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之我见
第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也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遗憾的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谁对谁错?拿到问题,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一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一部分学生深钻教材,请教老师。学生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和精选资料、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大胆质疑教材观点,在分析、讨论中充分体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上网的那部分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共享,查找到了比较权威的观点和新的研究动态。有学生说:“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企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工业革命。”甚至他们还提到一些前沿的观点:“如今改革开放,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这就是当今的洋务运动。”去图书馆的那部分学生则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养肥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批封建军阀集团。”……学生们围绕上述问题,将自己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各抒己见,表现了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将历史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本内容拓展到书外知识,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探究,由重视学习结果到注重学习过程。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目标。如,我在讲述岳飞抗金内容时,先朗诵了岳飞的著名词篇《满江红》,然后要求学生对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岳飞抗金是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符合中原人民的愿望,理应受到历史的肯定和后人的纪念;有学生认为,女真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金和宋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统一已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岳飞抗金是阻碍统一的行为;也有学生认为,岳飞作为封建将领又有深厚忠君思想,维护腐朽的南宋王朝,不值得肯定。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峙。我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早下定论,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独立性得到张扬。
第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如,在讲授“丝绸之路”时,我把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国、安西四镇等。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从军行》等,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情操。
Ⅱ 高中历史该怎么学习
第一抄:是勤奋(多看、多记、多背)袭
第二:方法
1、可以历史线索为主线进行串联:如朝代、年代等
2、可以通过专题,比如说:不同朝代时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3、以地域为板块,如西藏的历史在唐、明、清的历史及其关系方面的比较
4、记忆的方法主要有比较记忆、反复多次记忆、表格记忆(脑子里形成一张表分类填表)、口诀记忆法,如:清朝10帝王自1644年开始(顺康雍乾
嘉道咸同
光宣
前期中期后期就区别开了)、还有怪诞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
5、万万不可忽视地图和照片之类的,特别是现在的综合更是这样很容易将地图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反正我觉得是相当重要,要是没有这个方法我也考不了262分的文科综合,呵呵!
第三:持之以恒(高三的时候我就是每天早上到学校花园内大声朗读,在读书之前就回忆以前复习过的的,忘了就专门再次复习,到后来忘记的越来越少,基本上合着书就知道每一页上面有什么内容了)
但是你要切记,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要适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了解别人的方法后,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慢慢摸索,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
Ⅲ 高中如何建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要特别重视高中生三观的培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练内功,二是借外力。
首先,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要练好“内功”,这个是决定性因素。在思想上,高中生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用党的先进思想理念武装自己。在学业上,高中生必须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实践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中生必须树立实践的观点。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各项素养和能力。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其次,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也要借助“外力”,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是借助家庭外力。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外力,。因此,家人必须为高中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为高中生提供好后勤保障。让高中生们无后顾之忧。二是借助学校外力。学校是高中生培养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主阵地,教师是高中生培养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主要导师。学校必须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重视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向他们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授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身体力行,当好高中生的人生导师。三是借助社会外力。社会是一所无形的学校,是一个锤炼人的熔炉。社会也要时刻关注高中生的成长,坚决抵制低俗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最后,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借助“外力”。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的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世界观。
Ⅳ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
高中历史新课程无论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教学理念、目标要求,还是高考改革、教材选择、教学组织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不同版本教材如何选择和实施
在旧的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主要由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组成,而且全国基本一致。在新课程体系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圈出了教师教学的范围,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教科书的选择面扩大了,有可能相邻的两个城市所用的教科书都不一样,而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体例设置、内容选择、观点阐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中共何时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往教材都是说在中共“三大”,现在有的新教材也仍然这么写,但有的高中教材则写成中共“二大”,这在以往的一本教材时期是不可想像的。还有就是新教材增加了一些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方法、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等一系列内容。这就对历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理念与方法、考核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高中历史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如何应对高考等等。
2、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变
旧的教育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苟病早已被大家所认识和批判,都渴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重塑历史课堂的价值和活力。然而长期以来以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教师已习惯于按教材篇目,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细化的处理,然后组织程序化的教学和操练,以达到教材知识落实的目的。结果是课程实施变成了教材灌输,教材篇目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空间,捆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有教材的要求,没有课程的目标;只有教材灌输的范围,没有课程实施的空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宏论”,课本的知识,这些都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了。如果教师在观念和方法上没有更新,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和影响,那新课改的实施就会困难重重。
3、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如何提高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管是知识结构水平、教学方法的运用、新教材驾驭、新课改课堂的驾驭、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广大教师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课改的实施。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推进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
4、初、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如何衔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在初中新课改的基础上实施的,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特别是新教材的编写不再是通史体例,如果学生基础过于薄弱,专题式的教学将面临课时过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足的诸多障碍,如果教师迫于现实的考试压力,而不自主的穿老鞋走新路,那么新课程改革将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初中阶段的学习水平及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实施效果。
5、教学课程资源和硬件设施如何满足
教学课程资源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校本资源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学习,如果教学课程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或者由于资源不足而造成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只有少数同学唱主角而多数同学滥竽充数的情况。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活动场所等等,如果硬件设施不足,必然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活动受限,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也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 如何应对高中历史新课改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体现为单一的讲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史实,教师充当了历史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的角色。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角色影响行动,历史教师的角色是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信息源。所以教师要由照本宣科的“领唱人”变为无所不知的“故事大王”,由上帝化身的“传教士”变为引领学生品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大厨师”,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
