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开封名字的由来
西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由来。
开封历史:
春秋早期(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西汉,境内设浚仪县,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西汉初,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国家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后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从河洛地区的洛阳转向豫东平原的开封地区,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转移及政治中心转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1962年,开封市恢复为河南省辖地级市。
(1)开封在历史上有哪些称谓扩展阅读: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多为粘土、壤土和沙土,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开封境域内,因黄河泥沙淤积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开封地下则因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都城、府州城池深深埋于地面之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都城、2座省城及1座州城,构成了中国罕见的城摞城奇特景观。
B. 开封在古代又被称为什么
开封,简称汴,是位于中国河南省豫东平原的一个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曾经有7个朝代定都于此,故为“七朝故都”,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时期,作为首都,开封人口逾百万,经济文化居于世界前列,堪称世界第一大城市,今天的开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陇海铁路上重要的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名称来历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避汉景帝刘启的“启”字之讳而改名为开封。
古代史
据考古发掘,5000多年前,开封城附近,就出现居民点,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社会制的生活,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由2700多年。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为向中原扩展,命郑邴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战国时期,魏惠王九年(前362年)迁都于此,建“大梁”城。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西汉时梁孝王把开封作为他的封国——梁国的都城。唐朝时有浚仪、开封两县,曾并为浚仪,后又分置,是河南采访道汴州治所。五代时期,在此建都的有: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时开封是“东京汴梁”,历经九帝168年,繁荣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关系的盛况人口上百万,富华甲天下。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为金国陪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统治中心[2]。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的情况下,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
元朝末年起义的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把开封作为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一度把开封定为“北京”。自元之后,开封为中原省治。自明朝起,直中华民国,开封都是河南省的省会。
C. 开封有七朝古都之称历史上定都于此的朝代有
开封是我复国的七大古都之制一, 有“七朝都会”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别是在北宋,历经九帝168年,繁荣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的盛况。自元之后,开封为中原省治。民国时期为河南省会。
D. 开封的称呼是什么
开封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城市,是历史名城八朝古都之称,古称启封、梁、大梁、浚仪、汴州、汴梁、东京、祥符、开封府等。
E. 开封的历史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是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都会”。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七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地理位置
开封界于东经113°51′51〃—115°15′42〃,北纬34°11′43〃—35°11′43〃。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开封”的由来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封”一名是由“启封”更名而来。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列国争雄。当时的古城村一带为郑国的东北边陲。羽翼渐丰的“小霸”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命大将郑邴在这里屯兵筑城,并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开封市辖5个市辖区、5个县;全市共有24个街道、34个镇、55个乡。开封市总面积6247平方千米,人口480万(2005年)。
鼓楼区 面积 58.68平方千米,人口 16.13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龙亭区 面积 91.51平方千米,人口 11.6万人。邮政编码475100。
顺河回族区 面积 86.73平方千米,人口 24.11万人。邮政编码475000。
禹王台区 面积 57.05平方千米,人口 14.83万人。邮政编码475003。
金明区 面积252.38平方千米,人口 18.2万人。邮政编码475002。
杞 县 面积 1258平方千米,人口 105万人。邮政编码475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通许县 面积 767平方千米,人口 60万人。邮政编码475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尉氏县 面积 1257平方千米,人口 87万人。邮政编码475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开封县 面积 1302平方千米,人口 67万人。邮政编码475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兰考县 面积 1116平方千米,人口 76万人。邮政编码475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开封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活动。而建城的时间可追溯到夏、商、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荘公为向中原扩展,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附近筑城,名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今开封城春秋时期为仪邑,战国时期为大梁,今日之开封市即由大梁之地,启封之名发展演变而来。 开封号称七朝古都。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在此建都。特别是北宋,这里经历九帝168年,繁荣与兴旺达到鼎盛,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曾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北宋东京对外关系的盛况。 自元之后,开封为中原省治。民国时期为河南省会。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开封,因战略需要,旋即撤离。同年10月24日再次解放开封。从此,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回到了人民怀抱。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开封改为省辖市至今。
开封气候
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
开封市土地总面积为628,240.2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34,73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0%;园地面积10,456.84公顷,占1.66%;林地面积24,026.26公顷,占3.8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3,750.85公顷,占13.33%;交通用地17,822.06公顷,占2.84%;水域46,964.21公顷,占7.48%;未利用土地10,487.90公顷,占1.67%。 开封所辖区域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为5.6亿吨,天然气储量为485亿立方米, 现已大量开采利用。煤炭资源埋藏较深,预测可靠储量为77.9亿吨。此外,地下还有丰富的石灰岩、岩盐、石膏等矿藏。 水资源 开封市境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8.35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其中地表水为3.51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42%,地下水4.84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占资源总量的58%。
地质地貌
开封市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海拔69米至78米。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良好,结构稳定,有利于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封属黄河冲积平原,第四系全新地层,其成因为黄河冲积物,质地疏松,地层在垂直分布上为:
a、浅棕黄色粉砂,深度4.2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10KPa;
