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有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有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21-03-05 06:24:24

❶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那4个阶段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围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条主线,可以把这段历史粗略概括为头4年、中间两个10年和最近6年,这样4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2年,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出现了“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式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这时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是“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验而更加坚定奋进,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在1992年到1996年年均增长12 . 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使国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点,就是经过这一段落的持续改革和发展,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第四阶段:也就是从2002年以来这最近6年以至今后,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明确界定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年”。其在“解放生产力” 上的显著成效,就是21世纪头7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上了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阶,并且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是怎样做到30年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样一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新觉醒。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获得新觉醒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到新的境界。直到党的十七大,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一”的统一认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

❷ 怎样理解中国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阶段性特征

我是这样理解的:
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
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
当代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
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
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
均水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
增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中国都将处于“五化”不断深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崭新面貌登
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的紧密
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特征: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显著地阶段性特征。
阶段性
特征还包括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
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
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③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④协调发
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
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⑥社会主义文化更
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⑦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
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❸ 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是什么,请指点

对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问题的若干思考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llgc/llgc2003/0304/030414.htm

试析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与“左”倾右倾表现的同异(戴茂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这是党的十六大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做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就必然要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而战胜“左”右倾错误干扰的前提,是对“左”倾右倾的本质属性和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有着清醒的认识。

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左”倾右倾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左”倾、右倾,是在党的历史上和现时党内生活中都频繁出现的概念,似乎属于不需要辨析的常识。然而,何为“左”倾?何为右倾?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左”倾右倾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按照熟知的常识去解释,还不能给人以心悦诚服的回答。

通常,人们是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超越或者是落后客观发展阶段作为区别“左”倾与右倾的标准的。超越,就是“左”倾;落后,即为右倾。以“左”倾为例,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连续发生过三次“左”倾错误,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和王明教条主义错误。虽然这三次“左”倾错误的程度不同,表现也有区别,但共同特征都是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超越革命发展阶段,“都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定界限,并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生活中爆发了在执政党内部搞“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的“文化大革命”。这些“左”倾错误的基本特征,也都表现为急躁冒进,超越阶段,背离客观实际。

但是,进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内出现的“左”倾错误则主要表现为固守旧体制,保守僵化,反对改革开放,不能够与时俱进,与此前的“左”倾表现形式出现了较大的不同。而且这种表现形式的差异也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困惑,有人甚至提出,应当把保守僵化、反对改革开放的错误倾向认定为右倾,把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倾向认定为“左”倾。

虽然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观点,但应当承认,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左”右倾错误的表现形式确有不同。“左”倾右倾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是本质特征的变化还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从“左”倾右倾的本质属性谈起。

二、“左”倾右倾的本质区别在于如何对待旧形式

“左”倾与右倾原出于“左”派与右派。“左”派与右派一般指政治上激进或保守的派别或政党,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激进派与保皇派。中国共产党是从俄国共产党那里引进“左”倾右倾概念的。1918年初,俄国共产党在是否签订对德和约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列宁提出的尽快同德国媾和的建议,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批评了他们的错误观点,指出:“必须善于估计力量的对比,不要在社会主义力量还薄弱、作战时机显然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时候同帝国主义者作战,便于他们反对社会主义。”,[2]1920年4—5月,列宁撰写了著名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在批判“左派”幼稚病时,对何谓“左”倾与右倾作了原则上的界定。提出:“右倾学理主义固执地只承认旧形式,而不顾新内容,结果破产了。左倾学理主义则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左”倾右倾的概念逐步引入党内。1925年1月,中共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决议案》中,认为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出现了“左倾或右倾的错误”。左倾的主要表现,是“主张继续做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宣传,反对加入国民党,甚至反对参加国民革命,以为这是和资产阶级妥协,使我们的党变成黄色”;右倾的主要表现,是“忘了无产阶级的经济组织及党的工作”,“忘了民族运动中无产阶级的经济争斗”,“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4]

