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真实故事:真的有来世,善恶业报等事吗
佛教真实故事:真的有来世、善恶业报等事吗?
在佛陀入涅槃还没有很久的年代,当时迦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把斯波酰村封给了婆罗门弊宿。
有一次童女迦叶跟五百比丘游行弘化到了这个村庄,村民们很早以前就听说童女迦叶广学多闻、辩才无碍,所以大家就一起前去请法。
婆罗门弊宿向来不信有来世、善恶业报等事,特地前去问难。
弊宿言:“依我看,并没有所谓的来世、转生,也没有善恶业报。”
迦叶问:“那么你认为天上的日月,是此世有,还是他世有?是人为的,还是上天所造的?”
弊宿言:“日月是他世有,并非此世;是上天所造的,非是人为。”
迦叶说:“由此可知,必定有他世、有善恶业报。”
弊宿言:“我还是不相信!”
迦叶便问:“是什么因缘,使你如此坚信没有来世、转生、善恶业报?”
弊宿言:“我有位亲友生病将死,当我去探病时就和他约定——‘如果真如沙门所说有地狱存在,以你平时十恶具足,必当堕入地狱。果真如此,你一定要回来告诉我,我才相信有地狱、业报等事!’然而至今,他始终没有回来,以我们的交情,他是不会爽约的。所以,并没有来世、转生、善恶业报等事!”
迦叶就举个譬喻说:“有个盗贼被王所捉,将要赴刑场的路上,哀求守卫说‘求你放我回去和亲人告别,我一定会再回来的!’请问守卫会放他回去吗?”
弊宿回答:“当然不会!”迦叶说:“同样的道理,狱卒怎么可能放你的亲人回来呢?所以,你的执着是错误的。”
弊宿又说:“但是,我有另一位亲人,平日广行十善,死前我也和他约定,如果生到天上,一定要回来告诉我,这样我才会相信有来生、善恶业报等事。但是,至今他都未曾回来过!”
迦叶回答:“譬如有个人掉到厕所里,国王不但派人把他救出来,还用香汤为他沐浴干净后,抹上香粉、香水,让他穿上最好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并且提供歌舞伎乐,请问这个人还会想回去泡在厕所中吗?”
弊宿说:“当然不会!厕所那么臭秽不堪!”
迦叶言:“在天人眼中,我们阎浮提就像厕所一样臭秽,百由旬外都能闻到。你的亲人广修十善,生天享天福,快乐无比,哪里还会来这臭秽的阎浮提?”
弊宿又说:“我还有位亲人,在世时持守五戒,依沙门所说,死后应当生忉利天。我也和他约定,如果生天必来相告,至今未见,所以我不信有来生、善恶业报。”
迦叶回答:“人间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你的亲人持守五戒而生忉利天,必定想先游戏个二、三天,再来找你。到时候,你见得到吗?”
弊宿回答:“忉利天的二、三天,是人间二、三百年,那时我早不在了!虽然你这样说,但谁知道忉利天的天寿果真如你所说?”
迦叶又举个譬喻说:“有人天生眼盲,不知颜色、长短等相,也没有见过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所以就说没有这些东西,对不对?”
弊宿回答:“当然不对。世间本来就有青黄赤白等色,也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不会因为盲人说没有,就真的没有。”
迦叶说:“这就如同你不知忉利天寿多长,便不相信一样。”
弊宿说:“沙门说‘人有识神’。可是人死时,都不曾看到有识神跑出来,所以我不相信有来世。”
迦叶反问:“你在高楼睡觉时,有没有梦见过山川江河、园林街道?”
答:“有。”
迦叶又问:“你睡觉时,旁边有侍卫吗?”
答:“有。”
迦叶又问:“当你梦见山川江河、园林街道时,你的侍卫曾经见过你的识神出去吗?当你醒来,侍卫又曾见到你的识神回来吗?”
答:“没有。”
迦叶言:“你现在活着,人们尚且不见你的识神出入,更何况是死人呢?在佛法中,比丘精进不懈修习道品,以三昧力,得清净天眼。用天眼可以得知众生的寿命长短、善恶业报。你不能因为这肉眼无知无见,就认为没有来世。”
迦叶又说了个譬喻:“从前有位事火梵志,有事外出,要他的弟子好好看顾火堆,等他回来。弟子贪玩,不小心让火灭了,心怕被骂,赶紧求火。于是努力劈柴却不见有火;把木头放在臼中捣碎,也找不到火。梵志回来后,告诉弟子,要求火,应该钻木才对。你如果想知有无来世,应该如同比丘一样精进修行,具足定力,得清净天眼,便能知道。不应该因为肉眼不见,就说没有来世。”
弊宿说:“我绝不能舍弃断灭理论,因为我从生下来就是这么认为,而且也教导许多人,包括国王、大臣,大家都知道我是断灭学者。”
迦叶说:“譬如有二人出外求财。最初找到了麻,二人就载了很多;后来又见到麻布,一人舍弃麻而取麻布,一人坚持不舍,认为麻就很好了。再往前走,又有更好的贝劫缕,一人舍麻布取贝劫缕,一人还是坚持着麻。而后,不论再找到更好的白铜、白银、黄金,其中一人便舍原来所有,取较好的;另一人依旧坚持不舍。回到家乡后,带回黄金的人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坚持取麻的人,被人所取笑。你也是如此,坚持邪见,终究没有益处。”
弊宿说:“如果真如你所说行善生天,你现在应该以刀自杀,以求生天。若是贪生不死,就表示并非真的有来世。”
迦叶说:“譬如有个富者,死后留下二位妻子。大老婆生了几个儿子,小老婆才刚怀孕。分财产时,大老婆认为小老婆没有小孩,所有财产都该归她和她的儿子们所有。小老婆则认为要等她生产后,若是男孩也该有一份财产。但是大老婆的儿子不肯,再三地要求分财产。小老婆心急之下,就以刀剖腹看是男是女。结果,母子双亡。你自己身怀邪见,不但自误且害人,不如沙门精勤修道,戒德具足,长久住世,可以利益更多众生。你应该赶紧舍弃邪见,不要再执迷不悟,自增苦毒!”
