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怎样做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 (历史角度)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们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
这种创新系统应包括知识理论创新系统、知识理论传播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应用系统。今后应扭转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局面,企业应该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说,应该建立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1999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统计,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的比例,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 70%,美国则在 79%以上,而我国却仅占28.6% 。这种科研与企业相脱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企业应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取得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四、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五、维护本民族发展空间和国家经济安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任何国家都不能不加大开放程度,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有关协议和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我们必须在整体上推进贸易自由化,实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实力不足,经济结构脆弱等问题存在,极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为此,应大力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警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严格规范金融秩序,加强结售汇管理以及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涉外机构的外汇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应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只有利于资本力量雄厚、交易技术强的发达国家,而受到冲击和损害的主要是发展国家。我们倡导的新的游戏规则,必须是平等的规则,起码是不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基本特点的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注意国家经济安全,强化商战意识,还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规则要坚决制止投机资本严重损害某些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败德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败德行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是极大的,而目前尚没有对国际游资的投机性行为进行规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戏规则,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而斗争。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的幼稚部门、关键部门(如银行、电讯、粮食等)实行快慢不等的分期开放的方针,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法规和惯例(如:例外条款、反倾销手段、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灵活的汇率、高消费税等)来保护自己。中国是一个大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大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决定我们不可能简单接受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
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七、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八、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意义,但也增加了很多风险,我们现在要寻求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在两者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适应条件变化的规则,以及合理的国内政策。
B. 美国产业近代史是怎样的求美国经济发展中各种行业占比例
提到美国不得不谈谈他的家底儿了。美国是个十六世纪中期才开始聚集移民的国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欧洲的移民所以其基因取自于欧洲,也就是说他的文化和欧洲的很相似,但是有由于移民们大都是受压迫才逃出来的 而且比较繁杂什么国家的都有 所以平等向往自由便成了其自然而然的目标。。然而正是这种自由的氛围其没有古代那些君王的历史,所以美国的资本主义也是比较彻底的。这是真正典型的资本主义,在这里财富至上。在一切自由的思想氛围和政治氛围下资本主义者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资本家可以随便操纵金融甚至政治。然而剩余价值还是到了最大化的程度,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者是不会吧劳动者的利益放到首位的而是最下面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在这片推崇自由为主的热土上总是时不时的诞生那些个示威游行者。。。血腥的压迫所造成的工人们的一次次起义最终还是压制不住资本家们对金钱的狂热追求,为了这个国家的安静为了资本主义的继续统治那些代表资本主义利益的国会们只有换汤不换药的在一次次经济危机过后改变金融机制,稍微加强政治对资本的控制和干涉。其实这只是表面功夫虽然不的不承认这些小的举措在近代历史上取得了些许的成功 缓冲了经济危机甚至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周期。但是 无论如何还是无法避免经济危机的到来(比如说最近的这波儿经济危机仍然不容乐观)。而且也觉对不会避免经济危机的到来。因为他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其本性所致。
以上是本人对美国的了解自己的感悟。以下是本人借助网络工具给楼主查找到的资料:
GDP(美元)
GDP构成 农业:3.7% 农业:0.9%
工业:20.6% 工业:20.6%
服务业:75.7% 服务业:78.5%
国债占GDP比例 97.4% 83%
美国现在失业率 7.7% ~ 10%
怎么样这个数字够狠的吧
你在看看这个:
按照近几年来国家人口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即便在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始终保持在5%以下。
是不是感慨颇深,呵呵 还是咱们的社会主义好些吧。
好了就这样手累了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再问我。
C.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D. 如何从历史价值中遇见未来
如何从历史价值中遇见未来?
