所感动,被义气所震撼。
平遥张泥人的泥塑小店也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听到名字不由得想起小学课本上手艺出神入化的“泥人张”,这家叫“张泥人”的小店则是可以真的实现小学时的遐想。店中柏香四溢,各种泥塑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
南大街,俗称明清一条街,也是一个不得不去的景点。路边的商铺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行业,布局设计也是尽力还原街道曾经辉煌繁荣的生活片段。走在南大街上,你会不自主地感受到它带来的浓厚的历史气息,同时让人感受古城神秘的韵味。
㈩ 明清古街的平遥县
山西平遥古城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呈现着龟甲上的八卦图案,经纬交织,井 平遥县明清街井有条,动静显明,主次分明。
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自古以为就是平遥县最繁华的商业明清街环境照片(20张)中心,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明清街中央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贯通南北,楼南东侧脚下有水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时被冠以平遥县十二景之一。街道并不宽,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街道上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干”字街是由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组成的,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围墙紧密呼应,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竟然没有太多的破旧感和潦倒感。 西大街是中国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日升昌票号的所在地,这条街实在是一条神奇的街,有日升昌票号的创始人毛鸿翙创立的“蔚”字五联号中的四联号,有宝丰隆票号,有厚德恒钱庄、有永泉当、永玉当等著名当铺。
西石头坡街、沙巷街有日升昌票号第五任总经理张兴帮旧居、以及票号世家侯王宾、侯殿元旧居。
明清一条街是平遥古城的南大街,为古城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能够鲜明地折射出古城文化的光彩,是平遥重要的旅游景观。
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古城最高建筑市楼为轴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对称布局。
明清一条街在古城中的位置尤为突出。750多米长的古街上,荟集大小古店铺多达百个,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矗立着古朴的门框。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着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由此可以证明平遥曾经的辉煌——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客们驾着马车,驮载着货物与金钱,在古城的土地上碾下深深的车辙。南腔北调的方言中,马蹄声声贯通出一条明清时期名声显赫的金融大道。
明清街两旁的古时建筑,包罗万象,有票号、钱庄、当铺、药铺、肉铺、烟店、杂货铺、绸缎庄等等,几乎包容了当时商业的所有行当。虽然经过百年浸润,明清街景点照片(20张)处处已显苍老,但那曾经号令天下的风骨犹在。这条小小的商业古街,造就了一大批商业英才。当年,晋商风流人物在“朝晨午夕街三市”的繁华中,弄潮商海,纵横驰骋,刻画了中国金融的黄金时代。
游走于明清一条街,便会深深理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平遥的那句评述:“中国古都,是把历史浓缩为宫殿,而古城平遥,是把历史溶解于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