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殷商历史的发源地在哪儿
殷商文化复,起源于商部落的发源地河制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如玄鸟生商、王亥经商、成汤都商。商丘是商部落的肇兴地、商业的发源地、商朝的建都地等。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商丘,是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 商人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区别。
2. 商朝末期的历史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在作为商朝鼎盛阶段的武丁时期以后,相继为王的是祖庚和祖甲兄弟两人。祖甲的情况和武丁类似。《尚书·无逸》篇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继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祖甲可能对商朝的一些制度进行过改革,周祭制度即为祖甲所创。在卜辞中他被称为父甲,祖甲和帝甲。廪辛是祖甲之子,在位时间不长。其弟康丁,《史记·殷本纪》作庚丁,关于他田猎的卜辞数量很多。康丁子武乙不仅和康丁一样酷好田猎,而且以蔑视天神著称,《史记·殷本纪》说他“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叩辱之;为革囊,盛血,僇而射之,命曰射天”。他去河、渭之间田猎时被雷震死。武乙子文丁,又被称为文武丁、文武帝。为了遏制周的势力兴起,文丁曾经杀掉周王季历。帝乙是文丁之子,曾对东南方的一些方国部落大规模地用兵。据卜辞记载,帝乙继位后的第十年九月,率众和侯喜等从大邑商出发,经雇、商、毫、攸、杞等地到达今淮河下游一带征伐人方,第二年五月才返归。过了5年,帝乙再次征伐人方。他还用五十月的时间征伐孟方(今河南雅县南)。这些都表明向东方经营是帝乙注目之所在。
帝辛名纣(或作受),为帝乙之子。《史记·殷本纪》说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位天分甚高的人物。但是纣骄傲拒谏,生活奢侈。古本《纪年》说“殷纣作琼室,立玉门”。相传纣在邯郸以南、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北的广大区域里建造离宫别馆。纣王十分暴虐,设置了炮烙之刑。他重用谗毁善谀的费中、恶来等人,诛杀和废逐比干、箕子、商容等贤臣,致使商朝的大师、少师、内史等官员持祭器、乐器、图法等叛纣而奔周。关于纣王末年商朝的形势,纣兄微子曾说,“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可见已经相当严重。致使纣玉覆灭的另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在于许多方国部落对商朝态度的转变。纣王醢九侯脯鄂侯囚禁周族首领西伯于羑里,使得不少方国部落叛纣。西伯之臣闳夭等献美女奇物良马等以后,西伯才被纣赦免。纣的时期,周族迅速崛起,《论语·泰伯》篇说周文王时期“三分天下有其二”,《史记·周本纪》说周武王时期“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可见许多方国部落都投靠了周。这时候,纣仍不改悔,化续与诸方国部落为敌,并向东方大举用兵,讨代东夷,虽然取得不少胜利,但也耗损了国力,使商朝走向覆灭,所以《左传》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大约在前11世纪中期,纣发大军抗拒周武王所率武装,可是兵无斗志,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纣王兵败之后,逃登鹿台,身穿缀满宝玉的华丽衣服,自焚而死。纣死后,其子武庚受封于周。周初三监叛乱被平定之后,周以微子代武庚。尽管“殷祀”还保存了很长时间,但作为一个朝代而言,纣王之死则是商朝寿终正寝的标志。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在《尚书。牧誓》中,对这次大战的经过曾作了简略的记载,是我们了解这次大战的最早文献。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候?《牧誓》开篇曰:“时甲子昧爽”,仅有纪日,而无明确的年代。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 我国有记载的确实纪年始于公元前841 年。在这之前的史事年代均要通过推算得到。由于上古史料的缺乏,人们推算的武王伐纣年代简直令人无所适从。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中列举了前人的十二说法:即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年、前1067年、前1066年、前1150年、前1051年、前1050年、前1047年。加上梁启超提出的前1027年,唐兰提出的前1075年(《新建设》1955年第3 期),丁山提出的前1029年(《商周史料考证》),章鸿钊提出的前1055年(《中国古历析疑》),凡16种,使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些说法中,以公元前1066年、前1122年、前1027年说最有代表性。 前1066年说最早由日本新城新藏据南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在《东洋天文史研究。