弊宿说:“尊者,其实,当您最初问我‘日月是此世有、他世有?’时,我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谬误。之所以一直追问,目的是想见识一下尊者的辩才与智慧,以增强信心。现在,我诚心信服,皈依于您。”
迦叶言:“你应当皈依于我师世尊。”
弊宿问:“世尊在哪里呢?”
迦叶言:“世尊刚灭度不久。”
弊宿说:“既然如此,我就皈依灭度如来及法和众僧。自今以后,尽形寿持守五戒,并且广行布施。”
于是,不仅是弊宿婆罗门得度,在场所有梵志、婆罗门和居士,听闻童女迦叶的开示,都法喜充满,并对佛法生起坚固的信心。
❷ 经典佛教故事有哪些
生长药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又昏庸又暴虐。有一次,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国王见这个女孩这么小,就把医生叫了过来,命令道:“去给我找药来,让我的女儿吃了,立刻长大。”
医生不敢拒绝国王的要求,因为那样的话,暴虐的国王会马上把他杀掉。这位聪明的医生想了想,对国王说:“我知道有一种好药,如果给陛下的女儿吃了,她就能够立刻长大。但现在仓促之间,我手里没有这种药,必须到远方去寻找。”
国王听了,便让医生马上去找药。医生又说:“还有一个条件,在我找到药之前,陛下不能见您的女儿。如果您看了女儿,这药就不灵了。等我找到药给服了之后,再把她带来给您看,您就会看到一个长大的公主了。”
国王答应了医生的要求,让大臣把他的女儿带走了。医生便出去,到很远的地方找药去了。过了十二年,医生才回来,找到国王的女儿。这时,这位公主已经长成—个大姑娘了。医生随便给她服一种药,然后便带上她去见国王。国王看见女儿,十分高兴,心里想:“这真是个好医生,给我的女儿吃了药,就叫她一下子这么大了。”于是,国王便吩咐侍从们拿来许多珍宝,赏赐给这位医生。
众人知道了这件事,都笑国王无知,不知道计算女儿的年龄,看见女儿长大了,还以为是药的力量,实在是愚蠢极了。
——据《百喻经》
两队商人
有一次,世尊释迦牟尼在法会上,给诸比丘僧讲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往昔无量阿僧祗劫以前,有两个各有五百个商人的商队,在波罗奈地区筹集了金钱、食粮,准备好许多帆船,决定远行寻宝。
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
商船在大海中行驶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一座宝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个岛上有众多的珍宝、美女,使他们—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这时,第一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说道:“我们舍财舍命寻宝,辛辛苦苦来到这里,这里美女、财宝无其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这些也就足矣!我们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吧!”
可是,第二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冷静地说道:“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这个宝岛虽无奇不有,但一定不会长久的!”
众人听了,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好有—个天女路过此处,心中怜悯这些商人,便在空中对众商人说:“你们在此地虽然暂时能享受一些快乐,但这一切都将不长久,再过七天,这个小岛将要被大海吞没!”
这个天女说完后,即消失而去。
又有—个魔女从此经过,她想让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没,即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不要走,这个宝岛怎可能会被海水吞没呢?如失去机会,这些钩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宝,世上去哪儿再找呢?刚才那个天女是骗你们呢,你们可别相信她所说的!”
她说完后,也随即消失而去。
那个商队的头领听后,即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不要信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我们大家还是呆在这岛上,享受五欲之乐吧!”
第二个商队的头领则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切莫为贪享一时之乐而将性命丢掉,还是快快装些珍宝,不要贪恋此地。那天女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啊!”
果然,过了七天后,如天女所说,大海的波涛将宝岛吞没了。第二个商队的人,由于早有准备,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而那第一个商队的人,由于只顾贪恋玩乐,都被大海吞噬了。
第二商队的头领曾设法用矛钩来救第一商队的头领,但是浪大风险,没有成功。
这时释迦牟尼佛转脸对长脸老舍利弗说:“你知道吗,那第一商队的头领,即是现在提婆达兜的前身,那第二商队的头领,即是我的前身。”
接着,释迦牟尼佛又对众比丘僧说道:“那时候的第一商队的五百个商人,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兜的五百弟子;那时候的第二商队的五百商人,即是今天的五百罗汉啊!而那时的天女即是今天的舍利弗;那时的魔女即是今天的满月比丘啊!”
