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如何有效提取历史信息

如何有效提取历史信息

发布时间:2021-03-02 10:13:40

『壹』 历史材料解析题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原文在这里
综观近年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千变万化,但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握住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在《考试大纲》中对材料处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三条能力要求成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那么,我该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呢? 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
第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泛读,浏览,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第二遍细读、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这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可以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谓、宾语,再找定、状、补语等)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编者的按语、材料的出处、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与课本关系。材料解析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后,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这就是解析材料题过程中的“知识迁移”.一般来讲,结合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两者要注重,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提取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
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迁移课本知识来回答设问时,还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迁移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包括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知识迁移”,实际上是为最后总结答案勾勒框架模型。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辅以各种设问时,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所以,在细读设问后,考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材料题中时间信息散见于材料的各个角落,或于材料文字间明确提示,或隐于表述时间及材料出处。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并联系已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进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2.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
3.审材料中文字的层次性:材料题信息量大,阅读时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各段材料的侧重点。
4.审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一过程也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以后,我们还必须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反映的观点主张和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

『贰』 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

  1. 资料收复集积累法。包括制:

(1)阅读法。阅读有关的文件、报刊、杂志、图书、资料等,从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2)购买法。向教育科学中心、咨询服务单位、教育研究机构、有关大专院校等购买有关信息。

(3)收听法。从广播、电话等获取有关信息。

(4)询问法。向有关信息源询问获取有关信息。

(5)观看法b从电视、录相、电影等获取有关信息。

(6)预测法。用预测方法和技术,分析、预测有关信息。

(7)采集法。有目的地派专人到有关地区,部门收集有关信息。

2。调查研究法。对于一些没有固定来源的信息的收集,需要采用调查研究法。

(1)调查法。调查法包括面谈调查法,书面调查法,留置问卷调查法,电话调查法等。在学校管理中,最常用的是面谈调查法。它是指当面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要求、反应、批评、建议。在广度上,有个别面谈、小组访问及座谈,座谈会及个别面谈都应注意挑选不同类型及典型,使之有代表性,在深度上,有一次面谈、多次面谈及反复深谈;在策略上,一种是有准备地调查,事先给提纲请对方堆备充分意见,一种是有意识地不让对方先入为主,随便交谈,以获得对方较直观的意见和要求;在方法上,有走出去上门访

『叁』 怎样做好历史的材料题并有效地提取信息!

绝对原创,严禁转载

如何做材料型历史选择题

做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主要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清题型结构。材料型选择题的题型结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第二种是题干里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第三种是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项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审题。材料型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强,迷惑性大,认真审题,对材料型选择题尤其重要。
(1)审题时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明确要求回答内容。
(2)注意细节,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
(3)找出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
第三步:解答。
(1)进行定位,联系所学知识,找出课本上与试题对应的具体知识点,把材料与教材相联系。
(2)知识迁移,按题目要求,根据试题中的条件限定语得出答案。

【例l】日本编写的《新历史教科书》称:“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间战争’(即日本在1937年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引者注),从1938年到1941年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当时的事实真相应该是
A.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B.日本“速战速决”诸计划破产,被迫改变对华方针
C.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
D.百团大战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
【解析】B 本题主要是针对目前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这一史实而提出的设计,目的是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题题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引者注,一个是时间,都是时间上的限定条件,特别是“从1938年到1941年”。根据这一时间可以排除A和C项,“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妄图转移国际视线”是在1932年;D项中“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但与当时历史特征不相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于1938年被迫改变对华方针,对国民党政治进攻为主。
【思维误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认为“和平方案”与“日本希望同中国政府和平谈判”这一内容相符,误选D项。这主要是由于审题不清和对历史背景把握不准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
A.《血战台儿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变始末》
C.《百团大战始末》
D.《血色雄关:太原会战纪实》
【解析】D 本题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这种习题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题干中的条件限定语和中心语。在“反映八路军参加正面战场抗战的是”这一要求中“抗战”是中心语,“八路军”和“正面战场”是条件限定语,与选择项比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思维误区】学生会误选C项,没有注意“正面战场”。

