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著名姓魏的人物
谏臣 魏征 写《海国图志》的魏源 九千岁魏忠贤 三国名将 魏延
㈡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1、魏无忌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3、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守葭萌关。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4、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大业十三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5、魏象枢
魏象枢,字环极,号庸斋,又号寒松,蔚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
顺治三年中进士,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顺治四年,魏象枢因事被坐,受到从宽的降职处理。到顺治十一年由于陈名夏案牵连,又遭降职处分。顺治十六年他因官场无常,以养母为由,去官回乡。
㈢ 历史上魏姓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魏姓名人分布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魏廷槐(1909—1981年)江西省兴国县人。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军需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南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1955年,当选武汉市副市长。1960年,当选为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注建国初期武汉是直辖市,中南军区为大军区)
㈣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历史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赠定州刺史、仪同三司,谥号文静(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魏姓
㈤ 姓魏的名人有谁
历史名人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徒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魏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㈥ 中国历史上姓魏的都有些名人啊
历史名人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㈦ 从古至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魏 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 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徒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 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 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 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 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㈧ 历史上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魏延、魏徵、魏子建、魏源、魏收等。
1、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刘备即位后,拜镇北将军。
随同诸葛亮北伐,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打算亲率兵马由子午道袭取关中,仿效韩信故事,与诸葛亮会师潼关,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2、魏徵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3、魏子建
魏子建(474-533年),字敬忠,定州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北魏大臣,历史学家魏收之父。
初任奉朝请,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东益州刺史,镇抚武兴氐族。回京供职,授卫尉卿,迁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罹患中风,上书辞职。
永熙二年(533年),去世,追赠定州刺史、仪同三司,谥号文静(靖)。
4、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5、魏收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钜鹿郡曲阳县(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人。南北朝时期大臣、历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机警敏捷,颇有文采,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初仕北魏,拜太常博士。再仕东魏,拜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修撰国史。
北齐建立后,拜中书令、魏尹、秘书监、著作郎,迁特进、尚书右仆射,掌管诏诰,总议监五礼事,参与修定律令。
天保八年(557年),加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去世,时年六十六,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写北魏历史,联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总斟酌,撰成《魏书》一百三十篇,书成之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后人辑有《魏特进集》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魏姓
㈨ 历史上的魏姓名人
魏武子
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魏颗
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将军之职。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将军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
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魏 斯
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 冉
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将军,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邓县),号穰侯。
魏相
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
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
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
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
魏徵
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
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
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
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
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伯阳
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
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良辅
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
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魏廷槐
(1909—1981年)江西省兴国县人。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军需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南纺织工业管理局局长。1955年,当选武汉市副市长。1960年,当选为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注建国初期武汉是直辖市,中南军区为大军区)
㈩ 中国古代名人姓魏的有几个
战国四君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唐朝著名大臣魏征,清朝末年睁眼看世界的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