——据《兴起经》上卷
装瞎的工匠
在古时候,当一个工匠师傅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们不但从小就要忍气吞声地跟师傅学艺,出师后还要被迫为国王服各种劳役。为了逃避服劳役,工匠们想出各种方法。
有一个老工匠师傅。他为国王服役已经很久了,制作了许多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国王常常把它们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尽管老工匠操劳了一生,却还是—贫如洗,他很想逃避国王的劳役,却又不敢逃跑,因为那样是会被治罪的,所以,他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行了,那就是向国王求情。
他下了很久的决心,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求见国王:“启奏陛下。”他壮着胆子哆哆嗦嗦地说:“臣蒙陛下的器重,得以为陛下效力。但臣如今年老体衰,眼睛也因长年劳累过度,瞎得几乎看不清东西了,再也无法为陛下工作了。所以,臣想告老还乡,求陛下恩准。”
“你是我的老工匠了。”国王有些舍不得让他走,“你做的东西我特别喜欢,有心不让你走吧,但你为本王工作几十年了,也该享享清福了。赏你一百两银子,回家好好安享晚年吧。”
“谢陛下洪恩!谢陛下洪恩!”老工匠闻听此言,喜出望外,高兴得连连叩头。
老工匠的事很快就在工匠们中间传开了,大家都很羡慕他的福气,纷纷议论起来:
“你听说老工匠装瞎的事了吗?”
“听说了,他跟国王说眼睛瞎了,其实他根本就没瞎,比我的眼睛还好使呢。他不但逃避了劳役,还得了一百两银子的赏赐呢。”
“眼瞎了就可以不做苦役了。我们也把眼睛弄瞎吧,就算得不到奖赏,能够不做苦役也就很好了。”
有人听了他们的议论,觉得这些工匠很愚蠢,就开导他们说:“老工匠一个人对国王谎称眼瞎了,国王当然会相信他的话。但现在你们见老工匠因瞎得福,也把眼睛弄瞎了,国王肯定会猜出你们是不想服劳役,才故意弄瞎眼睛的。这样,不但不会有赏赐,还要治你们的罪,说不定还会处死呢。再说,你们毁坏了眼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无以谋生,不是白白地毁了自己吗?”
工匠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才打消了弄瞎眼睛的念头。
——据《百喻经译注·诈称眼盲喻》
须摩提
古时候,有—个八岁的小女孩,名字叫须摩提。
有一天,她离家出走,来到佛的住所,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做为一位菩萨要做的四十件事,我也想尊循奉行。我保证一定会做得很好。”
这时,一旁的尊者目连听了之后,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怎么也不能相信一个八岁的小女孩,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就问她:“这四十件事,是大人们所要行的事,你一个小女孩,怎么能做得到呢?”
须摩提却很认真回答说:“我确实能行,我一定能够做到!如果您不信,我到时就会让三千里国土,都为我震动六次,从上飘下无数天花,所有的乐器不奏自鸣。”
接着,她又说道:“为了表明我是诚心诚意,而决非随口一说,我发誓:若我以后修成佛后,要让所有的人都皈依佛门。到时,人人都穿着黄色袈裟,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会呈现出一派金黄色。到那时,您将听到他们念佛经,将看到他们在黄色袈裟的衬托之下,一张张脸也都是金黄色的。”
这时,目连对佛说:“这个小女孩真了不起,已经能意识到这些,她一定能成为菩萨。”
文殊师利在一旁问她:“既然如此,你为何不改变女身呢?如果变成男身,不就更好吗?”
须摩提回答道:“改变不改变我的女身,我想这无关紧要,因为学佛法并没有男女之分。今天,我要打消你们的疑虑,让你们看到我同样能修行,并且修行得很好。”
须摩提又说道:“从现在起,我很快就会觉悟,并达到正觉,我就会变为一位男子。”
说完这话不久,她果真变为男身,头发自然地脱落下来,袈裟也穿在身上,成为一个沙弥(即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料、不听视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而食及不蓄金银财宝等十戒的出家男子)。
这时,须摩提说道:“当我修行成佛时,在我国决不让以下三件事发生:其一,不发生有碍佛道的思想和行为;其二,不发生男子不愿劳作,不愿农耕;其三,不发生女子好吃懒做,不愿操持家务。请求万能的佛,若您觉得我是诚心诚意,就把我的身变成三十岁的沙门。”
话音刚落,他的身体变得更结实,面色看上去更刚毅,像三十岁的成熟男子一样。
须摩提又对文殊师利说:“等我修行成佛时,让我国的所有人都皈依佛门,使他们个个都穿上金色的袈裟,并且让全国各地及城郭处,长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及珊瑚等七宝树,还让宝池和宝花不多不少,分别与全国的寺院亭子的数目相等。”
说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又说道:“到那时,百姓们穿着袈裟聚集在一起时,呈现一片金黄色,让人人脸上都发出金黄色的光。”
这时,持地神在地下听了须摩提所说的话,也深受感动,按捺不住从地下钻出来,化做天神,对须摩提赞声不断。
由于须摩提所说的话功德无量,加上他静心修行,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成佛,实现了他最美好的愿望。