『肆』 如何在现在的历史资料中提取正确的历史信息

参考正史,关于有争议的点,参考更多正史
野史内容仍要以正史为参考,正史中分回明确记载和模糊记载,如果答野史对应的是模糊记载,就有一定可信性,可参考更多野史佐证其中的事件,如果野史内容一致,就有一定可信度,如果野史五花八门,基本不具可信度

『伍』 如何从画作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不知道你这个意思和我想的是不是一样的。从一副画作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如果画作里面有人物的话,那可以通过人物的服饰用品可以判断出大致的年年代。。。

『陆』 怎样在历史的材料题提取有效信息

我是高考过来的...我历史一向不错... 但是要我说我还真说不上来,表达能力有限,首先就得分版析给你权的材料是关于什么的,比如是什么年代,什么事情,这样有哥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看问题,问题问什么,就想想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联系下...如果很难猜想,你可以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想想,换位的思考下你会考什么?

『柒』 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获取历史信息

在考古探测和调查阶段,指利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声纳技术在范围较大的区域内寻找地面、地下、水下考古遗存,或者对已知遗址进行高分辨率的无损探测,进而确定古代遗存的分布范围、几何形状、平面布局和结构。在调查过程中,亦使用 GPS 与 GIS 技术。在发掘过程中,亦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发掘方案的设计,同时使用各种摄影手段进行记录和化学方法保护文物。进入室内整理阶段,可以用物理、化学、地质等学科的断代技术确定考古遗存的年代。对文物的形态分析、物质元素和结构的分析,多采用物理、化学分析技术,对古代遗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进行非破坏性或几近无损的测定,对其中的常量、微量或痕量元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古代遗物的产地、制作工艺、烧结温度等,为探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及其文化传播、交流提供重要信息。
用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方法、探地雷达、声纳技术开展考古遗址的调查和勘探。 14 C 、热释光、加速器质谱仪、电子自旋共振、穆斯堡尔谱学等断代法是断定年代的主要方法。对于器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穆斯堡尔谱学、 X 射线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热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 X 射线或衍射法、质谱和色谱及同位素分析。使用浮选法、硅酸体、孢粉分析食物结构,用 13 C 、 DNA 来确定性别、种属食谱、遗传基因及病理病变等。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使考古的定量研究成效斐然。在摄影方面,采用航空摄影、红外及紫外线和 X 射线照相。

『捌』 如何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从抄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袭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下题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二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语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玖』 如何有效提取历史科主观题信息

