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的历史有哪些(简写)
日本占领台湾50年,派出19任总督,作为统治中国台湾地区、实施殖民统治的最高内指挥。在容1895年6月至1919年10月间,日寇为建立“殖民地体制”,用武力镇压和控制台湾人民的反抗,军人专政,派出的军人总督有桦山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乐贞美、明石元等7届军人总督;1919年10月至1936年9月,日本殖民当局以为殖民统治已经稳定,为把台湾建成“理想的殖民地”,军人体制改为军政分立制,派出了田健治郎、内田嘉吉、伊泽多喜男、上山满之进、川村竹治、石冢英藏、太田政弘、南弘、中川健藏等9届文职总督;1936年以后,为配合全面侵华战争的需要,恢复军人总督,派出小木跻造、长谷川清、安藤利吉等3任军人总督。不论文官武将,19名总督集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掌握了当地中国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个个都是杀人魔王,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这就是日本占领台湾的历史。
2. 台湾历史
台湾有文献记载且较能考证的历史大约从1624年左右开始,但在文献记载之前,台湾就已有人类活动。台湾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欧亚大陆迁来到台湾,属于旧石器时代。而较晚近的新石器时代,则有较多的考古遗迹,这些遗迹属于南岛语系民族,而台湾也是南岛语系分布的最北端。
台湾的地理位置介于欧亚大陆、日本与东南亚间,是各国船只的停泊与货物转运站。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及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及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1661年4月,郑森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五千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在此期间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
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大日本帝国的殖民地。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台湾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接收,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退出中国大陆后,中华民国政府仅有效统治台湾与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
3. 台湾历史
台湾的历史: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3)台湾有哪些历史扩展阅读
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
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因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应的火山地形,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台湾
4. 台湾的历史简介
大家都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居民呢?台湾这些年又经历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首先三国时期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等人前往台湾,并且将当时台湾的生活情况记载下来。这就是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载,到9至10世纪的唐末宋初,就有很多汉人开始移民到台湾岛上定居。
但当时的台湾依旧在日本人的手上,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才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后面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台湾的经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5. 台湾的历史,谁知道啊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出处: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23/content_1095322.htm
6. 台湾的历史是什么
台湾的历史: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左镇人”。左镇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亲缘关系,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于3万年以前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是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
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1624年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者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侵入南台湾。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台湾,后被荷兰人驱逐。
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台湾岛是由欧亚板块、冲绳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挤压而隆起的岛屿,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
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因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应的火山地形,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500毫米,约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节、位置、海拔标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随之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国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火烧寮就在台湾东北部,被称为中国“雨极”。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7. 台湾的历史及相关故事有哪些
台湾的历史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土加爽>(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刘铭传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在台湾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灌输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力图把台湾人民变成日本的忠臣良民。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由台湾向日本提供稻米和蔗糖;后期则配合日本的南进政策,在台湾发展与军需有关的工业,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功。
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l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8. 台湾的历史有哪些
历史概况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
9. 台湾的历史有哪些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事实上,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 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几十年后,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 )一书。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书中地描述让人们对当时的台湾有了形象的认识:夷州在临海郡东南2000里,当地气候炎热,没有霜雪,草木四季常青,四面是山,土地肥沃,种植五谷,多产鱼肉,纺织细布,冶炼铜铁。居民为在高炎热气候中保存食物,把鱼肉卤在在大陶罐中,不仅自己当作佳肴,还用来招待客人。男女婚嫁乃由父母决定,女孩子出嫁后都要打掉上面的门牙。居民分为不同部落,各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领。首领召集民众时,用木棍敲击中间掏空的木头,声音可传四、五里远,居民听见后纷纷赶来。打仗时将敌人的头砍下来,挂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几年都不摘下来,以彰显自己的战功。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记载台湾风情的文字,中原人对台湾有了肯定、明确的认识。 到隋代,隋炀帝在大业3年(607年)先后派出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等人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第一次带回一名台湾人,第二次带回一些布甲。大业6年(610年),隋炀帝又派出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余人,从广东义安(潮州)起航,前往台湾,当地人以为这是中原的商船,这说明当时大陆商人经常前往经商,也说明台湾人已经熟悉经商贸易。