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问题 > 日本学者如何讲述中国历史

日本学者如何讲述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2 08:57:47

❶ 日本历史教育史怎么描述中国的

把中国的所造的孽说成是:像所有战争中会所犯的错误一样,没什么特别。

小日本在内中国烧杀抢掠,奸淫妇容女,毒害儿童,用活人做实验,用化学武器杀人……犯下滔天罪行,他们犯的是严重的人类罪,可他们重来没有认过错,从来没有人过罪!!

德国战败后,诚恳认错,他们领导向全世界下跪认错。而小日本这个国家却不知耻,不但不认罪,还时不时地在我们的伤口上撒盐,挑衅…… 他们的领导不时地公开去吊念那些战争罪犯……

这个邻居是中国的灾星,克星!却永远都是会伤害中国的一颗定时炸弹。坚决抵制日货!

坚决抵制日货!让他们的企业家去对付那些日本军国主义!让他们内乱!

❷ 日本的历史课本是怎么描述二战日本侵略中国史的

将历次战争责任全推给中方

《新历史教科书》中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次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右翼新教科书称:“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关于“九·一八”事变,右翼新教科书变成:“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老版说的日本的步步进逼,表明是关东军精心策划的句子也被删除了。

在《日中战争》一章中,《新历史教科书》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变”一节,着重指出:“共产党获得了喘息,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

关于卢沟桥事变,新版教科书称:“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旧版本尚承认日本大规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则将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侵略变借道屠杀未提及

《新历史教科书》对日本自古至今的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从来不用侵略二字,对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也称为出兵,右翼学者可笑地辩解说,为何不用侵略,是因为丰臣秀吉根本没把朝鲜看在眼里,不过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国明朝。

对于殖民统治朝鲜,新旧版本都强调朝鲜像一只手一样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国家控制,日本将受到威胁,并且将沙俄在朝鲜北部建立的伐木场称为军事基地,为自己吞并朝鲜正当化制造借口。唯独对于苏联在二战后期出兵中国东北,教科书毫不吝啬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样。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对日本军队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关于南京大屠杀,2001年版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

但是,在《新历史教科书》中,括号中的那句话也被删除了,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重复了上面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新历史教科书》还提到,苏联撕毁日苏中立条约,侵入满洲,不断发生掠夺、杀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军俘虏在内的约60万日本人被强制带到西伯利亚,被迫从事严酷的劳动,约有10%的人死亡。
同时,《新历史教科书》继续把盟军对日本的统治称为占领统治,而且用与正文等大的字体介绍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非法性,为战犯鸣冤叫屈,同时指出直到今天,评价也未确定,显然是企图否认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新历史教科书》还大力宣传日本造福了亚洲,是亚洲的恩人。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增加介绍了八田与一在台湾南部兴修水利的内容。在赞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的同时,2001年版教科书和此次送审本都企图否认中国自古以来对台湾的主权。
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历次战争都归咎于中国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书不提日军首先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用暧昧的“日清两军发生冲突,日清战争开始了”。这次送审本则更进一步:“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
关于“二十一条”,这次送审本宣称:“中国方面期待列强的介入,向国内外泄露了极为机密的谈判内容,而且在5大条款中,将并非正式要求的事项也列入,制造了‘二十一条要求’的名称,中国国内的反日舆论开始高涨。”也就是说,新送审本称当时的反日运动完全是中国政府制造谎言引起的。

关于“九一八”事变,送审本称:“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主语变成了国民党统一中国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进逼。

在《日中战争》一章中,新送审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变”一节,着重指出:“共产党获得了喘息,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也就是说,新送审本称中日战争是共产党阴谋挑唆起来的。

关于卢沟桥事变,送审本指出:“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卢沟桥事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此外,新送审本继续将8年战争描述为“目的不明的泥沼战争”,完全抹杀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阴谋。

“侵略”变“借道” “屠杀”未提及

教科书对日本自古至今的历次对外侵略战争从来不用“侵略”二字,对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也称为出兵。右翼学者可笑地辩解说,为何不用侵略,是因为丰臣秀吉根本没把朝鲜看在眼里,不过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国明朝。惟独对于苏联在二战后期出兵中国东北,教科书毫不吝啬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样。

关于南京大屠杀,2001年版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但是在介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时,又以稍小的字体介绍:“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很多中国民众。但是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这就使括号中的那句话进一步大打折扣。

但是,在送审本中,括号中的那句话也被删除了,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重复了上面的那句话。也就是说,教科书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而且几乎不会使读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

突出日本损失 鼓吹“造福”亚洲
相反,教科书对日本在战争中的损失则大书特书。2001年版教科书在“战争的惨祸”一章中,将日本作为加害者所受的损失与受害国并列,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东京大空袭的问题。
同时,送审本继续将盟军对日本的统治称为占领统治,而且改变了2001年版用较小字体介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与正文相同大的字体介绍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非法性,为战犯鸣冤叫屈,同时指出“直到今天,评价也未确定”,显然是企图否认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教科书同时大力宣传日本“造福”了亚洲,是亚洲的“恩人”。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增加介绍了八田与一在台湾南部兴修水利的内容。在赞颂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的同时,2001年版教科书和送审本都企图否认中国自古以来对台湾的主权。