——据《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送水的路程
古时候,在距离王城五由旬之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庄里生活着—个原始部落。在这座村庄里,有一眼泉水,甘甜可口,闻名遐迩。国王为此而命令村中居民,每天给他送去甜美的泉水供他饮用。由于王城与村庄的距离较远,因此村民都因日日送水的苦役而深感疲惫,难以支持。村民们无可奈何,都打算离乡背井,远走他乡,以躲避国王的劳役。
当时,村里的头人见村民们人心浮动,就安慰大家说:“你们切莫焦急,我应该为你们去向国王说情,让国王改变村庄与王城之间的距离,由五由旬缩短为三由旬。这样,你们就可以少走许多路,往来送水不会觉得劳累不堪了。”说完,头人就到城里向国王说情去了。国王听后,爽快地答应了头人的请求,随即将五由旬改为三由旬。村民们知道后,无不欣喜激动,于是安定下来,继续为国王往返奔波,不辞辛劳地输送泉水。然而,有人觉得其中奇怪,就告诉村民们:“你们都上当了!从村中到城里,一直都是五由旬的距离。并没有因为国王的一句话,你们就少走了二由旬的路。”村民们虽然听了这位聪明人的活,但还是深信他们的国王,相信国王已缩短了他们送水的距离,再也不想远走他乡,逃避送水的苦差了。
——据《百喻经》卷上
智慧的贫儿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姐弟过着清苦的日子。姐姐出嫁后,因生活困难,就把自己的长子托付给在王宫当织工的弟弟。从此甥舅两人就开始相依为命,共同生活。
外甥长大后,也随舅舅一起到王宫去当织工。他们日夜为国王纺织各种美丽的绫罗绸缎,但收入甚微,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一次,甥舅二人去国王的仓库缴纳绸缎,发现库房里各种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回家之后,两人商量道:“我们两人日夜辛苦劳作仍是—贫如洗。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呢?国王的仓库里金银珠宝取之不尽,我们何不去拿些来用用,改善改善我们的生活呢?”计议停当,两人便趁夜深人静之际偷偷地挖了条地道,钻到国王的库藏中,偷了许多金银财宝。
第二天早晨,守库人发现库内失盗,急忙跑去报告国王。国王沉思了—会,想出一条捉贼的计策:“你们先别声张,这样,小偷以为我们宝物繁多,还没有发觉已丢了东西,一定会再次来偷。你们在库房中多埋伏一些人,严加看守,等他们来时,一定要一网打尽,不准放跑—个。”守库人便依令而行。
过了一段时间,甥舅俩看国王没什么动静,果然又准备再次去偷,外甥对舅舅说:“舅舅,你年龄大了,身体又弱,如果被守库人抓住,恐怕很难逃脱,你要多加小心。我年轻力壮,他们不一定抓得住我。不过你放心,如果你被他们抓住,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你。”不料舅舅刚一走进地遭,就被埋伏在那儿的几个士兵按倒了。外甥一看救舅舅已来不及,赶紧扭身就跑。士兵发现还有一个贼,忙喊守库人,等到守库人赶来,外甥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守库人害怕国王知道还有一个小偷逃脱会怪罪自己,便把舅舅杀死了灭口。
第二天一早,守库人提着舅舅的脑袋去向国王报功。老谋深算的国王想,这么—个老头,单独一个人是不可能盗这么多财宝的,一定还有同伙。便下令把舅舅的尸体扔在十字街口示众,并说:“你们派一些士兵严密看守,如果发现有谁来哭尸收尸,就一定是小偷的同伙,马上把他抓来见我。”
再说外甥逃走后,正在想办法救舅舅,没想到舅舅已被砍了头,尸体也被扔在街上,不由得心如刀绞。他想:“舅舅活着的时候没过—天的好日子,死了还要受这份罪。我真是对不起他老人家啊!我一定要把他的尸体抢回来,让它安息。”
士兵们按国王的命令在十字街口整整看守了一天,也没见任何可疑的迹象。快黄昏时,一群远方的商人进了城,装满货物的马车—辆接—辆地驶过街道。突然,相反方向也来了一阵马车,两队马车挤在十字路口,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双方各不相让,争吵起来。有两辆装满稻草的马车被挤翻了,满载的稻草正好覆盖在死尸身上。士兵们一看不对,忙上前把人群车马驱散了。
第二天早晨,士兵们把前一天发生的事禀告了国王。国王立即明白这是小偷的同伙干的。于是他命令看守死尸的士兵全部撤走,另派了一些能干的侦察,秘密地在四周侦察,看有谁敢到稻草堆上来点火,就马上抓住他。
外甥没能抢回舅舅的尸体,正在懊恼。见国王又变花招,他立即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他带领一批人,假装是跳火把舞的,一路跳着进了城。他们愈跳愈高兴,愈跳愈起劲,吸引了许多看热闹的人。那些侦探也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只顾欣赏他们的舞蹈了。趁没人注意,外甥偷偷地把手中的火把向草堆舞去。草堆顿时熊熊地燃烧起来,人们惊恐地四处奔逃。等到侦探醒过神来,跳火把舞的人早不知到哪里去了。
侦探连忙跑去报告国王,国王大怒,下令多派人员,严加看守,看有谁敢来收骨灰。国王狠狠地说:“那上来收骨灰的一定是个诡计多端的贼头,抓住了他,我绝不轻饶。”
当天晚上,外甥带了不少好酒到十字街口来卖。那些看守骨灰的人已连续劳累好几天了,一看见好酒,馋涎欲滴,那里还顾得上抓贼。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酩酊大醉。外甥把这些醉得不省人事的士兵个个反剪双手,捆绑起来,然后把舅舅的骨灰细心地收敛在空酒瓶里,出城走了。
第二天,国王接到报告,气得暴跳如雷:“这个贼头竟如此狡猾!几次三番让他得手。我这回要做一个万无一失的蜀套,看他往哪里逃!”
