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历史教材
先放放历史记录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有效引导
B. 中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材
摘要:通常说历史教材既是教本也是考本更是学本。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往往是专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属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而、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曼陕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 一、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C. 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历史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媒介,它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辛勤努力撰写而成的。教师要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从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考量教师教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人民版为例,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交代教材的基本编排体例与意图,让学生走近教材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的编写体例为模块加专题。必修内容三个模块都有其学习的核心主题。每册教材设七至九个“学习专题”。专题学习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如从史出、史论结合、勇于探究、合作学习等。 专题导语部分意在使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时,就能了解本单元内容线索,抓住核心问题,并以科学的方法投入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正文后附设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是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检验学习效果,从而与前面部分的学习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教材 阅读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如下操作: 首先把这部分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师为主,为时一个月。第二阶段,以学生为主。在学生阅读教材前,教师可先根据教材内容编几道基础性较强又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思考题,用这些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通过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二课《蒸汽的力量》为例,我的课堂教学步骤简述如下: 第一步骤:粗读教材,初步感知蒸汽、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第二步骤:细读教材,找出基本概念: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编制基础问题:(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2)工业革命的进程是如何推进的?(3)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探究学习:(1)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影响?(2)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实,英国作为大国崛起的典范,给我们以什么启示?(3)“蒸汽”的力量反映了什么实质? 第三步骤:精读教材,构建知识体系,认识规律。
D.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自学历史
1.培养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
新课改后,特别强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要有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思考,不会提问题,所以,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了解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具有无上的权威性,老师讲的话总是正确的,学生对老师的话不能有怀疑。在新课改后,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老师的话质疑,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如果长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话是真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惰性,不主动去学习。同时,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参考资料都是由各方面的专家编写而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但是参考资料也有相当大的弊端,例如,当今参考资料繁多,难免有些参考资料有问题,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在学习和使用中也经常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辅导资料与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参考资料有冲突,而习题的答案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别,在使用资料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方案。
2.在课本学习中掌握自学方法
2.1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课前阅读提示,作为“定向”的基础,让学生朗读或自学课前阅读提示,达到把握全局、胸中有数的目的。再和学生共同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调动其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的“自学”打下基础。
2.2在教学中讲授自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只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而不知自学,更不知寻找总结自学的方法。在“自学指导”中,我通过明确学习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等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参照和遵循,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采用跳读的方式,抓知识的主干。打开历史课本,沿着课题、课前阅读提示、课文这样的顺序,让学生通过跳读小标题粗体字,理清课文的主干。学生先清楚要学习的内容分几个方面,在头脑中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便于提纲挈领。这既是对“定向”的承接,也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其次,在通读中,理请分支知识的脉络。学生通读全篇课文,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和意义等,便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三,在研读中,抓住知识的细节。通读课文后,就要回过头来,根据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再从课文中仔细分析,圈、点、勾、画,找出答案。这就抓住了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清楚的问题是什么,实现了对重点知识的再认识,对难点知识的新注意。
3.重新定位教师地位,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新课强调,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教师应该既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也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课堂所授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头脑中分散的知识点用“线”串起来,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系统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准确的历史概念。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导修正,使教学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4.在自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知识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还不具备完全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他们自学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权,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在自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
总之,初中历史是一门具有故事性的课程,是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中来实现教学目的的课。但是,如果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在自学中提高能力,教师就必须不断探索自学的模式。
E. 谈谈你是如何进行教材的整合和取舍的 初中历史
如何科学合理地把握初中历史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意味着,教师过去翻开教材就开始讲,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地教学的情况已成过去;所以新的历史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真正摆脱“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样去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题立意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领会和把握教材,必须领会和把握各个主题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把本主题的众多内容统率起来。各主题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义,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其中尤需注意的是两点:一是主题标题的含义,二是各课是如何阐释主题主旨的。如第六主题为“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该主题的主旨是,从“繁荣”、“开放”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视角讲述隋朝和唐朝的历史,“再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段。为此,本主题安排了以下内容:描述开皇、贞观、开元时代的繁荣(第1、2、3课),描述对内开放(第5课)和对外开放(第6课),说明科举制度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的保证(第4课),描述隋唐文化的繁荣及其成果(第7、8课)。
