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 再次,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得,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
『贰』 如何上好历史课
这跟老师来的讲课水平也有着很密切的关自系。如果老师讲课毫无生气、照本宣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相信听课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当然,老师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上好历史课,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自己自发的对历史感兴趣,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如果自身对历史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高分,有些技巧性的东西或是经验可以借鉴一下:
1、课前预习
依照老师讲课的进度提前一至两个课时提前预习
2、按时作业
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按时按量独立完成
3、课后复习
有计划地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对自己模糊或遗忘的知识重点考察
4、考前查遗
这是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当然也是最有效的
『叁』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初中历史课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体现。课上得如何,取决于课备得怎样。每节好课,看上去是上出来的,实际上是备出来的,即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一、案例一:在一节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讲到万隆会议,主要介绍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出示了多幅周总理的照片,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演讲的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起的作用。
问题在于:是否遵循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依据课标要求,要在钻研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万隆会议,实验稿课标上写的是: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而新版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史中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过万隆会议┄┄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因此,这一问题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以及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历史的阐述是有多种角度和侧重的,但从教学上来说,确定教学角度,首先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课标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在讲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讲道: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都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问题在于:是否厘清历史的逻辑,将历史的逻辑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和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总体进程和每一个步骤。
2.教学内容梳理本课内容所涉及史事的逻辑与层次,厘清所教史事的范围、要素和前后关系。
3.学生认知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然后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得教学环节有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同步而有序地展开。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历史时序为基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案例三:有位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大约用了20分钟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官渡之战的过程。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重点,就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课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考的问题;
组织探究的活动。
例如,讲改革或条约的内容,往往有着多项措施或条款,若逐条介绍,就会显得重点不明显,内容也枯燥,因此要选择重点。如,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
重点可定为:
奖励军功——打破贵族世袭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
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启示:要学会抓住教学的重点
四、案例四:在一节有关唐朝文化的初中历史课上,讲到唐诗,教师先是组织学生展开赛诗会的活动,分小组朗诵唐诗,然后分别对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篇进行具体分析,阐述其中的写法及意境。
问题在于:是否突出历史的特色
中学历史课程的很多内容,属于专门史的范围,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教师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从历史的视野上来考察某一领域中的问题,把握其中的历史变化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只注重讲清一般的知识,所以,要探索如何讲出历史课的特色。
凸显历史的特色,就是将某一史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对史事进行阐释,而不是单纯、抽象地讲述和简单地加以评论。
启示:用历史的视野进行阐释
五、案例五:有位教师在讲经济特区时,运用地图,先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然后说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再说设海南经济特区,及上海浦东开发区。然而,未说明经济特区的特在何处?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了核心要素。每个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知识的。备课时不但不能忽略了核心要素,而且要将核心要素加以梳理,以使其更为清晰。
经济特区这一知识的核心要素包括:
过程要素:是怎么发展的,如何有步骤地逐渐展开
政策要素:引进外资、设备和经营方式,在税收、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格局要素: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此外,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的区别。
再如:秦始皇这一人物的要素
1.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推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启示:细致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
六、案例六: 有位教师这样讲黄花岗起义: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猛烈进攻。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
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直到起义失败。
问题在于:是否有比书面语更好的叙述方式
1.是口语化。
2.是注重历史细节
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讲历史离不开细节,要把历史讲得具体生动,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就更需要有细节。教学内容的具体、活化,学生才能对历史有所感悟。
从概念到概念,从道理到道理,空洞无物,是历史教学的大忌。细节的描述要符合历史的事实,不能 凭空想象或者随意编造。
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繁盛时,这样讲道: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到了晚上,全城是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例如:西安事变中捉蒋。12日凌晨,孙铭九率一百多人来到临潼的华清池,解决了蒋介石的卫队后,直奔蒋的住所五间亭。蒋介石听到枪声,慌忙逃向后山。孙铭九冲进蒋的卧室,见屋内无人,而蒋的假牙还放在桌上,鞋子摆在床下,衣帽挂在墙上,一摸被子,尚有余温。于是判断蒋没有跑远,就率兵到后山搜索,发现蒋介石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将其架出来,推上汽车送往西安城内。
启示:要学会具体生动地讲历史
七、案例七:有位教师在讲唐都长安的市场时,出示了《唐六典》中的一段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然后,对材料中的文字进行了解释。
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历史的材料。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习,分析材料所述的要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材料进行历史的推论,从而提升学生历史的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如上引材料,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是:
1.官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
2.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到限制。
再如,讲到大泽乡起义,可以引用下列材料:“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设问:从材料中是否能找出起义的原因?
启示:材料运用重在研习和分析
八、案例八:
有位教师讲春秋战国的变革,在讲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时,提问学生:牛耕有什么好处?一名学生回答道:“牛比人劲儿大。”教师顺势说:“对,牛耕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课后,我问教师:牛比人劲儿大,难道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才知道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以前不用牛耕?
