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部编义务教育历史教材有哪些新变化
一、教材传达新理念
重视阅读、关注思维的发展,在细微处引导家长、教师,这是新教材传达的理念。
二、教材的深度体现在思维发展上
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三、教材的变化,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拷问”。
(1)部编历史教材新在哪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阅读:
尊重认知规律
关于选文的取舍、教材的新变化,以及习题涉及等细节方面,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组都有过激烈的讨论。其中一次,是对于语文教材中拼音和识字的教学顺序。
教材编写依据的始终是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水平,确定相应的框架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育部教材局由此还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了写作专题在不同年级中的难易程度:七年级强调基础性,主要进行一般写作能力的训练,侧重记叙性文章的写作;
八年级强调实用性,突出语文跟生活的联系,主要进行游记、演讲稿、消息等实用性文体的写作,侧重说明性文章的写作;九年级强调思辨性,主要进行议论性文章的写作。
这些递进的难易程度,针对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统编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弹性与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课后练习部分,编写组此次编排了“选做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也要求教师通过组织交流和表扬鼓励,去激发学生做这些题的兴趣。
李祖文却表达了一个自己的顾虑,“我们仍然没有摆脱这种传统的文选加练习的方式,这给老师和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这其实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和关注。
似乎我们还是比较重视在练习中得出的结果,而中间应该隐含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材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东西。”
在8月28日教育部今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申继亮表示过,会有三方面来保证统编教材后续的完善和提高:建立跟踪研究机制,编写的主要专家去一线了解使用过程的适宜性,同时建立研究基地,鼓励专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建立专门的平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定期修订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140余编者耗时5年 国家统编义务教育教材改了什么
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的哪个书
政治。。。
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哪几个层面
1、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2、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3、从个人层面,实际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个人应该做到的,是个人的目标。
我们做人,就要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始,要用这种价值观来武装我们,然后用这种要求来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变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之间是一体的,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个人做起,从爱国做起,从敬业做起,从诚信和友善做起。我们要着眼于国家,目标是使我们的国家要富强,但要立足于个人。
(3)部编历史教材新在哪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互为条件、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是实现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的根本保障。
只有国家富强起来了,才能为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广大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供力量支撑。
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
它需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为支撑,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为依托。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融入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的滔滔洪流,才会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❹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哪一册哪一个单元的知识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
❺ 高中课本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哪儿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1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
2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
3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
4是集中体现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
5是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1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
2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3是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是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
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
❼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说起
成都市华阳中学
李哲苹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其民族责任感、爱国心等等。这些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本文试图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谈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渗透到历史课堂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
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
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往往重视“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而轻“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但是历史课除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外,还要体现历史的教育功能。而历史的教育功能更
多地需要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来实现。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是历史
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有哪些具体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对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
和
《
(
普
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
解读》都没有明确的阐述。因此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束鹏芳先生依据教育意义
上的情感分类,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构建了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分类:
1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中的道德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呵护民情民意的时代感;公正不阿,态度鲜
明的是非感;不畏强暴,敢于仗义执言的正义感;以天下为己任,献身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一诺千金,
关爱他人的友谊感;救死扶伤,济贫解危的人道主义感。
2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中的理智感:敢于学习、大胆探索、刻意追求、勇于攀登的精神,意志坚定、
顽强拼搏、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维护正义、信奉真理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承认错误和修正错
误的精神,矢志于事业、坚持到底的精神等。
3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中的审美感:对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和欣赏的情感,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和
崇高的道德境界的赞赏和颂扬的情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体验一种悲壮或喜悦的情感,对历史
事件与人物所寄存的环境包括壮丽山河加以讴歌的情感等
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的政治书的哪册书上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和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两册都有。
❾ 解读新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新在哪儿
新学期,约五成小学生和六成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新教材,新在哪儿
记者 葛亮亮《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8日11 版)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记者采访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现有的“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想起到示范作用
记者:目前语文教材有多个出版社的不同版本,为何还要编写“部编本”?
温:“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
实施“一纲多本”,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到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为此,中央决定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记者:能说说编写队伍组成和编写的过程吗?
温: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三是人教社的编辑。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请个主编,搭起班子,最多也就用一二年。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教材编写不只照顾人文性,还注重训练必需的语文能力、写作口语
记者:“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什么?
温:概括起来有4点。
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教材编写实质上是国家行为,所以教材编写立意要高,要立德树人。
二是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但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也注意“纠偏”。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编写组学习和继承了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实行“编研结合”,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比如,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
四是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记者:和其他版本语文教材比较,“部编本”的框架体例有何不同?
温:现有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梯度。“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传统文化篇目多了,很多经典课文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
记者:语文教材的选文历来被社会关心,您能介绍一下选文标准吗?
温:“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记者:部编教材怎么处理语文教学中知识体系的问题?
温:这套教材注意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很活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知识体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这套新教材的编写一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哪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现在不是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
记者: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严峻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部编教材在鼓励读书方面有何举措?
温:举措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记者:写作教学比较难,历来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容易引起争议。“部编本”的写作教学安排有何新意?
温:我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和以往教材比较,现在的编法是希望有一个系列,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比较有“抓手”,比较方便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