(二)把握各课内容
新教材各主题下设“课”,各“课”下设若干“子目”。教师应在课与《标准》、课与主题、课与课,课内各子目的联系中去把握各课教材的内容。
1、依据主题内各课联系,明确各课地位,把握各课内容。如《开元盛世》和《辉煌的隋唐文化》讲述的都是隋唐时期的盛世景象,只不过角度不同,一课是从经济的角度讲,一课是从文化的角度说。
2、依据课内联系把握各课内容
(1)依据课名和子目,把握本课中心。《贞观之治》一课中心自然是“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现的原因。
(2)依据子目之间的关系把握本课内容。《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依次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完善(过程)、影响。
(3)依据课文和插图把握本课重点。插图多是围绕重点设计的,《辽、北宋、西夏形势》、《金、南宋对峙形势》、《岳飞像》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重点。
二、实事求是整合教材
1.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但没有完美的教科书。由于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任何教科书都有改变和调整的余地。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借鉴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对于那些《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阅读(如五代十国、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对于那些学生不好理解又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染卢沟桥”一目和“南京大屠杀” 一目之间跨度大、跳跃性强,补充淞沪会战内容)。整合教材即知识整合,这样处理完教材后知识完整,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克服教材内容杂乱的不足。
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
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降低或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书的知识点多,如果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应该丰富,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应该少而精。
3.细节的整合和舍弃
纷杂的历史事件中,学生不易理出头绪。因此对于复杂的历史过程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将其条理化、清晰化。教师对于教材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舍弃,也可以重新编排教材内容上课。
三、精雕细琢,合理运用
教科书采取课题体,每课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两部分组成。主干系统由课题、宋体字正文和楷体字阅读课文构成。辅助系统由导入框、文献资料、图画(含历史地图)、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构成。
(一)如何使用课前提示
1、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课前提示:……“契丹是怎样兴起的?宋朝又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称这个时期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2、可作为教学提纲或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学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根据“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开元盛世”一目,“当时社会又繁盛到何种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导学生阅读“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3、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大的工程?”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导入框中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第14课《匈奴的兴起和汉朝的和战》的导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诗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如果在教学中把董老的诗放在昭君出塞后的小结部分来讲,说明古人和今人对这件事都给予了很高评价,这样就显得自然顺畅了。
总之,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如何处理正文和小字
历史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富有弹性。它采用大小字结合编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是全课的骨架,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现象、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内容;小字则丰富活泼、具体形象,是一课的血与肉,在教学中不作要求,由教师自行掌握。这使教学要求层次更加鲜明了。(“大字”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得出相应结论,“小字”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怎样去把握并恰当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呢?我以为,应该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下,在保证大字教学的基础上,将小字内容有选择地揉进教学、以实现大小字的交融统一。在《“和同为一家”》一课中,“大字”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话:但这一句话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意义等知识构成要素,需要学生精读,老师也可以精讲。但如果教材仅写这几句话,就太枯燥了,所以还写了一段“小字”,具体记叙文成公主的事迹,数字为“大字”的几倍。大小字结合这一目教材就因为有骨架有血肉而丰满起来。但小字一段由学生阅读,教师不必再讲述或补了.利用小字内容有助于强化重点、突出主题,如岳飞的事迹的小字对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释和补充作用。
(三)图像和文献资料
图像丰富是本教材的特点之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材文字,还要注意图像的利用。很多语言难以描述的历史现象,看了图一目了然。运用图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抓住重点图像。由于各课的图都不止一幅,不抓重点会分散学生的注意。教师应从每课的图中,选出二三幅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识读。如第一课有各种图5幅,而重点应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第九课有图8幅,重点应是《对峙》、岳飞图像。
2、引导学生对重点图像进行“解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话适用于读图,要看门道就要对图进行“解图”。如在《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思考题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环,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这就解读了“牛”与“牛耕”的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其他各课的重点图像进行类似的解读.主要方法:(1)描绘法。《赵州桥》桥型优美,结构新颖,很像古人所说,如出云初月,雨后彩虹。可用明人祝万祉诗“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句子,增强这一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2)联想法。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3)启发法。历史插图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开明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四)动脑筋
对于教师来说,此栏目要注意两点:第一、备课一定要备“动脑筋”,对发散思维强的题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设想学生可能做出多个答案。对此,教师用书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参考。第二、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轻易说“不”。凡是有一点道理的,老师都应肯定或鼓励。一时弄不清楚的,老师可指出这也是一种看法,对与不对,可以继续研究。轻易否定,往往会使自己被动。但对学生也不能无原则的“捧”,对明显的错误也应指出,不过态度一定要谦和,切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五)练一练: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内容。
(六)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
自由阅读卡:可视为补充的阅读材料,要求接近于课文中的“小字”,但更强调由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与探究:有1—3项,可任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总之,教材的把握对于上好每一堂课都至关重要。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教学才华的舞台。
F. 哪里可以免费阅读初中教材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全部课本
哪里可以免费阅读初中教材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全部课本?app就没有,你是想看初一到初三的吗,只有在新华书店,和旧书市场了。
G. 初中历史如何读懂教材每句话
日前,全国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研讨会在泉州培元中学举办。研讨会中,北京大学赵世瑜教授和北京市历史教研室主任王耘老师分别做了“岳麓版初中教材设计思路”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题报告。今年秋季,全国开始使用根据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初中历史新教材。围绕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两位名师为在场的全国各省、市历史教研员与历史骨干教师们解析了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新修订内容,并就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以考古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线索
“初中历史学习重在掌握历史线索,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报告中,赵世瑜教授指出,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为此,岳麓版初中历史新教材反映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历史认识,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第一、第二单元中,新教材就在各个部分充分体现了考古学的重要性,而赵世瑜教授认为,这不仅让学生们体会到“二重证据”的意义,也让学生们时刻注意到新的重要考古发现,由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