周初之年代》中提出。后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齐思和的《中外历史年表》等也采用了此说。前1122年说源于刘歆的《世经》和《三统历》,此说曾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学者,但也有人批评刘歆的推算是“欲以合《春秋》,横断年数,损夏益周”(《后汉书。律历志》),肆意缩短夏、商年数而妄增周朝年数,主观因素太多。前1027年说自梁启超在1922年提出后,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陈梦家的《西周年代考》皆主张此说。 特别是郭沫若的《中国史稿》采取此说后,在国内外史学界,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此说原本于《史记。周本纪》裴骃《集解》引:“《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即从周幽王最后一年(前771 年)上溯257 年,便是前1027年。 近年来,人们又对武王伐纣年代进行了推算,提出了新的说法。黄宝权等对前1027年说“稍事推进”后,提出了前1029年说。他们依据《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和《史记。天官书》“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等记载,认定武王伐纣在“酉年”,但用于支推算,从周幽王亡上溯257 年的结果却非“酉年”,其最接近的酉年是前1032年。那么是否可断定前1032年就是武王伐纣之年呢?不能。原来史书上所用的岁星纪年法并不准确,每隔86年要误差一年,257 年间正好误差3 年,“减去误差数得出前1029年就是武王克殷的绝对年代。”再进一步推算后得出结论,武王伐纣之战是在这年的“周历二月五日黎明前打响的”(黄宝权、陈华新《周武王克殷年代考》,载《华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4 期)。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大行星摄动而求得的这三千多年中的运动轨道,将我国历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那么武王伐纣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载《天文学报》第十九卷一期)。因为《淮南子。兵略训》中曾写道:“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其显示的天象是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同时还有彗星出现,头向着东方。根据1910年4 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现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前1057年3 月7 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这年的头3 个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与《淮南子》记载相同。那时,木星运行在张宿中,正当鹑火之次,与《国语。周语下》所说的“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相合。赵光贤据此认为,天象是客观存在而又有规律可寻的,用电子计算机来算四千年前的天象,并与史料相结合,“推算出来的年代就是可信的。”从史料的考证上,赵光贤进一步充实 和支持了前1057年说,并指出“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记。周本纪》集解)中的“至幽王”,不是指幽王亡年(前771 年),而是即位之年(前782 年),而“二百五十七年”的“五”、“七”两字应颠倒过来,这样推算出来的武王伐纣年代才是正确的:即771 加11(幽王在位年数)再加275 ,共为1057年(《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 何幼琦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推算文物、文献中有关的纪时,也考证了武王伐纣的年代。在推算方法上,以1980年为起点,推算尺度用现代天文常数,回归年(岁实)为365.2422日,朔望月(朔策)为29.530588 日。何幼琦先通过《小盂鼎》、《庚嬴鼎》的铭文间接地推算出康王元年(前1013年)和成王元年(前1030年),然后依据《史记。周本纪》“既克殷后二年……武王病……有瘳而后崩。……周公乃行政当国,……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的记载,逆算断定:“克殷之年,当在成王元年前七年又二年”。即前1039年,并算出大战就发生在这年的元旦(正月甲子胐)。 所以说,武王伐纣是一次利用节日,出敌不意,远途奔袭的成功战例(《周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载《中山大学学报》1981年第1 期)。 一个历史年代的推算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并提出了19种考证结果,这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虽然上述诸说结论迥异,但各有所据,难道武王伐纣的年代真是纷纷然而不可定一吗?正确的年代只能是一个,但究竟是哪一年,还有待于努力探讨。
