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犁在哪里呢
伊犁抄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40.8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普通高等院校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单位。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州的首府。
㈡ 新疆伊宁市的历史
伊宁市素有“塞外江南”“花城”“白杨城”的美誉。它是中亚腹地一个温馨的绿岛,风景秀丽,民俗风情浓郁,伊宁市建城于清朝乾隆年间(1762),乾隆赐名宁远城,寓远方安宁之意。南市区是伊宁市的老城区,位于城区南部,是伊宁市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区之一,也是伊宁市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辖区有25个民族,核心区面积12.4平方公里。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约1.8万户,总人口8.7万人。南市区内清水环绕,绿树成荫、绿化面积达41.3%。南市区的民居与环境建设保持着较为完整的街巷围绕沟渠水系灵活密布的传统风貌与格局,基本上都是造型别致、富有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街区。南市区保留着一定数量的文物古迹,其中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闻名的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陕西大寺(1751年)和拜图拉大寺(1773年),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文物点3处,另外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8株。南市区风貌建筑区近百年的历程,记述了时代风云和历史变迁。在我市南市区近现代民居(寺院)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保存较好,其中有几座近代民居分布集中,造型古朴、典雅、庄重,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民居大多为欧式风格,兼有民族特色装饰,一般为一栋三至四间,屋前带廊沿。在其特有的双扇门、窗棂、廊沿和木柱均有造型古典、民族风情浓郁的木刻、木雕等装饰。这一座座老式民居(寺院)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南市区小巷中,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珍贵的人文景观。
㈢ 历史上新疆的伊犁有多重要
在众多史料记载当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大多数人对于新疆的伊犁都非常看重,无论做出怎样的牺牲,都不能丢失伊犁这样的地方,这也让如今更多的人都非常好奇,新疆的伊犁对于我国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性?新疆在古代身为边塞是非常被看重的地点,对于当初的伊犁来说,也正是祖国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只有伊犁的存在,才能够保护好我国的疆土面积。
古代战士频发是为了能够为彼此的国家都争夺一席之地,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富饶,当然对于我国来讲,为了能够保护好自自己的疆土面积,即使有再多的人发动战争,也都会拼力保护好国家,保护好伊犁。
㈣ 伊犁以前是什么样的
绿洲影剧院、伊犁饭店、天马标志、老鹰雕塑,这些包含了城市的记忆,凝固着特色文化、历史传统、人文精神,具有“珍藏”和保留的价值。可以说,老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历史教科书。
1988年,为了改善西大桥交通枢纽行车混乱的状况,在连接东西解放路处修建了直径50米的交通环岛,岛中心矗立着伊宁人曾经引以自豪的标志雕塑———鹰。
1991年,解放西路师范学院至原天马转盘路段改建为三块板路,与师范学院路口接通,并修建了天马转盘,在转盘中矗立了伊犁的标志雕塑———天马。
2003年,为改变西大桥因交通环岛产生的交通阻塞问题,拆除了交通环岛,并对此交叉口进行了二次改造。
2004年,拆除天马转盘。 1956年兴建的伊犁饭店,1961年兴建的绿洲影剧院,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的“大世界”客运站,无不给“老伊犁”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如今都被改造成了现代的商业项目,那些能够体现“老伊犁”特点的建筑正在逐步消失,各种富有民族风情的民居逐年减少,尤是一些伊斯兰文化浓厚的民宅,佛教色彩鲜明的古建筑,红墙铁皮顶东正教特点明显的俄式房屋,不是被拆就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就连最能代表伊宁市生态特色的参天白杨也开始萎缩减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伊宁十大建筑如伊犁饭店、绿洲电影院、红旗大楼等很有时代特点的建筑,目前被拆得所剩无几,尽管拆迁或砍伐有各种合理的理由。
“老伊犁”人经常感叹,过去,城内到处是曲径弯弯清澈的明渠,马路两旁是笔直高大的白杨,小巷内是一户户葡萄架掩映下的民居。每到傍晚就会坐在白杨树下聊天,到维吾尔族群众家的庭院里做客,别提有多么清新舒适了。
经济与文化是城市的两大支撑体系,两者互为因果,齐头并进方能和谐发展,城市才有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才能激发经济活力,才有魅力可言。目前,在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多借鉴经验,应该考虑多保留自己的特色,让美丽的伊宁有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一个风情浓郁的浪漫之地。
㈤ 在历史上清政府是怎样收回伊犁的
