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历史如何塑造民族的价值

历史如何塑造民族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1-03-02 10:04:44

㈠ 浅析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民族精神

一、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 (一)精神内容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 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伦理传统精神。结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又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相应的两个方面培养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儒家伦理传统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待人。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有: 一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义精神,能够勇敢的伸张正义。 三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制社会中法制意识。 (二)文化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形成对民族精神的内化吸收,最后能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自我意愿。其主要的培养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以及自强不息的品行,不断的加强自我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承担精神,形成对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同一价值观。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教学途径 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活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让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育的场地不再局限于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想要进一步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途径进行实践。 (一)充分挖掘历史人

㈡ 现代社会民俗的的价值和作用如何重新表现

1 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
1.1 文化价值
文化的结构有内外两层,外层通过物质财富所创造的,对人际关系以及制度行为进行规定,内层面主要是对人的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分析,这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它决定着外层面的变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它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果没有民俗文化就能够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民俗文化的传播能够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得到延续,民俗文化还会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以及道德标准,它具有普遍性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也为现代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帮助,在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前提下,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思考,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继续,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中形成,也在不断的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不同的民族在发展中有着不同的经历,这都是历史演变的标志,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要想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发展先进文化,能够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也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不断的增进群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这就需要民俗文化能够将地方的精神特色展现出来,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升华出他们的信仰,从而形成一种对文化的认同感。
1.2 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已经得到体现,从文化遗产经济学方面就能够看出这一点,而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规范化、制度化的经济,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条件,任何的经济模式下都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精神文化也直接决定着经济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我们也需要将最宝贵的文化都发掘出来,从而能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真正价值。民俗文化的效益也是旅游业所看中的,旅游业能够依靠着民俗文化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主要是将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作为旅游资源,从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发展,同时民俗旅游也能够将自然文化以及民众的生活联系起来,反映出民俗区域的文化底蕴,文化旅游的效应也是十分的明显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从而推动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区域实力的核心所在,近些年来,很多地区都开展了民间文化的创新,也让传统民间文化成为现代产业所利用的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帮助,文化产业的特色就是竞争力,能够将民族性、历史性以及艺术性集中于一体,能够充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能够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启动的过程,也是生产销售、资金运转的过程,经济的发展是将资金以及体力智力都投入到运行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社会舆论作为主要的手段,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1.3 社会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民族认同的一种文化载体,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式,它的价值观念是不断的传播信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性格塑造民族精神,文化对人们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也能够规范人们的生活态度,在大多数民族成员的身上能够体现出典型的特征,不同的文化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不同的, 博大雄浑的爱国主义就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信息的纽带,民俗的维系能力也是指的群体行为,能够让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的稳定与和谐,民俗文化的信息承载能力比较强,有着团结社会的亲和力,只要人们都能够用心的维护家园和谐,我们的民族主体性就不会丧失。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对生活的认识与经验的总结,在发展区域文化的时候要以道德文化为主要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民俗已经超越了外在的约束力,并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标准,这种秩序与规则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能够深入到人们的心里,以一种道德法治的方式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民俗文化的传播也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素质,这是一种宣传现代精神文化的良好方式,从总体上来看,文化有着其他社会因素不可取代的作用,应该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理念,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同时文化还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充分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民俗文化起到了维护社会生活稳定的作用,能够让所有的成员都保持一种凝聚力,民俗文化能够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只有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传统,才能够让民族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发展,这样民族独立性也就不会消失。

㈢ 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您好,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发回展了祖国的经答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的观念,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历史上民族间的矛盾和战争,正确评价民族历史英雄人物,树立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各民族才能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领导下,不断把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希望帮到您,满意请采纳,谢谢。

㈣ 由始至今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凡是中国人应该树立中华民族历史传承,并怀着爱国主义意识才能国富民强。

㈤ 如何在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我们认为应在中华民族各民族中树立谁离不开谁的观念,我们说中华民族就像专生长在属中国大地上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干是汉族,树叶和树枝是55个少数民族,他们互相依持,才有着勃勃生机和活力,如树叶和树枝离开了树干,树叶和树枝就难以存活,如果树干离开了树枝和树叶,那么这棵大树也就失去了光彩。因此我们说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的观念,同时也要正确看待历史上民族间的矛盾和战争,正确评价民族历史英雄人物,树立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各民族才能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领导下,不断把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㈥ 怎样理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

一、正确的历史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什么?就是不应忘记的“前回事”,就是过去的事物答。“
二、正确的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国家本质是阶级统治。而阶级统治是跨民族的。这与民族国家理论有很大差别。
三、正确的民族观
不同的民族观,对民族认识的结论是不同的。民族观与世界观一样,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别。有人曾撰文,要创新民族观,认为把回答“什么是民族”的问题作为前提是不正确的,而要以所谓的新民族观为出发点,但全文的核心是去民族化,根本的是在民族问题上去国家化、去历史化。

㈦ 如何看待民族国家的历史性存在价值

  1. 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内治概念容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2. 民族国家最重要的影响在于通过国家政策制造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的模型表示其居民由一个民族组成,通过同一祖先、同一语言和许多分享的文化统一
    在一起。假如一个国家缺乏这样的一个统一性,它一般趋向于制造一个统一性。通过语言政策它促进民族语言的统一。建立一个国家性的统一得之见基础教育和一个
    比较统一的中等教育是普及民族语言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些学校也教育民族历史,往往掺入宣传性的和传说性的内容。尤其在危机时期有些国家至今依然进行这样的
    教育。

  3. 民族国家既可以加强内部团结,同时也可能由于多民族导致内部分裂,民族主义需要谨慎处理

㈧ 结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青学生如何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中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少年要求: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因而,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首先,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中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中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中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具体到细节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2.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

3.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

3.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2.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3.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课堂教学,发挥教师核心价值教育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始终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循序渐进,注重核心价值教育的层次性。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与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实践活动: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古人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这些孩子心中真正生根开花,我们的国家未来才会大有希望。一个人人崇尚主流核心价值,文明富强的中国梦才能够真正得到真正实现!