只是陈稜与当地酋长谈判不顺利,刀枪相向,并带了数千名当地居民返回大陆。在台湾中部地区的彰化市,有一条街名叫“陈稜街”,它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隋朝将领的。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的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为便于管理,开始在台澎地区设立管理机构,澎湖已列入福建晋江县版图,这在台湾开发史上是第一次。台澎地区正式纳入宋代版图,尽管在后来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变换,但是台湾归属从来没有改变过。 中华少数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的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地区后,按照惯例需要进军没有到达过的疆土,故于至元28年(1291年)10月,派出海船副万户杨祥为宣抚使,与礼部员外郎吴志斗和兵部员外郎阮鉴率兵6000余人进军台湾。由于语言不通和航海知识不足,无功而返。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 元朝有一位旅行家,名叫汪大渊,他到过许多地方游历,在至正年间搭商船到台湾和澎湖,后写出《岛夷志略》。书中说台湾:“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地产沙金,黍子、硫磺、黄腊、鹿豹……海外诸国,盖始于此。”从人们可以到台湾旅行及两岸商业活动中,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和大陆的来往已经很多,已经成为互补性的经济活动和日常性的社会往来。 郑成功
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东南沿海海盗盛行,为保卫沿海地区不受海盗侵扰,明朝朝廷在基隆、淡水二港派驻军队,防止海盗利用台澎地区作为搔扰东南沿海的基地,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岛内驻扎军队,保卫海防。高雄凤山有特产“三宝姜”,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到达台湾时留下的,这是中原到达台湾的第一支大规模的商队。为保卫台湾,在以后的岁月中,先后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统一台湾等重大军事活动。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内正式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后改为2府8县4厅。清政府对台湾地区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西方殖民者东侵以来,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先后在台湾进行军事挑衅,加剧了中国边疆领土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上层在如何治理台湾的态度和方式开始出现变化,由“防内变为主”改为“防御外侵为主”,清朝督办南洋海防事务的福建船政大臣、后任钦差大臣的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藩篱”、“南北洋关键”、“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他们还多次上奏折,建议在台湾设立行省,以加强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 在台湾设省的建议在当时的边疆危机下,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一建议最早是丁日昌在1874年间提出来的。第二年11月沈葆桢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冬春驻台湾,夏秋驻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改设“台湾巡抚”,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改为台湾单设巡抚。 刘铭传
直到1884年6月,清朝才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不管影视作品把他说成什么样子,刘铭传确实是一个有作有为的官员。 刘铭传到任不久,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从总体上看军事上没有失败的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惨败,面对危机,加强台湾防务尤为必要。闽浙总督杨昌浚、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于7月再次上书,要求在福建台湾两地“巡抚分驻”、“建省分治”。光绪11年(1885年)10月12日,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在下旨创建海军的同时,下旨同意诏请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到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由原来的2府8县4厅增为3府11县4厅1直隶州,后又增设南雅厅。首任福建台湾巡抚为刘铭传。正是这位巡抚,打开了台湾的近代经济发展之门。 历史沿着应该有的轨迹走到现在,在“巡检司”设立、充满风雨的550年之后,台湾成为清朝的第20个行省。台湾省建制的建立,对外主要是为了巩固东南海防,防御外国列强的侵略,加强军事防务;对内则开始近代工业化过程,开矿、邮政、交通、垦荒、教育事业等相继发展起来。从此,台湾社会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正是历史上两岸的来往,联结起两岸人民的心灵,台湾与大陆不可分离。大海向我们诉说的大陆在台湾的这么多“第一”,不仅仅是时间先后的意义,而是包含着多少先行者的勇气,开拓者的艰辛,奋斗者的牺牲;包含着多少台湾对中原腹地的向往,多少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关怀。同样也告诉我们,正是在这种延绵千年的交往中,中华文化浸透了台湾;台湾同胞则在连续持久的中华文化的环境中,也成为这一令世界感到惊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中华文化的创造群之一。因此,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
10. 台湾省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名称
秦朝——-夷州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
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三国——夷州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将军卫温遣诸葛直以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绝远,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而返”。
沉莹《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在临海东南”,“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战得头,着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
据沉莹的《临海水土志》,对于夷州方位、地形、气候、居民、物产、习俗,均有详细的叙述。
有不少学者把“夷州”认为是今日的台湾,并以“临海水土志”为有关台湾的最古文献,特别是中国学者大体上都持这种说法。
隋朝——流求国
《隋书·东夷列传》记载:“流求国居海东,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将军陈棱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掳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返”。
《隋书》所称之流求,所述的风土习俗、方位和文化系统皆与三国夷州颇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之间多认为《隋书》所指之流求即为台湾。
从隋朝到明朝,台湾一直被称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时,才将台湾改称为小琉球,而与日本统治下的琉球有所区别。
南宋——毘舍耶国
元朝——留求
明万历——东番、大员、小琉球
明朝陈第之《东番记》(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记载:“东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岛中,起魍港、加老湾,历大员、尧港、打狗屿、小淡水、双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帮坑,皆居其也。”台湾称为“小番”、“东番”甚明,陈第之《东番记》是继三国吴沉莹之《临海水土志》夷州、《隋书》之流求国、宋赵汝适之《诸番志》琉求国、元汪大渊之《岛夷志略》琉球等之后,有关台湾之最具体纪录,文中所记大员一地,后来演绎为台湾全岛名称。
明嘉靖二十三年当时葡萄牙人为了到日本贸易,经长通过台湾海峡,遥望台湾本岛,颂称“YlhaFormosa”。
明永历——东都、东宁
明朝杨英之《从征实录》记载:“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二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改台湾平安镇。”
又明夏琳之《海纪辑要》记载:“永历十八年三月,招讨大将军世子至东都,以谘议参军陈永华理国政,改东都为东宁,置天兴、万年二州。”故明郑经略台湾,名曰“东都”、“东宁”。
清朝——台湾
清靖海将军施琅之《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记载:“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台湾一地,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也。”
所指“台湾”已为全岛之专称,翌年四月清廷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隶属福建省,正式之“台湾”名称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