从上述考证中可知,无论从列宁对“左”倾右倾的界定还是从中国共产党引入“左”倾右倾的原意来看,“左”倾右倾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超越或者落后于客观发展阶段,而在于如何对待旧形式,也即如何对待与自身有重大区别的团体、政权和制度。右倾的本质特征是“固执地只承认旧形式,而不顾新内容”;“左”倾的本质特征与此相反,“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超越或者是落后于客观发展阶段,只是这种本质特征在具体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各次“左”右倾错误,对这种界定的科学性已经做出了证明。大革命时期党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右倾与“左”倾,就是在如何对待国民党的问题上,前者“固执地只承认旧形式,而不顾新内容”,后者则“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

大革命后期的右倾错误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在路线方针政策上都表现为超越或者是落后于革命发展阶段。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是在与国民党合作时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三次“左”倾错误的共同表现是急于在民主革命阶段就要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虽然“左”倾右倾主要表现为超越或者是落后于革命发展阶段,究其实质,都是在如何对待国民党和民主革命任务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右倾,是在与国民党合作时过分依赖于国民党这个旧形式,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不想向社会主义前进;“左”倾,则是看不到国民党这个旧形式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经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所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虽然也都表现为急躁冒进,超越阶段,但其实质也是“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甚至连农民的小块自留地都要铲掉,幻想让“小生产在中国绝种”。

改革开放后的“左”倾错误虽然主要表现为固守旧体制,在形式上与以往的“左”倾错误出现了差异,但这种差异仅是现象上的区别,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因为固守旧体制,反对改革开放,实质上是反对借鉴资本主义的旧形式来巩固和发展自己。而且“左”倾错误所固守的“一大二公”的旧体制,本身就是一个急躁冒进的、超越客观发展阶段的“左”倾体制。所以,不管是主张在这个体制的基础上继续冒进也好,还是僵化地固守这个超越客观发展实际的体制也好,“左”倾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三、“左”右倾表现形式的差异源于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

虽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表现形式的“左”右倾错误都有其共同的本质特征,但改革开放前后“左”右倾错误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且这种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并进而克服“左”右倾错误的干扰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对于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理解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现实的意义。

“左”倾与右倾,虽然源于党外的“左”派与右派,但自引入党内后一般指党内偏离了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在战争年代,党的政治目标是领导人民推翻旧政权的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只能是先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并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不首先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就不可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到这一点,企图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左”倾;如果看不到民主革命必然要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使党的奋斗目标仅仅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就是右倾。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所发生的“左”右倾错误,往往表现为超越或者是落后于客观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党的政治目标已经由推翻旧政权转变为建设新国家,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对待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成为“左”右倾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拒绝学习吸收资本主义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以姓“社”姓“资”划线来判定先进与落后,就是“左”倾;主张全盘西化,看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忘却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就是右倾。因此,党执政后所发生的“左”右倾错误,主要表现为保守僵化还是全盘西化。

但是,既然党执政后的“左”右倾错误主要表现在保守僵化和全盘西化,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的“左”倾错误却表现为急躁冒进、超越阶段呢?

中国共产党经过八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阶段,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这种历史方位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党内“左”右倾错误表现形式的差异。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党和国家政权关系的改变;从封闭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到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是党的执政环境的改变。如果比较一下这两次变化就会发现,第一次变化与第二次变化具有质的不同,是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而第二次变化是在执政党地位不变的情况下执政环境的改变。因此,改革开放之前出现的“左”右倾错误,本来应当与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左”右倾错误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我们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因素一概排斥,而且仍然采用革命战争年代的习惯方法搞经济建设,所以,此时出现的“左”倾错误在表现形式上反倒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左”倾错误具有了更大的相似性,而与改革开放后的“左”倾表现有了形式上的差异。

四、要立足于党的历史方位来研究反对党内错误倾向的新特点

“左”倾与右倾,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顽疾。由于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不断地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就必然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左”倾与右倾认识。因此,不断地克服“左”倾右倾错误的干扰,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在当前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程中,在反对党内错误倾向问题上,特别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正确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前提下,认清不同环境下“左”右倾错误的不同特点。党的十六大全面总结了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明确提出,我们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这种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是我们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论基础,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依据。新时期的所有党建工作,都必须紧紧把握住党的历史方位的这个变化来展开。反对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斗争,更要研究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既要认清“左”倾与右倾的本质特征,更要看到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左”倾右倾在不同的时期内会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做到不为现象所迷惑,不犯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把“左”倾当作右倾来反对的错误。

