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有效的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武晓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每课三维目标,精心备好每一课。
有效教学是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简言之,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历史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个体发展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教学活动。
历史的考试紧扣课标出题,所以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它非常具体,内容标准详细地规定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六本书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标准共44个学习主题,分布在每一册书共有37个单元。因此,我们在讲课之前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来备课,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课程是一标多本,围绕一个课程标准,使用多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有北师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我们都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1)教材内容分析,了解现行教科书的结构(2)了解课时教学内容与前后课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全册教科书中的地位(3)了解本课教学内容中各子目的内在联系明确每一课的课标要求以及三维目标对本课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始终。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知识与技能”以“过程与方法”作为生成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作为培育的凭借与途径。
备课要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作好学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2)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与本课有关的知识;(3)了解学生在思维、情感等年龄心理上的差异,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
写文章讲求有好的开头叫“风头”,课堂教学也是一样,需要创设新、活、美、乐、自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总的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导入教学。
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景致,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把握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历史课堂的导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以达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的功效性,这样的导入才具有艺术性。因此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则性。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原则。(2)导入内容的篇幅要适中、恰当原则。(3)从新课程内容标准找导入语的突破口的原则。新课程内容标准,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该课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重要出发点,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如果能够渗透对考点的加强,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而这一类的导入的方法一般建议是复习式的导入为主。(4)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历史学习素材,理清学习脉络为准的原则。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不应该为上历史课而上,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感化。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种教育的感化可以贯穿整个课堂,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奠定整一节课的基调的话,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入教学的方法有多种:问题导入法、举例导入法、讨论导入法、图示导入法等在教学中自己的具体做法是: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就旧知识逻辑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通常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读等方式进行。使学生“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探索问题奥妙的兴趣。我在教学《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时这样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举制,重视人才,虚心纳谏,社会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一导入,学生既回顾了旧知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响。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我接着说,2008年8月,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体育的盛会,团结的盛会,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灵的距离,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和平的心声,但是,在20世纪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规模最大的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并且战争的伤痛至今仍在延续,为了避免世界大战的悲剧再次发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你听听唱的是哪个地区?于是,我就唱;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是澳门,我接着说,是的,这是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门,那么澳门曾被哪个国家占领,又在什么时候回归了祖国的呢?这一地区实行什么制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4)采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历史学科有很多影视资料可供使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摄成电视、电影作品,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使用。
总之,通过导入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三、打造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首先,应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教学特色。中国有句教育古训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纪连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们的讲解多么生动,多么睿智,善于设疑,调足了听众的胃口!教师的情绪感染着每个同学。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们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应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以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思维情境,将教学复习的知识以问题组的形式呈现,把解决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情趣,有效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教学方法。
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内容,即问什么? 一是问题内容要紧扣课标和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问题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三是问题要有层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课本,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准则,以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文献资料思考题等为主要内容。五是不能过于肤浅。
2、要问的对象,即问谁?(1)多关注学习中等及以下的学生 ( 2)问题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的最好问优学(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能总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应关注全班同学。3、提问的方式,即怎么问? 一是问题的表述要简明、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
4、解决问题的方式(1)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思维,以自主学习为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把学生的阅读置于中心位置,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并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识记层次的问题。(2)较难的问题,可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解决,答案还不够完整或学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图、图片等材料帮助理解。(3)把历史知识的学习放在本单元、本册书或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融会贯通。(5)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好板书设计。
四、做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学习历史并不仅是单纯地知道历史事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五、做好练习巩固与背诵教学