随着高校本科录取门槛的降低和我省自主高考的成熟,高考命题的方向趋向于体现区分度,既使很大一部分人能拿下基本分,又使一部分题目面向高素质的学生,以体现人才选拔的要求。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提取历史科主观题信息,指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做了一些有益的研讨,供广大同仁参考斧正。
一、把握的总体原则
前提:注意材料体现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我们分析的前提,也是答案不偏轨的保证。在这一点上应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即一看到材料就马上联想时代背景。
公式化:如根本原因找经济、性质或潮流;历史人物或国别找其代表的阶级、民族利益或国家立场。设问中如果是根据材料来回答则应原原本本在材料中概括;如果提到结合所学知识就回到与材料相关的教材内容来组织答案。
明清史后的背景、原因、条件的分析不要忘了是否有国际背景;影响分析是否有国际影响,不要忘了是否有消极方或局限性;原因分析不要忘了是否有外因,战争分析记住对象有双方;启示、认识类找影响、局限、教训及结果的原因。
二、各类别的信息提取
1.文字材料类
(1)注意材料的出处(摘自、引自)。(2)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答案信息的载体,只需简单加工概括即可。(3)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包括分号、句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往往具有提示强调的作用;其中分号和句号适用于归纳观点、主张或说法、表现等;一般是一个分号或句号为一点。破折号、括号的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4)注意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国别或文件。其中时空考查是我省高考的一大重点,我们可以采取具体时间阶段化,模糊时间具体化,具体地点区域化的小公式的模式。(5)文言文材料是近年考生最纠结的文字材料,应回到与材料相关的教材,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感到语言表达的拙劣甚至于离题。(6)时间段材料题的特征或特点表述可采用分段表达,然后再总结。(7)阅读过程应让学生带着材料后面的设问去阅读,这样可提高效率,同时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如程度词、转折词、总结词、原因词等。
2.历史图片类
前提:注意图片内容所反映的属性。如鉴真应属于外交和文化,唐三彩属于陶瓷和经济方面,曲转犁应属于农具、生产工具和农业经济。
具体的知识技能流程:首先,应关注图片周边的文字说明,这种文字说明一般在图片的下方或上方,也有在图片的四个边角的;其次,文件著作图应注意其文件名及书名;再次,可从图反映的内容或职能入手;第四,考纲要求及教材中打“�”和一些一目了然的图片平时应强化记忆。
途径:人物图可从其身份属性入手,如改革人物、外交人物、军事人物、民族英雄、思想家、文教人物、宗教人物、科技人物、经济人物等。经济类图可从时代和生产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贸易等)以及生产工具的属性入手。其他内容的图片一般也是从属性入手。
3.地图表格类
(1)地图。首先应注意地图四个角落的图例说明。其次应注意地图中的带有时代性历史地点名词(如京师、涿郡、蓟等)和标志性的建筑、工程(如长城、大运河等)以及古代少数民族的时代性称谓(如匈奴、突厥)等。再者应让学生掌握相关历史地图中的一些注释性的常识符号,如战争、运河(人工渠)、关隘、都城、水利工程、军事分界线(如大散关、三八线等)。(2)表格。这类题型首先应注意表格上方的说明及第一行和第一列的项目以锁住答题范围;其次注意表格数据中的极值(最低或最高),如文革中1973年、1975年的经济水平。(3)百分比图或曲线图或饼状图。这类题型与表格相似,首先应注意代表的项目内容或文字说明以及极值所对应的年份等项目,然后从相应背景入手。但是这类题型在许多方面可能考趋势,因此要指导学生不要纠结于个别的升降数据,以免影响整体判断。
三、从材料的设问方式及类别入手
第一,原因、条件、背景类的分析思路。第一种可从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等入手,第二种是从根本(决定、主要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催化剂、人为因素(民心所向、群众基础、领导)、组织基础等入手。
第二,评价类的分析思路入手可用阶级的观点或性质、全面辩证的观点、历史的眼光(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定位(功过)、生产力标准、道德标准(圈地运动、西进运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三,特点类的解题思路主要是把抽象具体化。即从具体项目如背景(原因)、外因、内容、性质(实质)、手段(方式、途径)、表现、目的、程度、领导、民心、规模、趋势、结果(结局、后果)、意义(作用、影响)、基础、方针、风格等入手。
第四,比较类主观题的解题思路与特点类相同。
第五,意义、影响类亦可从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化、外交、军事、积极(消极或局限)、是否有国际影响等方面入手。
第六,注意运用小技巧,有些设问加工一下就可能成为答案。另外在完成答案的组织后想想是否有万能得分点,如国情、人民群众或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等。

『拾』 如何提取有效信息

这一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有三:⑴获取试题提供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⑵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⑶组织和应用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所谓获取信息,亦即发现、收集信息;所谓解读信息,亦即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和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做材料解析题时,实际上就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辅以各种设问时,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所以,在细读设问后,学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找出有效信息。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材料题中时间信息散见于材料的各个角落,或于材料文字间明确提示,或隐于表述时间及材料出处。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并联系已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进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2.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不同人物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学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3.审材料中文字的层次性:材料题信息量大,阅读时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
等)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各段材料的侧重点。4.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对题后的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另一个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实际上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材料的有效信息后,我们还必须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所反映的观点主张,与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进行比较,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

阅读全文

与如何有效提取历史信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