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诸多迹象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就所教学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认真备课
(一)树立学生为上的信念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学也因收到歧视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师都把历史当成一门“背诵”学科,上课照本宣读、吹牛,让学生勾勾划划,课后死记硬背,从而使广大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只会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丧失了历史的学科价值。
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上的教学信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目的,本着树人、育人、发展人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趣味、审美、思想等内涵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理。为此,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爱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业务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历史老师应以教学为事业,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充满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学生的认真,言行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二、 巧用语言
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动人心弦。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演说家一样丰富细腻的情感,要善于控制场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与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启人心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情绪状态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控制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如讲述“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用满怀愤怒和深情的语气向学生描述英法联军残暴的场景,阅读近代史中签订的条约的内容时可用果断的语气表现侵略者的蛮横,或用沉重的语气反映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最后,思想上要做到发人深省。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事物有明晰的洞见,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明察秋毫、熟稔于心,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教育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人生历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持续不怠的精神追求,从而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学生也往往对一个有思想而善于教导的老师怀有崇敬和依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如中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教师可通过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来感染学生。又如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兴亡原因的归纳,进而让学生深思振兴中国的“良方”。
三、 各种教法
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少数的几种教法也极易让学生摸透教师的脾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如原始社会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讨论法,列举黄帝时人们的发明用抢答法,对夏商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欣赏用讲述引导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战国的纷争用开故事会法,戊戌变法用自学答题法,其中康有为驳斥荣禄用表演法,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使历史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
四、 师生互动
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不断交流促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竭力创设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在此,教师须注意两点:
(一)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聚集着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学生,一个咳嗽、一句发言就能引起他们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历史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励学生适时反馈
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课上,什么环节需要追加深入,什么知识需要反复分析,什么内容可以省略跳过,都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味地演“独角戏”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其“表演”渐生倦怠,直至充耳不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坦白和表现,同时耐心细致地倾听,用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五、 及时作业
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都忽视作业这一环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及时作业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当天知识、有效学习日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言:“温故而知新。”通过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有时能从中悟出新的涵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极大程度上与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布置适量作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养成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本着“爱人、育人”的职业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历史教学中优化教材、语言、教法、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挖掘自身潜力,重塑历史课形象,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去研、去思。
㈡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论文
近几年来,历史考题发生了很大变化:题量大,知识面涵盖广,知识点运用灵活性强,大多问题要求联系时政热点,史论结合。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则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对历史学科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很难驾驭学生,改进教学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的提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历史学科成绩,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观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历史教学是向学生展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在这些历史画卷中有数以万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无数优秀的成果、精华。如果教师能把精彩的历史故事、活鲜的历史人物引入课堂,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学习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学生人格,从而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充满魅力。 2.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领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唱独角戏,对牛弹琴,整个课堂气氛既沉闷又压抑,学生失去学习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导,学生演,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战略大决战》这一课时,我设置疑问,复习导入: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运用什么战术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解决以上问题。接下来我承上启下地讲授:随着决战时机成熟,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第一步: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瓮中捉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组讨论;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先打锦州,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用和
㈢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
一、历史课堂应加强历史与时事政治的联系