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和背诵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题的设置:1、要紧扣课标要求,体现识记、理解、运用层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巩固。2、题要适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师精心设置每课的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订正,及时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4、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的答案之后把题写到作业本上,同时作为本课背诵的主要内容。
背诵环节:1、力求让学生达到理解记忆,注意背诵的准确性。2、注意对知识的系统记忆。3、多提问检查,关注全体同学,人人过关,只占用课堂时间,教师问学生时可变换问题的角度,创设问题的情境。4、多激励,形成竞争的气氛。
此外,还应进行教学反思。成长=经验+反思。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技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突发事件,需要自己随机应变,也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低效问题。我们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把有效教学的理论运用到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发挥个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学生具体的学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❷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历史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我根据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视频让学生感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思想;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观看《南京大屠杀》电影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这种导入方式,把教学内容情景化了,学生的动机也被激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二、增强趣味性,激发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首先,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可以增强趣味性。在讲《鸦片战争》时,分析中英贸易状况时,我讲到外国商品最初在中国没有被各个消费阶层所接受,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贾府这个情节,学生兴趣盎然。
三、测试巩固,反馈提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设计习题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1.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当堂巩固,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成功以树立其自信;2.布置作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3.设计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好试题讲评分析,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写答卷分析和改进目标、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
四、授人以渔,丰富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走向自学和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法以实现教学有效性。下面是我常采用的教法:1.小组合作法: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实施中应注意: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科学结组;精心设计适宜于小组合作的问题;坚持先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在合作中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友善互助,创设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规范同学的合作行为;做到科学评价激励合作更成功。2.史政结合法:例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我让学生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有关科技的负面影响,学生就提出了地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日本海啸、核泄漏等事例,关于怎样解决,还很自然地说出应该趋利避害,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突出了学以致用。3.竞赛法:例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上小组竞赛;单元复习时,令各组准备题目,进行对抗比拼;学到《西安事变》时组织学生针对“杀、放蒋”的辩论赛等。实践表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说文史不分家,我也尝试把一些语文教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例:单元大意、学习主题归纳,使学生迅速把握单元特征、教材重点;撰写论文,指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明确论点,找出论据、指导论证,一片小论文水到渠成。5.参观调查法: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的遗迹、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满城汉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总督署等可将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历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生成浓浓的历史情感。6.巧记法:如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秦统两汉,三分魏蜀吴,贰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了学生记忆效率。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
❸ 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在困绕着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也曾说过:“教育的效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我们的人生。”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业务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学会学。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既有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新课程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成败。所以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剧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认为,人们对工作或学习如得到满意的结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从而会增强动机,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颖益智的导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教师思维过程的示范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评价、剖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精彩的课堂小结,正确的学法指导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并迅速被遗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历史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另外,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不能让学生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为此,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而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还要学会赞赏他们。
六、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体要求有:第一、问题设计不宜过难或过易。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第二、准确表达问题。第三、做到因人施问。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第四、变换提问方式。可以采用疏导式提问,即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或者采用迂回式提问,也可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等。第五、留出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第六、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打断学生的回答不利于创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气氛。即便学生朝向一个错误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断。有时候其他学生可能从这一错误中得到借鉴。第七、及时作出评价。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内容,对学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态度也要作出评价。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料回放”、“历史纵横”等内容。这样做,一方面轻松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还减轻了教师负担,省去了教师费尽心思地到处找材料的痛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书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试题中就有出现,这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也有很大帮助。
第二、课本知识材料化、问题化。即老师根据课本知识的重要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材料自行阅读并进行探究分析。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把老师从繁琐冗长的讲述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学生,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中解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八、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借此达到教师的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第一、开发社区资源,加强历史直观感。社区教学资源分为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有形资源和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无形资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质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体现历史多样性;第三、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展现历史的鲜活性。
