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时候那些有信仰,不慕名利的人
1.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楚威王听说他版的才学很高,派权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2.陶渊明,他的《归去来兮辞》中说,因生活所迫,去当官,当80多天,发现当官违心,还是种田好,他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读他诗感受到他个不慕名利之人
Ⅱ 历史上不慕名利的人
刘伯温~张良
Ⅲ 历史上像杨震一样不慕名利的人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选取一个,简要说一说事迹再写下来
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伯夷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部落联盟,很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权伯夷拒绝尧的美意,不肯接受禅让,推荐舜做了帝。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
历史上四位,宁当隐士,也不继承王位的人,巢父,许由,伯夷,叔齐!
Ⅳ 淡泊名利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有哪些人淡泊名利 请举出具体人物!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版
陶渊明:“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苏轼:“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吕氏春秋:“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颜氏家训:“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Ⅳ 淡泊名利的名人有哪些历史上有哪些人淡泊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2、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3、诸葛亮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4、介之推功不言禄
介之推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介之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介之推母子守志被焚。
5、君子之交淡如水——薛仁贵和王茂生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
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Ⅵ 哪些名人不慕名利
居里夫人,获了很多奖还在努力钻研。
Ⅶ 历史上有哪些像刘禹锡一样品德高尚,不慕名利的人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及其作品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周敦颐 《爱莲说》
Ⅷ 古代有哪些不慕名利的名人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弃官而去 成为文人不慕名利的典范
孟浩然 采访使韩朝宗约他回一同入京时却答又说 业已饮矣,身行乐耳 遑恤其它 也被视为此种典范 李白有 迷花不事君赞他
林和靖 终老孤山 梅妻鹤子
竹林
Ⅸ 不慕名利的人有那些,有什么事迹
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说为柏拉图所继承。除柏拉图外,受苏格拉底影响的还有犬儒学派、昔勒尼学派和麦加拉学派。这三个学派因其影响相对较小,故统称小苏格拉底学派。犬儒学派的首创者为雅典的安提斯泰尼,而最有名的代表就是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生于约公元前404年,卒于公元前323年。据说他是银行家的儿子,却放弃了万贯家产,栖身于一只大木桶中晒太阳,捉虱子,思考哲学问题。他住在木桶里过夜,固然有刻意追求怪诞以引人注意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为了用自己的“行为”表达犬儒派的“哲学”思想。
第欧根尼有一句名言:“重估一切现存价值”。他认为,文明的主要价值如“高贵的门第、声誉和一切显赫的东西”都是“浮夸的罪恶装饰品”,金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自然”比“文明”更为真确,所以应该返归自然,遵从自然,抑制一切人为的欲望追求,以简陋俭朴的生活刻苦磨练自己。只有这样,人才能有个人的心灵自由。而一味追求快乐,只会走向快乐的反面。
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点,第欧根尼对一切崇尚文明的观点都作了无情的批驳和辛辣的讽刺。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提出一种观点:人因为身体柔弱,不像其他动物有皮毛羽翼保护,所以需要文明。第欧根尼反驳道:青蛙皮肉柔软也能生存,原始人没有火、衣服、皮革、盔甲等等,也同样能生存。他认为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火”与“文明”是使人类趋向柔弱奢侈生活的根本原因,因此宙斯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受苦是他罪有应得。
为了实践自己的学说,第欧根尼过着一种放荡不羁、粗鄙不堪的生活方式。一根橄榄枝,一件褴褛的外衣,一个讨饭袋,白天到处游荡,夜晚或睡神庙,或睡市场,或睡在木桶里,居无定所,随遇而安,这就是他的生活写照。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犬”的外号,他的学派也被称作“犬儒学派”。但他不在乎别人的评头品足,说决心理直气壮地像一条狗一样活下去!一次第欧根尼看到一个小孩用手捧水喝,他说“一个小孩在生活俭朴方面打败了我”,于是便把自己的水杯从背袋里拿出来扔了。另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打碎了盘子的小孩用一块面包的空心部分来盛扁豆,于是把自己的碗也扔了。有一天,第欧根尼在市场以啃菜根充当早饭,许多人围观并叫嚷“狗”。他喊道:“你们才是狗,围着看我吃早饭。”有两个人要走,他又喊:“不要怕,狗是不喜欢甜菜根的。”
第欧根尼虽然过着粗鄙不堪的生活,却不以为耻,反而以此而感到自豪。亚历山大听说第欧根尼的故事后,意欲屈尊赏赐。他站在第欧根尼面前说:“我是亚历山大,伟大的皇帝。”第欧根尼不卑不亢地答道:“我是第欧根尼,犬儒派。”亚历山大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要的任何恩赐。”回答是:“那就请让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叹道:“我若不是亚历山大,必做第欧根尼!”一次亚历山大问道,为什么别人称他为狗。他回答说:“我向那些给我东西的人摇尾乞怜,向不给我东西的人张牙舞爪。”还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问他:“你不怕我吗?”他反问:“你是什么?是好人还是坏人?”亚历山大大帝回答说:“是好人”。他说:“有谁会害怕好人呢?”有人提醒他西诺布人判了他流放,他说:“我,判他们呆在国内。”他还说:“正是通过流放我才成了哲学家。”
据说第欧根尼一次在大白天打着灯笼四处走,别人奇怪而问之,他说他在找“人”。当然,他要找的并不是作为雅典公民的人,而是摆脱了主流伦理束缚的真实之“人”,即区别于“文明人”的“自然人”。
第欧根尼虽然放浪形骸、落拓不羁,却是一位学者、哲学家。据记载,他写过14篇对话,7部悲剧,可惜早已佚失。我们今天已无缘领略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风采,只能通过历史上的有关记载约略知道他的“行为哲学”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想。
Ⅹ 不求名利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