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老师,你会发现,若你在上课时讲到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所有的学生都会把目光盯向你。既然如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关心现实,准确把握现实。只有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演变,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联系现实,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成为一个关心现实的有心人。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历史和现实作了适当的穿插和联系:比如:把2010春季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与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联系。把欧盟、亚太合作组织等区域性合作组织的重大活动与必修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第二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把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与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中的孔子、孟子、墨子和必修一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启蒙思想)相联系。把联合国的活动与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三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中的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相联系。此外,我们可以把经济全球化、能源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均可与相关历史知识相联系。
例如:我在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中日关系时,把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引入课堂:结合钓鱼岛问题复习中日关系的演变,从中到今。让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了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弄清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明白了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据是国家利益。这样不仅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的爱国行为作出适当的指引,让学生少了些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对待任何事情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二、历史课堂要关注社会热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高考复习备考的直接针对性。
一谈到社会热点,学生的兴趣异常浓厚,特别是男生,那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课堂上把历史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综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课改区还是非课改区都一直关注社会热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社会热点常常用来作为综合能力测试的背景材料。
新课改的高考出题,将会进一步突显这一特点,从社会热点出发,挂靠教材知识。我们历史的高考题一直把一些社会热点作为高考重点考点。比如:三农问题、近代化问题、中俄中美关系问题、建立社会和谐问题、关注民生问题、大国崛起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环境问题、反恐问题、周年纪念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
例如:2012年江苏单科高考题第23题从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入手,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 用;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并且要求学生说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通过这一个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认识,映衬了当前关注民生和社会福利问题的时代热点。
再如:2007年山东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7题,要求学生根据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认识,映衬了我国目前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热点。
三、历史课堂联系现实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家都知道,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这是一种认知迁移能力。我们历史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中,学生认识到: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居安思危,振兴中华。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增强学习的动力。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狂热中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等。但这深刻的历史教训并未让所有当下的人们所吸取,这就可以联系当下的一些地方继续违背这个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着眼于未来,这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从近代德国、日本崛起及兴衰中得到借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这可以联系现实,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比较艰难,特别是在当前的这种局势下,周边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美国对中国一直不感冒,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危机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并要用实际行动来爱国。
四、历史课堂中联系现实不能牵强附会,喧宾夺主。
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追求形式联系现实,在课堂上把一些与教学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现实问题或事件,加上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大讲特讲,使课堂教学庸俗化,使学生找不到重点,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因此,我们在联系现实时,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现实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加以利用,这样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学科能力的作用。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多地去大谈老师对社会热点的看法,而应该多听听学生的声音,必要的时候做适当引导。同时在课堂上对联系现实的内容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能让讲社会热点冲淡了历史课的主题,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时事课,让学生产生感觉老师是在散打。如果这样,就削弱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效率受到影响,同时也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从长远来看,反而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要切记不能犯这种错误。
㈣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兴趣
一、 认真备课
(一)树立学生为上的信念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学也因收到歧视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师都把历史当成一门“背诵”学科,上课照本宣读、吹牛,让学生勾勾划划,课后死记硬背,从而使广大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只会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丧失了历史的学科价值。
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上的教学信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目的,本着树人、育人、发展人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趣味、审美、思想等内涵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理。为此,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爱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业务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历史老师应以教学为事业,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充满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学生的认真,言行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二、 巧用语言