综上所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历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价值追求,历史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❹ 如何实现初中历史课堂高效教学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新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涵盖了学科教学的所有目标和内容。
针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力量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当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相关素质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乃至态度、习惯等相关因素,笔者认为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去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那将枉费了事业,毁坏了我们的学生。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人们普遍的印象,学习历史就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如果死抱住这种观念不放,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是死水一潭。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探索、善于积累、勤于反思,深深感到新的发展时期的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解课程性质是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前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读课程标准对历史课堂情感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历史学科的教学所肩负的重任。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我们华夏儿女的精神纽带,更是实现中华民族更伟大的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纽带。
我们也必须深深地体会到:我们必须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看待我们的历史教学,又要把其看作是一项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奠基性的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既要紧扣历史教材的特点,又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乃至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及深刻内涵,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弘扬提升其民族精神。
如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忘记现在的学生将来都要是走上工作岗位,无论将来他们从事怎样的工作,要做好自身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献身的精神。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也不能忘记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要融入社会生活,他们也都要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丰富的社会生活,浓烈的社会色彩,需要我们的学生去创造。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怎样的经济发展都要维系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引领学生动脑思辨、动手笔耘是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的左右翼
历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其形式应当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引领学生动脑思辨、动手笔耘则最为重要,它是我们历史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的左右两翼,它的发展能够拉动诸多行为的发展。这里思辨是基础,而笔耘则是补充、提升、发展。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引领我们的初中学生在思辨的基础上去笔耘,即训练学生围绕认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去写小论文。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兴趣的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既要讲究科学又要讲究艺术,尤其要注意小论题的吸引性以及可操作性。要首先让我们的学生有得写,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切切不可令其高深莫测。其次则是设法让我们的诸多学生努力增强笔耘信心。应当说不少学生由于思辨不到位,材料不充实,笔耘功底也比较差,他们还暂不可能写出质量较高的历史小论文来,因此作为教者必须作有心人,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历史小论文,引导学生去认识小论文中出现的作者观点以及作者观点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创新小论文的论证方式、文章结构的语言特色等。再其次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去综合探究。学生写不出像样的历史小论文尤其显得干瘪的主要原因是论据还不够充分,是其思辨探究单一所致。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领我们的学生去综合探究,极力地锻炼学生,让学生得到认识历史、适应历史的实践,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得到互动中思维火花的碰撞,使其在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三、尊重学生见解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踊跃高效思维的桥梁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对人物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虽然带有作者乃致于编者的倾向性,但真实性仍然是其基础。而学习历史一定意义上讲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见解,进而提高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评价乃至于评判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不难看到学生的评判有着许多不中肯的地方,导致这些的原因应当说也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历史知识浅薄、社会阅历很不丰富所致,也有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所致,更重要的是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受当时社会的局限或者本身的是非迄今仍有争议。诸如此类的原因从某些意义上讲也就绕化了我们的学生,导致对其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从理性的角度去对待学生的这些评判,而是草率了事地用前人的、先人的、圣人的见解去否定我们学生的见解,那就是对学生个体不尊重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科学不尊重的表现,更是对课堂教学本身的不尊重。所以历史教学,我们必须把尊重我们的学生看作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盈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高效。所以当学生的见解稍有偏离时,我们可以去循循善诱,当学生的见解发生错误时,我们可以暂不对其表态,让其表达自己的意见,待时机相对成熟时再跟其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又能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同时很好地融会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乐意学习多年来被人们忽视的初中小科的学习。
❺ 如何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如何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我们要做好基础教学,又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如何开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教师应成为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摆脱旧的教学习惯的影响,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我们历史教师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但这些都是为学生来服务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会给学生一种压抑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一定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综合体。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点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在教学的同时,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吸取知识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许多知识也许我们还没有搞懂,学生已经知道了。所以传统教学一定要向引导型教学转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终身适用的学习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内容中的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历史人物:创立“日心说”的哥白尼、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还有我们中国的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敢于质疑前人的结论,敢于思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提问。
❻ 如何有效的做好历史教学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