问题在于:是否关注历史的联系。从认识历史的角度上讲,只有
将相关史事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才能搞清历史的真实面貌。从学习历史的角度上讲,只有将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建构起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处理教材时需要联系的类型:
1.是教材中呈现的史事如: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联系与比较。
2.是教材中若隐若现的史事。如:《辛丑条约》与卢沟桥事变的关联。3.是教材中未呈现的史事。如: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关东军。
要加强:板块之间,专题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史事的联系和认识的联系。
启示:要从联系的角度看历史
九、案例九:有位教师在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引述了三段《共产党宣言》的论述,并逐段进行解释。最后,告诉学生:正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诞生。
问题在于:是否注重历史的分析。历史是对过去事物的分析、理解、评判与阐释,这也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对于教学中所涉及
到的重要史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本质特征、历史作用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工业化的开端,不仅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
●工业革命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近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将此前处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和民族统统卷入世界贸易的旋窝。
●在人类历史发展上,19世纪历史的三大潮流,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是受到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
启示:要对历史进行全面的分析
十、案例十:有位教师准备《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开始设计的导入是展示地图,说明当时主要政权的分布情况。后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改为运用身边的材料来引出本课的教学。
问题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考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授课方式等问题,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教学。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拟定有启发性的提问、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激发兴趣的教学策略
★ 尽量创设历史的情景
★ 设置促进思考的问题
★ 引发学生历史的感受
★ 联系学生已知的事物
★ 开展学生为主的活动
★ 对学生学习予以鼓励
2.设计问题的教学策略
★问题的提出应围绕教学目的和重点
★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谈话
★问题应明确,使学生知道问题所在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引导性
★面向全班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引导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鼓励并小结
3.组织活动的教学策略
★明确每一个课堂活动的目的所在
★与学生共同对活动程序进行设计
★活动要建立在史事掌握的基础上
★活动的重点在于历史问题的认识
★注重在活动中学生的分工与合作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活动予以引导
★要关注活动的效果及活动的延伸
4.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的材料
★指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历史事实
★指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辨明各种历史的解释
★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指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启示: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肆』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编者意图。弄清知识体系和教材结构,熟悉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其次掌握学生情况,有的放矢。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教材撑握的深度应有分寸。否则是对牛弹琴。显然这里所说的挖掘教材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是不要做夹生饭。应做到深浅适宜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
二、要把握好调动学生的广度
抓好调动学生的广度是区别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育只注意调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实好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气氛的好坏关键要看调动学生的广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的学习之中。从目前情况看,课堂上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仍觉束手无策,在课堂上仍看几个尖子。教师提问,学生发言的,老是那么几个人,对大多数学生从不过问。学生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师生活动脱节。有些学生即使想主动学习,也因教学目标过高和方法不对胃口,只是腾云驾雾,一堂课下来,不知所云,收获甚微。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各类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个合格的教师。
『伍』 怎样上好历史课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节的导入时,开始准备从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导入,后来改为从中法战争结局导入。开始的导入显得太冗长,需要的时间长。而后面的导入相对来说,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使学生很快就能从旧知识进入新知识中。要处理好导入,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应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课堂的三个部分之间过渡不够圆润,显得生硬。最好的过渡应该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前后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好的过渡,需要进行深思熟虑,从上一环节到下一环节,给学生一个容易接受并且完整的知识。不能直接说“下面咱们讲下一个问题。”这种生硬的过渡,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要处理好一节课中的过渡,就要开动脑筋思考,并参考别人已有的过渡不断完善。 第三,应处理好重点结论的讲述。在讲授《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结论直接让学生记在课本上,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是历次考试经验的总结,书上的许多内容需要补充,才能适应考试。不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搬硬套的让学生记,没有进行分析,没有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看起来自己也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但是处理重点、难点的技巧还欠妥。要给学生讲好这些重要结论,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释给学生。分析得好了,会使学生感觉记忆历史不再枯燥,因为已经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课堂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言是教师的法宝,教师要运用语言来传授知识。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使教学遇到障碍。而生动活泼,充满波浪起伏的课堂语言,会在学生的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使语言充满抑扬顿挫,就需要在课堂下经常性的锻炼。这次在片区上讲课,评委老师的意见就是语言要尽量抑扬顿挫。这也需要多读像《演讲与口才》一类的书籍,提高理论知识,加上不断练习,就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充满磁性。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先要练好发音,要纯正,不要忘了节奏和调,这是抑扬顿挫的基础,这是理论,也是实践。好了之后,找一些名人演讲,跟着模仿,体会其中的规律和节奏等等。正音、贯口,即一口气说下去,如何抑扬顿挫,每天对着镜子不下30遍地练。 最后,应处理好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是课堂知识的重要展示。这次在片上讲课时,虽然写了板书,但是只是副板书。板书是一个人基本功的体现。因为大多数时间,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在以后的公开课中,应写板书,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板书。在授课中,有适量的板书,能强化知识点和难点,暗示学生做好笔记。通过书写板书,控制讲课节奏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和快慢,反馈学生信息。同时也体现任课教师教学特色。 以上几点,是我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体会,要上好一节历史课,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精益求精。
『陆』 历史老师怎样上好历史课
历史老师上课前肯定要先备课,最好生动有趣,多列举一些历史事件
『柒』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
这跟老师的讲课水平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老师讲课毫无生气版、照权本宣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相信听课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兴趣。当然,老师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自身做起。“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上好历史课,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是自己自发的对历史感兴趣,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如果自身对历史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高分,有些技巧性的东西或是经验可以借鉴一下:
1、课前预习
依照老师讲课的进度提前一至两个课时提前预习
2、按时作业
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按时按量独立完成
3、课后复习
有计划地对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对自己模糊或遗忘的知识重点考察
4、考前查遗
这是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当然也是最有效的,为了高分,你懂的!