3. 商朝历史:都城变迁商朝首都在哪
“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的。其原始性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笨拙和耕作方法专的原始。商人采属用“火耕”的方法,即“焚田”,来代替笨拙的生产工具开辟原野,把林莽烧平后,在灰土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不得不经常迁徙。“游农”经济是商人都城屡迁的原因所在。但考古资料证明,郑州和小屯两地商代文化中出土的石镰和石斧都很近似。这两地正好一个代表商代前期,一个代表商代晚期。商代农业生产已使用少量青铜器。目前出土的几件青铜农具,商代前后期的数量也大体相当。这说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同样是“笨拙”的。至于耕作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代焚田说》中指出“焚田”是殷人狩猎的一种方法,根本与农业无关,至于说商人“不懂得施肥”,则与史实不符。《汜胜之书》说:“汤有旱灾,伊尹作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甲骨文“尿”字即粪便之“屎”字。卜辞中有大量“尿田”的记载,
4. 中国商朝以前的历史记载可信吗基本上都是些神话传说啊
别听砖家叫兽胡说,那些有模有样的故事你觉得是空穴来风么?要相信商以前版的历史。就意味着你权要放弃以前的很多观念,当然,要相信也要有根据:《河图》《洛书》《山海经》《黄帝内经》《周易》这些就是活生生的证据。如果你不相信商以前的历史。你就只能相信这些旷世之作是天上无端掉下来的,一楼的回答就是说教,教科书的牺牲品,哎,可悲啊。只知道照本宣科,脑子白长了。不知道那是用来思考的吗?很多事情我们不必问人,多多思考,便出真知!!!
5. 商朝历史有没有文字记载
殷商没有专门负责记载史料的官员~后代国家有记载历史的习惯起源于西周,版周公完权善了国家的政体,所以西周之前的殷商是没有官方史料流传下来的~
现在研究殷商的历史主要是研究先秦时期的记载殷商历史的书籍(这是后人考证的,不是第一手历史资料,所以也不能盲目的全部相信)还有就是青铜器和龙骨上面的祭祀文字。
当时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和钟鼎文(金文),这些文字是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6. 目前的史书对商朝的历史并没有确切记载,那么商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请说说理由
存在啊,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楼主别忘了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商朝的啊,再说了史记里也有《殷本纪》啊,殷就是商朝啊。你可以看看史记楼主,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7. 商朝历史有多少年
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
商朝,又称殷、回殷商 ,是中国历答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末代君主帝辛(纣王)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后由于频繁征讨东夷造成国力空虚,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灭亡。
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及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商朝流行活人祭,擅长用蛮夷来做祭品。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8. 商朝的历史
://ke..com/view/553879.htm
1、商朝
(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汤即天乙,姓氏为“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2、商都城的变迁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士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侯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向东下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3、商朝历代国王
契 (前2257年---前?)
昭明 (前?---前?)
相土 (前?---前?)
昌若 (前?---前?)
曹 (前?---前?)
冥 (前?---前?)
商高祖(王亥) (前?---前1972年)
王恒 (前1971年---前?)
上甲微 (前?---前?)
报乙 (前?---前?)
报丙 (前?---前?)
报丁 (前?---前?)
示壬 (前?---前?)
商夔宗(示癸) (前?---前?)