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1825―1877)侵占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光绪元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三年左宗棠进军新疆,当年十二月击平阿古柏,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粉碎了俄、英通过支持和利用阿古柏变南疆为其殖民地的阴谋。这时,清政府任命崇厚为出使俄国头等钦差大臣,赴沙俄京城谈判收复伊犁事宜。中俄谈判从五年正月上旬开始,历时近9个月。八月十七日(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要偿付“兵费”500万卢布(约合中国白银280万两)。这显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朝野纷纷反对。在全国舆论压力下,清廷不予批准。并于十二月十六日将崇厚革职治罪。六年正月初十改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订崇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部署新疆南北两路边防事宜,以备谈判破裂后,武力收复伊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定陆路通商章程》。《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彼得堡,亦称《彼得堡条约》。主要内容是:一、沙俄归还被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而仍割去伊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斋桑湖迤东一带中俄边界“有不妥之处”,要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设界碑”,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四、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就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俄境的罪行获得了根据。这个条约和《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万卢布外,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一些主权。但它仍是一个俄国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逼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西北边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恶果。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光绪八年到十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㈥ 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皇帝 建都伊犁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地理位置不行,伊犁处于高原地带,大部分人会有高回原反应,如果皇答帝没有,那其他大臣不一定也会没有;第二,距离内部地区太远,正所谓人多才是大城市,皇帝的城市必须要有很多人才行!第三,经济水平跟不上内部地区,内部地区土壤丰富,有绿水青山,可以耕种粮食,蔬菜,伊犁就不行了,
㈦ 简介家乡伊犁历史
历史沿革
名称起源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建制沿革
西域都护府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最早见于中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
元末明初建别失八里汗国,王都在今伊宁市附近的伊宁县境,伊犁自此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统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封建贵族叛乱的平定。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
沙俄时期,伊犁大部分土地被俄罗斯帝国侵占,为哈萨克斯坦境内。
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和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政府的官员,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 ,从内地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刺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清朝政府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格登山碑。
清朝统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远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时新疆政治、军事中心。
伊犁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属伊犁专署领导。伊犁专署驻伊宁市。辖1市、12县。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
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专区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辖1市、7县、1自治县。
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区位于自治区西部,伊犁河上游。全县总面积55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11.54万人(少数民族142.03万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县级霍尔果斯市的批复》(国函[2014]80号):一、同意设立县级霍尔果斯市,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霍尔果斯市人民政府驻陇海路3号。
㈧ 历史上,哪个皇帝去过伊犁
历史上,只有三位皇帝出征去过伊犁:
1、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皇帝帅部征专战过中亚地区,路过伊属犁地区;
2、清朝康熙皇帝曾经三次出兵征讨过噶尔丹,此地在伊犁地区;
3、乾隆皇帝也出征准噶尔,出征准噶尔时,主战场就有伊犁地区。
㈨ 中国近代史中,左宗棠收复新疆,为什么说“伊犁是新疆的门户,没有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地理位置
个人认为主要是三点原因:
一是地理位置,伊梨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以北,与俄国,哈萨回克斯坦等多国答接壤,这就意味着,一旦越过这个城市,就进入到了我国境内。
二是主权意识,虽然那时候不像现在明确提出,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当时当权者都会扩充自己的领地,以示自己王朝的权威,丢掉一个城池就意味着一种失败。
三是经济要素,既然与多国接壤,那与其他国家的商业往来就必不可免的要经此地。在古代,伊梨也是丝绸的北道重镇。而且伊梨也伴有平原,河流地势,虽是边陲但也非蛮荒之地,有经商居住的自然条件。
㈩ 真正的伊犁在哪里
据说是在国外,但好像无从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