延续传统村落内涵 丰富现代城市特色
走进散落在佛山各区的村落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余音绕梁的古曲古调、平淡自然的淳朴民风……时间突然变慢;而一旦走出乡道跨进中心城区,村落犹如不曾存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将它们淹没。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禅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结果是城镇化过程中大拆大建对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的破坏。
“农村是祖宗的根,是农耕文化的根,是百姓的根。如果传统村落消失了,老百姓的根就没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国富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就是在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原生态的乡村风情和面貌,是一个地域有别于其他地方印记。保住祖辈留给我们的东西价值将不可估量。
顺德碧江风貌。
返璞归真“思古”游成热潮
明日(28),佛山市旅游局组织旅游部门、景区及企业赴贵阳市举办佛山旅游(贵州)推介会,南海区古村游也成为本次南海旅游的重点推介内容。“南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期的收集、纪录,也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纳入到旅游线路中,提升它们的生命力。”南海区文体局副局长易坤表示。
而这并非文化旅游部门的一厢情愿,而已经成为了久居城市的人们一种“返璞归真”的愿望。忙碌了一周的工作,找个原生态、大自然的地方放松身心,成为当下许多城市人的生活追求。
“满足了人们‘思古’情怀的古村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趋势。”三水区文体旅游局负责人认为,现代人大多喜欢回归乡土农村,沉淀心灵,而古村游大多是短途旅程,适合周边市民周末出行,可行性、吸引力也更大。
而对顺德区来说,这一想法已经开始落实到行动。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陆建中表示,今年在做好传统村落修缮工作的基础上,将传统村落与顺德美食文化、传统民俗及旅游相融合,把顺德传统村落打造成承载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如杏坛逢简、北滘碧江及乐从沙边三个村,会采取“文化+”形式,融合美食、传统民俗、岭南水乡文化及旅游等元素,传统村落将不只是传统建建筑物组合而成,而是富有顺德民俗风情及现代元素的活力村落。
传统村落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逢简水乡。/佛山日报记者邓活生摄
事实上,这种“思古”的热潮并非人们的一时兴起,而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人类天生就是喜新还要怀旧。”本次佛山传统村落调研的专家、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对自然的认识会越高,会越希望寻找祖宗、寻根,因此,立足当下我们应该看得更加长远。
今年,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市里的支柱产业,写进了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也彰显了从市一级层面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传统村落的挖掘保护屡被各级政府层面提及,陆建中表示,佛山的文化旅游工作可将富有岭南水乡韵味的传统村落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包装和推广,将其打造成佛山另一张文化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及外来人认识多样的佛山。
禅城区文化体育局、区旅游局副局长唐秀云建议,保护传统村落,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如何与旅游结合,针对具体的村落论证是否具有旅游开发性,从古村风貌的恢复、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景点标识的提醒等,都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借此打造休闲旅游的品牌,能吸引广州等周边地区的游客来禅旅游,将是很好的资源。
“通过传统村落的宣传和推广,打造特色村落,能够吸引艺术家、设计人才扎根这里采风创作,形成艺术产业链条。”三水区文体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对传统的村落的保护更多的价值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古村、传统名村都是国内外艺术家、设计人才、高科技人才喜欢聚集的地方,其背后的附加值将远远大于旅游本身。
传承文明彰显佛山城市特色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依托山水文脉,展现城市特色的方向,已经放到了对城镇建设的要求中,旅游热潮是一剂助推剂,让更多的市民、村民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
“传统村落,不仅赋予城市内涵和韵味,也是记载佛山这座工业城市发展的脉络。”陆建中这样理解传统村落对于佛山城市的意义。高明区文体局副局长古博也表示,这样的宣传推广,能让人不仅了解到佛山具有发达的产业,也有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积淀,这让佛山的城市精神品质形成更立体。
如何从“佛山制造”的印象转变为“人文佛山”的美好?系统而整体地保留下佛山传统村落的风貌或将是必经之路。其原汁原味的形态,记载的是佛山这个城市本有的自然之美和文化韵味,能更好地串联起佛山作为“中国四大名镇、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形成整体效果。
“传统村落的价值不只是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未来价值,正是为了未来,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刘德旺表示。“起码特色在那里。”朱雪梅说,尽管传统村落正在减少,但能保留下来,未来也必将为这个城市和地区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邱乐昀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邱乐昀、何绰瑶、吴莉、郑奕纯、黄文婷 见习记者谢炜君
E. 如何合理高效发展中国历史文化产业
一,弘扬历史文化
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保护
F.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常常超过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出现强烈的冲击波和引起局势的大动荡。生产力的超乎人们意料的大发展,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几十年下来,就使得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了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大规模地改变着人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地理状况。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大趋势,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的走向,工业产值远远超过农业产值的现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处其境的普通人和当政者大为惊讶,有悲有喜,但却只能去适应,决计无法阻拦。
这种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表现,后者比前者更加显露出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它以不可逆转的气势,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乃至择业的标准。在这个社会转折的进程中,伴随着严重的剥削与压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状况甚为鲜明。于是,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组合成一些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工业资产阶级比起工场手工业时期由商人组成的资产阶级,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和在自由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它以使用机器的产业为依托而取得的成就,也远非旧日的资产者所能比拟。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劳动力的容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都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变着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力量的对比。19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席卷全球,到世纪中叶就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是这种历史巨变的体现。