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动人心弦。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演说家一样丰富细腻的情感,要善于控制场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与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启人心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情绪状态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控制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如讲述“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用满怀愤怒和深情的语气向学生描述英法联军残暴的场景,阅读近代史中签订的条约的内容时可用果断的语气表现侵略者的蛮横,或用沉重的语气反映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最后,思想上要做到发人深省。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事物有明晰的洞见,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明察秋毫、熟稔于心,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教育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人生历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持续不怠的精神追求,从而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学生也往往对一个有思想而善于教导的老师怀有崇敬和依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如中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教师可通过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来感染学生。又如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兴亡原因的归纳,进而让学生深思振兴中国的“良方”。
三、 各种教法
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少数的几种教法也极易让学生摸透教师的脾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如原始社会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讨论法,列举黄帝时人们的发明用抢答法,对夏商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欣赏用讲述引导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战国的纷争用开故事会法,戊戌变法用自学答题法,其中康有为驳斥荣禄用表演法,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使历史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
四、 师生互动
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不断交流促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竭力创设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在此,教师须注意两点:
(一)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聚集着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学生,一个咳嗽、一句发言就能引起他们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历史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励学生适时反馈
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课上,什么环节需要追加深入,什么知识需要反复分析,什么内容可以省略跳过,都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味地演“独角戏”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其“表演”渐生倦怠,直至充耳不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坦白和表现,同时耐心细致地倾听,用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五、 及时作业
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都忽视作业这一环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及时作业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当天知识、有效学习日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言:“温故而知新。”通过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有时能从中悟出新的涵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极大程度上与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布置适量作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养成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㈤ 论怎样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江安民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之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传授的内容。”的确,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源泉,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学好各门功课。而中学历史课堂往往死气沉沉,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
1 中学生历史学习劲头萎靡的原因
为什么学生们会如此忽略历史学科呢?笔者通过平时与学生沟通和侧面了解,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1.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摒弃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新时代的春风沐浴之下,互联网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孩子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追求时尚的脚步从未停止,他们对潮流前卫的事物有种与生俱来的偏好,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当下整个中华教育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历史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学生们平时哈韩、哈日,崇尚欧美流行元素,过着圣诞节、狂欢夜,跳着韩日街舞,他们喜欢新鲜刺激,但中国传统理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模糊不清了。
1.2 觉得内容繁琐,记不住
谈到初中历史学习的问题,部分学生会跟我说,历史课内容太多了,根本记不住,背不下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国外历史也有几千年,历史的演化本来就是一个纷繁冗杂的过程,但这并不是学生放弃历史学习的理由。
试想,当下各类小说中的人物也比较多,各种关系也相当复杂,学生们对其爱不释手不说,讲起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头头是道,从来不用打腹稿,信口拈来。一本小说上百成千页,难道学生们是下了苦功夫一页一页背下来的吗?
很显然,孩子们都出于青春期,年轻力盛,脑袋灵活聪明,记忆力是旺盛的时候,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超强的记忆力才会发挥作用,如果面对的是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业内容,记忆力便暂时“休克”了。
1.3 学习思想懒惰,不愿意动脑思考
“历史习题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不会的就翻书呗!个别论述题,书上没有答案,就是学了我也不会啊”。学生的这番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存在严重的被动性,对老师灌输的理论和方法也是被动接受,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筋,不善于发现问题总结思想,是非论断自有老师裁决。
2 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对策
2.1 启发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实用价值
以史为镜,可明得失;通古博今,能谙事理;借史喻今,能明大义。这是笔在多年历史知识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对史学的感悟。然而,中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局限,缺乏社会生活历练,他们很难在这个年龄段认识到这个层面,那么,该如何对学生实施启发教育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比如,最简化的历史内容也是由众多历史故事组成的,学生了解了这些历史故事,就可以将它们应用到作文写作中,既可以丰富文章内涵,又可以通过借助史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再者,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历史,比如诗词、文言文的作者简介就是一个个历史片段,通过历史的系统学习和语文的片段衔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能联想到诗词和人物所处的背景和社会环境。
2.2 故事教学:一段历史,一部“小说”
历史本身庄严沉重,耐人深思,但是,决不能将如此凝重的思想加注在活泼、开朗、单纯的孩子身上,所以历史教学也应该生动化。我们索性用孩子的思维来看待历史:其实每段历史都是一个经典故事,是一部无需任何文学加工的小说。
既然孩子们喜爱小说,常常被其中曲折离奇、百感纠结的情感所吸引,我们不妨就把每段历史“编”成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因为历史情节从来就不缺乏千回百转的情感,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要比故事中的人物要复杂得多、真实得多、丰满得多。
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影视作品中的情境处理方法和语言风格,或借助其中的精彩台词尽量生动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可以转换一下,我们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老师,而是给孩子将故事听的老者,娓娓道来。既亲切,又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那段历史氛围中去。
2.3 形象教学:影音一体,插图挂图齐备
学生的记忆构造中,更容易接受图片、声音和影像,我们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播放影视短片、让学生倾听有声历史资料或者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和自己准备的挂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把文字叙述幻化成丰富多样的具体形象,让有关这段历史的所有影响存留进学生的脑海中,不用再对着单调的书本死记硬背,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4 活动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许多教学经验无不表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对于历史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历史演讲会、历史故事会、历史小说创作大赛、历史剧观后感写作、参观当地历史遗迹、历史人物评论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5 联想教学:帮助学习记住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