❼ 如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率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观念与教学任务有了新的改变,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历史课教学的新任务有: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但是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时间分配上看,历史课教学存在着时间短、任务重的问题。怎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使很多老师抛弃常用教学方法,去追求超越和创新,而在历史课教学中仍沿用一些常用方法保证历史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历史老师都知道历史课的教学现状,学生平时不大努力,多数学生往往不像对其他学科那样重视,认为到用时背一背就行了。为此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课堂要质量,要效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任何成功的学习,都伴有强烈的动机。”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开始不必急于切入正题。而以充沛丰富的思想感情,提出一些有趣而富于想象的问题,举一些生动的事例,用精湛而富于魅力的谈话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该科的兴趣。如教师在讲课时,可适当引用一些诗词、民谣、谚语等来补充说明史实,有利于学生在形象理解中更容易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在对秦王朝覆灭的理解,可引用民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短短几个字,朗朗上口,就点明了秦始皇大修宫殿、陵墓、滥用民力,降民为奴,无休止地加重农民赋税,从而激发阶级矛盾,导致秦始王朝覆灭。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自始至终,学生大脑处于极为兴奋状态,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历史学科像其他学科一样,教学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第一,历史教学“读”是学习之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读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都要先提出问题,然后把大量时间用于读,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为主。读课文、读提示、读说明、读地图、读表格,必要时还要读报刊上的文献资料。学生在读中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期达到“不教”的目的。第二,就是“议”,要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讨论,各抒己见。哪些最难懂、哪些最难记、哪些最重要、哪些最感兴趣。难懂的大家讨论理解,难记的找最佳记忆方法。在学生议的基础上教师“议”。学生不懂的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肤浅的教师挖掘。或利用“描绘法”使历史再现,或利用“评点式”使认识升华。这样学生质疑答疑,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指导助学,克服了呆板的填鸭式教学,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事半而功倍。第三,就是要“串”,让知识形成系统联系,具体来讲有:1.时间串,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有关的历史事件串起来。可以把历史事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按先后顺序串起来这样便于记忆。2.因果串,就是把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串起来。3.生活串,就是把历史课要求理解、掌握的知识同平时学生所看过的影视节目,听过的故事,读过的书报杂志联系起来,同时注意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把历史课要掌握的知识同学生的其他学科已经理解的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第四,就是“习”,所谓习就是复习巩固,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不失时机地抓住关键时刻进行复习,对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每一节课,我都要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辅导学生复习,帮助学生给每节课的内容列提纲,理线索,找重点,选择最佳记忆方法。或上挂下连,同前后知识串连,或采取复述、演讲、分析、归纳、列表、背默等多种方式复习巩固,增强记忆效果。第五,就是“用”,要学以致用。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在努力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用相当的篇幅讲述政治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阐明爱国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学习佳境,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❽ 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标志.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减负增效的课堂,即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激发学生思考,以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思考.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有着很深的体会,要给学生减负,教师就得增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就要增加工作和学习的投入.它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广博的学识、精妙的表达、高明的调控,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把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
能否使历史课堂实现高效生态,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处理好以下环节:
一、激情导入
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异于其他学科,作用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中去.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有精心设计的导入,我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三点:第一,导入要紧扣主题.第二,要激发学生的情趣.第三,导入要精炼.好的导入我认为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佳的效果.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利用诗歌、历史图片、名人名句、传统歌曲、历史典故、甚至是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导入,现实中发生的焦点事件和学生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作为导入的话题更是十分有趣而高效的.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是构建高效生态历史课堂的中心环节,也是高效历史课堂的高潮.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学习的沃土.教师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多鼓励少指责,要一视同仁,不歧视差生,使课堂真正开放.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位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应显现为立体交叉的形式.学生在自主地探索或者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会学生,抓住课文关键字词,理解掌握重要结论、意义影响的方法和识读历史图片、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要以欣赏的姿态去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激情互动
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人.新课程认为,学生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他是独特的、发展的、有着巨大潜能的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首先要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离不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成为学生的精神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合作者、交流者、启发者、鼓励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就是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表现在学生能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及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价.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历史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教学生会学历史,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点上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回眸,学生就会加深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5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6课讲得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8课是文革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编制成测试题,在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目标达成测评.测评试题要紧扣重、难点,兼顾知识面,要明显体现差异、梯度;要角度新颖、形式多样;要在知识测试中,融入情感熏陶和技能训练.测试可以采取互评、互问、互测等形式.根据达标测试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矫正,最后达到预设目标的要求.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历史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当前,我们的课程改革确实处在两难之中,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过重负担;既要打好学习基础,又要保证全面发展;既要满足群众愿望,又要达到国家要求.高效课堂的提出,对于破解这个难题,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而且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思想.
❾ 怎样才能使中学使历史教学高效
一、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教什么、学什么教材处理不够恰当,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历史没用,既不能学到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不能为自己的升学考试多拿分数,学它有何用呢?