❸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描述日本入侵中国那段历史的

以前日本对侵略历史描述的还算客观,附上曾经的日本高中教科书截图

其中有版提到日本对各国的伤害以及自权身受到的战祸。

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政府加强了对教科书的干预,2016年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初中教科书对历史问题再次倒退,例如南京大屠杀书中有关的只剩下:“12月,日军占领了南京”。完全删除有关慰安妇的内容。

❹ 日本历史教科书是怎样描述侵略中国这段历史的

日本的历史教学抄和中国袭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是一个思想观念自由的国度,所以日本文部省并不设立历史教学大纲,也就是说日本的历史教育国家并不干涉,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日本各地的学校对历史教育各有不同。有的学校会把历史课作为主课,也有的学校会把历史课作为一般选修课来讲,还有的学校认为历史没什么用根本不开历史课。日本的教学课本跟中国也完全不一样,他们没有统一的教学课本,各大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市场需要编出不同版本的教学课本,各学校在市场上采购教学课本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日本政府不干预。所以现在在日本的图书市场上各个学级的历史课本种类非常多几乎不下百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儿。所以不同学校的历史教育也各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模式。

❺ 历史不容篡改,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是如何描述中国历史

外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情况千差万别,对中国历史的描述也不尽回相同。各国历史答(中学历史)主要学习自己国家的历史,对于外国史介绍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东亚和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对中国历史介绍不多,只是泛泛而谈,中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文明体,但是隔得太远,所以只是简单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铜器、长城、孔子等还是有简单介绍的。比如房龙《人类的故事》这种书籍可以推荐看一下。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于中国历史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有限。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历史介绍的比较详细一点

❻ 某日本学者说:“中国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进史。”怎么解释

这句话大体上说不算错,不过不能仅仅用汉人来表述,而应该说“是各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不断南下的历史”。

商周时期,是第一次南下,来自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政府了黄河中下游的本土居民,建立起了商王朝,这一王朝,目前被视为黄河文明的开端,古代中国文明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东周时期,代表黄河文明的传统诸侯国,开始与代表着长江文明的楚国发生进一步接触,随着秦朝的建立,黄河于长江,第一次步入同一个政治体系的领导下,这就开始了第二次南下——秦征越地。

当然,相比黄河流域,对长江流域或者说对江南(长江以南,两广以北)地区的开发时间,要漫长得多,但同时,对南方的开发又同样伴随了北方在经济地位上的丧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宋时期,当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之后,原本在秦朝以后作为古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关中,已经几乎被荒废,撇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实际上就是单纯的从关中迁移到了江南……噢,不小心扯远了……

到了元代,是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相比北方,汉人在南方是高度的聚集,再加上南方的经济底子原本就比较雄厚,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重要性被进一步确立,最终也造成了政治重心的南移——明代初期定都应天府是这一现象的外在反应,到了此时,南北经济差距已如南移之前一般变得无比悬殊,而即便是明成祖出于国防需要迁都北京之后,这一现象也未有改变,相反,江南地区发展到清代时,已经更加重要了,江南地区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一直保持到现代,而其重要的经济的地位,也直接导致即便作为政治中心的首都位于北方,中央政府对江南地区的关注也从未放低,其政治地位相当之重,比如在明代,南京就是作为陪都而存在,民国时期,更是直接定都南京。

所以,所谓中国史就是南进史这句话,不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角度都可以适用,经济重心的转移是基础,从而带动政治与文化的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一直穿插着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之中,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时期对两广经济的开发又是一个深入发展时期)。

❼ 日本最优秀的学者,是如何讲述中国历史的

其实提到这一段历史的话,那么我们对他的记忆相对来说是非常深刻的。可是日本人内在面对这些容历史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则让人非常的气愤,那么即使是现在日本最为优秀的学者,他们在讲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避而不谈,或者即使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最大程度地去掩饰他们的罪行。

比如说日本军队他当时在入侵的时候,其实就做出了很多让人非常气愤的举动,比如说他们拿人体做一些超人类难以忍受的实验或者是做细菌实验等等,这些作为其实都是让人感觉到非常反人类反伦常的。但是在后来的时候,他们在提到这样的一段历史时,大多数都是会选择直接的将这一段历史忽略,甚至是不承认,这样的态度可以说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恶心。

❽ 日本人是怎样学习历史的

新闻网
日本史学曾长期受到中国史学传统的影响,明治维新后它成为亚洲国家中最早建立起近代历史学学术教育与研究体系的国家,并对中国二十世纪前半期的史学转型发生了深刻影响。直到今天,日本的史学研究仍以其高超的水平得到包括我国在内全球学界的高度评价。大树发育自幼苗,伟大的学者从懵懂少年而来,史学界的辉煌成就建立在大学历史系的本科教育基础上,甚至还需要溯及中学历史课这个一般不被归入学术领域的基础教育阶段。
笔者拟以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见闻为为基础,介绍在日本一个人如何从历史系学生成长为学者,希望能对大家更好地理解日本史学提供一点帮助,也给我国的历史学教育培养制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混搭的基础教育:世界史必修,日本史选修,教材自选