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发生日期记忆的考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日期一多就很容易混淆,很多学生因此一筹莫展。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帮助学生学会联想记忆。一种方法是将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历史日期与另一个生疏的历史年号比较,计算出两者相差的时间,且这个时差最好是整数,比如,2011年是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庆,当时举国欢庆应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记住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年后,发生“九·一八”事变,20年后,皖南事变爆发。这样学生就可以牢固记住这些年份日期,有了信心,学习劲头也就不言而喻了。
3 结语
在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学科素质的提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又能传授学生丰富多彩的学科知识。同时,老师也应该加强学习,了解历史学科的最新动态,试着接受各种新鲜事物应用到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马新强.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李远.激发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㈥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35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指出:“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兴趣。”诸多迹象表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就所教学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认真备课
(一)树立学生为上的信念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处于一种不公正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学也因收到歧视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师都把历史当成一门“背诵”学科,上课照本宣读、吹牛,让学生勾勾划划,课后死记硬背,从而使广大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大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只会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丧失了历史的学科价值。
作为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人民教师,我们应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上的教学信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目的,本着树人、育人、发展人的宗旨,将历史学科的知识、趣味、审美、思想等内涵点点滴滴渗透进学生的心理。为此,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是爱心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对业务的钻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们历史老师应以教学为事业,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其历史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充满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带动学生的认真,言行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二、 巧用语言
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动人心弦。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要有演说家一样丰富细腻的情感,要善于控制场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与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启人心扉。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数十个情绪状态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音量、语速、语调、停顿等因素驾驭语言,控制学生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无论说明、论理,还是叙事,都要渗透进教师的情感,从中表明教师的立场或态度。如讲述“火烧圆明园”时,教师可用满怀愤怒和深情的语气向学生描述英法联军残暴的场景,阅读近代史中签订的条约的内容时可用果断的语气表现侵略者的蛮横,或用沉重的语气反映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最后,思想上要做到发人深省。一个真正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对事物有明晰的洞见,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能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明察秋毫、熟稔于心,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发、教育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人生历练,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有持续不怠的精神追求,从而为自己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学生也往往对一个有思想而善于教导的老师怀有崇敬和依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如中国历史上屈原、司马迁、谭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教师可通过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来感染学生。又如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兴亡原因的归纳,进而让学生深思振兴中国的“良方”。
三、 各种教法
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少数的几种教法也极易让学生摸透教师的脾性,教师要使课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层出不穷的招数、想尽办法让学生参与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如原始社会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讨论法,列举黄帝时人们的发明用抢答法,对夏商周青铜器等手工艺品的欣赏用讲述引导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战国的纷争用开故事会法,戊戌变法用自学答题法,其中康有为驳斥荣禄用表演法,还有课外阅读材料辅助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使历史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活力。
四、 师生互动
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师生不断交流促进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竭力创设使学生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的宽松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在此,教师须注意两点:
(一)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
《周易》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里面聚集着形形色色、性情各异的学生,一个咳嗽、一句发言就能引起他们间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们的言行举止、神情衣着的细微变化中敏锐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他们的内心话语,并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段去暗示他们、启迪他们、关爱他们。如对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加以婉言规劝,看到学生自己购买了历史课外书,对其加以肯定和赞赏等,学生往往能在教师的关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励学生适时反馈
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至关重要,课上,什么环节需要追加深入,什么知识需要反复分析,什么内容可以省略跳过,都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来进行。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且不断变化,教师在教学前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情况,课堂上一味地演“独角戏”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忽略自己的存在,进而对其“表演”渐生倦怠,直至充耳不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坦白和表现,同时耐心细致地倾听,用年轻的心态去跟学生对话,从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五、 及时作业
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都忽视作业这一环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及时作业对于学生及时掌握当天知识、有效学习日后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言:“温故而知新。”通过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有时能从中悟出新的涵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兴趣,极大程度上与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因而,教师平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布置适量作业,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养成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本着“爱人、育人”的职业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历史教学中优化教材、语言、教法、师生关系等各种因素,挖掘自身潜力,重塑历史课形象,让学生满怀兴趣地去学、去研、去思。
