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看待教育家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如何看待教育家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3-04 23:42:11

Ⅰ 如何看待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是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相对立的教育理论。概括说来,前者认为教育旨在使学生的天赋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后者则认为教育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前者是所谓形式目的的;后者是所谓实质目的的的。
毫无疑问,就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理论本身而言,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很难找到一位自称是形式教育论者或实质教育论者的教育学家或教育家。但就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理论的体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它们始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若隐若现地表现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也许甚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形式教育(formal ecation),也称形式训练(formal discipline),形式陶冶(formal training);心智训练(mental discipline),心智陶冶(mental training)。同实质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学校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形式教育论或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英国教育家J. 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
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②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③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实质教育(material ecation),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在西方,近代的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联想主义心理学来源于心理状态说(Doctrine of Mental State)。观念联合论(Associationism)或心理原子论 (Psychological Atemism)是把心灵看做心理状态的最有影响的理论。英国教育家J. 洛克和哲学家D. 休谟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德国教育家J. F. 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们只知道心灵的现象,那就是观念。赫尔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都称为观念。他说: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各种教材包含许许多多的观念,它们首先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而后成为他们意识中的观念。新观念被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赫尔巴特称为统觉。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促进统觉的过程。他重视课程和教材,反映了实质教育的立场。与形式教育论相反,实质教育论维护和提倡18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实科教育方向。英国教育家H. 斯宾塞在实证论的基础上,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知识的比较价值问题。他坚决主张实科教育,同时竭力抨击当时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认为一般智力的发展是次要的,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
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初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成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以观念充实心灵的内容。
②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建设心灵的原料是各种观念。提示外界事物,产生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或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而是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③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心灵要靠观念的联合以组成概念和范畴。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和程序,直接影响心灵的组织和程序。
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质教育论,是在形式教育论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下产生的。
)

Ⅱ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1.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下所述: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③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④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如下所述: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①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① 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Ⅲ 如何看待现代教育思想与自己日常工作之间的联系

1、现代教育思想可以提升自己日常工作的信心:

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某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一些课程的知识,增强提高自己教育思想水平自觉意识,获得了某种启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己的疑惑,或者寻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心。

2、现代教育思想可以启发日常工作问题的解决:

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聂圣哲先生的养活教育思想。

日常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本课程内容所不能完全涉及的现实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来独立研究这些现实问题,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规范,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

学习了一些课程,感受到日常工作确实是实现教育创新的源泉,自己的努力实践的空间由此豁然开朗。比如,在某个问题上,可以说明自己认识到的这个更为重要的进一步学习的层面。

(3)如何看待教育家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关系扩展阅读:

现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1、 教育思想具有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2、 教育思想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3、 教育思想具有继承性和可借鉴性的特征。

4、 教育思想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特征。

Ⅳ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3,关于教学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
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
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为先"的教育思想

Ⅳ 孔子在教育历史上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现在社会有很多孔子学院。

Ⅵ 如何看待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

如何有效整合分散的教学资源,克服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堂“孤岛奋战”的困境?近年来,江苏淮阴工学院致力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体,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让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小罗盘让思政元素“聚”起来

“罗盘虽小,但大有乾坤,它可以协助专业课老师寻找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淮阴工学院教学沙龙上,电信学院院长曹苏群手举罗盘向老师们介绍课程思政罗盘的设计。这个罗盘就像一个指南针一样,涵盖了多项思政指标,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专业教师可以从中快速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让传统“老课”开出时代“新花”。

“学生都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课堂。”电信学院教授杨玉东讲授的“模拟电子技术”课让许多学生印象深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课堂气氛更活跃了,课后找我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杨玉东说。

为提升罗盘的科学性,电信学院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教学沙龙、座谈研讨、公开课等形式,对课程进行思政“触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建成涵盖2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申报两项专利。

如今,淮阴工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X”课程思政体系,即1个课程思政实践基地、两门综合素养课、X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指标点分解及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也获2019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

行走的课堂让红色文化“燃”起来

11月的开山岛,寒风料峭。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张维柱顾不上寒冷,激动地向记者介绍与学生共同创作的烙画作品《开山岛之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实现了课程教学目的,又把王继才夫妇事迹的精神内涵通过课程和创作传达给学生。”

原来,张维柱将专业课搬到了室外,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时代楷模的力量,汲取前行力量。“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32年,每天升国旗、寻海岛、护航标、辨船只、记日志……带给我很深的震撼。”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生刘倩在创作过程中数度流泪。

像张维柱这样将专业课堂搬到室外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挖掘淮安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老师们将课堂延伸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张纯如纪念馆等教学基地,大大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效果。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已熔铸在师生的血液里,成为向上向善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工地实践让专业能力“强”起来

“大家看,这里曾是历史上水患频发的黄泛区,十年九涝的荒滩洼地。70年后,通过运河水利和桥梁技术,这里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交通枢纽工程,‘淮河水患’变成了‘淮水安澜’。”在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枢纽工程工地,淮阴工学院建工学院土木工程教授刘泽俊向学生讲述着淮河的前世今生。

刘泽俊经常带领学生前往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枢纽工程、淮安高铁枢纽等工地实习,让学生了解最新桥梁技术。“通过工地上的教学和实践,激励学生怀着责任担当去学习专业知识,自觉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事业中。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课教学效果更好。”

“淮阴工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说,“学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政教育之‘盐’溶入专业课程之‘汤’,给学生输送思想政治教育的‘营养靓汤’。”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博澜)