国王下令在临河的花园中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又派出许多士兵在周围严密守卫,然后让自己美丽的女儿浑身戴着金饰玉佩,住了进去。国王对女儿说:“如果有人来,你就抓住不放,大声喊叫,这样一定会把这个贼抓住。”安排妥当,国王心中暗暗得意:“公主如此美丽,又身着无价的珠宝,那可恶的贼头一定会上钩的。”
几天之后,外甥半夜里果然来到河边。他先从河的上游放下一根木头。木头顺水而下,哗哗作响。守卫的士兵起先还以为是什么怪物,连忙点起火把,但只看见一根大木头在水中上下漂浮,也就算了。过了一会外甥又放下一根大木头,士兵们又是一阵惊吓。但这样几次之后,他们也就见怪不惊了,只顾自己呼呼大睡起来。于是外甥傍着一根大木头偷偷地游来,爬进了屋子。
公主醒来,发现身边躺着一个陌生的男人,连忙抓住他的衣服。外甥笑着说:“你抓住我的衣服有什么用?你要是抓住我的手臂,我不就跑不掉了吗?”公主一听有理,便放掉衣服抱住手臂不放,同时大声叫喊。她哪里知道,自己抓住的是:外甥事先带来的一条死人手臂。外甥见公主抓住死人手臂不放,便一骨碌从窗子翻身出去,泅水走了。看守的士兵们听到公主的喊声赶来,连个人影也没看着。
天明后,公主和士兵们把夜间发生的事情报告给国王,国王摇着头直叹气:“这个贼太机灵了,简直是世上无双!我怎么想办法也抓不住他,这可怎么办呢?”
过后不久,公主怀孕了。十月期满,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国王又生一计,他命令乳母抱着孩子在城里四处转悠,吩咐说:“如果有谁来亲吻孩子,你就把他逮住。”
乳母按照国王的命令,抱着孩子在城里四处转悠。大半天过去了,也不见有人来亲吻孩子一下。孩子饿得哇哇大哭,乳母也饿得饥肠辘辘。这时恰好碰上一个卖饼的,乳母便上去买饼。却不料这个卖饼的正是外甥假扮的,他一面用饼逗弄着孩子的小嘴,一面顺势在孩子娇嫩的脸蛋上亲了一口。
乳母回到宫中,对国王说:“我在城里整整转悠了一天,没有一个人来亲孩子。只是我在买饼时,那个卖饼的见孩子可爱,亲了孩子一下。”国王忙问:“你把那个卖饼的逮住了没有?”乳母说:“孩子饿得直哭,我也饿坏了,才去买他的饼。人家只是给我们饼时顺便亲了一口,又不是贼,我抓他干什么?”国王无话可答。于是国王让乳母继续带着孩子在城里转,并派了几个人在后面跟着,命令说:“这次无论是谁,只要接近这孩子,你们就马上把他抓起来。”
这一次外甥又带着好几瓶美酒来了。他一见乳母等人,就招呼他们喝酒。乳母等人经不住外甥盛情的劝说和美酒的引诱,便坐下来你一杯,我—杯地喝了起来,不禁酣然大醉。外甥便趁机抱着儿子溜走了。乳母等人酒醒后,发觉孩子没了,知道上了人家的当,吓得连滚带爬,向国王报告去了。国王听了他们的报告,气得破口大骂:“你们这帮蠢货,就知道贪喝那猫尿,既没抓住那贼头,倒反让他把孩子抱走了。真是气死我了!”
外甥抱着儿子来到邻国的首都,到王宫求见国王。国王接见他时,发觉他神态谦和,言语得体,举止有礼,而且见多识广,聪明非凡。国王十分高兴,便把他留下来,封为大臣。有一天,国王说:“在我国,还没有一个人像你这么聪明机智。我想把爱女嫁给你,你一定很高兴吧!”外甥忙回答说:“大王这样厚爱,我真是不敢当。如果大王真的可冷我,希望能为我聘某某国的公主。”国王真地答应了,并当即派人来到外甥原来生活的国家,向那位发誓要抓住小偷的国王求婚,说自己有一位太子,希望聘娶那美丽的公主。
公主的父亲——那位老国王接待了使者,立即答应了这门亲事。但他转念一想:“这件事是不是那个贼头搞的鬼?那可恶的家伙实在太狡猾,总是让我们吃亏上当。这次莫非又是他设下的圈套,想来骗走我女儿,他孩子的母亲?”想毕,立即派使者赶往邻国,要求说:“既然贵国太子要娶我的女儿,必须由太子亲自前来迎娶。”
外甥得到这个消息,心想:“我如果真的亲自去迎亲,一定会被那位国王识破,抓住的。”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会,脑子里冒出了一条对策。他跑去求见庇护自己的那位国王,说:“如果大王决定派我亲自去迎亲,请拨给我五百骑兵,一律要兵强力壮,以显示我国的气派威风,这样我才能去。”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到了迎亲的那一天,外甥穿上节日的新装,以二百五十名骑兵为先导,二百五十名骑兵为后卫,自己策马走在队伍的中间。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公主所在的国家行进。到了王宫前,外甥立马控缰,在马上向国王和公主致意,并没有下马行礼。国王见此情此景,心中已猜到了八九分,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这小子的胆量和聪明。于是,他牵着公主来到迎亲队伍中间,上前握住外甥的手,问道:“请你实话告诉我,我前后几次想方设法要抓而没有抓住的,是不是你?”外甥在马上含笑致敬:“不错,就是我!”国王长叹一声,由衷地说道:“天底下再没有比你更聪明的人了。好吧!我把我的女儿嫁给你。”
外甥与公主结了婚,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
——据《生经》卷二
仙人的眼珠
从前,有一个人入山学道之后,获取了五通仙之圣果。因此,此人具有一双天眼,能洞见万事万物。地下埋藏的所有珍宝、金银,他也都能一眼瞥见。国王知道此人的神通之后,心中异常兴奋,恨不得马上叫他来为自己效劳。他对身旁的大臣说道:“我国能有如此神人,应是我的幸运。你们能想出什么妙计,使他常住我国而不去他处,从而给我发现更多更多的地下宝藏?”