2.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迅速,如果我们还仅仅满足于几本“教参”或大学通史教材,那就无法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和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不仅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而且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和各种自然科学。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深历史专业学识,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使自己由单一的“专业型”教师培养成长为“复合型”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方能使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史学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视野的多样化、广泛化,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史学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综合化研究的态势,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产生较大影响。我们看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某些陈旧的观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杰出史学家的学术论文或论著,如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等。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还可以体会史学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进行论证与说明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有效训练。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历史学术刊物及时了解最新史学观点,课程设计,教学得失等等,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历史研究动态》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提升自己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3.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当问及教学过程中用什么材料进行教学时,很多老师会不假思索地作出肯定的回答:“当然是用教材上的材料教啦!”。问题是新课程教科书有四个版本,同一个课题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所选取的材料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那就把四个版本教材共性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问题是四个版本共有的内容不一定就是符合这一课题的最优选择,同时也就失去了“版本”的特色和意义;有人可能又会说,“应该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问题是“四个版本”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而且任何一种教科书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教师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新课标同样也是如此,中学历史教师有权在对新课程的解读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我们不妨回到从前,在“一纲一本”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千人一色”的。如果不是,那就说明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是“教材”、“版本”和“大纲或课标”问题,应该是“教师”问题,不同的教师会对教学材料作出不同的选择和组合,而决定教师“选择”的一定是“教育追求”、“教学理念”、“学科功底”等专业素养。所以,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版本教材,关键在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4.注重资源开发,健全评价体系
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课程目标。历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从资源的分布看,除校内资源外,还包括校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社区资源等。从资源的内容看,包括影视资源、文物、遗址等。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整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拓展学习内容,深化历史感受,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关于健全评价体系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评价必须实现多元化,必须纠正将升学考试作为日常测验或考试的惟一模式。当然,要改变和健全评价体系,首先要改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其次是学校改变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再次是教师形成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还是按照高考升学率的高底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或主要依据,那么,学校也会以同样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一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与某种现实的“功利”褒奖紧密联系,传统的评价模式依然会我行我素,新课程的实施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建立健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使新课程的步伐迈得踏实而有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Ⅳ 高中历史怎么学好
你好,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高中历史横跨多个领域该怎么才能记得住。我认为历史是有趣的,历史是值得记忆的,我们不能忘了历史,但是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确实横跨很多领域。比如历史与地理位置有关,与科学知识有关,与政治有关等等。那么怎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记住高中的历史,我认为要把历史分成几个不同的朝代来记。
有历史的文物
高中的历史主要讲的是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难记,要根据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而且我们一定要对历史感兴趣,有兴趣做一件事情就会更专注,更投入地做。没兴趣强迫你去记,那样的记忆是很浅的,所以一定要热爱才能记住。
Ⅵ 如何认识和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当然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很多历史教师仍是传统的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历史教师依然是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和质疑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过去的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由过去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历史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在历史教学中要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义,才能进行认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价值的反思,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反思可以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思可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积极投身于高中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就要善于自觉运用“教学反思”,尽管长期不懈的坚持的确很苦很累,但天长日久这些苦和累就会化作生命的芬芳,永远滋润和飘香。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往往不会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学片断,也不会随着一节课的结束而结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过多节次的课堂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把更好预设在下一节。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将历史教学上升到艺术层次演绎出来,教学设计过程是历史教学艺术生成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才能使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质的飞跃。
Ⅶ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课程结构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对老教材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新课程体系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和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个教案用了好几年,同一个历史知识去年这样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能力停滞不前,这种缺乏反思的、静态的历史教学,是不利于历史教师持续的、良性发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
明确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然而在教学中师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新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内容过深过繁,教材内容过多,在教学实际中任务往往难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采用中外合编的体例本意是通过对比、联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导致跳跃性大,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的历史结构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而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实在很难衔接。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们一定要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地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指导教学,全面构建高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部分和六个选修部分模块。新课程教材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把握新课标,优化教材结构。我们以往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新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方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教师在备课时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及在本专题中甚至在本书中的地位,然后再选择如何处理教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可以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以优化教材结构。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要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
Ⅷ 如何增强新办高中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是在增强文化底蕴中提高谋划工作的能力。文化底蕴越深厚,思维就越缜密,考虑就越周全,谋划决策时就越科学;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谋划决策必然失去科学性,一旦出错,必将一错百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无数实践证明,谋对了,看准了,走好了,就能发展。只有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才能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统筹意识,既能正确领会上级意图,使谋划决策与上级方针政策相吻合,又与本级实际情况相符合,使开展工作富有针对性。只有不断增强文化底蕴,才能拓宽思路,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做到不符合单位实际的主意不出,对单位长远发展不利的议案不提,真正做到知识型决策、务实型决策、创新型决策。
二是在增强文化底蕴中提高人格感召的能力。头脑中的贪欲必须用丰富的知识来抑制,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丰富的知识来驱除。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越深厚,人的本身也就越完善。知识多了,学问多了,自然就能够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完整高尚的人格,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磁场”效益,增强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带领群众齐心协力抓落实。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必须凡事亲历亲为,每一项具体工作都要想到、走到、看到、讲到。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禁止部属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的言行,用务实的行动感召和带动部属,靠健康的情趣感染群众,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对事业热忱、对群众热心的情怀,力求在解决难点、棘手问题上有突破,以创新的成效推动发展。要面对发展不怕难题缠身、吃苦受累;具体工作不怕磨破嘴皮、跑断脚杆。只要党员干部能够率先垂范,提升人格感染力,自然就能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提高抓落实的质量。
三是在增强文化底蕴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客观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判断能力,这些都需要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党员干部只有增加文化修养,夯实文化功底,才能开阔胸襟,看得更高、想得更远,从而坦然面对利害得失,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实践。工作中,有些问题尽管表现得不十分明显,不易被人们发现识破,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途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呈现在眼前。
Ⅸ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浅谈更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历史被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与此同时在高中历史的教专学中,历史老属师总是照本宣科,以教材为本,采用机械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更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向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才能让学生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也才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