同时,赵世瑜教授谈到,由于“博闻、善思、明理”是历史认识的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们掌握历史线索,能够有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对此,他建议,历史老师在授课时要重视教材中出现的材料,如课文、地图以及图片等,并且在讲授特定内容时,也可以补充或替代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或具有说服力的材料,以此让学生们更为全面详细地了解历史知识。同时,赵世瑜教授强调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他表示,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对课文知识的巩固与夯实。随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够对学生们的高考起到积极的帮助。
以创造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在谈及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时,王耘主任认为,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看来会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历史老师如能以精选出来的史料创设出利于学生认识、理解、研习的情境,就能够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王耘主任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而当学生们在学习历史课程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疑问,老师们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通过指导及追问等方式,借由一些形象化材料,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及解决问题,如此学习历史的能力也会获得提升。
同时,王耘主任还建议,进行教学设计时,历史老师在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三维目标,创设出不同情境,如实物情境、表演情境、音乐情境、评议情境、问题情境等进行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探究的意愿,并且让历史课堂随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够在愉悦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渗透情感教育。
H.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量、人文素养以及过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师就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历史习题的材料越来越新颖、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奇特,历史教师就更应该与时俱进,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授课答疑。
比如,笔者曾经就见过一道考察古今救灾、社会保障问题的材料分析题。第一则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师本身都无法理解,又谈何为学生讲解呢?通过这一道习题的讲解、反思,我发现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是对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语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连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别提什么引申的意义了。
另外,历史教师一定要养成每日读书读报的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大事件相联系,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措施
1、预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课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历史教科书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图片,而很多概念、知识点都是从大段的文字中筛选出来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的就是学生能从大量的文字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多阅读教材便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阶段。
比如,在新学期之处的师生见面会上,教师可以第1课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率地读教材、如何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让同学们先看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可以发现哪些有用的知识点。像时间、专有名词、标志等等都是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使用导学案式的预习形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老师需要提前制作好导学案。学案上以提纲的形式将一课的重点列出来,留出足够的空白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筛选信息,总结并写下来。
2、教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解。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学生不理解材料就让学把答案死记硬背下来。这种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实则为学生的高考、乃至日后的学习埋下了定时炸弹。随着高考题目的越来越灵活化,以往的背书、背答案的学习模式不可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准确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现今阶段,老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并多让学生站起来讲一讲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时出现问题、漏洞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老师可以一步步地讲出答题顺序与技巧,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题要先从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寻找信息,这时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学讲一讲他从这则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3、多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材料。
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到了高中,一切与教科书、习题册无关的书都是课外闲书,都不应该出现在高中生的书包课桌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值得提倡。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了解的历史知识越多,在考试中碰到材料分析题时就会越轻车熟路。教科书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许多历史事件叙述的并不完整。而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们就会对某些含糊的历史事件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在考试中遇到生涩难懂的长篇材料时,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弄懂材料所叙述的相关事件,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地解题。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历史书籍,很多考试的材料都选自这本书,但这本书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学生想对某一阶段的历史多做了解,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而像《明朝那些事》《袁腾飞讲历史》等以诙谐笔法讲历史的书籍,虽然有一些细小之处有待考证,但作为课余了解更多历史并休闲放松来说却是是不错的选择。
4、较难的文字材料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
历史类的文字材料说白了无非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叙述。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肯定会碰到一些生僻的历史事件、新颖的出题角度。对于学生们来说,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比文字资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况下,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讲必修二各国经济的时候,许多同学对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总是记不准。我便抽出了一节晚课给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货币战争》,通过形象的影视介绍,让同学们对这一单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总结
提高学生在历史文献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历史教师要为学生起到模范引导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同样需要历史教师的鼓励和监督。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考试中顺利解题的前提,更是学好历史的工具。笔者的这些拙见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同行能与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I. 初中生怎样学好历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历史学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到.你每天都需要积累一些知识,背住一些历史尝试.从而慢慢的到了最后,把所有的课程全部都学完了,你也应该全部都记住了.那么对于刚刚升初一的同学应该怎么学好初中历史呢?
历史是属于文科,是一种记忆性很强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学们都会把很难的知识点都一一记住,甚至是积了几遍之后.隔了很久都不会忘记.
初中历史时间轴简图
时间呢,是有先后的,你只要把那个大事年表里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几遍,自然也就记住了.而地点呢,有东南西北,你只需要认识各个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构建历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谁引起了这件事情,这很好记忆的.而结果你只需要记住是谁赢了,谁输了或者是谁被签订了不公平协约,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边就是关于怎么学好初中历史的几个方法和技巧.对于刚刚升初一的孩子们是很有帮助的,希望你们都可以考上好的学校.
J. 怎么学好初中历史呢(方法或技巧)
很多同学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学好历史?
1、兴趣至上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方法为主
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温故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