一位愚蠢的大臣,听了国王的话后,马上便去了这位神人的处所,设法挑出了他的两只眼珠。他志得意满地手持着那位神人的两只眼珠,献给了国王陛下,并表功似地告诉国王:“陛下,臣按您的吩咐,挑出了神仙的双眼。从此,他就只能住在我国,不可能再去他乡了。”国王听了这愚臣的报告后,颇觉啼笑皆非:“我之所以想要这位神仙长住我国,是因为他能够为我发现地下埋藏的所有宝藏。现在你却是毁了他的双眼,长住我国又有何用?!”
这位愚臣,实是荒唐之极,不但使神仙丧失其道眼,而且也使国王一无所获。
——据《百喻经》卷上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住下。
婆罗门尼的几位弟子外出化缘、拾柴回来,—进罗园,看见一位女居士端坐树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宁寂静、超然世俗的样子。弟子们很是惊叹佩服,赶紧上前施礼,恳请女居士赐教。
于是女居士便跟这几个年轻弟子侃侃而谈。她说古论今,讲法释道,还勉励她们潜心修研,必能获得真谛。
女居士讲得娓娓动听,句句透彻。几个弟子听得频频点头,心服口服。她们从来没听过这么中恳切实的教诲,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机遇,而且对女居士也就越发尊敬,越发感激。
弟子们听了教诲,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兴兴到庵中回婆罗门尼的话去了。
一见师傅,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师傅,师傅,咱们罗园里来了一位姓瞿昙的沙门,是位道法高强的人呀!她特别善于讲法说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话都能说到人心里去,切中我们糊涂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语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
婆罗门尼见自己的徒弟们如此眉飞色舞地赞叹那个初来乍到的女居士,心中一动,就势吩咐道“既然她这么深刻高强,这么值得你们讨教,那么好,就替我去跟她说,请她明天到庵里来吃饭吧。”
弟子们一听,惊喜万分,这正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事,高兴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个腿快的弟子赶忙跑到罗园去传师傅的话。
女居士听了弟子传达过来的邀请后,依然平静地坐着,没起身,沉默不语。那个正在兴头上的弟子见女居士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虽然有点儿纳闷,但她心里是唯恐她不答应,所以也等不及女居士的回话,就兴冲冲地往庵里跑,回禀师傅说,女居士接受了邀请,明天准来。
第二天一早,婆罗门尼坐在正堂上,堂门敞开,远远地就看见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钵盂,信步朝尼庵走来……
婆罗门尼叫弟子给女居士添了一个座位,然后就吩咐上菜开饭。一桌子的菜,招待客人可谓是够丰盛的了。可婆罗门尼只顾闷头自吃自喝,对女居士既不谦让,也不关照,似乎并没把她当做自己请来的“贵客”,没有一点儿主人尊客的姿态。弟子们看在眼里,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多说多动。女居士也就自然要自己照顾自己了。
吃过饭,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净面,又把钵盂清洗干净,然后回到屋里,坐在为自己特设的位子上。再看婆罗门尼,舒舒服服,心满意足地挺了挺身子,穿着鞋侧卧在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头,摆出一副舒懒懈怠,漫不经心的姿态。她侧着头,平声慢气地问女居士:“我们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讨教讨教。我的弟子对你的口才、智慧盛赞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为我们解答呢?”
看着婆罗门尼傲慢的样子,女居士平谈而和气地回答:“姐妹们有事要问,我尽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气呢。不过,恐怕今天不是时候吧?”