历史教学要完成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这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心知肚明的事,但是具体到某个方面、某个环节,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比如传授知识方面,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可谓浩如烟海,用什么方法取舍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中哪些学生必须了解掌握?这是我们历史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不可回避、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然而当前我们的历史教材就是在这个最基本问题上,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
①忽视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面面俱到,内容多、杂,专业性强。
2.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是出现历史教学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3.部分教师重教法,轻学法指导,学生喜欢听历史课,但并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历史考试成绩总是平平。
二、加强学习,提高历史教师的个人素质,改进教法,寻求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做好学法指导,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做到“低负高效”,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
历史教育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有社会原因,教材原因,也有教学原因。社会原因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带来的,只要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变,要想让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主动改变对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绝不可能的,而现行的考试制度即使改变也不太可能朝着利于历史教学的方向改变。因此,论述史学的价值和呼唤社会的重视,是不可能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的。教材原因,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编出切合中学实际的历史教材来。在现行教材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有教学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改进教法,寻求到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把历史课上活,最大限度地克服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使历史课做到“低负高效”,这样才能让历史教学走出困境,充分显示历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怎样才能把历史课上活,怎样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历史课的“低负高效”,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学好历史课呢?下面把我在历史教学中的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感想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改革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做到“史论结合”,上活历史课。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提起历史课,都会认为那不就是讲故事吗?只要老师口才好,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知道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课就算是教好了。如果老师还能启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则更属不错了。但是,我认为老师仅仅意识到这些、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但不是科学,从科学上讲这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同样,当人类历史过渡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时候,人们以母亲的血缘为纽带,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是常识,当然这是学生在课堂上最起码应该掌握的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的意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学生应该掌握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知道这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历史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史实是其血肉,理论是其主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是惟一的科学历史观。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鉴别、选择、分析史料,还是说明、分析、论证观点,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也必然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自己在历史教学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开始在课堂上,自己也热衷于讲故事,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但却很难有深度,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总是不好;后来认识到理论分析的重要性,每次都是从分析背景开始,到总结性质意义结束,学生连听也不喜欢听了。这使我意识到,在历史课上,史实是血肉,理论是骨骼,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血肉,立不起来,只有骨骼,又难免死板干涩。那么,如何在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及保证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又能兼顾理论层面的高度及深度的分析呢?另外,我在授课中发现,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理论掌握(这是在政治课上接触的),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等可以背诵得滚瓜烂熟,但他们面对问题需要理论分析时,又无法下手。为了解决史论脱节的问题,我在课堂上注意增加学生的参与。现在的孩子想象丰富,重情节,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秦始皇、汉高祖,让他们回到久远的历史年代,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课北宋的政治和经济。重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是对这一措施实施后的结果和影响的分析。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宋太祖,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现在面临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大家集思广益,找出了自唐朝以来至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并找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这时,再让大家对照课本,看自己的方法与当时宋太祖的措施有何不同。这样一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理解与记忆并举。当学生掌握了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后,又要求学生用辨证思维来分析每一项措施的利弊,往往伴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比如这一措施,虽然避免了地方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又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剧增,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了历史知识,同时也学会了用辨证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懂得了一个哲理,那就是人们对真理的探索是一个不断矫正和无限接近的过程,这世上并不存在绝对真理,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所谓明智,就是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比较清醒的状态,能较好地认识世界,了解自己,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以宏观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若是学生能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早日达到这个境界,历史老师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了。若能这样,历史课的社会意义也就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历史没用的想法了,前面我们提到的现行历史教材忽视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不足也就可以得到弥补了。
(二)根据课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照本宣科”是目前许多历史教师所犯的通病,每次教研会上都听到有不少老师说:“我们的学生素质太差,象你那样讲学生肯定听不懂,所以我们只能照本宣科,上课勾勾书就让学生去记,考试效果还好一些。”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老师把道理讲得越透,学生越能理解,真正理解了的东西不必死记就能记住。而只勾勾书就让学生去记,学生不能理解也就只能死记,死记不仅难得记住,就是花很多时间记住了的东西也很容易遗忘。另外,“照本宣科”还有一个很大的危害,那就是学生听了这样的课他们会觉得历史课有没有老师讲都一样,只要识字都能学好历史,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不听历史课,不喜欢上历史课了。