第二,根据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来确定反对错误倾向的重点。在正确区分“左”右倾错误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同异的基础上,还必须认识到,伴随着党的主要任务的变化,反对“左”倾右倾错误的斗争也会有不同的重点。改革开放之前,党在计划经济和封闭的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没有融合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交流范围局限于苏联等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自然难以认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文明,党内的“左”倾错误易于成为主要倾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既要破除长期“左”倾错误的影响所造成的思想僵化,又要防止打开国门后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自由化倾向,出现了“左”倾右倾错误交织在一起的新情况。

虽然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会交织出现,但是,由于党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地扩大开放和深入地进行改革,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借鉴资本主义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防止和反对“左”倾错误,仍然是反对党内错误倾向的主要任务。而且,伴随着每次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无论是初期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都必须克服“左”右倾错误的干扰,特别是“左”倾的影响。这是我们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进程中,应当加以特殊警觉的。

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M].(3)人民出版,1991.972.[2][3]列宁选集[M].(3)(4)人民出版社,1995.514、211.[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276—277.

❹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❺ 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方位与我们现在的历史方位是一致的。对还是错

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方位与现在的历史方位是一致的。这个方针政策肯定是对的。

❻ 改革开放之前历史经验总结大神们帮帮忙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们思绪万千,感慨万端。究竟是什么使中国发生如此之巨变,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了呢?其根本经验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重要启示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金秋十月,新华社记者采访了76岁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 “所有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记者:据了解,您是我们党参加中央全会文件起草次数最多的理论干部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您参与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此后又相继参与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报告的起草,同时参加了这期间各次中央全会的理论性纲领性决议的起草,您还参与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整理工作。从这样的经历出发,您怎样看待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 郑必坚:这30年间,我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和积累了多方面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十个结合”,是这些经验的完整综合和总结。而所有这些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思想启动,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在这30年中,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把实践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彻底、鲜明地集中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要求上来,集中到生产力标准上来。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思想起点、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 记者:今年对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战胜了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大地震两场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圆满完成了“神七”载人航天任务。几经洗礼的中国人民回顾改革开放30年历程,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情感有了新的升华,人心有了新的凝聚。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郑必坚:30年历史巨变,可以从多方面,用多视角来观察,而其中最突出的一条,或者说最使十几亿中国人受惠的一条,就是在新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僵化的颓势和万马齐喑的沉闷,真正充满希望地活跃起来了。 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5月曾经说过: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还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从总结历史教训的高度,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党和国家的状况、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状况,作了尖锐鲜明的对照,把问题集中到究竟是要“沉闷停滞”,还是要 “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这样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体察和眼光,实在发人深省!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这30年最为重视的就是这个“活跃起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有无活力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精神状态是沉闷还是活跃的问题。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一个社会主义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实现了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高速发展。显然,这样一种罕见的 “井喷式”发展势头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现象。 “改革开放30年进程可概括为四大历史段落” 记者:改革开放是一个波澜壮阔、丰富生动的伟大进程,您能否简要梳理一下这一进程的历史脉络? 郑必坚:围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条主线,可以把这段历史粗略概括为头四年、中间两个十年和最近六年,这样四个大段落。第一大段落,从1978年到1982年,是“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第二大段落,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开始全面改革,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基本路线并大胆探索改革目标的十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出现了“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式的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记者:从这时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又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郑必坚:对。第三大段落,从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是“经受住政治和金融风波考验而更加坚定奋进,有系统地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十年”。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是在1992年到1996年年均增长12 . 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内需,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同时使国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点,就是经过这一段落的持续改革和发展,中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第四大段落,也就是从2002年以来这最近6年以至今后,乃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明确界定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年”。其在“解放生产力” 上的显著成效,就是21世纪头7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上了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阶,并且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公平正义,进入了一个以更高自觉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同时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更加协调推进的崭新阶段。 记者:您这样的划分令我们耳目一新。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是怎样做到30年一以贯之、旗帜鲜明地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样一种境界的呢? 郑必坚:我认为,这里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获得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新觉醒。也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获得新觉醒而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到新的境界。直到党的十七大,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一”的统一认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为我们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和认识道路。

❼ 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

阅读全文

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有哪些变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