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让位给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即产业工人的队伍,是又一个全新的社会利益群体。它与过去的手工工场工人不同,没有小块土地,没有传统的生产工具,也不带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纯然的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条件和由机器联结的集中劳动环境,使他们具有了集中、团结、纪律性强的特点。为时不久,他们就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这个群体是同命运和具有共同愿望与要求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属于同一个群体。后来经过科学理论的引导,才会体会到阶级觉悟的概念。当然这只是那些先进的工人。工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起来斗争,争取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为一股历史潮流,为世界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正是这股潮流推动了意识形态领域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逐步结合,这股潮流也日益壮大起来,成为19世纪并行交错的历史大潮之一。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所谓中等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等。他们中的少部分,在机器大工业的排挤下遭到破产,大量被迫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多数人则还继续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临破产的威胁,更多的人虽还没有面临危机,但瞻望前景也颇感担忧。因而也形成为另一个社会利益群体,渴望在社会巨变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为维护和提高社会地位而斗争。19世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为数众多,其根源就在于此。其中,无政府主义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产者的情绪;而极力宣传保留小私有制的学说,则常是小资产阶级忧心忡忡地体现。小资产阶级热衷于参加民主运动,也是出于争取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G.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H.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
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内容不仅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其他各种经济活动,而且包括国家如何处理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包括在“经世济民”内的“经济”一词,很早就从中国传到日本。西方经济学在19世纪传入中、日两国。日本的神田孝平最先把economics译为“经济学”,中国的严复则译为“生计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已逐渐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具有经济科学的含义。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数量关系的分析,这是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日益错综复杂,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经济学各门学科依据本身的特点,适当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对于增强经济科学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学发展简史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对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形成了某种经济思想,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
在以历史和文明悠久著称的民族和国家中,以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及西欧中世纪保存的历史文献最为丰富。它们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在经济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
I. 现代产业体系的历史渊源
现代产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即伴随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虚拟经济的成功,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更加具有战略意义的盈利点,而且盈利能力非常强,从而使产业经济学高度关注该方面的研究。
受虚拟经济为支撑的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影响,一时间,区域发展中提高GDP中服务业的比重成为衡量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很多发达国家均先后出台重大战略举措,设法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至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基本上全部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服务化,现代服务业成为GDP的中坚力量。
在跨国公司发展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提高公司服务业占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也成为竞相发展的热点。像美国GE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努力,在“数一数二战略”框架内,把原有没有在全球做到前两名的分支机构全部逐步出售或整合,而把整个公司发展的重点由著名制造业巨头转移到服务业为主的状态,实现了所谓“服务化”的整体转型。受其影响,很多公司发起企业兼并浪潮,企图通过兼并,实现低成本扩张和高收益化,加快发展步伐,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其实,企业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确实有部分企业在实现服务化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是,每一个企业家在拥有独特优势的同时,往往也有自己的劣势,而且事业成功者,往往由于舆论的关系,会放大自己的优势,掩盖自己的劣势,所以不少企业在实现服务化的路途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很多企业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没有成功。特别是美国2007年10月爆发金融危机以后,过分追求虚拟经济的不少企业,由于泡沫吹得太多,遇到资金链条困难时,就无法运转,导致一批原来世界著名的企业先后倒闭,或者濒临破产。因此,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为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发出了警钟,以虚拟经济为支撑的发达国家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重新审视。
发展中国家,一直都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现代化在产业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核心是服务业占GDP得比重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因此,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至21世纪初期,发展中国家中,有一批特大型城市进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服务业为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全球化的市场支持,也为经济全球化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之深出乎意料,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以虚拟经济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阴影。因此,当代产业经济学开始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平衡问题。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则从制度的角度研究建立新的体制架构问题,包括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发展中国家发言权等敏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