日本中小学学制与我国一样,也是小学(日语称“小学校”)六年,初中(日语称“中学校”)三年,高中(日语称“高等学校”)三年。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日本实行政府颁布《学习指导要领》、出版社编辑出版教科书与政府进行教科书检定相结合的制度。
历史内容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出现,是在小学六年级的社会科中,主要内容是日本史,围绕人物活动和文化遗产展开叙述。到了初中,社会科细分为三个“分野”:地理的分野、历史的分野、公民的分野。与我国初中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其实仅限于外国史)两部分不同的是,日本初中历史教材是将本国史与外国史混合编排,而以日本史为主体架构。这是因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理解日本的历史脉络及各个时代的特点,所以采取了与世界史关联的形式进行日本史的教学。高中设有地理历史这个科目,具体包括三项内容:地理、日本史、世界史。这三项中世界史是必修课,地理和日本史则学生可以二选一。这是因为初中的历史课是以日本史为主体内容的,所以高中阶段就将世界史定为必修。近年来日本教育界、政界陆续有人向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教育部、科技部的机构)提出高中日本史应该定为必修课,不过目前还在讨论中。其中日本史、世界史又都分为A、B两种,A与B的区别主要在于A的学分只有两个,只学习近现代史(即明治以降的日本史和文艺复兴以降的世界史);而B的学分则是四个。

❾ 日本是否该历史了他们老师该怎么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

楼主,日本的历史书有不同的版本,大部分还是承认侵华的,但不可能像我专们的历史书那属样写,现在日本小孩对侵华战争并不十分清楚,不管怎样,日本侵略我们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带给中国人民的伤痛也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会铭记,我们现在只有努力,成为强国。

你可以看图片,这是日本比较流行的历史书版本,我还一些图片,不过这里只可以插一张,如果你还要的话我可以发给你。(*^__^*)

❿ 日本人如何写中国历史,到底颠覆了哪些常识

它跟国人写的有何不同?

丛书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学术上的独创性和行文风格。细读每卷,你会发现,每卷对材料的把握、叙述的展开、史实和观点的表达风格,都不尽相同,没有千篇一律之感。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又有国内一流十位学者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由大家写给大家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第一卷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夏王朝》

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认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

第二卷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全书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本书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第三卷《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推荐,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岛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历史的。

第四卷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

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第五卷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本卷作者侧重探讨了夹在汉、唐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当时周边地区如日本、高句丽、百济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与许多国内学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国别的限制,而试图以“东亚世界”的眼光解读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这种文明的传播所带来的民族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第六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一般教科书对隋代的历史总是匆匆带过。气贺泽先生对于隋朝的历史,则颇为重视,有些看法颇为新颖。作者特别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就,认为高熲、苏威几个人合作,短短几年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从而奠定了隋朝开皇之治的基础。作者特别强调佛教对于巩固隋朝统治的意义。就全书的侧重点而言,作者对于贞观之治评价不高,论述简略;对于武则天的掌权,则与同时期日本等东亚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权做出联想。与一般中国教科书或者断代史不同,作者对于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长安和洛阳的城市景观、五代山及房山云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专门的叙述。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代日本隋唐历史研究综合性成果,体现了日本学者观察隋唐历史的独特视角。

第七卷《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全书渐次展开的十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开端的四章,依照历史的时序,概述了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政治史的基本历程。继而进入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以三章的篇幅,讨论这一时段中“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别从思想和宗教的变迁、士大夫群体和社会精神、科学和技术革新等角度阐释了“奔流”的意涵。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两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延伸性的观察,让人们体味到“思想与宗教”养育蕴蓄的氛围环境与承载体。第十章则是宋代历史的结束,也是全书概观式的收束。

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艺术史等纷纭丰富的议题,体现着日本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对于宋代历史的“再认识”。

第八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本卷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杉山正明撰写,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推荐,直接涉及的是9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作者没有像中国人通常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不再仅仅是出现在音乐正剧里的几段不和谐的变奏或插曲,而都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作者认为本书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间历史的整个进程,正是开启欧亚大陆世界史和中国史邂逅、交锋的六百年。

第九卷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本书作者生动地展示了海洋历史和明清时代五百年的历史,将明清这一对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剧变化的时代进行了严谨而深入浅出的阐述。过往不论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是一个停滞的时期;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本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采纳了国际学界的新见解,因此就史观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中华民国》

本卷作者将19世纪中叶到1936年为止作为一个时代进行叙述,把此阶段的历史归结为“复兴中华的尝试”。作者指出,中国存在地方文化的差异与联系,尝试“以南方边地吹来的新时代之风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一时代。他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后继者蒋介石等本书中的出场人物,皆以南方边地为出发点,后来北伐作战。从南方农村根据地兴起的毛泽东的边区革命也是朝着黄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时代的种子。虽然全书基本上还是以政治史的叙述为主要线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对文化予以特别的关注,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读本。

阅读全文

与日本学者如何讲述中国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