Ⅶ 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1、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版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权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决定了它必须保持与我们党相一致的方向性。
2、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3、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Ⅷ 标题 你如何看待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上没那么复杂,就是他是最体观的或者之间的一些什么关系,什么样的一些关系,自己查询一下能不能补上。

Ⅸ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历经洗礼和实践检验,精华部分和教育智慧仍熠熠
生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一、重视品德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旨之一,就是整体性原则,即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品行修养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立教。这种思想很多是对孑L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法上,总结出许多可贵的经验,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教育上注意言行一致。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这表明人的言行的不一
致性。由于言行的不一致,孑L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动来检验他的话是否真实。他教育学生特别注意“行”的方面,强调言行一致性,把它作为判断人的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准之一。他主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要求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反对“言过其实”的人,强调“行”的重要和多做少说。他还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尤其强调要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人无信不立”。这些思想,以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在注重教育全面性中,孑L子曾提出“智、仁、勇”,他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二、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开发其潜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早在2OOO多年前,孔子就注意到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提出了“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他非常尊重学生的品德个性发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子罕》),孔子很赞美弟子子路在这方面的德性,他说:“衣敝温袍,与衣狐貉
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这种性格无论是环境顺利或不顺利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一点。孔子还注意从发展学生的特长方面进行教育。他的弟子中有所谓德行、言语、政策、文学四科的区分,这正是发挥其所长教成的。孑L子以后的儒家在《礼记》的《学记》中提出教学要长善救失,也是对孑L子教学经验的总结。“因材施教”一语是朱熹对孑L子教学方法的概括。孑L子确定是这样做的。他首先提出“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就是说对高才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只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颜回、子项都是孑L子的高才生,但颜回自己说他只能闻一知二,实则颜回却能闻一知十,可见颜回在高才生里是最突出的。因此孔子对颜回讲的道理是很深的,颜回认为听了孑L子的教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孑L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也体现在孔子对学生的特点很注意、很了解上。他能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最典型的例子是孑L子对“闻斯行诸”一句的回答。冉求问孑L子听到就该立刻去做吗?孑L子回答说当然,听到就应该去做。子路问同一问题,孑L子却回答,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有父兄在吗,还应再听取些意见呀!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就怀疑了,去问孑L子为什么对同一问题两样回答。孑L子说,冉求性慢,力行差一些,所以我鼓励他听了就去做;子路性急说干就干,所以我要教他慎重一些,多听取意见,这些都是从学生个性特征出发,以补救学生的不足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因材施教在今天仍是教学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国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也应创造这些方面的经验。
三、使用启发式教学。主张学思统一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孑L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是当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孑L子的启发是相当成功的,往往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常在闲坐时,让学生随意谈论,然后因势利导,引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教
育。例如,一次他问子路、子贡、颜渊“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答日:“智在使人知己,仁在使人爱己”,子贡答日:“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答日:“智者自知,仁者自爱。”面对不同的答案,孑L子没有直接评论,而是给出让学生思考的结论:“子路可以做仕,子贡可以做仕君子,颜渊可以做明君子”。孑L子还对如何启发进行总结,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就是说学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又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指导学生要在学生有了求知的兴趣、动机、主动性、积极性的时候才有效,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强迫灌输,学习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孑L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雍也》)孑L子不仅教学生时用启发的方法,自己和别人谈问题,也善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后来的《学记》把这一经验总结为善喻。“遵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教学上很宝贵的经验。
四、重视师生关系,主张互敬互爱
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与爱戴的师生关系。建立必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关乎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孑L子认为在教学中,师生要建立互相尊敬和爱戴的关系。为此,孑L子说要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的虚心态度,要采取“不耻下问”甚至“每事问”的态度,并且拜善人为师。不仅如此,孔子与学生情同手足,颜渊死,他悲痛不已。他不是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行,或
与学生席地而坐,或谈志向报负,或述个人情怀,都能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孑L子的学生用下面的话来述说对老师的尊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子罕》),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呼唤的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五、善于评价。注重教学效果与过程的完美结合
孑L子早在25O0多年前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评价来改善和提高教育效果,并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形成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评价思想与经验。它把教育评价由过去的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由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对教育效率和教育过程本身的改革和促进。孔子针对弟子间品德、智能、志趣等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评价。孑L子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地对其弟子进行多种评价,有的是面对本人进行,有的评价则是在别的学生面前进行,例如当论子张与子夏谁是贤才时,孑L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则有些赶不上。”再如鲁哀公和季康子问弟子中谁最勤奋好学时,孑L子便对颜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作了一番评论,由此可见,孑L子早已认识到其弟子各有特长,并存在差异,为了把握与缩小弟子间的差异,在教育实践中他进行了大量的教育评价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中庸》明确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学记》提出,教师对学生要“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孑L子不但在理论上认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而且身体力行,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
活动中,施行于课堂内外,使评价与教育、生活融为一体,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评价经验。在长期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中,孔子还注意到了评价的综合性或整体性原则,他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反之不然;仁人一定勇敢,反之不然!(《宪问》)此类辩证而深刻的评价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评价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正确运用教育评价,孑L子的教育评价思想值得借鉴。孑L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教育思想,在古代漫长的年代里一直
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遗产,也是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借鉴,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孑L子为代表的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让其在新世纪再放异彩。

Ⅹ 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版家。

仁,是孔子权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教育家提出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