『捌』 怎样才能讲好历史课(优质课)
我虽然来不是历史老师,但我很源喜欢历史,给你一点个人建议:
(我先看了看什么是优质课,老了啊)
1、任何历史都脱离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让学生们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整体上有所掌握,不断章取义,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观、
2、历史脱离不了人物,我觉得讲历史应以讲人物为主。在开始下一堂之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学习掌握一个历史人物事迹,自己讲出来,并做一个简单评价。
3、每一个人看历史都是不一样的。可以组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互相辩论,评价历史事件、任务等等,在辩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玖』 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张立新
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因为,小学没有开设这门课,这或许会给他们带来一点新鲜感。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副科。什么是副科?就是与所谓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相比,不是那么重要的科目。既然不重要,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不必要那么认真学了。这种陈旧思想,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新鲜感,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是七年级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七年级学生不像高年级的学生,接触过这个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个新科目,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把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继续保持下去,以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我以自己上的第一节导言课为例,谈谈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在第一节历史课上,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在向学生充分“推销”自己后,直接就跟学生说:“这是我们的第一节历史课,我们不学习书上的新内容。”学生觉得很奇怪:“不学习书上的内容,是让我们自习吗?”我说:“这节课我们聊天,我们就聊‘历史’这两个字?”学生说:“老师,你不是在骗我们吧,‘历史’这两个字能聊一节课?”学生带着怀疑的眼神看着我。我说:“不信?我们看着吧。我们聊‘历史’这两个字,不得不说‘WWW’。”学生哄笑:“老师,你不是教我们上网吧,什么‘WWW’,我们上网早就会用了……”我说:“此‘WWW’,非彼‘WWW’……”学生马上被我风趣的语言给吸引住了。“那么,什么是‘WWW’呢?”
什么是历史(What)?这是第一个“W”。学生恍然大悟:“哦,这就是老师说的第一个W”。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历史。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学生一开始面面相觑,后来便有几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回答,有的讲“历史就是过去是事情”,有的讲“历史就是以前”,还有的讲“历史就是古代发生的事情”,对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为什么开始不敢说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同学有时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对吧?其实历史这概念很简单: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记住: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啦!”。这样学生明白了,原来过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称为是历史,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一个人。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被激发出来了。
为什么要学历史(Why)?这是第二个“W”。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有了第一个问题讨论的经验,此时,课堂气氛有所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始被激活,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增长知识,有的说可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还有的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等。在听取了学生的发言之后,对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同样表示充分的肯定。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听听老师的观点吗?”学生大声说:“想!”为什么要学历史?我给学生总结了两个理由:(一)
中考、高考的需要。
学生说:“老师,这也是个理由,太简单了吧?”我说:“我刚才不是跟你们强调了吗,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果不用考试,我们课堂还要学这门课吗?这个不算理由吗?”学生哄笑,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我说:“现在的中考,历史是一个必考的科目。以后上了高中以后,选文科的同学,历史也是一个必考的科目”。
接着,我简单地向学生传达了这些年来的中考、高考方案,强调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经我这么讲解,学生才开始明白:原来,历史并不是他们眼中、口中的副科,而是跟语文、数学、英语等一样都是主科。既然是主科,学好是必须的。“当然,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是‘被动’的学习”我说:“有没有‘主动’学习的理由呢?当然有。”接着,我给出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第二个理由。