商太祖(商汤) 子天乙 (前?---前1589年)
商代王(太乙) (前1588年---前1588年) 1年
商哀王(外丙) 子胜 (前1588年---前1587年) 2年
商懿王(仲壬) 子庸 (前1586年---前1583年) 4年
商太宗(太甲) 子至 (前1582年---前1571年) 12年
商昭王(沃丁) 子绚 (前1570年---前1542年) 29年
商宣王(太庚) 子辩 (前1541年---前1517年) 25年
商敬王(小甲) 子高 (前1516年---前1500年) 17年
商元王(雍己) 子密 (前1499年---前1487年) 13年
商中宗(太戊) 子伷 (前1486年---前1412年) 75年
商孝成王(仲丁) 子庄 (前1411年---前1401年) 11年
商思王(外壬) 子发 (前1400年---前1386年) 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 子整 (前1385年---前1377年) 9年
商穆王(祖乙) 子滕 (前1376年---前1358年) 19年
商桓王(祖辛) 子旦 (前1357年---前1342年) 16年
商僖王(沃甲) 子逾 (前1341年---前1337年) 5年
商庄王(祖丁) 子新 (前1336年---前1328年) 9年
商顷王(南庚) 子更 (前1327年---前1322年) 6年
商悼王(阳甲) 子和 (前1321年---前1315年) 7年
商世祖(盘庚) 子旬 (前1314年---前1273年) 42年
商章王(小辛) 子颂 (前1272年---前1270年) 3年
商惠王(小乙) 子敛 (前1269年---前1260年) 10年
商高宗(武丁) 子昭 (前1259年---前1201年)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 子跃 (前1200年---前1190年) 11年
商世宗(祖甲) 子载 (前1189年---前1157年) 33年
商甲宗(廪辛) 子先 (前1156年---前1153年) 4年
商康祖(庚丁) 子嚣 (前1152年---前1145年) 8年
商武祖(武乙) 子瞿 (前1144年---前1110年) 35年
商匡王(文丁) 子托 (前1109年---前1097年) 13年
商德王(帝乙) 子羡 (前1096年---前1076年) 21年
商纣王(帝辛) 子寿 (前1075年---前1046年) 30年
4、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征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巨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5、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6、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
7、商朝残余势力
武庚,纣王之子,幼时聪明好学。约公元前1066年2月底,商亡周立。武庚管理殷余民,殷民大悦。
武王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设邶、 卫三国。朝歌以东设卫国,使管叔由管徒封卫,朝歌西与南为 ,使蔡叔由徒蔡封 ;朝歌以北为邶,使霍叔自霍徒封邶。共同监视武庚。此时,武庚留居在纣宫(今淇县城内的西坛、三海一带)续殷祀。
殷亡第二年,(公元前1065年)武王死,子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代成王掌管国事。对此,管叔、蔡叔皆不满,散布周公想篡位之谣言,并串联武庚起兵反叛。
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江山,“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以成王命率军东征,伐朝歌叛军,武庚兵败被诛。周公又杀管叔、放蔡叔、贬霍叔,将朝歌“殷顽”迁于洛阳管教之。
武庚之乱后,使周初统治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亲戚、蕃屏周室的重要性。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周分、成王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和殷遗民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纣兄微子启,他在灭商后投降周,也未卷入叛乱,因此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封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国号卫。此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为周公、成王所封。两次分封,不仅使周人巩固了在原属殷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周人的势力和影响,使周成为国力和疆域远远超过商朝的强大国家。
9.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那商朝以前的历史是如何知道的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主要是在商朝之时有甲骨文,通过甲骨文的文字记载,以及中国汉字六种造字法推及而来,在甲古文中有很多是关于占卜以及战事记载的,在这些占卜记载中哟偶很多远古传说的,由这些可以推及到一些商朝前期的历史。
另外,商朝以前的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状况,主要是通过考古挖掘后,对历史遗址的分析,尤其是对人物化石的碳12和碳14(不好意思,对理科知识有些欠缺,具体怎么勘测本人也不清楚)的分析来勘测出年代和生活环境,由此来给商朝以前的社会状况来定性。比如说,北京人以及遗址是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并与1927年起进行发掘。
还有一些是通过中国的古书,不如说《尚书》记载而来。当然还有各位同仁所说的野史以及结绳记事和民间流传,但这些由于时间久远对今天历史研究的影响都比较小了。
实际上关于商朝以前的历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的历史状况,在史学界存在很多的分歧,很多观点并不是定论,而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教材和老师所讲的大多采用的是比较普遍的观点,也就是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一种观点,实际上还是有其他观点存在的。关于原始社会的历史,现在中国史学家和世界史学家的观点也有很多地方没有大道一致,在高中就没有给大家介绍。然而在大学,实际上是各种观点大家在图书馆都可以看到的。
所以,如果你是高中生,学好现在能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点就够了,好好努力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