㈦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之一,它能激发和引导人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讨事物的奥秘,能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能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所以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教师要有很好的专业素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重要因素 兴趣不足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而初中历史特点之一就是强化主题性淡化体系性,学生学习历史仅仅是拘泥于书本这样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是不会对这一学科有足够的认识,学习兴趣就无从谈及。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空间自主学习。书本知识他们通过预习、自学就会消化大部分,而上课这些知识就不用再次强调了,我们可以扩展与深化历史教学。这里的扩展与深化指的是对历史知识的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比如说在讲授关于岳飞的历史知识时,根据这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专门用了将近两课时来讲解这一历史人物。由于学生在大量的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当中对这个人物有所认识,在他身上有很多见闻和疑问,所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广泛的搜集资料,在课上我在对这些内容分类,哪些是历史真实的面貌,哪些是后人杜撰的,最后给这一历史人物一个客观准确地评价。这时候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就会发挥作用,让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式与方法,不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而且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或言语幽默,或激情四溢,感染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幽默风趣的课堂往往充满了笑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幽默风趣是由个人的性格决定或者是一种语言艺术,与知识丰富无太大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幽默风趣固然与个人有关,但我认为渊博的知识是幽默风趣的基础,只有当你博览群书你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相关的趣闻,然后采用适当的语言加以组织达到意外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充满激情,那肯定会感染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是怎样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备历史正义感,即对于历史的是非曲直必须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历史上的丑恶现象应给与无情的抨击,对正义的行为则大加赞扬,这对于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讲台上老师就是一个演员,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原因时,老师尽可能把慈禧对大臣的说话时的丑恶神态充分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语言上的抑扬顿挫。语言上抑扬顿挫直接将老师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讲到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时候,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愤怒,对国家不幸的惋惜;讲到五四运动时用激昂的语言表达对青年爱国行为的崇敬。第四、举止得体是激情在姿体语言上的表现,课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语言外,姿体语言也非常重要,讲述历史人物模仿他们动作,当讲到精彩处可以挥动双手或者紧攥拳头等。实践表明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最能感染学生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它能通过图片、动画效果、影音资料等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仍然处于感性思维状态,多媒体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历史影片的剪辑都是能吸引学生看、听、动手和动脑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加上教师的及时讲解,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选好课文,在中国近代史中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由于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教师很难把握,多媒体的优势较为突出。例如讲述红军长征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将长征路线生动形象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图片和影视剪辑展示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这些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并归纳长征精神,远比老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其次,精心准备课件,课件的对老师的技能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影片的剪辑,简单的制作动画,一个精美的课件往往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课件的选材也非常重要,一个内容精彩的课件往往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长征故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最能展现长征精神的画面和影片。第三,老师一定要及时讲解,以前很多历史老师反对多媒体
㈧ 浅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充实课堂教学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多方面挖掘课堂教学的材料。
2、 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
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秦灭六国时可插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教学“三国鼎立”时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讲东北抗战时可让学生了解杨靖宇的英雄事迹等等。故事具有亲和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时一两个故事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是充实课堂教学材料的又一方法。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摆脱不了一元论思维的影响,进而使学生也深受其害。在这个多极化、多样化的世界里,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学,用最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对于历史教材中出现的人、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在讲评秦始皇、蒋介石这些时代豪雄的是非功过时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后进行归纳;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4、 联系当前的社会与生活
历史是事物发展的反映,初中历史主要是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阐发的人类发展史,与现代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历史课堂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各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提高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认识。同时,人们趋向于对与自身距离较近的事物感兴趣,从当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如讲述原始社会的“氏族”时,可联系“家庭”这一概念,尤其是农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国传统的“家”的许多特征。又如通过日军侵华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层的种种作为和我国国民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现状。
6、 巧用语言
首先,组织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动,有序指富有逻辑。一个好的老师应是一个语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所述之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语意上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小故事,教师在讲述时就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为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的修养,通过阅读、说话、写作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于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教师都要将它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讲清楚,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便要讲到传教士和义和团,课文所述很简略,教师要辅之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结构中去,还学生一个详尽、丰满、生动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