b、浅棕黄色粘土,深度2.5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30KPa;
c、浅棕黄色粉细砂,平均层厚1.5m左右,地基允许承载力为100KPa;
d、浅黄色砂土,层厚10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00KPa。
交通状况
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陇海铁路从市内穿过,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左右为邻,北京至广州的106国道和天水至连云港的310国道在此交汇,开(封)洛(洛)、开(封)商(丘)高速公路成为横穿河南的黄金通道,黄河公路大桥使得天堑变为坦途,全市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开封北距北京580公里,东至连云港530公里,郑汴洛高速公路距郑州国际机场和郑州海关50多公里。开封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枢纽城市,同时又是沿亚欧大陆桥东西双向开放、外引内联的对外开放中心城市,具有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行大规模经济开发的广阔前景。
旅游资源
开封是中原旅游区重点观光游览城市,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古人的“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甲天下”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豪华盖世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在北宋时期,借助汴水漕运的有利条件,开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给开封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现在,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7处,市级26处,县级136处。在这里,千年铁塔、繁塔巍然耸立,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龙亭雄伟壮观,明朝修筑的城墙古迹斑斑,道教建筑延庆观风格别致,开封最古老的名胜古吹台古朴典雅,以雕刻艺术著称的山陕甘会馆玲珑剔透,还有著名的中原古刹相国寺宏丽华美。开封还是我国著名的“北方水城”,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1/4,龙亭脚下的潘、杨二湖,迎宾大道两侧的包公湖犹如四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古城,令人赏心悦目。 近年来,开封市致力于发展旅游事业,重修和新建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如“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宋都御街”、“天波杨府”、“翰园碑林”等等。众多的名胜古迹,的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誉满中外的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到开封参观、游览。
民风民俗庙会、灯会、鸟市、 菊花、 夜市、 风筝、 斗鸡、 盘鼓
高等教育
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特色小吃
小笼灌汤包、第一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 、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
开封套四宝、鲤鱼焙面、菊花火锅、大京枣、烩面、双麻火烧
芝麻翅中翅 、红薯泥 、花生糕
F. 开封历史介绍一下
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万隆岗遗址和尉氏县洧川镇断头岗遗址,发现了数处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其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开封市域内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五帝之一的颛顼早年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杞县高阳镇),故又号称“高阳氏”。大禹为避商均(今商丘虞城)而居阳城(今郑州市登封市)之东。夏王姒杼在位后期,从原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北国都里村),老丘作为夏都经历了五世六帝:帝杼3年、帝芬44年、帝芒18年、帝泄25年、帝不降59年、帝扃18年,共167年。
春秋早期(公元前8世纪),郑国君主郑庄公在今祥符区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秦,设大梁县,属砀郡,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境内设浚仪县,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西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县改名为开封县,这便是“开封”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东汉,浚仪县仍属陈留郡管辖。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改司隶部为司隶校尉部,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开封县属之。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孝静帝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等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近百年的开封又逐步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和天保十年(559年),分别建了著名的建国寺(即大相国寺)和独居寺(今开封市铁塔一带),佛文化的发展对后来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文化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前期的基础。隋朝置陈留郡于浚仪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后改陈留郡为汴州。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中段是联通黄河与淮河、贯穿汴州的汴河,大运河黄河至淮河段又称通济渠。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设汴州总管府,下辖汴州、洧州、杞州、陈州。武德七年(624年),汴州总管府改为汴州都督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河南道,道治浚仪县(今开封市祥符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设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增筑汴州城(今开封市祥符区)达22里。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占据汴州城,僭即皇帝位,自称国号“楚”,建年号为“武成”,以汴州为大梁府治。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国家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同时,后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从河洛地区的洛阳转向豫东平原的开封地区,对中国古代的都城转移及政治中心转移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大宋王朝是开封历史上和中国封建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经济文化发达、社会生活繁荣,开封城内人口达一百五十万。(《宋史 地理志》记载崇宁年间,开封有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户,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口。”)
城市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当时大宋都城开封的繁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东京开封城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城考察。五月,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将开封县并入祥符县,至此两县合一,置河南中书分省,省治开封府。同年八月,以开封府升格建为北京,位居陪都,重建开封城,改土城为砖城。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行政区划。省、府衙署均因开封城淹没而寄驻邻县理事。
拓展资料:
开封,古称老丘、大梁、陈留、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截至2016年,开封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下辖5个市辖区、4个县,常住454.67万人。
G. 下列哪一个不是开封市历史上的称谓
开封,七朝建都之地,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替的王朝,不仅建造了多座城池、数道城垣,更赋予开封18个称谓和雅号。
仪邑现在开封城区位置上最早出现的名字,春秋时期为卫国南部边境上的一座小城市。
大梁是在仪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魏国为控制中原、避开秦国的锋芒,把都城由山西安邑迁都至仪邑,名为“大梁”。大梁是开封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代,也是开封市作为一个真正城市历史的开始,前后保持了136年的繁荣,初步崭露了它在中国都城史上的地位。 转载注意来源
夷门作为开封的别称,夷门是大梁城东门的名称,因临近夷山而得名。夷门天下闻名,缘于夷门有一个好看门人——夷门监侯嬴,并由他引发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浩学历史网
浚仪浚仪由大梁发展而来,浚仪之名源于渠水,今日开封城是在浚仪城基础上发展过来的。秦毁大梁后,大梁地置浚仪县。
启封是指春秋战国至唐代初年的古开封城,位于今开封县朱仙镇东南约5华里的古城村,当时郑国在此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故名“启封”。今日开封一名是由启封城的名称沿袭而来。
开封由“启封”更名而来,西汉时为了避景帝刘启讳“以开代启”,更名“开封”,启封县就改称为开封县了,开封地名实始于此时。
H. 开封有个包青天,请问历史上包拯所在的开封市都有哪些称谓呢
汴梁,东京,开封,老丘、大梁、浚仪、陈留、汴州、汴京。
I. 开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http://ke..com/view/2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