历史知识看起来比较散乱,没有多少联系,实际上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历史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往往互为因果关系,老师如能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材内容应做灵活处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按知识间的这种联系来组织教学。如我在讲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这一课时就是这样做的:首先点出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既然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必然是发生在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之后,由此引出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个问题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初步发展,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标志就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由此又引出维新变法运动来。这样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就自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了,学生听了这样的课自然也就容易对知识形成较系统的印象,容易记住了。
(三)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让“史”变“活”。
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运用问题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第一、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讲“大变革时的社会经济”时可提问,“为什么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呢?”讲“古代希腊”时可设问,“你知道‘爱琴海’名称的来历吗?”这就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第二、课中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如讲“红色政权的建立”时可适时提问: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起义的道路,但武装起义失败了,革命的道路怎样走?②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③红色政权又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这样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路上。又如讲“戊戌变法”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荣禄就不会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就会成功;有的学生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成功、失败难以预料。这样,学生被充分溶入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之中,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了。
第三、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如学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可提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的,结果如何?”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此外,还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讲述,可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但并不是说历史课上不能讲故事,历史课上穿插一些生动形象的讲述,甚至讲一些故事,可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历史场面,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材料,增强讲授“角色”的感染力,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是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如我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做了如下讲述:“……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二百五十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时候,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希望挽救他的生命,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摇手拒绝,这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的爱犬,叨住他的肩膀,不使其下沉,邓世昌毅然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黄海的波涛之中……”学生听后,不仅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一节时,我插讲一段机户施复发家的故事:有一名叫施复的机户,家里有一台织机,夫妻二人靠织绸和养蚕为生。几年间他们赚了一些钱,买了三、四台织机,还花钱雇了几名织工。这样,不到十年他们赚了更多的钱。接着施复又买了许多织机,雇佣了许多织工。这样,施复就脱离了劳动,专靠雇佣机工生产,成了富有的机户。接着用“施复不劳动为什么能成为富有的机户”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故事中就学到了知识。
(五)把学习历史的“钥匙”交给学生,即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长久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课有趣,但历史课太难学,这反映学生没有学懂历史,他们仍然把历史课当成故事课,只是在听老师讲的故事,这必然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长久兴趣。因此,把学习历史的“钥匙”交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历史,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长久兴趣十分重要。如何把学习历史的钥匙交给学生呢?
第一、巧设疑是掌握“钥匙”的前提。(1)疑要设在“文眼”上,所谓“文眼”,就是章节重点难点的关键点,在这个关键点上设疑,解决问题就会势如破竹。如讲德国十月革命时,在学生掌握了原因、时间、领导、主要大事的基础上,设问: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说明为什么一个成功了,一个却失败了,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通过比较发现诸如革命背景、方式、破坏革命的机会主义政党等基本相同,而仅仅是否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这一点的不同,造成了一成一败,这一强烈反差,很容易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2)设疑要科学、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3)设疑要激发思维兴趣。如果教师通过设疑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如讲美国内战前,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自亦良好。
第二、巧妙引导学生掌握“钥匙”。(1)因势利导。这要求教师有驾驭教材的高超能力,备课时把设疑后出现的种种情况都想全面,才能巧引妙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可简单概括为: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B.后起强大者要重新分割世界,弱者不让→C.矛盾尖锐→D.同盟国、协约国→E.矛盾激化导致战争。实际回答中,有时学生从第一条答起,抓住了根本却不深入,这就要通过“不平衡”的具体情况如何,导致了怎样的矛盾,形成了怎样的态势,导致了什么结果?引导学生从第一点答到第五点。有时学生一开始就答第四点、第五点,那就要由四、五点往前推,为什么会产生两大军事集团,为什么帝国主义国家间会产生尖锐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哪里?这样就可推回到第一点。洞察全局,巧妙推理,这便是因势利导,对课堂教学十分有用。(2)创设意境,激发求索意识。设疑后,创设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意境,能进一步刺激学生求知欲。引导得好,会使问题化难为易。如讲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我在讲了农奴制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农奴处境恶化、起义频繁等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的背景后,话锋一转,突然发问:“如果你是当时的亚历山大二世,怎么办?”当学生兴奋起来后,趁热打铁,巧引妙导,不看书便讨论出改革内容,然后穷追不舍,这样的改革是什么性质的?会给俄国带来怎样的后果?本来难记难懂的内容,变得易记易懂了。
(六)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记忆历史知识,学生就能既喜欢上历史课,又不害怕历史考试,历史教学的“低负高效”目标也就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常听学生说:我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记忆难成了学生学习历史最大的一只拦路虎。但学习历史是免不了记忆这一关的,众多的概念、事件经过、结论及时间等都需要记忆,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好历史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一个科研课题《重大历史事件巧记方法研究》就是想找到一些科学记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但历史知识并不散乱,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若按历史知识自身的结构与体系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就能做到理解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因此,记忆历史知识,首先要认知所要记忆的历史材料的知识结构。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说得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即是说,为提高记忆效果,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加以组织、整理,使之系统化并以简化的方式保持在记忆中。这样,原来看去杂乱无序而又相互孤立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既便于学习记忆,又可使记忆在头脑中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准确完整科学地记忆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各种记忆方法的施行创造条件。如何根据历史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呢?