(二)学史明智。
“所谓学史明智,简单说就是学习历史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同学们相信吗?”学生又用好奇、疑问的眼光紧紧地盯着我,期待着我的答案。我说:“同学们如果不信,我可以简单讲个历史故事,看是不是可以‘学史明智’。”听说要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跟同学们讲了一个他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故事----田忌赛马。讲完故事后,我问学生:“学了这个历史故事,你们有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了吗?”学生说:“没有!”我说:“没有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是因为你们学了历史后,没有思考、总结的缘故。我问你们,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说:“关键是田忌把赛马的顺序变了。”我笑着说:“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田忌能战胜齐威王,最关键的是他懂得了运用自己的长处去跟齐威王的短处比,这才是赢的关键。你们以后跟别人比赛,也要懂得运用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比,这样才能赢。”学生茅塞顿开,原来想要“学史明智”,必须要对学过的历史,认真思考、善于总结、学会运用,这样学习历史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接着,我又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在现实中是怎样灵活运用这个故事的道理取胜的吗?”学生用殷切的眼神看着我说:“想!”于是,我给学生说了我的一次经历:
话说,有一次,我有个高中的同学结婚,他邀请我们高中时几个很要好的同学参加他的婚礼。自高中毕业后,我们很少在一起聚会了,老同学见面,自然很高兴。酒席上,我们互相敬酒。几杯下肚,我有点吃不消了,我的脸特别红,因为我的酒量不好。发现我这个情况后,一个酒量很好的同学开始“欺负”我了,只见他拿了杯酒过来:“老同学,我们好久不见了,来,我们干了这杯酒。”我勉强喝了。没想到,刚喝完,他又倒了一杯过来,“我们再干一杯。”这时,我遇到困难了:喝了吧,自己受不了;不喝吧,又得罪老同学。怎么办呢?我迅速打量了一下我的那个同学,我发现他有个短处,就是他长得比较瘦小,而我长得比他强壮。我灵机一动:“这样吧,既然大家那么高兴,我们不如扳手腕助兴,谁要是输了,就喝一杯。”大家听我这一说,都围了过来看热闹。看到这种情况,我那同学说:“好,来吧!”没想到,我们准备好后,旁边的人刚说开始,不到几秒钟,他就被我打败了。他喝了一杯。接着,我又说:“再来!”第二回合,我的同学同样败了,他再喝一杯。我说:“再来,再来……”我那同学不干了,灰溜溜地闪开一边。我就这样利用自己的长处化解了危机,反败为胜……
听完我的故事后,学生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说:“老师,你真厉害。”有的说:“老师,你真牛。”有的说:“老师,你真奸诈。”我问:“现在,你们相信‘学习历史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了吧?”学生说:“信了!”我又问:“既然学习历史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和更有智慧,你们会主动学历史吗?”学生说:“当然会啦!”
通过我的一次亲身经历,巧妙利用“田忌赛马”取胜的道理,现身说法,这时,明显看出学生彻底服我了,也开始喜欢上我的历史课了。
(一)要有兴趣。
跟前面的两个问题一样,我同样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大多数学生讨论后认为只要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背背书就可以了。这说明学生还未掌握历史学科的科学学习方法。于是,我开始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试着回想,你们有没有哪些方面是比较擅长的?”学生有的说:“我的篮球打得很好”、有的说:“我的数学学得很好”、有的说:“我煮的菜很好吃”等等。我说:“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在这些方面擅长呢?”学生说:“喜欢做,有兴趣啊!”我说:“对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历史,首先必须要对历史感兴趣。”学生用认可的眼光看着我说:“老师,我们现在知道怎样学好历史了,只要有兴趣就行……”可是,我又问:“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历史了吗?”学生问:“不是这样,那还要什么?”我说:“还要方法!”
(二)要有方法。
要学好历史,我给学生的方法是“听、背、练、问”四个字。1、听。指的是课堂上认真听。课堂上善于听,是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学生上课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听到有用的信息,要及时用笔做好笔记。2、背。指的是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俗话说:“背多分(贝多芬)”。不管学什么学科,背(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你不背(记)下来,做题的时候,又怎么能做到胸有成竹呢!3、练。指的是做练习。做练习的目的就是要检测你听和背得效果如何,也是在进一步巩固你的学习成果。如果在做练习中发现问题,说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了,这时你就该问了。4、问。问也是学好历史重要环节。但,刚上七年级,面对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很多学生会害羞,甚至难以启齿。这时,我们就必须克服害羞的心理了。我们的圣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强调:“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脸皮厚一点,一次、两次,不就习惯了吗?这就是我教给学生学好历史的四字方法,简单、明了。学生很快就用心把这四个字记下了。
在那节课的最后,我问学生:“上课时,我说‘历史’这两个字,我们能聊一节课,你们信了吧?”学生齐声说:“信啦!”并报以热烈的掌声。从学生愉悦的表情上,我感觉到这节课“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的目的达到了。
总之,通过那一节导言课,我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不仅阐明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而且点拨了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教与学打下了基础,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