说完,她便起身告辞。婆罗门尼只在床欠了欠身,草草摆了个送客的姿态,目送着她出了门。弟子们不知师傅到底想干什么,都觉得很不自在,心里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们外出去砍柴。归途中又去罗园听女居士讲道。回到庵中,又如实地回禀了师傅。婆罗门便又请女居士到庵中用饭。就这样一来二去,连请了四次饭。
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道。可女居士还是当初的那句话——“还不是时候”。
❸ 佛家十大经典故事是什么
经典一:一切皆为来虚幻。 经典源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❹ 佛教十大经典故事有哪些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回:人生在世如身处荆答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❺ 佛教的历史和传说故事谁能告诉我几个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著名的佛教人物: 释迦牟尼(教主) 达摩(禅宗初祖) 慧能大师(六祖) 宣化上人,虚云老和尚,黄念祖老居士(近代大德)还有许多 贴不上来了以下是关于佛教的网站 楼主方便去看看吧 http://www.ebud.net/ http://news.fjnet.com/ http://www.fjcb.cn/fjwh10.asp
❻ 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佛教典故是什么
注:舍利佛与目犍连为佛十大弟子!六祖是禅宗六祖!1舍利弗露宿记佛陀在世时,常在恒河的两岸教化众生,有一回来到王舍城,舍卫国的给孤独长者就到王舍城邀请佛陀,请示佛陀是否在王舍城宣讲完后能转到舍卫城弘法?佛陀很欢喜地接受了。
当时从王舍城到舍卫城,唯一的一条路,就是从王舍城往北直走,然后由恒河渡船过去,再继续往北走:经过须弥山(即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还要走过蜿蜒险要的山腰,接着再往西走好几天才能到达。他们走到接近舍卫城的途中,已近黄昏,弟子群中就有人说:「佛陀,大家都已经很累了,今天绝对无法到达舍卫城,是否在附近的精舍休息一夜?」佛陀慈悲地答应了,就在附近的精舍安顿。
印度的气候白天炎热,晚上寒冷,佛陀睡到半夜时感觉有点冷即起身端坐。那时佛陀突然打了一个喷嚏,而且听到外面也有人在打喷嚏,往外一看,原来树下有一个人。佛陀就问:「树下是什么人?」
外面的人回答:「佛陀!是我,舍利弗。」
佛陀说:「来!你为什么在树下?」
舍利弗说:「佛陀,昨晚到达精舍后,大家都急着找休息的位置,后来没位置了,我只好住在树下。」
佛陀听了,隔天早上就聚集弟子们说:「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为什么你们要争先恐后呢?你们可知道,在你们当中谁可以坐首位?谁可以喝第一杯水?谁可以受第一个施主供养的食物?」
那些比丘们因为太年轻了,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样,有人说:「有王族身分的刹帝利族才可以坐第一位;因为他们的地位高,可以喝第一杯水、接受第一个供养。」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婆罗门宗教家,因为宗教家地位崇高,出家后更应该尊重他、礼让他。」有人说:「不对,应该是修行得到神通的人才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个供养。」
佛陀说:「诸位比丘大家注意听,在这里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的分别,不是其它宗教所能超越的,也不是得神通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在我的教团里,你们接受的是平等的教化,既然是平等的教化就要有彼此互相敬重、礼让之心,这个团体才会美。初出家的要知道尊重早出家的前贤,比你们年长的都要敬重;他们能够老实修行,戒行就比你们好,他们先出家,早吸收佛法,内修外行德行平齐就称作长老,你们年轻人要懂得敬重长老、尊重秩序。总之,能够修德修心,又能弘扬佛法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个供养。」
佛陀讲完这些话后,那些年轻的比丘们已知道佛陀教化的主题了。昨晚因为大家都走得很累,每一个人都想找个好位置安歇,没考虑要礼让、尊重长老,让舍利弗在树下过了一夜,备受霜风露水,大家都很惭愧地向舍利弗道歉;此后他们便知道要彼此尊重,尤其是要依法礼让长老,因此僧团一片和气。
佛陀的教育就是在境界中随境「观机说法」,让弟子们去恶向善,知道什么人才可称为「长老」,应该如何尊敬他人,大家应如何互相体贴;像舍利弗露宿这件事,当时彼此若相让一点,即可空出一个位置,不是皆大欢喜吗?我们学佛一定要学会「去贪」,不要贪那么一点点,如果人人都能自我收敛一些,生活自然可以过得更和乐!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很小的地方也不要轻视,若疏忽了,那么我们的心就会不安定;总之,学佛要从小处着手,对于肯用心的人而言,佛法确实就在生活当中啊!
