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湾教科书是怎样描写近代史的
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市。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国的一省,省会定于台北,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军的投降,并正式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蒋中正(蒋介石)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5月19日颁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国民党迁台后进行大规模党务改造运动,建立起蒋氏父子对国民党的绝对控制权,经济上进行财政整顿,改革币制,稳定物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
(1)台湾历史书是如何描述国民党失去大陆的扩展阅读:
台湾的相关内容:
1、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
2、1982年1月11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他还就两岸统一和设置台湾特别行政区问题,阐明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Ⅱ 现在台湾的历史书是如何描述台湾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呢又是怎么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呢
我和一个台湾高中生聊过天,古代史一直到孙中山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这一段基本都不会版差太多权。主要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称谓的变化,这些就不用多说了吧。你把我们学的历史国共双方位置称谓互换就是台湾的历史课本了,呵呵。
Ⅲ 台湾历史书怎么写大陆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
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
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
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除了这几次重大的战役外,台湾版在提及抗战将领时,除了“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其他将领再无涉及,甚至连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也只字不提。而大陆不但详细提及,前些年版本的历史书中还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的照片。倒是台湾版在抗战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反面典型,在忻口会战中“守军将领韩复榘不战而走。蒋委员长下令拏办,处以极刑,军威大振”。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书中把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
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窜往陕北的残共,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输诚。政府为团结抗日,允其所请,将陕北之残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旋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潜伏江南之残共,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表面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羽毛既丰,故态复萌,窃据地盘,袭击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到皖南事变,整个就黑白颠倒了,说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大溃败之际,教科书中还特地点了一笔,“我国经此一役,损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机会。”
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则对抗战这一大事,事实重于感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反而是较多的客观描述。大陆的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马占山、蔡廷锴、冯玉祥、李宗仁、张自忠、池峰城,还有中级军官谢晋元,其中对于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有详细描写。
看过台湾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对台湾刻画抗战的功力还存在联想,没想到在教科书这等事上,台湾不太厚道,不仅对自己的抗战不太细处着笔,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全部抹杀或者回避,甚至做反面解读。
Ⅳ 台湾历史教科书是怎么说中国的。。哈哈。。。是怎么说的啊。。。
以前的都一样,以后的把咱们的历史书上的关于两党的掉个个就是了~~~~~~~~~~~~
Ⅳ 国民党失去大陆的原因!
四大原因导致国来民源党失去大陆——谁能集中优势兵力、谁能化敌为我、谁能充分发动群众 、谁能打入对方心脏(谍报人员、地下党)————1946 ~ 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短短3年间,在军事上、经济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被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离大陆。时间过去了60年,国民党将领不断反思失去大陆的原因和教训,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苦涩的回忆。一位台湾学者写了本厚厚的书《为什么失去大陆》,笔者也以此为题,探讨其中的原因。
Ⅵ 国民党是怎么失去大陆的1949
经济上,无法解决土地问题,当时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无法解决这版一个问题,政权权就有了巨大的不稳定性。而在战争后期,因为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府滥发纸币,造成了经济的大崩溃。
军事上,最高统帅的指挥能力不足,却一再越级指挥,造成了很多失败。同时,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休,凝聚力不足。
政治上,已经完全没有了革命党的本色,碳五腐化,鱼肉百姓,在抗战结束后的大接受中,已经完全暴露了出来,失去了民心。
外交上,开始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可后来一再的失败,又让美国对这个政权失去了信心。
Ⅶ 国民党丢失大陆的原因
一、一党专政,党国不分。国民党是以党治国,党国不分,政党与政权不分,是“权力集团所有制”。与封建社会的“家天下”不同,党内的各级权力阶层(不包括普通党员)是集体的君主,对于“天下”人人有份,权力共同维护,利益大家分享。实质上是封建“会党政治”,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整饬吏治比一家一姓的君主制更加困难。一旦发生普遍的腐败,党的上层无力回天,蒋经国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失败,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二、个人独裁,拒绝民主。孙中山的“省长民选”主张,蒋介石根本没有实施过。他长期以“训政”名义,搞个人独裁,拒绝民主宪政,镇压舆论监督,推行特务政治。“中华民国,主权在民”只是一句空话。民主不存,共和安在?如此政权,焉能不亡。
三、背弃诺言,忽视农民。农民的利益诉求,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都不敢忽视的。“平均地权”的承诺,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革命成功之后,这一诺言未予实践,原因在于国民党政权的基础之一是大地主。共产党之战胜国民党,正在于满足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对土地的渴望。国民党50年代初才接受失败教训,在台湾以赎买方式实施土改,但也只是亡羊补牢之举。
四、抗战胜利,腐败加速。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想消灭了共产党再抵御日本侵略。但外患太急,未及消灭中共就发生“西安事变”,被迫中止 “安内”方略。抗战胜利,“攘外”结束,共产党已发展壮大,消灭不掉了,使他终生引为恨事。而国民党的大小官吏,在大后方“茹素”八年,一旦回到原先的“失地”,无不变本加厉,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堪命,财政崩溃。故国民党亡国,表面上败于军事,根本上亡于腐败。
Ⅷ 《国民党是怎样失去大陆的
经济上,无法解决土地问题,当时中国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无法解决这一专个问题,政权就有了巨大的不稳属定性。而在战争后期,因为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府滥发纸币,造成了经济的大崩溃。
军事上,最高统帅的指挥能力不足,却一再越级指挥,造成了很多失败。同时,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休,凝聚力不足。
政治上,已经完全没有了革命党的本色,碳五腐化,鱼肉百姓,在抗战结束后的大接受中,已经完全暴露了出来,失去了民心。
外交上,开始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可后来一再的失败,又让美国对这个政权失去了信心。
Ⅸ 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有描述“解放战争”这一块吗
台湾历史教科书抄通常是这袭样描述的
戒严时期跟现在的说法有蛮大的不同
1987年前的戒严时期:"1945年共#匪不顾国家刚结束抗战 正要行宪发展之际 全面叛#乱
蒋总统旋即宣布全国进行动员戡乱 1949年共#匪#窃#据大陆 大陆沦陷 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
以台北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 蒋总统在人民的殷切期盼下复行视事 并带领全国海内外同胞
齐心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 以其将来反攻大陆 解救大陆同胞於水深火热之中"
(以前真的就是这样敎的)
两岸开始交流後: "1945年 抗战结束 但不久立即爆发国共内战 大陆称之为解放战争 国民党在三大会战中失利 1949年前夕 中共已控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 12月底 中华民国政府播迁来台 之後国民党以反攻大陆为号召 大陆则誓言 解放台湾 血洗台湾 开始了两岸对峙时期"
并会在後面的篇章说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比如物价飞涨 金融秩序混乱 贪污腐败...等等
大概就是如此(当然不是100%完全一样 但大概就是这麼说的)
Ⅹ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五胡乱华」的描述是怎样
少数民族沙文主义者们,你们好!
你们可真是不要脸,难道所谓的真理就是,版掩盖事实,自我欺权骗吗?
众所周知的文献记载就是。五胡乱华是那个时期的非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做出的 比日本法西斯更灭绝人性的事情。那些惨死的几十万汉族婴儿在你眼里都不是人了吗???????
说句难听的你们也配姓‘中华’,五千年来中华一直就是汉族的意思。(几十年前TG给你们强行找了个爹,认了个祖宗)
如今的你们连炎黄这个假爸爸都认了,有什么资格自称有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