㈨ 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文/李晓芳 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先导,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结构如何,往往影响或制约该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的态度、方式、状况和程度,进而对发展良好民族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普洱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领导的相关指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竭力打造“文化普洱”、“特色普洱”。市政府成功将普洱“绿三角”旅游核心景区——景迈芒景景区申报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将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为了有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新建了一批民族文化保护基地,针对拉祜族苦聪人文化特征逐渐弱化这一实际,成立了苦聪人历史文化博物馆,收录并展示了苦聪人历史发展轨迹的相关资料,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苦聪人的悠久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文化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民族自身发展。目前,普洱市民族文化发展局面总体上是和谐的、稳定的,但民族间不理解、不尊重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基于此,政府立足实际,在全面普查各民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文化载体现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发规划和保护条例,大力宣传民族理论知识,努力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并使各民族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尊重生活方式,从而成功创建 “平等对待、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进而促进了当地各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推动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 文化在民族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普洱市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在经济方面,紧紧围绕普洱民族文化特色大市建设,努力打造“世界茶乡、普洱茶都、中国茶城”大品牌,举办了全球普洱茶嘉年华会、“马帮茶道·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等大型活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统一;在政治方面,积极普及民族理论知识,大力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在文化方面,在上级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普洱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陆续实施了“兴边富民工程”文化建设项目、云南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及“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进一步夯实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普洱市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取得了瞩目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文化动态传承力度不足 普洱市民族成分众多,长期以来,各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一些口头相传、代代相授的珍贵民族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对于当地的苦聪人而言,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也是祭祀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因此,茶无形中担负着传承苦聪人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近年来,镇沅县政府抓住机遇,立足当地,对苦聪人的茶文化进行了大力宣传,但这些宣传仅限于德育价值层面,较少涉及到其内在经济价值,因此导致了镇沅拉祜族苦聪人的茶文化在风靡一时后却逐渐消失。由此可见,当地政府仅仅“静态”保护了苦聪人的茶文化却未对其进行“动态传承”,仅仅重视了其内在德育价值的挖掘却对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开发不足。 文化的民族性缺失严重 面对现代化浪潮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普洱市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日益减弱,各少数民族普遍接受汉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逐渐丧失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部分民族群众不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懂本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族源文化,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艺术以及民俗活动正逐步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无人等。以镇沅拉祜族苦聪人为例,他们在与当地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借鉴优秀文化,说汉语,穿汉服,然而真正懂苦聪人历史并能熟练掌握苦聪话的人却越来越少,此时若对此不加以重视而任其自由发展,其民族文化特征就会逐渐减少并出现断层,最终导致文化消亡,这样不仅不利于苦聪人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而且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文化的渗透性重视不够 普洱市独特的区位因素,导致当今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的许多民族与普洱市的民族都有着深刻的渊源和相当密切的联系。例如,傣族和缅甸的掸族,越南、老挝的泰族、泰国的泐人就有着共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一方面,这些民族跨境而居,具有不同的国家主权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与境外同一民族间形成了共源文化和文化认同。具体表现在他们拥有相同或类似的族源传说、相似的文化心理特征与价值观、相似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极易形成超越国界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较倾向于向境外民族寻求帮助以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如果此类问题处理不好,极易引起境外民族发生联动反应,给境内外敌对势力与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而借助文化认同渗入到跨境民族地区,不利于边疆的和谐与稳定。 鉴于此,笔者在调查研究后形成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经济价值 文化发展的规律证明:任何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不顺应时代潮流变化而改变,那么其面对的将是逐渐衰亡和最终消失。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其发展就如一潭死水,停滞不前。因此,普洱市政府要在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在经济价值,用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使文化得到持之有效的传承与进步。以镇沅拉祜族苦聪人的茶文化为例,当地政府要在对其德育价值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元化茶文化旅游,构建茶文化生态旅游模式,促进茶文化的产业发展,通过农家乐等形式把文化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文化吸引眼球,带动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经济效应进一步推广苦聪人的茶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使苦聪人的茶文化能够得到持续发展。 正确引导民族文化涵化 各民族在发展民族文化过程中应“设界而不关门”,正确进行民族文化涵化。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班班多杰在研究青海多民族文化时提出,所谓的“藏文化涵化”、“汉文化涵化”系指某族借取他文化的诸多因素,但并未融入那个出借文化元素的民族,而仍保有本民族的重要特点。目前,普洱市少数民族中部分民族已不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特征逐渐弱化,而另一部分民族却因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盲目排外,固守现状。面对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各民族应加大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力度,不断吸收和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发展经久不衰。 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渗透现象 普洱市民族文化具有明显渗透性,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特征,深入开展本地区跨境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再研究,掌握其发展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民族工作之中。首先,当地政府要广泛宣传国家主权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散杂居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其次,当地政府应大力开展民族理论知识学习,使各民族全面了解并尊重他民族的民族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民族矛盾;最后,当地政府要实施优惠经济政策,加快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民族间的差距才会逐渐缩小,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有效地缓解由民族文化摩擦带来的民族矛盾,制止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渗透、分裂边境民族地区的险恶阴谋,从而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发展。

阅读全文

与历史如何塑造民族的价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