第一、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建立记忆历史知识的“总菜单”。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方式,是历史知识的精华,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因此,指导学生记忆,应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总体结构,并根据它建立起记忆历史知识的“总菜单”。这样,学生记忆的历史知识就能找到信息“储存”的好的模型,从而使记忆的历史知识形成条理,长期保持在头脑中。
历史知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4大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大块历史知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世界古代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4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奴隶社会又分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在中国史课本讲,故不讲中国而讲波斯)和欧洲两大文明发源地两部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就有埃及、古巴比伦、波斯、印度,而欧洲两大文明古国就有希腊、罗马。封建社会和其它部分可照此分割。中国古代史则更容易明确分割。其它几大块皆可照此办理。
知识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脉络,形成了“知识树”的主干部分。从而避免了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乱、重叠、交差,避免了记忆的盲目性。特别对于恰如其分地掌握基本知识的跨度和问答题的基本线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历史知识的结构建立记忆历史知识的“子目录”、“子子目录”。
对具体的历史知识,或对一章一节,甚至对于一段历史材料也存在着知识结构,根据这些知识结构可以建立起记忆历史知识的“子目录”、“子子目录”,从而使记忆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网络。这样的学习和记忆对于考试更切实际。
首先是对具体的历史知识,比如“近代史上中国人怎样向西方学习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转变?”这个题目,就应分成鸦片战争前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等几大块。从提出向外国学习,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学说,到深层次的文化角度,到一切失败和十月革命发生后,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国家命运,条块分明,逐次深入。
对于具体的章节,如唐朝的对外关系,可分为唐都长安、经济方面、科学技术方面、文化艺术方面4大块,从这4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记忆这一章知识,这一章知识的知识结构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一章也就得到了系统化、简要化。把系统化、简要化的知识存入记忆中就容易记牢,而不会很快忘记。
第三、指导学生根据历史知识结构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局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便通过这些规律去记忆历史知识。
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规律记忆历史知识可以真正做到理解记忆、灵活记忆。这样,许多历史知识就不必记得很死,只要读一读头脑中有一定的印象,需要运用的时候,按规律去推就能得到准确答案了。
例如: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可寻。(1)革命前三国的资本主义生产都有了较快发展,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推动了革命的发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2)革命前,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又都受到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的严重阻碍,要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扫除这些障碍,这是三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原因。(3)革命前,阶级矛盾或民族矛盾的尖锐,也是三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原因。(4)革命的爆发都有一件事成为导火线。(5)革命的爆发都有一件事成为其标志。(6)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位核心的领导人物。(7)革命中都有一个转折性的战役。(8)革命中都颁布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9)革命的结果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了解了这些规律,再按这些规律对这几课的知识作比较记忆,这样记忆的东西就很有条理,容易记牢。即使过一些时间,遗忘了某些知识点,也很容易根据其它相关的知识按这些规律去推测,从而找回被遗忘的记忆。
总之,面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危机,我们只要敢于正视危机,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历史学科趣味性强等优势,把历史课上活,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全面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使历史课做到“低负高效”,历史教学就能走出困境,充分显示出历史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