2目犍连救母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突然想起生身的母亲;因为母亲在世间时贪、瞋、痴的行为三项具足,对人、处事都有非常不好的举止,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目犍连急于想知道他的母亲生在何处,于是进入定中看到一处很恐怖的地方,原来那里就是地狱。
在地狱中,目犍连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样样刑具都有,每一个都非常的可怜,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饿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饿鬼模样都是: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那种境界令人惨不忍睹。当他看得十分不忍时,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也如同饿鬼道的众生一样,愁容满面、泪水涟涟,饥饿 正煎熬着她,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目犍连问她的母亲受了 哪些苦报?她的母亲说:「我非常饥饿,没有水、没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烧,我急需要水,还有粮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他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他的母亲十分欢喜,尽管双手无力,也急急忙忙伸手来接,她忍着颤抖和痛楚,将食物拿到嘴边,想先喝口水再吃饭;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团大火,瞬息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
目犍连看到了这种境界,非常痛心也觉得万分无奈,尽管他的神通广大,但是母亲的业障如此深重,让他无能为力,因此带着万分的失望从定中醒来。
当他出定后,赶紧去请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体投地礼拜说:「佛陀!我心里很痛苦!到底我的母亲曾种下什么业?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泪涟涟地诉说。
佛陀说:「众生的业力确实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亲生时造下了贪、瞋、痴的恶业;她贪图别人的劳力与财力而造业;除了贪业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赞叹他人、时时毁谤造业。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宝、不肯修行,反而毁谤三宝,这样的痴业使她无法得救;自己造的业必须自己承受罪报,业如须弥山,任何人都对它无可奈何啊!」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心里觉得很无奈,但他仍请求佛陀给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亲。他的一番孝心,令佛陀感动,佛陀说:「要救你的母亲,光凭你的神通是不够的:因为你的母亲业障太重,必须靠许多有修行且已证果的僧众,将清净的福业累积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来帮助她。」
目犍连尊者说:「我要去哪里找这么多有清净福业的人呢?」
佛陀说:「这倒不难!从四月结夏安居到七月期间,许多清净的比丘专心致力于去除烦恼,增长智慧,在这段期间已探讨了真理,透彻了妙法,这些僧众就具有最清净的福德;如果能请这些人同心合力为你的母亲祝福,那么她就可以得救了。」
目犍连尊者听了,内心非常欢喜,他就向每位僧伽、比丘一一顶礼请求。佛陀又告诉他:「你应该为你的母亲造福,在七月十五日当天,也就是解夏那一天举行供僧与大家结善缘;以这分清净心加上欢喜心,共同为她祝福,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这股力量才能转她的业。」
于是目犍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了很丰盛的素斋,并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备了一盆清水,并亲自奉上让比丘们净手——因为印度人用手抓饭团吃。他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这一场供养非常的殊胜庄严。之后,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为他母亲祝福,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福德具足,这股福慧、欢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确实非常大。
目犍连尊者在当天晚上初夜时分,于定中看见一位很庄严的天人从远处飘飘然而来,向他顶礼,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母亲。她向目犍连尊者答谢说:「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众多尊者的慈悲愿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已超越饿鬼的境界,现在要生天道了。」目犍连尊者见到此一境界,非常高兴,出定后赶快去向佛陀礼谢,也向所有的比丘顶礼。
目犍连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着众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净福业的帮助,所以他的母亲得救了,目犍连非常的感恩。因此,故事就这样被流传下来,从此大家认为要为亡者祈福,必须在「结夏安居」结束的七月来供僧,这也是孝心及感恩心的表现。
3六祖与神秀惠能法师到寺后,弘忍命其到后院劈柴踏碓。惠能法师到寺中后,深得弘忍法师赏识。弘忍法师原来打算把衣钵传授给他的大弟子神秀。但自从惠能来寺之年,弘忍法师察觉在领会禅机和慧根上,惠能要比神秀优异的多。因此,他便把传授衣钵的注意力转移到惠能法师身上。一天,弘忍法师招集所有的僧徒门人,对他们说:“现在,你们可各自回去作一偈语,要取本心般若之性。若悟大意者,即传给他衣钵,立为六代祖。”大弟子神秀所作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大字不识的惠能法师针对神秀的偈语,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列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法师认为惠能见性深透,悟契玄机,确是根器不凡,就此打算将衣钵传授给惠能。次日,弘忍法师来到碓房,见惠能腰中系舂米,便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用杖击碓三下便离开了。夜里三更时分,根性敏锐的惠能来到弘忍法师的禅房。五祖单独为他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见惠能大悟,便传衣钵给惠能法师,立为第六代祖。弘忍法师考虑到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也只是个舂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会加害于他随即令惠能速离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第二天,神秀知道惠能带走了传法衣钵,果然便率众追杀。惠能法师来到梅岭,精疲力竭,饥肠辘辘,神秀却紧追在后。为了避免与神秀的争斗,他便把衣钵放在梅岭道旁的一块大石上,躲入密林之中。神秀追至梅岭,见衣钵放在石上,便急不可待地去取。谁知衣钵瞬时发出万道金光,把神秀一伙刺得眼花缭乱,难辨东西。那衣钵也似有万斤之重,任凭神秀如何搬动,也难以挪动半分。神秀看到如此,仰天长叹曰:“天不助吾也!”便悻悻地折回。惠能法师脱险,口渴难当,岭上无水,便以杖点石,遂涌清泉。
❼ 佛教经典故事有哪些
bookgb.bfnn.org 这里有宣化上人的专辑,宣化上人讲佛教故事深入浅出,很有意思.
www.guoxue.com 这里有景德传灯录,专门讲禅版宗的历代大德权,从佛祖讲到高僧.
你还可以查一下”五灯会元””碧岩录”,都很有意思.
当然,最过瘾的还要数<<金刚>><<楞严>>
<<圆觉>>等等佛经,佛亲口传下,绝对是世界特尊,人天第一.
还有,蔡志忠的<<禅说>>也有点意思,有心的话,都要慢慢看看.
❽ 佛教有那些经典故事
以下来自互联网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 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的抱着……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的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❾ 佛家有哪些经典故事
特别多,说上千个都不夸张,《百业经》《贤愚经》《杂譬喻经》《阿含经》《内杂宝藏容经》等等这些经典里都有非常多的经典故事! 简单举几个:《流水拯救万条鱼》 超脱凡夫迷惘 空房中的六种动物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 劝人学佛求道 多生累劫修安忍 旁生亦行持安忍 顶宝承受诸苦难 月亮王子平静受死 慧狮子恭敬袈裟
安忍求和 善愿恶誓 知恩图报与忘恩负义 仁慈熊猫 金财比丘 碧绿不生嗔恨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罗刹 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忍言尊者安忍不动 积极寻找圣者智慧 仙人忍辱。舍身饲虎。 目莲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